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流变,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也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血脉。

古文字通常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也可以包括汉代以后的传抄古文字和仿制古文字。文字的产生除了社会需要,还有赖于人类智能的提升。人们必须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具备辨别不同事物的能力,具备利用载体和工具的能力,具备将实物转化为符号的能力,具备使用符号表达意指的能力,才有可能创造文字。所以文字的产生,既让人类找到了表现自我的最佳方式,也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华古文字的起源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成熟。

古文字的构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汉字的形体构造无论是根据客观事物形象描摹出原生形体,还是根据已有形体所负载的语言音义孳生新的形体,都固化了先祖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通过对古文字形体结构的理据分析,我们可以推知古人创制汉字的过程及其蕴涵的思想智慧和时代文化。在古文字的构造中,先民的象征意识、数量意识、方位意识、类别意识等时有体现,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古代社会的物件器具、礼俗制度、自然环境等也时有显露,学习和分析古文字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传承古代文化。

古文字的使用传承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古文字形成系统后,可以用来记录语言,产生各种文献。已经发现的古文字有殷墟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简牍等。对它们的解读,可以更全面系统地再现古代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它们奠定了汉字的基本体系和使用规则,奠定了各类文体和文学形式,并将文献内容通过经典传承、字典规范等培育出民族精神,影响着国家行政和社会治理。先秦古文字文献,经秦汉魏晋至唐宋明清,由汉代《七略》到清代《四库全书》,形成浩瀚的中华古籍文献宝库,历代传承。经典文献是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而古文字材料是经典文献的根脉,文献的正本清源离不开古文字。

古文字的演变顺应社会变革和文明进程。古文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古文字的形体结构比较复杂,书写工具和载体又比较原始,所以书写难度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字使用的广泛频繁,字符的原始理据逐渐淡化或被改造,形体逐渐由线条和实块演变为笔画,总体上更便于书写。在汉字书写的演变过程中,人们还超越实用记录功能,追求装饰性美感和艺术性享受,产生了美术字体和书法艺术。秦代书同文不仅类化了汉字的书写体式,更规范了字词的用法,减少了文献歧义的产生,有利于政令统一和文化推广,从而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正是因为古文字的文化传承价值,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联合开展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意在通过对古文字的全面研究,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如何将古文字研究的成果推广应用,发挥古文字传承古文明的实际效能,是古文字工程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接触古文字,了解古文字,应用古文字,传承古文字。

(摘编自李运富《古文字闪耀智慧之光》)

材料二:

文字与文献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人类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治理的需求,是文字和文献产生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的知识创造和积累、传承和传播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因为文字与文献的出现,获得了突破时空局限而有效进行的可能。世界上现存于世的古文字中,只有中国古文字资料最为丰富和系统,而且也唯有中国的这一古典文字系统当今依然在传承使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古文字作为中国文字的早期历史形态,在中华文明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的历程中,古文字传承和传播要深入思考数字时代的新要求。

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为古文字传承、传播开辟便捷通道。中国古文字资料的载体主要是甲骨、金石和简帛等,数字化技术可使这些古文字文物以多维方式呈现出来,通过网络系统和电子媒介将珍贵的文字资料与研究者、公众分享,为古文字研究、传承和传播提供便利的条件,也能妥善解决文字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古文字的数字化还可促进各类古文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为古文字研究获取资料提供极大便利。数据库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长期以来制约古文字学发展的资料瓶颈。古文字资料获取的便捷,必将极大地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此外,古文字数字化在相当程度上可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为全面提升古文字整理、释读和阐释水平注入强劲动力。古文字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需要语言学、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知识积累。通过数据库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检索各类专题文字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的服务,节省资料收集整理的大量人力。可以预言,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古文字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古文字研究新方法和新范式。

数字时代提供的各类传播路径和平台,可为古文字传承和传播开辟极为广阔的前景。

各类传播平台让古文字走进社会、走进大众。人们可在喜闻乐见的轻松氛围中获得古文字知识。通过培育古文字传承和传播的深厚群众基础,尤其是有针对性地加强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古文字数字化传播,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远意义。

(摘编自黄德宽《数字时代古文字的传承和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古汉字有两种构造:描摹原生形体、根据已有形体的语言意义孳生新形体。
B.汉字的基本体系和使用规则以及各类文体和文学形式,都是由古文字奠定的。
C.汉字书法艺术是人们在书写演变过程中超越实用功能追求装饰性和艺术性而诞生的。
D.在世界古文字中,只有汉字历经数千载依然传承使用,其它古文字和古文献已经消失。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B.“全球汉籍合璧工程”自实施以来,致力于海外古籍调查整理项目,实现海外古籍的数字化回归,推动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互鉴。
C.《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从法律层面为殷墟保护提供支撑,建立起公安、内保、协管、网格员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治体系,打造“大保护”格局。
D.清华大学陈楠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数字化甲骨文字绘”的研究与创作,甲骨文表情包的推广,使甲骨文研究走进人们日常生活。
4.古文字学因其研究资料获取困难、知识创新缓慢,而逐渐成为一门“冷门绝学”,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扭转这一局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国”字的构成及演变体现了怎样的智慧之光?

字最初使下有一个寓意武力、军队。指人口、百姓。后在下加,表示土地;再后用一个大围住。表示四方疆域;最后简化为字。基本演变如下图:

汉字:【国】字演变   字源演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枹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无者。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盾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

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子未可以速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长行徇上,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众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


[注]①献公:即晋献公。②诬:谎言。③失人不比矣;人们都不敢败逃了。④长行徇上: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简子乃去A盾B橹C立矢D石E之所及F鼓之而士G乘之H战大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跟辛弃疾《菩萨蛮》中的“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行人”意思不同。
B.弊,意为困乏、疲敝,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意思不同。
C.速,意为快、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
D.何惧,意为惧怕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奚疑”结构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包围卫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
B.晋献公和晋惠公善于用人,使国家领土增加;晋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夺取邺地,打败楚军,得到霸主之名。
C.赵简子觉得烛过的话很有道理,但韩非子却不认同烛过的观点,他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烛过其实不懂统兵之道。
D.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罪者耻”的分析反驳了这一说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
(2)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
5.文中韩非子和孔子对于“刑”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护荣光

王宏甲

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呢?

