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魏既服于秦,秦王将使武安君与韩、魏伐楚,未行,而楚使者黄歇至,闻之,畏秦乘胜一举而灭楚也,乃上书曰:“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先王三世不忘接地于齐,以绝亲之要。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盛桥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王又举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入邢,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救,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众,二年而后复之,又并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王又割濮磨之北,注齐秦之要绝楚赵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王若能保功守威,绌攻取之心而肥仁义之地,使无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革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昔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之信韩、魏也,从而伐赵,攻晋阳城,胜有日矣,韩、魏叛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下。今王妒楚之不毁而忘毁楚之强韩、魏也,臣为王虑而不取也。夫楚国,援也;邻国,敌也。今王信韩、魏之善王,此正吴之信越也,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何则?王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故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资之与攻楚,不亦过乎!”王从之,止武安君而谢韩、魏,使黄歇归,约亲于楚。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注A齐B秦C之D要E绝F楚G赵H之I脊J天K下L五M合N六O聚P而Q不R敢S救T王U之V威W亦X单Y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即合纵,指多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的一种策略,如《过秦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B.河内,春秋战国时期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相当于今豫北地区。当时黄河中游以南为河外。
C.五伯,春秋五霸,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其中秦穆公是“五霸”之首。
D.《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或称为《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准备联合韩国和魏国攻打楚国,楚国狼烟四起,楚国急忙派使者黄歇上书秦王,劝说秦王停止攻打楚国。
B.黄歇认为,秦王应该固守功业威势,去掉攻伐野心,不能用武力使各国的君王臣服于秦国,否则会有祸患。
C.黄歇为达目的,说尽了秦王的精明能干,指出了楚国对秦国的重要性,说出了联合韩、魏攻楚对秦国的不利之处。
D.黄歇凭借着出色的论辩技巧,说服了秦王,消除了楚国的灭顶之灾,秦国与楚国缔结了盟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
(2)《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
5.请简要分析黄歇列举吴、越联合伐齐,智伯瑶联合韩、魏伐赵之事的意图。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风声(节选)

麦 家

夜深了。院子里的灯光相继熄灭,只有西楼会议室依然灯光明亮。

院子里枪声乍起!

尖利的枪声中夹杂着零星的惨叫声、战斗声、脚步声,会议室里的人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两个蒙面人就如利刃破竹一般,破窗而入,高喊:不许动!把手举起来!

谁也没想到,共军居然敢冒死来营救老鬼。

王田香想去拔枪,忽见又有两个蒙面人破门而入,只好乖乖地举起手。

一双双手相继举起,任凭乌黑的枪口对准,命悬一线。

老鬼,快跟我们走!

快走,老鬼,我们是老虎派来救你的!

肥原似乎不甘心死了都不知道谁是老鬼,一边举着双手一边偷偷环视周围,看到底谁是老鬼。殊不知,所有人都乖乖地擎着双手,或高或低,或直或弯,无一例外。不过肥原也注意到,这些人中只有李宁玉跟王田香一样,颇有点泰然处之的镇静,其他人无不露出了恐惧的神情。白秘书甚至吓得流出了口水,着实丢人。

老鬼,快跟我们走,晚了就不行了!

快走,老鬼,敌人的援军马上就会赶来的,机不可失,耽误不得!

可就是没有人出列,跟他们走。

肥原不经意间发现其中一个蒙面人穿的是总队士兵特制的大头皮鞋,知道可能已被老鬼识破,顿时恼羞成怒,手还没完全放下便破口大骂:滚!都给我滚出去!!

很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意味。

原来这是肥原为今天晚上精心策划并组织的一出压轴戏,长时间的开会就是为了把时间熬过去。夜深深,让共军铤而走险,让老鬼自投罗网。可老鬼毕竟是老鬼,资深老辣,历练成精,哪会被这几个小鬼骗过?他们穿的是统一的皮鞋,端的都是制式的枪,哪像老鬼的同志。老鬼的同志来自五湖四海,使的武器五花八门,口音南腔北调,怎么可能这么整齐划一?

