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 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费氏在 1948年9月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实际上,在我的中文新书《乡土中国》中采用并发挥了你的思想。”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雷氏论及的是“个人处于多重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 就是自己”。实际上,费氏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研究有关。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费氏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调查中,运用这种研究法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差序格局”的形成与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关系。费氏的“差序格局”有多个内容,既有李树青的三个“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自我主义”,也有潘光旦的“伦”“格局”“推或扩充”论。李树青和费氏都对“自我主义”有所论述,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人“贫病愚私”中“私”的问题作出的回应。潘氏深入研究儒家社会思想,他对“伦”的分析和考据(如“沦”指水的纹理)则成为费氏“同心圆波纹”的来源。他还对“人伦差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各自有其“格局”。有学者指出,费氏根据潘氏的研究提出“差序格局”几乎是水到渠成的。其实,“差序格局”概念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学术圈。这个学术圈的学者来往密切,其中不但有潘光旦、李树青、费孝通、袁方等老中青社会学人,还有闻一多、吴晗等文史专家。

“差序格局”是聚集中西方相关学术智慧产生的。以往的研究,无论是费氏本人,还是相关学术史论著,对雷氏等中西方学者的贡献肯定是不够的。事实上,学术工作往往难以独自完成,要有多人数代积累之功。即便因缘际会使个人的贡献格外耀眼,其背后定有各种形式的学术研究群体的支撑及学术思想的汇聚。

(摘编自阎明《“差序格局”探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费氏和雷氏都认为亲属关系是乡土社会重要构成部分,对亲属关系特征的看法也一致。
B.费氏把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比作“蜘蛛的网”,形象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
C.费氏受摩尔根亲属制度研究影响,运用其学术方法调查研究,提出“差序格局”概念。
D.费氏“同心圆波纹”源自潘氏的研究,突出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引用费氏写给雷氏的信,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创造。
B.第二段运用比较分析法,肯定费氏的学术贡献,辨明费氏对其他学说的借鉴之处。
C.第三段列举多个事实材料,证明“差序格局”概念的产生深受当时中国学者启发。
D.文章从中西两方面考求费氏“差序格局”的学术渊源,有理有据,学术视野开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费氏对相关学者贡献肯定不够,可能是作者学术的视角和取向与费氏不同。
B.费氏的学术交往圈为其形成“差序格局”的概念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C.“差序格局”受到众多学者的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
D.费氏的学术交往、所受学术训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了他对乡土中国的思考。
2020-11-18更新 | 629次组卷 | 20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A.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身体还不行,孤苦伶仃,直到长大。
B.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
C.我小时候很少生病,但九岁身体还不行,孤苦伶仃,直到长大。
D.我小时候很少生病,但九岁还不能行走,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
2022-04-29更新 | 22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4月阶段反馈练习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鱼龙怒”运用比喻、拟人手法表现出周瑜火攻曹军时的排山倒海之势。
C.“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2.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这首诗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2023-10-02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当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野生兰花

林清玄

万华龙山寺附近,看到几位山地青年在卖兰花。

他们的兰花不像一般花市种在花盆里的那么娇贵,而是随意用干草捆扎,一束束躺在地上。有位青年告诉我,这是他们昨日在东部的山谷中采来的兰花,有许多是冒着生命危险采自断崖与石壁。

“虽然采来很不容易,价钱还是很便宜的啦!”青年说。

“可是这从山里采来的兰花,要怎么种呢?”我看到地上的兰草有些干萎,忍不住这样问。

“没关系的啦,随便找个盆子种都会活。我们在山里随便拿个宝特汽水瓶种都会活的呢!”旁边一位眼睛巨大黑白分明的青年插嘴道。

“对了,对了。山上的兰花长在深谷里、大石边、巨树上,随便长随便活呢!”原先的青年说。山地人说国语的声调轻扬,真是好听。尤其是说“随便随便”的时候。

我买了一束兰花回来,一共有五株,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种在阳台的空盆里,奇迹似的,它们真的就那样活起来。

这倒使我思考到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从前一直以为兰花是天生的娇贵,它要用特别的盆子,要小心翼翼地照顾,价钱还十分的高昂,因此平常人家种盆栽,很少想到养兰花。现在知道兰花原来是深山中生长的花草,心中反倒有一些怅然,我们对兰花娇贵的认知,何尝不是一种知识的执著呢?

