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7 道试题
1 . 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时谈到“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塑造人物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变化,请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鲁迅先生的评价和作品内容简要阐明你对他(她)的理解。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尝终日思矣”
A.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已B.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蟹六跪二螯D.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2021-12-15更新 | 555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具体来说,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取材于《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材料二:

“双碳”目标对人类改善生存环境及实现绿色低碳生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实现“双碳”目标可以加快解决气候变暖问题。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海平面上升、病虫害增加及土地干旱等问题。极端气候事件及其连带产生的一系列诸如生物濒危等现象给人类生存带来极大威胁。为此联合国环境暑提出“为实现全球气候变暖限制在1.5℃目标,需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全球碳中和”。另一方面“双碳”目标的实现可有效促进全球经济绿色复苏。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一定程度上向世界展示了推进气候治理的决心,必将为推进社会经济全方位绿色低碳发展、为全球经济绿色复苏作出巨大贡献。

(取材于《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现状、挑战及对策》)

材料三:

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亿万年来都是通过自然光合作用而来。此前,多国科学家积极探索人工合成淀粉,但一直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研究团队进行联合攻关,历时六年终于取得突破。他们创制了一条利用二氧化碳和电能合成淀粉的人工路线——ASAP路线,在实验室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全合成。专家认为,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设计人工生物系统固定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将是影响世界的重大颠覆性技术。该科研团队重要成员蔡韬解释,按照目前技术参数推算,在能量供给充足的条件下,理论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5亩土地玉米种植的淀粉产量。这一人工途径的淀粉合成速率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向设计自然、超越自然目标的实现迈进一大步,为创建新功能的生物系统提供新的科学基础,也将为未来从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开辟崭新道路,使未来淀粉的工业化生物制造成为可能。同时,最新研究成果实现在无细胞系统中用二氧化碳和电解产生的氢气合成淀粉的化学—生物法联合的人工淀粉合成途径(ASAP),为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技术路线提供一种了新思路。

(取材于《化碳为食?中国科学家突破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

材料四:

2021-2060年不同发电方式规划的发电量

(取材于《基于多目标模型的中国低成本碳达峰、碳中和路径》)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某一个最大值之后,开始逐步降低的过程。
B.“碳中和”是指通过环保形式,抵消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它的“零排放”。
C.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可以应对气候变化,彻底解决气候变暖问题。
D.我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将为推进我国绿色低碳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2.下列与“人工合成淀粉技术”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前,多国科学家积极探索人工合成淀粉,但一直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B.研究团队通过光合作用,创造性地在实验室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全合成。
C.人工合成淀粉技术是影响世界的颠覆性技术,主要是因为它不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
D.人工淀粉合成途径(ASAP),为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技术路线提供了新思路。
3.下面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背景是气候变化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
B.“人工合成淀粉技术”的成果目前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大距离。
C.在我国“双碳”的发展目标下,电力系统的转型十分明显,燃煤发电得到削减。
D.核电、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在规划期内发展较快,这三种发电技术将弥补电力缺口。
2022-06-02更新 | 17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高三第六次适应性检测(考前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拥有恒久魅力并令人(       )其间,读书便是其中之一。孔子“韦编三绝”,董仲舒“目不窥园”,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而苏子美“《汉书》佐酒”……回溯历史,古人留下许多有关读书的佳话。阅读,凝结着超越时空的力量。

疫情防控期间的“宅读”,让人更加懂得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关爱他人。有人读了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从“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这句话中,体会到爱的力量;有人读了《中国抗疫简史》,纵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防疫抗疫的历史经验,(       )了战疫的必胜信念;有人读了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思索生命的意义。

通过(       )的阅读,我们可以寻觅到温暖的阳光地带,采撷到五彩缤纷的花朵,领略到生命的高洁与伟岸。“有书便是艳阳天”,生动诠释了读书之于人的意义。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长春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_________________。我们深深懂得,因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正因无数人为疫情防控冲锋在前、守土尽责,才使得我们在山河无恙、春回大地的暖意中,感觉到生活是多么美好,阅读是多么美妙。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沉迷     增加     坚持不辍B.沉醉     增加     笔耕不辍
C.沉醉     增强     坚持不辍D.沉迷     增强     笔耕不辍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战略重大成果,统筹提高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B.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C.疫情防控狙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提高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D.疫情防控狙击战取得战略重大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开创儒家学派。他与弟子的思想言行被编成语录体著作《论语》。
B.《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时期班固编撰,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C.苏轼,字子美,号东坡居士,世称苏子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我们学过他的代表作品《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D.狄更斯,英国小说家,以非凡的艺术概括力展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广阔画卷,塑造了为数众多的社会各阶底特别是下层人民的典型形象。
2022-10-30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

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

【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装判官之辈。
B.“胡尘”借指叛军攻势凶猛,此处突出了装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
C.尾联描写传神,意在表达装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
D.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2.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A.我的辛苦,不仅仅是蜀中人士以及梁州、益州的长官们明白知晓的。
B.我的辛苦,不仅仅只被蜀中人士以及梁州、益州的长官们明白知晓的。
C.我的辛酸苦楚,不仅仅是被蜀中人士以及梁州、益州的长官们明白知晓的。
D.我的辛酸苦楚,不仅仅只有蜀中人士以及梁州、益州的长官们明白知晓。
2022-04-29更新 | 25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4月阶段反馈练习语文试题
7 . 温儒敏先生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曾说:“书的‘类型’决定‘读法’”。统编教材中也对《乡土中国》《红楼梦》两部书做出了阅读指导,请从下面列出的方法中任选一种,谈谈你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阅读相应的著作的。
《乡土中国》1.把握思路框架          2.抓住核心概念          3.关注问题,学以致用
《红楼梦》1.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       2.抓住情节主线          3.关注人物形象
要求:①明确所选著作与阅读方法;②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③不超过120字。
2022-06-02更新 | 3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高三第六次适应性检测(考前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题弟侄书堂

[唐]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 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七律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诗句饱含对后人的劝勉之情,旨意深切。
B.首联先叙侄子虽然贫穷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尾联极富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
D.整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
2.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简要分析本诗最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B.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C.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D.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牛具有“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还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5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已至,我们要有一股子“牛劲”,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的形象;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

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相关的不少字都属“牛”部,如“牵”“牧”“特”“物”“犁”等,由此可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人,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歌颂埋头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特质构成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文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唯一原因。
B.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精神,阐释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涵。
C.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事例告诫我们,只要有像牛一样的勤奋精神,就能收获真功夫。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在淡出人们的视野,所以我们才给牛的精神赋予更新的内涵并将之发扬光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
B.画家李可染对牛精神的解说与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的意思是相似的。
C.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的首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
D.“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开拓和厚德载物的精神。
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
B.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C.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耕牛》)
D.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饮,微吸)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酌贪泉》)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