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777米。这条挂壁公路尽头的石板河村,就在大韭菜坪的山脚下,海拔超过2000米,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

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①全村416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村支书王连科把村民组织起来,历经艰辛凿通了这条出山的路。

村支书呢?我问。

修这条路,积劳成疾,累死了。白果街道办主任周遵龙说。

接着我听到了另一个名字:殷开举。

打开山门,造福子孙!是退役军人殷开举说的。

拜访挂壁公路,我对这个风俗纯朴、人穷志坚的村民叫悬崖绝壁让路的事迹有了深入的了解。最难忘的是筑路英雄殷开举之妻——史洪琴那总是带着微笑的沧桑的面容,以及全村人对她的尊敬。

史洪琴的娘家在山外的独山村,虽也是普通的村子,但隔着这道悬崖,和石板河村就是两个世界。她20岁嫁过来,当初嫁到这里,送亲的人都说再不敢来了

90年代,村里中青年多外出打工,老年人病重,妇女难产,谁来帮忙抬出去?村支书王连科站出来说:不能等死,要开一条出山的路!

那晚的事情史洪琴记忆犹新。大伙讨论着,她就想,丈夫要回来了。

果然,她的丈夫第一个回来了。她高兴啊!丈夫在浙江打工,接到村支书的电话就回来了。这个被悬崖挡在后面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都无电无路无医疗室的村庄,在50年代就有了小学。殷开举读完小学后去西藏当兵,在部队入党。丈夫协助村支书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做动员,史洪琴记得丈夫在马灯下给村民开会说的话:大家不要怕,修好了路给下一代人造福。

殷开举退伍后去浙江打工,有人说,你这么能干,把老婆带出来,不用回那山沟多好。他不。他把挣的钱拿回来要盖村里最好的房子。他说要给村里人做榜样

开举在部队锻炼过,把群众组织起来,他发挥了很大作用。村主任唐仁文说。就在199911月,公路开工了。我小心置翼问起开举遇难的事。村主任说,每次进场施工,开举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这是修路的第七天。大伙几不让更洪琴去看丈夫血肉模糊的遗体,但是没人能拦得住她。③她哭得几乎没有声音,所有人都被她那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更让大家震撼的是,第二天她出现在工地上——她是来参加修路的。

村支书很惊讶!这不是在村里种地,这是用粗麻绳系着腰从悬崖顶上放下来,悬挂在崖壁上施工……可是她说,她要把丈夫没修完的修完。

她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7岁。家里还养着猪。不行!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同意她来修路。可是,没人能阻止她。开这条路,村里是把任务分到户的。殷开举去世,村里把他家的任务取消了,可是史洪琴不让。我还在。她反复说的是,我要完成开举的心愿。

看着她沧桑的笑容,我想:也许,接替开举做他没做完的事,是她唯一抵抗痛苦的方式;也许,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在那个人不在时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看着前方悬崖上那条挂壁公路,在村干部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她的征程,每天天蒙蒙亮地就起床,给孩子做好饭,备好猪食,嘱咐哥哥带弟弟去上学、放学回来要喂猪。做完这些,她带上自己的午饭去工地。傍晚,她一个人走回家,去时用一个半小时,回来再用一个半小时。我无法想象那日复一日在晨光暮霭中独行于荒山野岭的一个女子的长征。

英雄的妻子也是英雄。周遵龙主任说。史洪琴成了村里妇女们的榜样。在修路中先后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

199911月到2002年端午节后,历经900多天。史洪琴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任务,又参加最后路段的集体攻关,直到整个工程完工。

这条出山的公路全长7公里,挂壁路段470米。这个两千多人的村子,有七百多人参加修路。

④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

故事至此该讲完了吧,可是史洪琴对孩子说:你俩的爸爸决心盖这房,房盖还没打,就走了。我们再苦也要把房盖好。两个儿子完成义务教育后,史洪琴就带他们去浙江打工了。过了第五个年,她郑重地对两个孩子说:你们长大了,要记住,你们的爸爸是光荣的。她说她要先回去,把你们爸爸的碑立起来。你们兄弟继续在外面辛苦挣钱,回来建房。临别时她再次对儿子说:记住爸爸,要有志气。

她独自回来了,看到建到一半的房子在深深的荒草里,她坐在房前痛哭了一阵,开始除草。开春,她把承包的5亩地全种上了,还养了9头猪,最多时养了11头猪。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丈夫想建的房建好,给村里人做榜样。

这个夏天,我看着史洪琴沧桑的笑容,不知该如何表达我对这位乡村女子的崇敬。她让我感到一个村庄也是有史诗的,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她让我看到,她的丈夫是有理想有人生目标的,是为修路而牺牲的,而史洪琴是以妻子的身份,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着丈夫的光荣。她让我想到,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都需要守护自己先人的光荣。一个不知爱惜、不知守护、不会捍卫先辈光荣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这个夏天,我去拜谒了殷开举的墓。殷开举去世后,史洪琴将镇里给的安葬费留给孩子读书,史洪琴挣钱回来后郑重地给丈夫地立了碑,那天,我看到史洪琴站立在丈夫碑前那沧桑的微笑,⑤我确信我在她的沧桑中看到了光芒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引出公路的地理位置、修路原因和修路的艰难等内容。
B.文章对石板河村村支书王连科着墨不多,但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体恤村民疾苦、甘于奉献、有领导力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
C.文章后半部分叙写建房这一情节主义表达了史洪琴一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也包含了对殷开举的缅怀之情。
D.史洪琴“沧桑的笑容”既表现了她生活的艰辛,也彰显了她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丈夫的荣光的崇高品质。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④列举村中人口及经济等数据,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使文章更真实。
B.句子②借史洪琴转述送亲人的感受侧面突出山峻路险、进村的艰难,为后文修路做铺垫。
C.句子③中史洪琴“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了村民,“几乎没有声音”显示出人物内心的极度悲伤。
D.句子⑤“光芒”内涵丰富,既有她完成丈夫遗志的坚韧和欣慰,又有她修路造福后人的成就感。
3.为什么说“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是如何实现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的?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特别指出,要发扬学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鼓励通过学术争鸣推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这里的“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既是针对文艺评论的应有属性而言,也是针对文艺评论的当下现状而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在这里,无论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还是提高审美、引领风尚,都旨在“引导性”,内含“建设性”。因此,担负着如此重任与使命的文艺批评,需要增强自身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需要在批评实践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一切都使得“建设性”成为当代文艺批评最为基本的要务,也是最为重要的特性。

