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便是稻浪翻涌水长流

陈曦

九河下梢天津卫,七十二沽布星罗。滨海的天津,湿地连绵,夜里点灯引螃蟹至今仍在祖辈口中生动地讲述。然而星移斗转,对于我们这辈年轻人未讲,竟有一种隔世之感。是啊,林立的高楼,喧嚣的闹市,柏油路与私家车,是我们这一代最熟悉的生活。直到看到那风吹稻浪起微波,夕阳下湖面凫鸭留晚照,才仿若对接了时空,一片惬意的温柔。

参观绿色屏障,完全是偶然。连续一个月几近不眠不休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后,果不其然陷入了虚弱的病态,身体与心理疲惫不堪,昏沉沉把自己幽囚于斗室。几个好友登门来访,带着一种超常的热情把我拉出家门。“绝对让你眼前一亮,不虚此行。”好友豪迈地拍着我的肩膀“打包票”。

车上快速路,越开越快,竟有一种【A】之感。下了快速,视野登时开阔,正值秋天,天高云淡,车速渐渐慢下来,车窗被好友从中控摇下,清风扑面而来。“欢迎来到我的家。”

“我们到了津南?”我自然知道他出身津郊,所属津南。只是大学四年他从未带我们来过,总以“没啥好看”来搪塞敷衍,没想到十多年过去,竟然是以这种形式把我们邀约而来。

当我再次把视线闲闲地投出窗外,不期然间那片稻田就这样撞入了我的眼帘。稻浪如海,无际无涯,放眼望去仿若直接着天,流云就在稻田与碧云天相接之处从容地浮动,油画般的把一份恬然的意境点染。

不由得急催好友停车,站在那稻田旁。眼所观是层层稻浪,耳所闻,是风过沙沙,终是在这自然的视听里找到了一种久违的【B】。深深呼吸,然后张开双臂,迎着风拥抱自然。

“这就是著名的小站稻,属于我们津南的生态文明品牌。”好友自豪地把我拉上车,不顾我的抗议,继续驱车前行。“别着急,还有好风光,带你登高望远!”

站在瞭望塔上的那一刻,我才明白“向导”为何如此急切。站在塔顶凭栏望去,好一派浓墨重彩,天蓝水绿,沙鸥翔集,那高处淡黄的重重稻浪被上午的阳光圈了一层耀眼的亮金,微微摇曳【C】风采万端。

“你的家这么美,之前却不带我们来,这是要把美捂起来啊!”我们嬉笑着调侃。“不瞒各位,我们念书那会儿可不是这般光景。我们小时候这地方全是散乱的污染企业和工厂,别说现在这种风光了,连片白云都少见。”似乎是回忆到了过往,他的语气瞬间就沉重下来了。是的,他说的这些场景我们何尝没有见过,我们这一代应该是最后一批亲眼见过工厂烟囱滚滚浓烟,废水随意排进河流的人了,也是最后一代切实体会过沙尘暴、雾霾干扰的人,那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阶段,也是我们记忆深处不愿提及的黯淡过往。然而,比起英法百年的治理,似乎我们刚刚长大成人,将将迈入社会,就眼见了渐渐回归的绿水青山,不过十多年呀。记忆不容篡改,我们见证了逐渐走向中国人生活中心的生态,所谓文明,正是用尽全部力量去创造和谐,维护平衡与共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这个崭新的时代真正被糅合进了时代发展的肌理。

“咱们现在站着的地方叫‘绿屏·八里湾中心’,是咱们天津绿色屏障的一部分,整个绿色屏障从北大港到七里海,长着呢。”

“一直生活在津门,我竟然没有注意到,这还是第一次来。”说这话时,我不无遗憾,我是喜欢沉浸在自然里的,每年都要去“【D】山涉水”,却从未想到家门口自有风光。我想象着这巨大的麦田成熟的时刻,该是多么壮观,决然不会逊色于婺源的篁岭晒秋。而那远处的湖泊与荷塘,飞过晶莹湖面的那些叫不出名字的野禽,确是不同于“曲苑风荷”的雅致,迥然于“大明湖光”的娴静,那是一种原生态的,带着大地呼吸与脉搏的未经雕琢的素朴之美,含蕴着博大与包容,是一种绝非景观化的生命的“必然”。