不用说,肥原又白打了一张牌。不但白打,还有点丢人现眼。

再说张司令,什么时候这么狼狈过,当着自己的部下乖乖地举起颤抖的双手?肥原采取这么大的行动,居然不跟他打招呼,让他出洋相,简直是胡闹!他忍不住板着脸,气呼呼地责问肥原:肥原长,你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肥原本就在气恼中,不客气地回敬道:还用问吗?我要引蛇出洞,诱鬼现身。你不觉得你身边的鬼太狡猾了吗,你要觉得我做得不对,有什么高见不妨说来听听。

司令看他气势汹汹,忍了气劝他:依我看,等明天再说吧,等明天这个时候,什么老K、老虎、老鬼都会现身的。

肥原走到李宁玉跟前:我觉得已经现身了,李宁玉,你觉得呢?刚才我看见你静若止水。你为什么这么镇静,能告诉我吗?

李宁玉看着肥原,静静地说:因为我觉得这样卑鄙地活着,老是被你无辜地当共党分子怀疑、讹诈,还不如死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关于创作的对话(节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感伤变成了愤怒(冷漠、清高的芯子也是愤怒),天真变成了调皮,小说的台子(广场)被四方拆解。小说家开始跟各种现代主义思潮联姻,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吹拉弹唱,自娱自乐。这时的小说是不敢天真的,小说一天真,“文学的上帝”就嘲笑,骂你浅薄,没有思想,没有诗意。这一路走下来的下场是:小说走出了读者的广场,走进了文学史。直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出现,小说天真的一面几乎被他以一己之力牵回头。

我从马尔克斯包括博尔赫斯那里,看到了恢复小说天真一面的契机,也受到诱惑,得出的结论是:要写奇人。别指责我不写常人,常人是人,难道奇人就不是人吗?我们要写的是人,难道奇人就没有人性我的父母是最平常的人,农民,过着最日常的生活,但他们的生命里其实并无太多人性的考验。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看日头作息,只为一副胃肠,甚至连爱情、孤独都不大有,小小的山村就是天下,如何让他们来体现复杂、泥泞、宽广的人性人性只有在极端的条件下才能充分体现,这个任务我觉得奇人应该比常人更容易出色完成。可以说,这也是我要写奇人的“思想基础”。

当然,奇人各式各样,为什么我不去写“风清扬”,不写“棋王”,不写“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这必定跟我的经历、知识面、兴趣点相关。战略性地选择在哪里开战是可以谋划的,但仗怎么打,到战术层面,其实是没得选择的,只能跟自己打,抽调自己的各种储备。我无须向你强调,我写的都是虚构的——难道有那么多极端又典型的人坐等我花钱去收买?当然,虚构不等于虚假,虚构是为了展现更宽广而深入的真实。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虫笃定是虚构的,但人在重压之下变形、异化,这是现代人的一种集体真实。至于为什么是一只甲虫而非臭虫,为什么那家庭是那种人物关系、那屋子里有那些家具等,正如我为什么要写“特别单位”而非“特别旅馆”一样,都因于作家自身经历,尤其是内心经历。我们有理由怀疑卡夫卡梦见过甲虫(或捉拿过)。我小时候经常做同一个梦,一只翅膀张开来像蓑衣一样的大鸟把我叼走。这只大鸟是英雄,我渴望它救我逃出那个令我倍感孤苦的小山村。这跟我后来写了那么多天才——所谓的英雄——或许是相干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个特务穿着统一的皮鞋,端着制式的枪,企图诱骗资深老辣、斗争经验丰富的地下共产党员“老鬼”,结果计划落空。
B.张司令当着自己的部下举起颤抖的双手而出尽洋相,这既表露出肥原行事专横,也表明肥原与张司令之间有嫌隙。
C.文章在交代了“夜深了”这一特定背景之后,紧接着就描写尖利的枪声,先声夺人,给人以一种紧张而刺激的感受。
D.描写肥原举起双手并偷视他人动作的一段文字,通过对众人动作、神情的描写,把肥原老奸巨猾的劣性描写得淋漓尽致。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与作家的经历、知识面、兴趣点有关,就和麦家不去写“棋王”是一个道理。
B.小说在失去“天真”之后的结果是:小说家各自为政,自娱自乐,其作品浅薄而无思想和诗意可言,完全脱离读者。
C.马尔克斯几乎以一己之力恢复了小说的“天真”,这使麦家受到启发,看到了改变当时小说创作界乱象的希望。
D.麦家笔下的甲虫、特别单位等均是虚构的,他认为虚构不等于虚假,虚构是为了展现更宽广而深入的真实。
3.文本一画横线部分中,在“鬼”字前面加上“老”和“小”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文本二指出,奇人比常人更容易在极端条件下充分体现人性,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以典作结,责怪商女之流不知亡国之恨,自己亦陷入对兴亡荣辱的慨叹中。
2.这首词的下阕中流露出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8-19更新 | 2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海南中学白沙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鸿门宴(节选)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注]下,各就。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戏,同“麾”,大将的旌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B.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C.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D.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以表达敬意。旧时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B.足下,古代交际用语,是对对方的敬称,可翻译为“您”,用于上称下或同辈相称。
C.“都以霸”的“霸”指称霸,与《谏逐客书》中“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的“霸”意义相同。
D.国,指诸侯的封地。古代“国”也指国都,如《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之“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借故离开宴会并叫出樊哙,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从小路秘密回到军中。
B.刘邦逃离鸿门的时候留下了张良,张良替刘邦向项羽表示谢意并献上礼物。
C.刘邦做事果断,对叛徒毫不手软,一回到军中就处死了向项羽告密的曹无伤。
D.得知刘邦回到军营后,范增十分愤怒,认为刘邦以后一定会夺取项羽的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5.楚汉相争,项羽最终失败。项羽认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而司马迁认为项羽的说法“岂不谬哉”。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请结合上面文段简要说明。
2023-08-19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海南中学白沙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化龙,字于田,长垣人。万历二年进士,除嵩县知县。年甫二十,胥吏易之。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二十七年三月,化龙起故官,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讨播州叛臣杨应龙。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帝闻綦江破,大怒。赐化龙剑,假便宜讨贼。诸军大集,化龙先檄水西兵三万守贵州,断招苗路,乃移重庆,大誓文武。明年二月分八道进兵,川师四路,黔师三路,楚师一路分两翼,化龙自将中军策应。应龙以劲兵二万属其子,比抗诸路兵,皆大败,应龙顿足叹曰:吾不用时泰计,今死矣!六月,刘铤破土、月二城,应龙窘,与二妾俱缢。诏磔应龙尸并子朝栋于市。