看着自己种植的野生兰花,使我想起自己非常喜爱的书画家郑板桥。郑板桥在画史上以画兰竹驰名,他性格耿介,与“扬州八怪”同时,是清朝艺术史上的明星,他有一次看见自己种在盆中的兰花长得很憔悴,有“思归之色”,就打破花盆,把兰花种在太湖石边,第二年兰花“发箭数十挺”,果然长得十分茂盛,花开得比从前更多,香味比往昔坚厚,他不禁题诗道:“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直到我种了野生的兰花,才稍稍体会了板桥写此诗的心情,他这是用来自况,不愿意在山东当七品官,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与烟霞为伴。

郑板桥留下许多兰画,他的兰花与一般画家所画不同,他常把兰花与荆棘画在一起,认为荆棘也是一样的美,用以象征君子与小人杂处的感叹。晚年的时候,他爱画破盆的兰花,有一幅画他这样题着:

春雨春风洗妙颜,

一辞琼岛到人间;

而今究竟无知己,

打破乌盆更入山。

用来表白心中渴望辞去官职追求自由的志向,但也说明了兰花本身的遭遇。从琼岛来到人间的兰花,虽种在细心照顾的盆中却失去了山中的许多知己呀!

一个人本来自然活在世间,没有什么欲望,但当他过惯了娇贵的生活,就如同生在盆里的兰花,会失去很多自由,失去很多知己,所以人宁可像野生的兰花,活在巨石之缝、高山之顶、幽谷深处与烟霞作伴。这是自由与自在的追求,正如郑板桥最流行的一幅字所说:“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我最喜欢郑板桥写给儿子的四首儿歌: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耕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獦蚤出。

这歌中充满了大悲与大爱,真如深谷中幽兰的芳香,无怪乎当他离开潍县令的任所时,所画的一幅竹子,上题了一首诗: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百姓跪在道旁流着眼泪送他辞官归里。郑板桥终于回到家乡,像一株盆中的兰花回到山林,他晚年的书画为中国写下了光灿灿的一页。

我不是很喜欢兰花,因为感觉到它已沦为富者的玩物,但一想到山间林野的兰花丛时,就格外感知了为什么古来中国文人常把兰花当成知己的缘由。名士与名兰往往会沦为官富人家酬酢的玩物,尽管性格高旷,玉洁冰清,也只能在盆里吐放香气,这样想起来就觉得有无限的悲情。

从山地青年手里买来的野生兰花,几个月后终于枯萎了,一直到今天我还不确知原因,却仿佛听见了板桥先生的足声从很远的地方走近,又走远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万华龙山寺附近青年卖的兰花“随便长随便活”与花市种在花盆里的兰花娇贵不易活形成对比,突显野生兰花自然顽强的品性。
B.野生兰花引发“我”的思考,文章由物及人,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C.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
D.郑板桥常把兰花与荆棘画在一起,晚年爱画破盆的兰花,说明他欣赏残缺的美。
E.“我”不喜欢兰花,是因为名士与名兰往往沦为富者的玩物,让人不禁无限悲伤。
2.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分析。
3.文章有四处援引了郑板桥的诗文,作者借诗文塑造了郑板桥怎样的人物形象?
4.赏析结尾段落的深意和妙处。
5.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以傲、幽、坚、淡的品质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作者由兰想到了郑板桥,你从梅、竹、菊中联想到了哪位名人?看到了怎样的品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乡土情结

柯灵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

①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②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③“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④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个别中的个别,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衣锦还乡。

⑤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清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⑥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株守乡井,到老没见过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飘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

(有修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王维的诗句,意在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思乡情结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了。
B.虽说“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然而人们还是告别家乡,他们都是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的。
C.“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极富表现力,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D.“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这句话既批评了第一代华侨“甘作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又给那些满口标榜人权的人顺带一击。
E.“乡土情结”是文章的线索,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作者思念与热爱家乡,希望家乡、祖国早日富强的同义语。
2.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3.请赏析第③段中画线语句。
4.第⑤段赞颂了海外的炎黄子孙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与共的精神。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5.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可作者仍然认为“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你同意作者的意见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7 . 下列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道德经》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知人者智
B《论语》“五经”之一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民贵君轻
C《墨子》墨家学派墨子、墨子弟子及其后期墨家兼爱非攻
D《庄子》《南华经》庄子及其后学依乎天理
A.AB.BC.CD.D
2024-03-13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D.②①③⑤④
2016-11-18更新 | 1290次组卷 | 33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当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笔,境界不凡,又与后文相呼应。
B.“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运用设问,询问友人,表达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C.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既描写杭州繁华夜景,又抒发了内心情感。
D.此词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以细节描写取胜,有层次地表现出感情的波澜,以美的意象带给人极高的艺术享受。
2.请赏析“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3.请简要分析本词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2022-11-03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A.我详尽地在奏表中把自己的苦衷呈报给圣上使圣上知道,辞别家人却不去赴任。
B.我具体地用奏表把自己的苦衷呈报给圣上,推辞不去赴任。
C.我具体地在奏表中把自己的苦衷呈报给圣上,推辞不去赴任。
D.我详尽地在奏表中把自己的苦衷呈报给圣上使圣上知道,推辞不去赴任。
2022-04-29更新 | 22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4月阶段反馈练习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