“虽然你没有注意,但你享受到了。”好友的话把我从湖面拉回。

“真的是第一次享受这美景,之前没有来过。”我的辩驳里确乎不无遗憾,然却是心中既定的事实,我一直以自己常年借笔墨关注天津人文生态的承继与嬗变,却从未考察甚至发现天津生态文明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变。当巨大的“绿屏”已经环卫了中心城区,我们却茫然于不知,如同生活在水里的鱼却不觉水为何物,更遑论水的流变与净化。然而想到此处,又自然而然地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是呀,不为人所察觉的文明,才犹如一道无形却劲韧的细丝,串连起每个个体,无声地惠及民生。我们也确实应该在这份自豪里感到羞愧,很多博大就这样被我们“享受着”,也被我们“淡漠”着,其背后的逻辑实际是我们习惯了一味地提出诉求,猛烈地批判现象,却从未审视自身,更欠缺发现转变,忘却了赞美成就。

“就因为你眼中这美景,我们的温度下降了0.4度,湿度增加了2%,所以你虽然没关注,但你切实享受到了吧。”

“你怎么了解的这么清楚?”我很好奇长期作为理工男的好友竟然会对这些数据这么熟悉。

“因为这是我家啊。”

“家”这个字,就像眼前一望无际的稻田,温柔地把我裹满。发生变化的又何止是他的家,也是我的家,我们的出生地和最终的归宿地。一滴水蒸发,融入一片云,云无阻隔,飘到哪里就把雨洒下,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融汇,借助这一次又一次毫无差别的轮回。在这个意义上,何止是津南,是天津,乃至中国,整个地球,都是一体,命运的共同体。

(选自《天津文学》2022年第2期,有删改)

1.文中标注字母的空白处所填内容以及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恍如隔世 静定 [yáo yè] 拔B.风驰电掣 静定 [yáo yè] 跋
C.风驰电掣 安静 [yáo yì] 拔D.恍如隔世 安静 [yao yì] 跋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理解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得以参观“绿色屏障”,让身心放松的同时也感慨于天津绿色生态的建设。
B.作者这一代人并未真正亲见过工业化发展阶段给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只是感受到了这种破坏对环境的长久影响。
C.作者为家乡生态变化感到自豪,是因为领悟到不为人所察觉的文明,才能劲韧如丝地串连起每个个体,无声地惠及民生。
D.文章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绿色生态的喜爱同时升华为对家乡、土地的深切眷恋。
E.文章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绿色屏障”建成前后的所见对比,突出作者对破坏生态的批判态度与对环境保护的热切呼吁。
3.请谈谈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一滴水蒸发,融入一片云,云无阻隔,飘到哪里就把雨洒下,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融汇,借助这一次又一次毫无差别的轮回。
4.散文中有多次对话描写,试分析其作用。
5.著名批评家张莉曾谈到,好的散文要“有物”“有情”“有思”,请你以此为标准谈谈这篇文章如何体现这三个要素。
2023-01-13更新 | 22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①_____________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②_____________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③_____________身上;④_____________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红楼梦》第四十回

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四人,按序号依次填入文段中的空白处。
宝玉             贾政             元春             迎春             惜春             林黛玉             薛宝钗
2023-10-12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中听的笛曲为《梅花落》;“梅花何处落”将“梅花落”拆开,中间嵌入了“何处”二字。
B.“一为迁客去长沙”让人联想到贾谊因指责朝政受到谗毁而贬官长沙,此句是诗人以贾谊的不幸自喻。
C.这两首诗都是按照闻笛生情的顺序来写的;情感都感而不伤,展现了盛唐人胸中澎湃的豪情。
D.李白捕捉“西望”的典型动作抒情;高诗开篇两句写边塞之景,营造了一种和平宁谧的氛围。
(2)这两首诗三、四句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但两首诗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从视听转化的角度,对两首诗的三、四句进行赏析;并指出两首诗抒发的不同感情。
2023-05-13更新 | 2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二模(质量监测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蟀爷

聂鑫森

这一群上了年纪的虫友常常聚会的地方,是关圣殿旁的常乐居小茶馆。

这小茶馆有年月了,旧式砖木结构,两层楼,门脸不大。但横匾和门联却是名人书写和镌刻的。联语云:常以知足为乐;乐因荣辱如常。小茶馆似乎力拒时尚,盛夏不用空调不用电扇,用的是旧时代店铺常见的布扇,带轴的横幅厚帆布悬挂半空,一绳系轴,由人手拉着来回晃动生风。冬天只在一楼的厅堂正中央生一炉炭火,热力四射,畏寒的坐一楼,喜欢凉润的上二楼去。