化龙初闻父丧,以金革起复,至是乞归终制。三十一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与淮、扬巡抚李三才奏开淤河,由直河入洳口抵夏镇二百六十里,避黄河吕梁之险。再以忧去,未代。叙前平播功,晋兵部尚书,加少保,荫一子世锦衣指挥使。三十五年夏,起戎政尚书。化龙以京营根本,奏陈十一滥、十二苦、十九宜,皆置不理。兵部自二十七年后,左、右侍郎皆空署。未几,尚书萧大亨亦致仕,化龙掌部事。三十七年正月,京师讹言寇至,民争避匿,边民逃入都门者亦数万。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辽战士二万余皆老弱,而税监高淮肆虐,辽人切齿。化龙请停税课且增兵万人,又条上兵食款战之策,帝皆不报。卒官,年七十。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

(节选自《明史•李化龙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B.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C.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D.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制,古代礼制,父母死后,子女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但官员无须离职。
B.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巡抚位于总督之下。
C.工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央机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
D.谥,即谥号,封建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去世后,依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化龙官高权重,赠谥美显。他二十岁便出任知县,后官至巡抚、总督,因功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加封少保,去世后,被追封为少师、太师,赐谥襄毅。
B.李化龙尽心为政,建言献策。他在工部任职时,与淮、扬巡抚李三才一起奏请疏通河道,以避吕梁之险;担任戎政尚书,奏陈十﹣﹣滥、十二苦、十九宜。
C.李化龙体恤下情,条陈进谏。辽地不少战士老弱贫残,但税监残暴,李化龙便请求停止收税、增加兵士数万人,又逐条上奏兵士粮食、和议、战斗之策。
D.李化龙奉命讨逆,不辱使命。他巡抚四川,征讨叛臣杨应龙;皇帝赐他尚方宝剑,充分放权;他用先利诱后攻打的计策,在两年之内,平定杨应龙之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
②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
5.李化龙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为什么没有立即请求回家守丧?请简要说明。
2023-08-1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中学白沙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泌,字长源,魏八柱国弼六世孙,七岁知为文。尝赋诗讥诮杨国忠、安禄山等,国忠疾之,诏斥置蕲春郡。