建设性的文艺批评,既涉及文艺批评的目的与态度,也关乎文艺批评的能力与功效。文艺批评的根本意义,在于以准确的阅读感受和深切的审美判断,与作者对话,与读者交流。这种相互砥砺、彼此互动的目的与初心,必然要求批评态度的与人为善、以文会友。文艺批评的作用在于促进创作、对读者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文艺批评必须切中肯綮、研精阐微,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取其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而要做到这些,也需要批评家“真懂得社会科学及文艺理论”。因此,在继承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就成为当代文艺批评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如此,才能使文艺批评在为文艺创作鸣锣开道和助力鼓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进而完善自己。

如果从建设性的角度来审视当下文艺批评现状,可以说,伴随着建设性文艺批评的,总有“非建设性”文艺批评的身影不时闪现。这不仅不能让人满意,甚至令人甚为忧虑。比如,一些文艺批评,凭着狭隘的主观臆测去判定作品,往往把复杂现象简单化。还有一些文艺批评,抓住作者的某些言论和作品的某些缺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必欲把某些作者“抹黑”,甚至“妖魔化”。还有一些散布于网络、貌似“文艺批评”的“网红”言论,抓住某些文艺热点与争议现象,或者煽风点火,或者深文周纳,以危言耸听的话语博取关注,吸引眼球,追求“流量化”。这些批评和伪批评,不仅与文艺批评的建设性要求相去甚远,而且对建设性文艺批评构成显见的阻碍与干扰,实为文艺批评中的不谐之音和消极因素。

因此,《意见》中提出“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就是针对这种与文艺批评相关的“越界”乱象特别提出来的重要规范和基本要求。创作的问题,文艺的问题,要通过文艺批评和文艺争鸣的方式,依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文艺的方式解决,在文艺的范围解决。 这是一个应有的规范,也是一个基本的底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明辨是非,进而努力形成“创作共识、评论共识、审美共识”。

(摘编自白烨《新时代需要建设性的文艺批评》)

材料二:

做好当下文艺批评工作,需要处理好问题导向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提升新时代文艺批评的学科意识、学术意识、专业意识,重视新时代文艺批评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谨防单纯依赖文艺批评问题导向的片面倾向。

不管是传统的训诂式批评,还是新兴的新媒介批评,文艺批评的问题意识都需要专业眼光的磨砺和知识积淀的滋养。文艺批评对现场问题的介入必须是主动的、准确的、深度的、专业的,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根本目的,不能只是疲于跟随问题,被动地、表层地、碎片化地回应问题,甚至被虚假问题迷惑与欺骗,沦为在场的旁观者、附庸者,甚至成为搁置真实问题的敷衍者、逃避者。文艺批评有其自身的规定性,不能沦为权宜之计甚至一次性的策略工具,它应当上升为一种具有普遍阐释力、持久解决力的有效方法,成为一种真正的经典专业批评。

在当今人人可以成为“批评家”“评论家”的网络数字时代,在资本市场制造虚假问题、抽空问题实质的“流量至上”的自媒体时代,过分强调问题导向,忽视学科建设,更容易导致文艺批评缺乏宏观视野与系统思维,局限于微观、个别、潮流的狭隘层面,被各种利益欺骗和裹挟,迷失在现实的诱惑、驱使和干扰中,急功近利乃至低俗粗鄙。放弃专业的文艺批评标准和学理分析,丧失学术定力、学术功力、学术动力,逃避思想升华和精神担当,无法提供具有原创性、深刻性、学术性、专业性的权威成果和经典之作,难以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和影响效应,不能真正满足时代的根本需求。更可怕的是,在数据化转型的大数据算法时代,“问题”常常不是真问题,而是人工智能算法制造的流量陷阱和话题温床,是精准预测、营销、控评的结果,忽视学科发展、学术创新、学理支撑的文艺批评将对此缺乏主动甄别能力,难以辨识“问题”真伪,被迫接受人工智能算法的精准推送和绵密规训。由此可知,在大数据时代,马克思的“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显得更加振聋发聩且愈发重要和紧迫。这迫切要求文艺批评在学科基础建设的前提下对相关问题进行仔细考辨、准确定位、客观分析和深入思考。

(摘编自张政文、陈龙《当下文艺批评的三重任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当下文艺评论中出现的故意“抹黑”、伪批评等乱象,建设性地开展文艺批评可以起到实事求是、明辨是非、激浊扬清的作用。
B.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既具有“引导性”,又具有“建设性”,而“建设性”正是当代文艺批评最为基本的要务。
C.构建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成为当代文艺批评家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需要继承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优秀遗产,形成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文艺理论。
D.文艺批评必须借助丰富的知识积淀和独到的专业眼光,对现场问题进行主动、准确、深度的介入,这样才能解决真实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批评要具有建设性,就需要增强自身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B.文艺批评的意义,在于以准确的阅读感受和深切的审美判断,与作者对话,与读者交流,这必然要求批评者要与人为善,批评要切中肯綮。
C.文艺批评需要处理好问题导向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但如果过分强调问题导向,而忽视学科建设,就容易导致文艺批评缺乏宏观视野与系统思维。
D.“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大数据算法时代,“问题”不是真问题,而是人工智能算法制造出来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不宜作为建设性文艺批评原则的一项是(       
A.尊重规律,发扬民主。B.与人为善,就事论理。
C.深文周纳,博取关注。D.实事求是,明辨是非。
4.鲁迅说:“取其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请结合材料一具体内容阐述这句话的意思。
5.在网络数字时代,文艺批评需要注意些什么?请简要说明。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京师穷市上,有古铁条,垂三尺许,阔二寸有奇,形若革带之半,中虚而外绣涩,两面鼓钉隐起,不甚可辨。持此欲易钱数十文,人皆不顾去。积年余,有高丽使客三四人,旁睨良久,问:“此铁价几何?”鬻铁者谬云:“钱五百。”使客立解五百文授之。其人疑不决,即诡对曰:“此固吾邻人物,吾询主者。”顷之,使客复来。鬻者曰:“向几误,主者言非五金不可!”使客即割五金,无难色。其人又为大言曰:“公等误矣,吾曹市语,举大数以为言,五金盖五十金云。”使客曰:“吾诚不惜五十金,但不得更悔。”鬻铁者私念:一废铁夹条增价五十金借令失此售主并乞数十文钱亦不可得。因曰:“吾以此博公多金,保无后言。公幸告我,此为何名。”使客请:“先定要约,而后告子。”