老板叫常青松,五十多岁,脸上总浮着热情的笑。

还有七八天,就要过春节了。虫友们围坐在二楼临窗的八仙桌边。桌子中间,相挨相靠的是几只鸣虫葫芦,里面蓄的是蝈蝈。

多少日子没见蟀爷了,想他哩。”“若是蟀爷在,他的蟋蟀叫得最有灵性。

蟀爷应邀到青海西北京剧团协助排戏去了,入秋后走的,一眨眼就快半年了。

蟀爷是虫友们为他起的尊号。他叫武长林,是京剧团郝(寿臣)派名净(花脸),扮相、唱功、做功都有过人之处,可说是名震江南。六十岁时,他坚决要求退休,为的是年轻人已经脱颖而出了,得让他们有更多更重的戏份,他不能老挡在前面,应该高高兴兴地让道。

蟀爷业余喜欢玩虫,但情有独钟的是蟋蟀。他觉得能从蟋蟀高低、粗细、长短的叫声里,听出花脸唱腔韵味。夏虫、秋虫都好养,养冬虫不容易。蟀爷擅长养过冬的蟋蟀,既可磨砺自己的耐性,又能体现自己的智力,故而乐此不疲。

蟋蟀是夜鸣昼不鸣的,蟀爷夜晚要登台唱戏,没法子听。他就训练蟋蟀只在白天鸣叫,方法是每夜将盛虫葫芦放在稍冷的地方,使其收拢翅膀而噤声,持续数日便能改其习性,遇暖而鸣。

蟀爷退休后,清早去公园练嗓、打拳、清唱几段戏文。早饭后,就乐呵呵地去常乐居,和虫友们喝茶、聊天。冬天的日子,蟀爷一进门,大家就听见他怀里蟋蟀的叫声了,然后叫声沿木楼梯而上,来到八仙桌边。

蟀爷坐下来,从怀里掏出葫芦,放在自己的面前,蟋蟀的鸣叫声宽厚、雄浑、悠长。

有点儿像我的嗓音吗?真像。它无疑是蟋界的名净!

蟀爷哈哈大笑。待蟋蟀不叫了,他又把葫芦塞入怀中。暖一暖后,鸣叫声又朗然而起,于是再把葫芦搁到桌上。

蟀爷说:人之冷暖与虫之冷暖,能合而为一者,称为化境,你们说是不是?

优哉游哉,五年过去了。

这是个秋天的上午。蟀爷到十点钟的时候,才走进常乐居的二楼。他站着向大家拱拱手,说:我来向各位爷辞行。我的一个学生在青海‘西北京剧团’当团长,亲自登门请我去协助排练《野猪林》,以便参加北京举行的‘全国迎新春京剧大赛’。学生还在我家里哩。吃过中饭,我们就去飞机场了。忙完这段日子,我就回来。再见!