肃宗即位灵武,泌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愿以客从。始,军中谋帅,皆属建宁王,泌密白帝曰:“建宁王诚贤,然广平冢嗣,有君人量,岂使为吴太伯乎?”帝曰:“广平为太子,何假元帅?”泌曰:“使元帅有功,陛下不以为储副,得耶?”帝从之。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冢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使胁从之徒得释言于贼。帝不悦。对曰:“上皇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帝感悟。因从容问破贼期,对曰:“贼掠金帛子女,悉送范阳,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国邪?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余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崔圆以泌亲信,疾之,泌隐衡山。

德宗在奉天,召赴行在。时李怀光叛,岁又蝗旱,议者欲赦怀光。帝博问群臣,泌破一桐叶附使以进,曰:“陛下与怀光,君臣之分不可复合,如此叶矣。”由是不赦。贞元三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初,张延赏减天下吏员,泌请复之,曰:“今户口虽耗,而事多承平十倍。陛下欲省州县则可,而吏员不可减。所谓省官者,去其冗员,非常员也。”又条奏:“左右赞善三十员,其二十员可罢。如旧制,诸王未出阁,官属皆不除。”德宗悦。是时,州刺史月奉至千,而京官禄寡薄,自方镇入八座,至谓罢权。泌以为外太重,内太轻,乃请随官闲剧,普增其奉,时以为宜。

赞曰:泌之为人也,异哉!其谋事近忠,其轻去近高,其自全近智,卒而建上宰,近立功立名者。

(节选自《新唐书•李泌传》)


【注】①吴太伯:姬姓,其父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太伯虽排行老大,但其父欲传位于三弟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遂避让,迁居江东。②方镇:拥有兵权而管理一方的长官,文中指节度使。③八座:一般用作尚书或高级官员的代称,文中指京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余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
B.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余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
C.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余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
D.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余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冢嗣,指嫡长子,也指王位继承人。文中的“储副”和“东宫”都是后一个意思。
B.行在,“行在所”的省称,指古代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巡行所到的地方。
C.出阁,指皇子出就封国,也指公主出嫁,今多指女子出嫁。在文中是指皇子出任官职。
D.缗,穿铜钱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铜钱,每串五百文,文中“月奉至千缗”指俸禄丰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肃宗认为太子没有必要再以元帅之位加身,李泌却认为如果让建宁王为元帅,一旦建立了军功,必然会危及太子的地位,造成政局不稳。
B.李泌疾恶如仇,因写诗讽刺杨国忠、安禄山,被贬到了蕲春郡;他也善于保全自我,崔圆忌恨他是肃宗的亲信,他就离开官场,隐居衡山。
C.肃宗怨恨李林甫,打算掘墓焚尸来泄恨,李泌劝他不要在意一己旧怨,因为这会显得气量狭窄,让那些胁从之徒更有理由投奔叛贼。
D.叛乱加上天灾,参议者议论纷纷,请求皇帝赦免李怀光,李泌拿着桐叶进见,提醒皇帝君臣关系一旦破裂很难再恢复如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泌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愿以客从。
(2)上皇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
5.贞元三年,李泌对于吏治改革有哪些建议?请简要分析。
2023-08-1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川绵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土炕

梁衡

虽然我后来离开了塞上,但一生也没有走出土炕的影子。

我在《光明日报》当驻站记者时跑的还是乡村。北方的村庄孰能无炕?新闻就在炕头上。

一九九三年七月我到山西苛岚县保护区采访,回来时遇大雨。那时出门没有什么换洗衣服。进招待所后衣服拧一把水就放在炉子上去烤,再往灶膛里加一把火,人就直接钻到炕上的被子里了。两个县委通讯员也光着身子陪我说话,不知怎么就说到农村教育上去了。说现在的教材是为考大学设计,而农民子弟考大学很难,就干脆连初高中也不念了。县委认为应改革现行农村教材和教学体制。我一听,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在炕头披着被子就着炕桌,让他们继续说,随即整理成一份“群众来信”内参稿,立即发报社。一个月后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我回报社值班。一天中午,报社教育部的朱主任突然推门进来,高喊:“今天咱们报纸可露脸了!上午全国教育会议闭幕,请万里副总理到会讲话。他说,我就不讲了,这里有一份《光明日报》的群众来信,我念一下,这就是我的意见。”万里念的正是我写的那个内参。第二天,内参公开登上头条。有谁能想到,那稿子来自一条山中雨后的热炕头上。小炕头直接连着大会堂。