时观者渐众,使客乃举五十金畀鬻铁者,而以若带者付其徒乘马疾驰去。其去远,始告众曰:“此名定水带,昔神禹治水时,得此带九,以定九区,平水土。此乃九之一,若携归吾国,价累钜万,岂止五十金而已哉?”又问得此何所用,使客曰:“吾国航海,每苦海水咸不可饮。一投水带其中,虽咸卤立化甘泉,可无病汲,是以足珍耳。”市有好事随至高丽馆,请试验之。遂命汲苦水数石,杂盐搅之,投以水带,水带沸作鱼眼数十。少顷掬水饮之,甘冽乃胜山泉。遂各叹服而去。

鬻铁者言,闯陷京师时,得自老中贵,盖先朝大内物也。嗟嗟!自经变故以来,凡天府奇珍异宝,流散人间、泯泯无闻者,何可胜数?独是带为高丽使所赏识,顿增身价百倍,不胫而走海外。物之显晦,固自有时哉!

(节选自詹钟玉《记古铁条》)

材料二:

张山来曰:既是神禹时物,不识高丽使人何以知之?殆不可解。

(节选自张潮《虞初新志》)

【注】①闯:闯王李自成。②中贵:宦官。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首都的称呼,明清时期一般指北京。“京”指人口多,“师”指规模大。
B.高丽,又称高丽王朝,是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之一,国土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朝鲜半岛中南部。
C.“俟吾询主者”中的“俟”指等待,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的“俟”含义相同。
D.“度其去远”中的“度”指推测,与司马迁《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度”含义相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都的旧货市场上,有人售卖古代的铁条,虽然价格便宜,但人们并不认识这个铁条,也不知道它有什么用,于是理也不理就离开了。
B.高丽使者想买铁条,卖铁条的人多次欺骗他们,抬高铁条的价格,高丽使者并不生气,在卖者许诺不会反悔之后,双方以五十金成交。
C.高丽使者告诉大家这个铁条是大禹治水时用于平定九区、平和水土的定水带,张山来认为“既是神禹时物”,高丽使者不可能认识此物。
D.市场上有好事者跟随使者回到高丽馆,请求试验铁条,结果果然和高丽使者所说的一样。人们询问卖铁条的人,才知道铁条原是前朝宫中的物品。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命汲苦水数石,杂盐搅之,投以水带,水带沸作鱼眼数十。
(2)独是带为高丽使所赏识,顿增身价百倍,不胫而走海外。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在相应位置划分。每错一处扣1分。
一 废 铁 夹 条 增 价 五 十 金 借 令 失 此 售 主 并 乞 数 十 文 钱 亦 不 可 得
5.文中买下定水带的高丽使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023-08-09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以载道”的思想客观上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两方面的深刻影响。首先,这种思想强调了文学的教化功能,为古代文学的思想内容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作家重视国家、人民的群体利益。即使在纯属个人抒情的作品中,作家也时刻不忘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例如,在唐代诗人中,杜甫忧国忧民,对儒家“仁政”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成为杜诗的核心内容;“诗仙”李白,也在诗中强烈地表达了追求功名事业的决心,而且明确提出要以孔子作《春秋》为自己文学事业的典范。至于唐宋古文运动的巨大成就,更是在“文以载道”思想的直接指导下取得的。还有众人皆晓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一旦剥去其历史的、传奇的、神魔的外衣,其呈现给人们的就是忠奸、正邪、善恶之间的斗争,显示了作家执着于描述现实社会的伦常。

其次,“文以载道”的思想也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思想与政治过分贴近的关系和单纯、急切的教化目的,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分作品充满了枯燥的说教内容,严重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它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从而削弱了文学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这种消极的影响不但体现在士大夫的诗文作品中,而且体现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中。例如,元杂剧虽然高度赞扬了针对黑暗势力的反抗精神,歌颂了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民主思想,但往往以道德判断作为审美判断的核心价值参数,而且这种道德判断常常混杂着封建伦理说教的糟粕,这就严重损害了其思想意义。

(摘编自《“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材料二:

“文以载道”的入世精神具有当代价值。“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是对文学作品中文道关系的一种表述,类似观念还有“文以明道”。从传统文学发展的主流来讲,中国文学是“道”的文学。春秋时期,孔子文艺思想中的“诗教”,就形成了对文道关系的早期表述。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明道”“征圣”“宗经”成为文章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要素。到后来,唐宋古文运动强调“文以明道”,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朱熹坚持“文道合一”,“文以载道”的主张在中国文学中确立了核心地位,并作为文学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文以载道”将“文”比作车,车的用处是载物,而“文”所载之物就是“道”。这个“道”是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儒家“仁政”“王道”的社会理想。所以“文以载道”本质上是为了传承儒家思想,维护道统的社会地位,“代圣贤立言”。这样一来,对现实的关怀就成为“文以载道”的题中之义。以“文以载道”思想为指导的传统文学形成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为文学的社会功用被历代文学家重视。

孔子关于文艺的论述集中在礼乐的社会功用层面,他从政治与教化的角度来看礼乐,认为诗歌和音乐的存在价值是能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汉代《乐记》中有“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两汉时期的思想家也推崇“尚用”的观念,比如扬雄、桓谭、王充等,强调文艺著作必须要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三国时期,曹丕在论述文学的价值时,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代陈子昂、元结等人倡导言之有物的社会诗,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些都是文艺功用论的表现。“文以载道”也让古代的文学家有了更为强烈的入世精神。被儒家思想哺育的文学家将“平天下”作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他们积极介入政治,以诗来言志,用文来载道,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我们可以在杜甫的诗中看到他对人民疾苦的关切;白居易在倡导用诗歌批判现实的同时,指出诗人要担负起表达民间疾苦的责任,“使下人之病苦闻于上”;范仲淹则高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新时代,我们扬弃“文以载道”思想就必须考虑将之进行重新诠释。新的“道”要体现中国精神,这里所说的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集合,同时也随着时代变迁而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本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要做到“文以载道”,文艺工作者就要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这也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其中既包含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只有用中国精神来赋予“道”新的内涵,“文以载道”才有新的生命力。