蟀爷双眼发潮,念了句京白:各位爷保重,洒家——去——了。

楼上楼下,响起一片叫好声。

蟀爷去了青海,让大家很惆怅。幸而蟀爷得便时,常会在某个上午,打手机到常乐居来。他告诉虫友们他还回不来,还得协助排练《赛太岁》《法门寺》《捉放曹》等郝派名剧……

有虫友问:蟀爷,你掏出葫芦凑近手机,让我们听听蟋蟀的叫声。

蟀爷说:我确实把蟋蟀带去了,可我忙得没时间饲养,只好把它们放了……对不起。

常青松提着大铜壶,笑吟吟地来为虫友们续水。常老板,可有蟀爷回湘潭的消息?常青松说:下面有个茶客,是蟀爷的邻居。他刚才告诉我,蟀爷不回湘潭过春节了。

为什么?因为‘西北京剧团’获了大奖,人气极旺。那里的戏迷强烈要求,在春节期间搞个演出旬。听说蟀爷还要‘出山’,演《飞虎梦》的牛皋、《除三害》的周处。”“

蟀爷恐怕要元宵节后才能回来了。

那也未必。听说‘西北京剧团’元宵节后,要去香港、澳门演出,蟀爷能不去?常青松说。

有人问:蟀爷就不玩蟋蟀了?常青松答道:弘扬国粹京剧是大道。玩虫呢,虽是国粹,但只能算小技。蟀爷不会舍大道而重小技。

那是。不过呀,我们觉得蟀爷呀,大道小技都舍不得!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虫友们在“常乐居”小茶馆的谈话,从侧面反映出本篇小说主人公“蟀爷”超凡脱俗的为人品性和他在众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B.蟀爷养蟋蟀除了因为好玩;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更多是出于揣摩学习的目的。正因如此,作为京剧团的名净,蟀爷的演技能够高人一筹。
C.退休之后,蟀爷对京剧的酷爱其实并未消减。为协助学生排演节目,他远赴青海。可看出他始终胸怀京剧事业,渴望为京剧事业奉献余热。
D.小说在情节安排上主要采用了倒叙手法,这样的结构安排,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有助于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深刻弘大的主题。
E.小说将故事发生地点集中在小茶馆“常乐居”,通过茶客、老板之间的对话,真实反映了一个老艺术家的感人故事,表达了对老艺术家的赞美。
2.文章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小说着力刻画了“蟀爷”这个人物,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简要分析。
5 . 下列各项关于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太宗十思疏》主要阐明的是君王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劝唐太宗“善始”以后仍要“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的局面。因此文中的“垂拱而治”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是积极的求治。
B.《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使用先破后立的手法,在反驳司马光“侵官”“生事”等指责之后,得出“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指出二人的分歧在于思想和政治路线的不同。
C.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大量使用口语,并灵活运用诗词文句和历史故事,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使其兼具活泼之美与庄重之致。
D.《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齐桓晋文之事》两篇文章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如都重视安养民众;也有因论说重点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如孔子重视“礼”,孟子强调发政施仁。
2021-04-29更新 | 68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些年,一些精品国剧走出国门,为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荧屏带去了一股__________的中国风尚。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该剧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与紧张紧凑的叙事节奏相结合,很好地满足了海外观众在观剧娱乐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需求。走出去,是机遇,是更大的市场,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海外观众的增多与国际市场的扩大,要求国产影视业____________掌握更先进的制作技术、选取更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创作更新颖的主题内容、制定更全面的传播策略,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海外影视剧市场走得更远。此次《长安十二时辰》在海外广受欢迎,(     )。该剧主创人员前前后后看了3遍小说,针对第一集写了23个版本,花费4个月时间抓住人物和故事核心,富于质感的画面、多样的制作拍摄手法、富有层次的场景设置,让外国观众对___________的中国影视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充分展现了当今国产电视剧制作水平的日益___________。可见,国产剧要想赢得很好的海外口碑,扩大全球市场,必须在提升制作水平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浓郁             必须             精雕细刻             国际化
B.浓重             必需             精雕细刻             全球化
C.浓重             必须             雕章琢句             全球化
D.浓郁             必需             雕章琢句             国际化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因为有精良的制作,还因为有精心打磨的故事
B.不仅因为有精心打磨的故事,还因为有精良的制作
C.不是因为精心打磨的故事,而是因为有精良的制作
D.不是因为精良的制作,而是因为精心打磨的故事
3.下列有关时间的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是(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是学校的代称,“庠”出现在周代,“序”出现在商代。
B.衅钟指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C.古人用月相纪日,“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月圆的一天,“朔”指阴历每月初一,“晦”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D.“黄昏”是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黄昏”的下一个时辰是“夜半”。
2022-10-22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阶段性统一练习(一)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7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序”以散体叙事,“辞”以骈体抒情;辞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要求押韵。
B.《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三篇小说用不同的方式抒写了革命者的情怀,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C.关汉卿的《窦娥冤》、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都是悲剧;剧中,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遭遇了现实的摧残与毁弃。
D.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已是大国;贾谊提及“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表明战国末期“万乘之国”才可称大国。
2023-05-13更新 | 3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二模(质量监测二)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按要求作答。

思远人

[北宋]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下列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思远人,是词牌名。一般的词牌名限定了词作的韵律、句式以及内容风格。
B.黄花,一般指菊花,与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中的“黄花”相同。
C.本词借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而归鸿无法传信,别出心裁,更能表达相思之苦。
D.“千里念行客”,指思念千里之外的行客,直接点明本词主旨。
(2)试分析开头“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的作用。
(3)结合词句分析“红笺为无色”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张抗抗

①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年复一年,它无声无息地蛰伏着,枝条一日日蓬勃,窗台上放不下了,怜它好歹是个生命,不忍丢弃,只好把它请到阳台上去,找一个遮光避风的角落安置了,只在给别的盆花浇水时,捎带着用剩水敷衍它一下。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顷地,任其自生自灭。

②六年后一个夏天的傍晚,后来觉得,那个傍晚确实显得有些邪门。除了浇花,我平日其实很少到阳台上去。可那天就好像有谁在阳台上一次次地叫我,那个奇怪的声音始终在我耳边回荡,弄得我心神不定。我从房间走到阳台,又从阳台走回房间,如此反复了三回。我第三次走上阳台时,竟然顺手又去给冬青浇水,然后弯下腰为冬青掰下了一片黄叶。我这样做的时候,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我几乎被那团鸡蛋大小的绒球吓了一大跳——那不是绒球,而是一枝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