中国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从农村开始的,风起青萍之末,春江水暖“炕”先知。改革大潮,“炕上窥变”可见一斑。一九八〇年我到山西五台山下忻州的一个小村子里去采访。这里出了一个奇人叫岳安林。他在“文革”前就考上了清华大学,因为出身不好又被退回到村里。但岳很淡定,回乡之后居然静心研究农村科技。有点像左宗棠落第还乡后再不读经书,而修农、水、地理、军事等实用之学。他还自修了两门外语。后来他承包了公社养猪场,一年扭亏,并创造了一套科学饲养法,用华罗庚优选法设计饲养流程。我是在猪场的大炕上采访他的。共三间房三个大炕,一间他住,炕上堆满了饲料麻袋和书本;一间炕头上烧一口大锅,兼做粉房;一间火炕的温度严加控制来做菌苗实验。我惊喜于这个“深山藏古寺”和“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发现。在这个猪场的土炕上住了几天,写了一篇《一个养猪专家的故事》,见报后收到五千多封来信,有不少人直接背着行李来取经。这篇稿也获得当年全国好新闻奖。

等到我退休之后,再不为记者的使命所累,而因文学采风做乡间自由行时,仍见炕生情。在陕北旅行,几乎每一个炕头上都有动人的故事。彭德怀率军与多于我十倍的敌军周旋。他躺在窑洞的土炕上,听着头上胡宗南士兵的脚步声,却临阵不慌。沙家店战斗,一口吃掉敌人三千。而在佳县窑洞里的一个土炕上,毛泽东深夜工作,饿急了,只好拿红枣充饥。第二天,警卫员收拾房间,只见地上满是枣核和烟头,而炕桌上却有一篇新写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西柏坡村的小土炕更是神奇,毛泽东从这个炕头上发出了190封电报,指挥了三大战役。这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再具体一点说是最后一个土炕指挥部。当时的五大领袖:毛、周、朱、刘、任,全是南方人。他们小时也都未睡过土炕,然自南方兵败之后长征北上,转危为安,节节胜利,盖因睡土炕而接地气乎?神奇的土炕,真是“既能下得厨房,又能上得庙堂”,小戏、大戏都能唱。

有一年我到青海湖边采访王洛宾的旧事。高原气候寒冷,虽是盛夏仍然要烧炕,我是盘腿坐在土炕上完成采访的。当年王洛宾就是因为在一个车马店的土炕上,看着灶口的火光,听着老板娘美妙的歌声,一念心动留下来采风,才有了那首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盘腿在炕,口问笔录耳听,面前的尕妹子唱着一首又一首的“花儿”,好像泉水淙淙,永远也淌不完。外面微风过野,雨声潇潇,你不能不承认这大炕就是一张生发艺术的温床。我又想起民歌里许多与炕有关的唱词:“烟锅锅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而李季、贺敬之这些大诗人更是直接从土炕上走出来的。李诗“崔二爷怕得炕洞里钻”,贺诗“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这些诗句从娘胎里就带着土炕味。我去看过中国最东北端的大炕,不但大而且还有俄罗斯壁炉的味道。而我看到的最大之炕要数南疆的民居土炕了。一间屋子里,炕就占了一大半。全部待客、宴请、喝酒、唱歌、吃手抓羊肉等,都是在炕上举行。幸亏我炕上生炕上长,会盘腿坐炕,由此也与维吾尔族老乡拉近了感情,听着《十二木卡姆》欢快的弹拨乐声,心都快要飞了起来。炕上铺着大红毯子,三面墙上都是五彩壁毯,斑斓夺目,你如置身在卢浮宫中。