古代文学家讨论“文以载道”时,大都强调以道为本体,文只是“载道”的工具。这样一来,“文以载道”就让传统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独立性,教化凌驾于审美判断之上,文学成为社会政治的附庸。在新时代,扬弃“文以载道”思想要做到文与道的辩证统一,既要重视“文”的价值,也要重视其思想意义;既要重内容,也要重形式。而只有打破文道关系的二元对立,文道并重,才能真正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朱光潜曾将文艺的“道”比喻为盐,将“文”比喻为水,“文以载道”好比盐溶于水。这种理解才是文道关系的最佳状态和最高追求。

(摘编自宗波《“文以载道”思想的扬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对儒家“仁政”理想的追求、对民生的关注及唐宋古文运动的巨大成就,都是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或指导的结果。
B.元杂剧的道德判断常常混杂着封建伦理说教的糟粕,这严重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损害了文学本身的思想意义。
C.对文道关系的表述早已有之,直到朱熹坚持“文道合一”,“文以载道”的主张在中国文学中才确立了核心地位。
D.曹丕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陈子昂、元结等人倡导言之有物的社会诗,这些都是文艺功用论的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述的是“文以载道”思想的利弊,材料二只阐述了“文以载道”思想的利。
B.材料二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观点更具说服力。
C.“文以载道”是为了传承儒家思想,维护道统的地位,这赋予古代文学教化的社会功用。
D.朱光潜以盐喻“道”,以水喻“文”,“文以载道”好比盐溶于水,这种认识可谓境界高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
B.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C.文学使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哲学或科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
D.“文以载道”观念使中国当代文学主旨鲜明,带有较强的政治功利性,这也导致文学一度沦为政治的工具。
4.“欲思其利,必虑其害。”这句话出自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意思是想要考虑某件事的好处,就必须考虑到它的坏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请结合材料一中的“文以载道”思想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对这句话加以阐述。
5.在新时代,该如何扬弃“文以载道”思想?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2023-08-09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间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文侯请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吾礼,无乃难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同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③量:满。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文侯A名B过C齐桓公者D盖能尊E段干木F敬G卜子夏H友I田子方J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解释为“让……做相国”,和《鸿门宴》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相”用法相同。
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以为”词义不同。
C.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责人从宽,责己从严”中的“责”词义相同。
D.布衣,指粗布做成的普通衣服,常用来代指平民百姓;文中指段干木是个平民百姓。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B.和魏文侯用兵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C.魏文侯对段干木敬重有加,而对翟璜却傲慢无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段干木是个看轻官位、俸禄的贤者,而翟璜却要官得官,要俸禄得俸禄。
D.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2)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
5.君子用兵,为什么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洋淀上(节选)

关仁山

淀上压着层层叠叠的厚雪,撩得王永泰猛地来了精神。他心里念叨,砸冰懵子的季节到了。

王永泰挺直腰,拧着屁股下炕。他哼了几声保定老调,腰里缠上一圈绳索,披上油脂麻花的羊皮袄,戴上一顶大皮帽子。他从墙上摘下一支明晃晃的冰枪,扛着冰枪,扑扑跌跌地走进雪野里。

王永泰斜卧在一艘冻僵的船板上,嘴巴喷出一团哈气,拽起拴在腰上的酒葫芦,比画两下,锥子似的目光依旧盯着沉静的大淀。

白腾腾的,除了雪还是雪,就像夏日淀上的浪头一样白。

王永泰无声地笑笑,感到一种空落,只有嘴巴寻着酒葫芦对话。

往年人多的时候,王永泰总是带着王决心、二巴掌他们打冬围。但今年不同往常,王决心在千年秀林栽树,还要护卫规划设计专家在白洋淀勘测。他只能自己在冰上砸冰懵子了。

寒风涩重,滚地而来。王永泰灌了一口雪粉,咂吧咂吧。

夜空的云层里有月儿游出来了。百米远的冰面上有了声响,他就划开了浮雪。冰层下边一个硕大的黑乎乎的东西。王永泰揉揉眼睛,活动一下冻僵的手脚,哈腰轻跑过去,高举着冰枪,狠狠地砸下去,连连砸着。

冰层下面的黑东西就蒙了,露出水的时候,他辨认出是一条大黑鱼,就迅疾趴下,将被砸晕的大黑鱼捉上来,扔进他的网兜里。

后来,王永泰又以同样的砸冰方式,捕捉了几条大鱼。有两条大鱼活着,悲戚戚地喘息。王永泰想跟鱼说说话,但人的语言和鱼的语言是无法沟通的,无论他怎么叫喊,在鱼眼里也是个咆哮的哑巴。

王永泰抬头看看天,带着胜利果实回家。茫茫雪野里,脚下的棉靰鞡响个没完没了。

忽然,他听见远处的呼喊声。呼喊声越来越响,他似乎听见有王决心的声音,心就提了起来。他将鱼放在雪坎子后就开始朝呼喊声的方向跑,跑了几步,王永泰腿边一闪,细瞅是淀子来了。淀子用嘴咬他的裤脚,他立刻就明白,王决心他们出事了。

决心,决心啊!王永泰急走着,呼喊着。

远远地,王决心和水牛趴在一个游动的冰排上,让落水的人抓住竹竿。

褚蕾蕾和规划小组的杨北北、陈小兰落水了。好在他们抓着冰排沿儿,此时冻得哆哆嗦嗦,快不行了。

王决心和水牛有经验,趴在一个大大的冰排上,用竹竿施救。王永泰知道,竹竿瞬间冻了冰,人手攥不住的,这个时候竹竿几乎没有作用。

王决心看见他,高声喊道:爹,你砸冰懵子带绳子了吗?