③昙花入室,大概是下午六点左右。它就放在房间中央的茶几上。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那一枝鹅黄色的花苞渐渐变得明亮。晚七点多钟的时候,它忽然颤栗了一下,颤栗得那么强烈,以至于整盆花树都震动起来。就在那个瞬间,闭合的花苞无声地裂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四散溅溢。原先紧紧裹挟着花瓣的丝丝淡黄色的针状须茎,如同刺猬的毛发一根根耸立起来,然后慢慢向后仰去。在昙花整个开启的过程中,它们就像一把白色小伞的一根根精巧刚劲的伞骨,用尽了千百个日夜积蓄的气力,牵引着、支撑着那把小伞渐渐地舒张开来。

④现在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她”知道这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公开演出,“她”的公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限中一次完成,“她”没有机会失误,更不允许失败。于是“她”虽初次登台,却是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修炼的道行,已给“她”注入了一个优秀舞者的遗传基因。然而由于生命之短促,使得“她”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凄美。

⑤那时是晚九点多钟,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她”一边舞着,一边将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慷慨地挥洒、耗散殆尽,就像是一位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的侠女。那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即将接踵而至;“她”的辉煌亦即死亡,“她”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到达辉煌的。那是一种壮烈而凄婉之美,令人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昙花一现”几乎改变了时间惯常的节律——等待开花的焦虑,使得时间在那一刻曾变得无限漫长;目睹生命凋敝的无奈,时间又忽而变得如此短暂。唯其昙花没有果实,花落花谢,身后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她”的死亡便成为一种不可延续的生命,成为无从寄托的、真正濒临绝望的死亡形式。

⑥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被定格的胶片。

⑦但昙花的舞蹈并未就此结束。

⑧“她”忽然又颤动了一下,张开的手臂,渐渐向心口合抱:“她”用修长的指尖梳理着金发般的须毛,又将白色的裙衫一片片收拢;然后垂下“她”白皙的脖颈,向泥土缓缓地匍匐下去。“她”平静而庄严地做完这全套动作,大约用了三个小时——那是舞蹈的尾声中最后复位的表演。昙花的开放是舞蹈,闭合自然也是舞蹈。片片花瓣根根须毛,从张开到闭合,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着生命的真谛。

⑨至夜半时分,昙花盛开时舒展的花辫已完整地收拢,重新闭合成一枝橄榄形的花苞。很多天以后我拿到了那天晚上留下的摄影照片,它在开花前和开花后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⑩我很久很久地陪伴着它,陪伴着昙花走完了从生到死,生命流逝的全部旅程。“昙花一现”那个带有贬义的古老词语,在这个夏夜里变成一种正在逝去的遥远回声。我们总是渴望长久和永生,我们恐惧死亡和消解;但那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误读——许多时候,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为计。我明白那个傍晚的阳台,昙花为什么一次次固执地呼唤我了。那最后的舞蹈中,我是唯一一位幸运的伴舞者。它离去以后,我将用清水和阳光守候那绿色的舞台,等待它明年再度巡回。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②段连用“忽然”“钻出来”“闪入”几个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突然看到昙花花苞时的惊喜。
B.文中多次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来称呼昙花,把昙花拟人化,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作者对昙花的喜爱、赞美。
C.作者描述昙花的生命历程,解读其意义,改变了人们对“昙花一现”这个古老词语所体现的生命价值观的理解。
D.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昙花绽放的过程进行了精细描摹和热情礼赞,也阐发了对生命价值的哲理思考。
E.文章多次写到昙花对“我”一次次的神秘呼唤,在强化主观色彩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比较浓重的宿命论思想。
2.从全文看,文中第①段的叙述有何作用?
3.昙花的开放“令人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从文中看,作者“触目惊心”和“怅然若失"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第④段划线句子,语言极富表现力,请进行赏析。
5.本文的题目是“瞬息与永恒的舞蹈”,请联系文本,点评汪峰的歌曲《怒放的生命》歌词的节选部分。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

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

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

我要我的生命得到解放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

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

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就像矗立在彩虹之巅

就像穿行在璀璨的星河

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

2022-01-09更新 | 219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9高一上·全国·专题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列对课文《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
B.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C.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2020-04-04更新 | 842次组卷 | 1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田家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