王永泰摸着腰里缠的绳子:有绳子!但现在的难题是,怎样让杨北北他们抓到绳子。要知道绳头一挨水,瞬间就会结冰的。

决心,先别动。王永泰站稳了,想着办法……

王永泰扑通一声跳进冰水里。这一举动让杨北北惊呆了,褚蕾蕾也吓哭了:大伯,你咋下来了?

王永泰没有说话,先是将褚蕾蕾推上冰排,再推杨北北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主要是他的身体重,推了几次都滑下来。

王永泰将绳子拴在杨北北的腰上,将绳子甩给冰排上的王决心。王决心还没回过魂儿来,就摆起身子,去接绳子,脚下的冰排跟着摇晃起来。他脚一滑,实实地摔在冰排上,手中的竹竿也脱出去,凉浸浸的淀水忽地漫上了冰排。冰排整个儿成了滑溜溜的白玉,一点儿抓挠也没有了。

王永泰眼睁睁地瞅着王决心的身体往淀里坠滑,淀水漫过王决心的膝,浸透了他的裤子。

这时,水牛也咚一声跳进水里,递给王决心一根扁担。王决心灵机一动,用扁担搪在两块冰排之间,一头儿恰恰顶住了下滑的身子。借着这股劲儿,王决心腾地将身子从冰上硬挺了起来,一滚,滚出一溜脆响,搭上了对面褚蕾蕾趴着的冰排。

王决心拽着王永泰甩过来的绳子,下面推,上面拽,杨北北终于被拉上了冰排。可是,驮着他们三人的那块冰排有点儿承受不住,一颤一悠。王永泰让水牛过来推,他游动着,伸手去抓另外那块大冰排。

落水的陈小兰冷得快冻僵了,说不出话来,她的身体缓缓下沉。王决心看见了,大吼:小兰,爹快救小兰啊!说着,就将绳头甩给了王永泰。

王永泰就势抓住了陈小兰的胳膊,用绳子缠住。陈小兰也不知从哪里爆发的力量,伸手死死抠住王永泰的喉咙,这是王永泰始料未及的。人到最后的时刻,手劲是非常大的。王永泰几乎要窒息了。

王决心借着月光看见了这一幕,他跳进冰水里拽开陈小兰的手,用扁担狠命一挑,让她的身体与王永泰的身体分离,两人联手再将陈小兰顶上了冰排。只听见扁担的断裂声,水涝涝的陈小兰滚动了一下,腾起一团扎眼的雪粉。

决心,我们赶紧上去啊!王永泰吼着,吼得青筋暴突。

王决心甩了半截扁担游过去,先将王永泰推上去,栽了一脸雪。王永泰又将水牛拽了上去,水牛重重地摔在冰面上,嗷嗷叫着,冻得两条腿乱乱地踢腾。

王永泰的手臂冻麻了。他吃不住劲儿,晃了几晃,一头跌在水牛的怀里。

王决心气力运足了,又顺手将几个人从冰排上拽到冰面,这才算是真正安全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用伏笔,如王永泰出门时腰里缠上的绳索为下文王决心他们用绳索救人埋下伏笔,前后形成照应。
B.王永泰感到空落,只寻着酒葫芦对话的原因是眼前的雪景白腾腾的一片,让他产生了年华易逝的失落感。
C.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突出了王决心他们救人时的情形,可谓是波澜起伏、一波三折。
D.小说中关于雪景的描写,不仅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恶劣,也侧面衬托出了王永泰等人的勇敢、热心。
2.关于文中描写动物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硕大、黑乎乎的大黑鱼是王永泰砸冰懵子带来的一次收获,也成功让他提起了精神。
B.王永泰想跟悲戚戚的大鱼说说话,这样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王永泰内心的失落感。
C.大鱼、淀子等动物的描写,能让人感受到人类与动物的对抗以及和谐,引人深思。
D.咬住王永泰裤脚的淀子,描写笔墨虽少,但能够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熟悉、默契。
3.王永泰出门砸冰懵子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关仁山的文学作品兼具“粗犷”和“柔情”,本文也不例外,请结合文章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史记》之所以成为《史记》,在根本上并不是因为它有本纪、世家这样的名目,而是它体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以人为本。它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传记,囊括了帝王将相、平民百姓、智者、商人乃至巫婆、神汉等各色人物,只要对当时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都会为他们立传。我所说的社会影响力,也许是一种正面的力量,也许是一种负面的效应。比如吕后这个人,司马迁对她极度反感。作为一个女人她坏得不能再坏,她把刘邦宠爱的戚夫人鼻子削了,眼睛挖了,然后放在粪坑里面。司马迁非常讨厌她,但依然把她列入本纪,因为吕后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一种很强大的负面力量,司马迁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吕后的作用等同帝王,因此把她列入本纪。

司马迁的《史记》以人为中心,并且以复杂的标准去定位,因此《史记》前所未有地体现了历史的真实。这很不容易。《史记》里有很大篇幅关乎汉代的当代史,其中有些人物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刘邦,他年轻的时候曾做过亭长,还是个流民,整天好逸恶劳。当然,刘邦也有好的一面,比如他有忍让的一面,有宽容的一面,有能够虚心纳谏的一面,在关键时刻克制住自己欲望的一面。这些司马迁都写了。优点好写,可这种情况怎么写?要知道司马迁就生活在汉朝最鼎盛的时期,汉武帝与刘邦生活的年代相隔不远,司马迁却都做了忠实的记录。

(摘编自郑训佐《司马迁写<史记>,不以成败论英雄》)

材料二:

西周时期史官职掌繁杂多样,但其中的文史之责无疑是最重要的职掌之一,而记言、记事等书写活动又是文史职掌的重中之重。在这种书写活动中,史官的主体意识不断凸显,逐渐开启了从被动记言、记事到主动描述历史的转变,不仅完成了对历史的价值判断,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

执聿记言,补以始末。王言若神,史官实录,制成诰命诏策,以布四方。史官以极为精简扼要的文辞记录君王言语,并根据使用场合、使用目的的不同,有时会补以叙事始末,形成完整的文字记录,以不同的文体,体现君王意志,使之成为治国之宝。现存文献中,《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体史书,《逸周书》与《尚书》体例接近。西周史官的记言书写形态主要是在如实记录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其一,加上时间、地点、人物和事由,并用固定搭配词汇王曰”“若曰等点明言语主人身份。如《大盂鼎》铭文:唯九月王在宗周命盂,王若曰。《尚书·多士》: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王若曰。在这些王曰”“若曰的前面,往往是时、地、事的扼要介绍,而在其后面,则是对君王的诰命诏策的实录,言语庄重严肃、内容常与治国大要相关,是史书的主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若曰一词,具敬顺之义,有代神灵训话之意,体现了文辞的重要性和不可置疑性。这是史官在记录具有史鉴意义的口头语辞过程中最简单的补充,但却是将口头语辞转化成为史书的关键一步。而时、地、事等书写要素的齐备,为君王讲话呈现出更为完整的面貌,逐渐由单纯记言演变出言事合一的趋势,直接影响春秋后期形成的《国语》的书写。其二,添加情景描述,突出文体性质。如《尚书·汤诰》: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诞告万方。王曰。”“诞告万方的简单四字,交代了的原因以及的文体性质。更详尽的如《逸周书·大匡解》,补充记录周王发言的背景、目的,涉及许多细节,是一篇完整规范的文辞记录,也是史官书写活动文献化的典型范例。这些详细的场景描述和因由介绍的记录,使史官的书写活动变得更为生动、丰满。其三,记言与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描述浑然一体,记言与记事结合。如《尚书·召诰》先写成王的活动以及召公相宅的具体过程,再写周公祭祀和命令开工,又写召公委托周公上书的话语,告诫成王应当敬德保民,保天命长久。文章在记述召公的言语之前,详尽地描述了相宅和祭祀以及动工的情况,使召公的发言顺承而下,言事一体,不可分割。又如《尝麦解》,其记录的是周王初饬岁典的发言,对发言之前祈祷于宗庙,尝麦于太祖的细节记述,具有很强的仪式感,与周王殷勤告诫的发言紧密联系。周王发言之后,尚有众臣受大正书”“太史策刑书,箴大正箴太史乃藏之于盟府,以为岁典等详尽复杂的典礼环节的记述。在这里,典礼仪式的记述与对周王的记言融为一体,具有独立的价值,已开言事兼记体史书之先河。

品酌事例,理贯其中。西周史官单独记事的书写活动主要出现在《逸周书》中。如果说,君王口含天宪,言出法立,史官记录君言,使之成为维护王朝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规范,成为当时制度建设的必要,那么,记事则是对意义重大的历史节点的载录和再现,虽然目的同样是为了监察君王、垂宪后世,在客观上却具有了描述历史发展规律的意义。相对于记言,史官在记事的书写活动中因为目的定位、角度选择、材料剪裁等方面有更大的自由,所以能更集中地体现史官主体意识。《逸周书·程寤》记载太姒吉梦,昭示天意,为周的即将兴起并取代殷商得天下的合法性作出解释。《作雒解》记录武庚作乱始末、周公平叛并营建雒邑之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中详细地记载了雒邑的规模形制,立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雒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大凑天下大凑凸显了营建成周的政治意图及武王、周公的政治目光。唐大沛云:文笔简古而周密,非周初良史不能为,疑亦出于史逸之手。《王会解》记载的是王城既成时周成王合诸侯、四夷于明堂的成周之会,文中详尽地描述了这次盛会的主要参与者及相关礼仪。《周书序》云:周室既宁,八方会同,各以职来献,欲垂法厥后,作《王会》。

镕裁文辞,斟酌浓淡。西周史官书写活动在不断地发展、演变。语言风格、辞采修饰、时间序列等几经变化,体现了西周史官在记言、记事中个性色彩的增加及其对言而有文的追求,反映了西周史官主体意识的觉醒。

首先,从《尚书》到《逸周书》,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从古奥简朴到畅达活泼的变化过程。《尚书》多是官方的诰命诏策和君臣之间的谈话记录,因而显得庄重典雅,且所记言语年代比较早,给人一种艰涩的感觉,正如韩愈《进学解》所说的周诰殷盘,佶屈聱牙。甚至,有一些篇章的语意不十分连贯,即兴意味明显。《逸周书》年代较之《尚书》稍晚,上翼六经,下笼诸子,宏深质古,语言风格同样庄重典雅,但已经是具有自然流畅、逻辑清晰的特征。如产生年代较早、描述商周政权交替的《克殷解》,即使是其中载录的尹逸所读的策书,虽然属于先秦礼法文书,但语言同样不失晓畅。这种自然流畅、逻辑清晰的笔法是史官整理、润色的结果,说明史官的主体意识和阐释意愿正在不断加强。其次,从《尚书》到《逸周书》,同样为记言书写活动,但语气词和感叹词出现了一个由多到少的变化过程。从二者语气词和感叹词分布情况来看,其主要出现在议论性的对话中,而在一些布告性、阐释性的篇章中出现的概率偏少。语气词和感叹词都是用在句中或句末表达语气、增加感情的虚词,它的变化,反映西周史官记言从逐字实录到不断润色加工的发展过程。再次,在记事中展示西周史官简而有法的书写原则。这种文法正是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春秋笔法的肇始,目的在于确立、维护礼法。

要之,西周史官的文史职守看似只是文字记录的书写活动,但监察君王、立法垂宪、维持礼制才是其职守的核心,而这又需要史官在执行职守中发挥主体意识。因此,史官们通过文字将这些个性化的情景描述、过程描述、因由探讨以文学的表现手法补充进来,形成历时性的完整记言体史书;在记事中,史官对具有垂法后世的历史性时刻进行选择和裁剪,一方面是记言书写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则是初开后世记事史书滥觞。西周史官正是在书写活动中,开启了主体意识觉醒的历程,张扬了理性精神。

(摘编自林训涛《西周史官书写中的主体意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司马迁为当时人物立传的标准是人物具有社会影响力与否,而不是作者自己的喜好。
B.根据使用场合、使用目的的不同,史官们都以极为精简扼要的文辞记录君王言语,补以叙事始末,形成完整的文字记录。
C.如果《逸周书·大匡解》中,史官没有补充记录周王发言的背景、目的,那么我们就不能认为此篇文章是史官书写活动文献化的典型范例。
D.相较于对方,《尚书》的语言风格更为古奥简朴,《逸周书》则更为畅达活泼,其原因不仅仅是后者年代较之前者稍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举例司马迁记录刘邦的故事,目的是论证《史记》的记载体现了历史的真实。
B.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史官书写中的创作理念,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C.史书的主体是对君王诰命诏策的实录,而对时、地、事的介绍往往都是扼要的介绍。
D.在记言的书写活动中因为目的定位等方面缺乏一定的自由,所以史官的主体意识无法体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东汉历史学家班固认为“(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B.西晋刺史张辅曾评价《史记》为“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
C.唐代柳宗元认为《史记》“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D.近代梁启超认为《史记》“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叙事,能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
4.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是“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请结合材料一说一说此中体现出的司马迁的创作理念。
5.材料二中提到,史官们记事“一方面是记言书写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则是初开后世记事史书滥觞。”请你结合本材料谈一谈,西周史官在记事上是如何成为后世记事史书滥觞的。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叙事视角就是讲述故事发展的眼光和角度,也是带领读者走进小说中构建世界的一扇门,犹如摄像机的镜头角度,将摄像机的镜头对准的故事内容呈现给观众。视角对故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用不同视角观察同样的一件事,就会显现出几个不同的故事表达效果。法国叙述学家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关于叙事视角的叙述中,根据视角的不同,将视角分为外聚焦、内聚焦和零聚焦三种类型。

外聚焦视角是一种戏剧化的叙述,指叙述者说的比人物知道的少,即叙述者小于人物。叙述者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叙述其所见所闻,这种视角的特点是仅限于描写人物外在言谈举止,以冷静的态度描述其所见所闻,不介入到故事中任何人物的内心活动中去,对其中反映出的深层次含义不加任何解释。外聚焦仅仅描述事件的外在表现,对人物心理活动和言谈举止不作引导和评价,而把人物语言、动作、行为联系的深层次含义交由读者去推测、去猜想。

《红楼梦》中有着不少外聚焦视角的桥段,在第十八回中元春省亲的内容采用外聚焦叙述。叙述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叙述元春在入风藻宫后回家省亲的一幕幕场景:

一时,舟临内岸,复弃舟上舆,便见琳宫绰约,桂殿巍峨。石牌坊上明显天仙宝境四字,贾妃忙命换省亲别墅四字。

元春把牌坊上的天仙宝境改为低调的省亲别墅,几个字的差异透露出元春的心思缜密,不免让人猜测元春虽位份尊贵,但在深宫中是处处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不敢有一刻的松懈,生怕招摇过市,带来灾祸。外聚焦叙述者与故事中的人物保持一定距离,呈现出疏离”“冷漠的旁观者姿态,需要读者对故事留白进行填补和再创造。

内聚焦视角指的是叙述者只知道其中某个人物知道的事情,即叙述者等于人物。内聚焦一般借助某个人物的视野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事情,读者能够透过这种视角深入了解这个人物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由此可见,内聚焦是一种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的叙事手法。以全知叙事为主的小说,巧妙地利用内聚焦将纷繁的信息牵引至一处,既形成了丰富的叙事张力,为作者打开了另一扇窗,又增强了故事的表达效果。但内聚焦有一定的局限性,只知道某个人物知道的事,对这个人物没有看到的事就一无所知,不利于客观、全面把握事件的真相。因此,内聚焦一般是以辅助性的视角而存在。

《红楼梦》第三回叙述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作者采用了内聚焦展开叙述。林黛玉承担了观察者的角色,作者利用林黛玉的眼光来审视在贾府的所见所闻,从她的视野中描写了贾母、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初见,从林黛玉眼中认识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从黛玉的视角自然而然地介绍人物出场,让读者同黛玉一样好奇这个传说中的混世魔王是怎样一个人,为故事情节制造了陌生感与悬念感。贾宝玉在反复渲染后隆重登场,借林黛玉陌生的眼光打量贾宝玉的着装、容貌,解了林黛玉和读者的心中疑惑

零聚焦指的是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又称上帝视角,叙述者通晓全局,即叙述者大于人物。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观察视角,可以从任何角度叙事:叙述者既可以通晓全局,对故事中的事件鸟瞰全貌,也可以了解人物的每一面特征,透露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还可以洞悉不为人知的秘密。例如,第二十六回运用了零聚焦叙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的误会始末:

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回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

在第二十六回,林黛玉夜晚敲了贾宝玉的房门,却被正在气头上的晴雯关在门外,惹得一肚子委屈。而贾宝玉对此毫不知情,二人产生了误会。零聚焦叙述让读者知晓二人误会事件的整个过程,向读者解释事件的细节以及剖析二人的内心世界。零聚焦的优势是便于讲清事件的过程、发展态势和复杂的心理活动等。从整体上来看,《红楼梦》延续了传统的零聚焦叙事视角为主的叙事方式。

在叙述角度上,《红楼梦》创造性地以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叙述,充分调动了文本中的叙事视角的灵活转变,进一步撼动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以此推进故事的发展进程,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了极高的艺术表达效果。

(摘编自王韬钰《以热奈特叙事视角探究<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叙事视角是讲故事的眼光和角度,同一件事用不同的视角叙述。可呈现不同的内容,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
B.采用外聚焦视角叙述,叙述者小于人物,即叙述者仅仅描述事件和人物的外在表现,不带有主观色彩。
C.采用内聚焦视角叙述,叙述者等于人物,即叙述的是某个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不利于呈现事件的全貌。
D.采用零聚焦视角,叙述者大于人物,便于讲清事件全貌和细节,但缺少留白和悬念,表达效果不如其他视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春改“天仙宝境”为“省亲别墅”的叙述采用外聚焦视角,能不能读出背后的深意,取决于读者的阅读能力。
B.黛玉与宝玉虽是初见,却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里采用内聚焦视角叙述,使得读者不能推测黛玉“眼熟”的原因。
C.《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如果只用黛玉的视角叙事,读者就不会明白误会的缘由,也无法了解误会的整个过程。
D.《红楼梦》的叙事方式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不同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有助于读者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主要用零聚焦视角叙事的一项是(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B.《雷雨》C.《百合花》D.《装在套子里的人》
4.请根据材料内容,指出下列文段运用了哪种叙事视角,并简要分析其好处。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