中国的大炕从黑龙江一直铺到西藏,真是一炕跨东北、华北、西北,过中原,下西南,温暖了大半个中国。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土炕养育了多少中华儿女,书写了多少惊天动地的篇章。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苛岚县保护区采访时遇雨后,与两个县委通讯员光着身子在土炕上聊天,是因为“我”与他们关系的亲近,同时聊天的内容也写出了他们对农村教育的关切。
B.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万里副总理提到了“我”写的那篇内参,说明“我”与通讯员对于农村教育问题的关注极具社会意义,“小炕头直接连着大会堂”。
C.土炕“既能下得厨房,又能上得庙堂”,是指土炕既展示了改革开放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映射出民族的解放与复兴之路。
D.王洛宾在土炕上创作了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而这样的曲子只有像“我”一样坐在土炕上才能听出其中的情韵,感受到其“土炕味”。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土炕”为中心,串联起作者经历中几个关于“土炕”的故事,展现了作者对土炕的深刻认识和对土炕的深厚情感。
B.文中引用“深山藏古寺”和“草色遥看近却无”两句诗歌,借两句诗的意境写出了作者对岳安林不平凡的传奇人生的赞赏。
C.“三面墙上都是五彩壁毯,斑斓夺目,你如置身在卢浮宫中”一句,以“卢浮宫”比喻“南疆土炕”,突出其色彩绚烂,写出“土炕”的艺术气息。
D.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不仅写出了作者对土炕的所见、所思、所感,也引发了读者对土炕所承载的人文意义的深思。
3.文中是如何记叙陕北土炕的故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为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梁衡一直主张创作“大散文”,即创作“大事”“大情”“大理”的散文,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他这一创作观的理解。
2023-08-10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等四地2022-2023学年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五)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C.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2)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
2023-08-0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景山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东方既白、海天霞、暮山紫、朱颜酡、天水碧……如果你被这些美丽的名字打动,那么你已经进入一个神秘美好的世界:中国传统色。所谓传统色,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更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传统色刷屏背后,是中国式审美的共情。

传统色是中国人世界观的直观阐释。早在战国时期,五色就与五行相联系,成为阴阳五行学说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宇宙本体的哲学思考。比如,红色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一直被视作吉庆之色,它象征着火热的夏季,代表着热情洋溢。故宫红墙黄瓦,富丽堂皇;而江南民间粉墙黛瓦,素朴幽静,各有韵味。中国色始终能在大俗大雅中顺畅切换,达成了从庙堂到民间共同的审美观。

传统色更是中国人感情、心理、性格特征的视觉表达。生活中常见的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绿色、蓝色、紫色为冷色。服饰以暖色为主,令人感到温暖、亲切,会给人以温柔、随和之感。若在一系列暖色中,又有冷色与之相调和,使冷、暖色达到平衡状态,则会呈现出沉稳内敛、中庸平和之气。中国传统色中,青、黄、赤、白、黑五色被尊为“正色”。中华传统中重大喜庆场合必着吉服,古代百官朝服上百鸟禽兽无不锦绣成堆,均以青、黑、深红背景设色,就是为适应肃穆又隆重的场合,表达谦恭又严谨的态度。

传统色也是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的见证。无论绘画、染织或者烧瓷,颜色的产生、流行、变化背后也是历史、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化。蜚声中外的元青花,因其色彩深沉浓郁,图案饱满丰富,历来备受收藏家推崇。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一直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元青花中的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等独特的审美感受,既符合我国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的精神需求。宋以后,因丝绸之路中外交流频繁,元青花釉料配方中加入来自西域的“苏麻离青”,颜色由素淡转为浓烈,绘画效果呈现出了青翠欲滴的流动艺术感染力。一抹青色,从宋汝窑清新的“雨过天晴色”,再到浓烈的元青花,经历了釉料技术的不断改良,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审美的更替变化,历史映衬在中国色中,了无痕迹又千姿百态。

传统色,无论是矜持的单色,还是缤纷五色,都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经济文化的色谱,是一个民族对荣光、对恭谨、对幸福的理解。读懂传统色,也就多了一份对中国的了解与自信。

(摘编自王海宁《传统色刷屏背后是中式审美的共鸣》)

材料二:

服饰审美是我们的精神反映和心理表达,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近年来,关于服饰与着装者心理的关系问题,许多领域的专家都进行过深入研究。心理学认为,服饰行为本质上是心理的一种反映,“服饰的色彩、款式、面料等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别、民族、年龄、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个性、爱好和价值观等。衣着打扮可以起到美化自己、表现内心世界和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的作用,可以体现人们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周围世界的不同态度”。由此可见,服饰审美与心理密切相关,服饰行为可以从侧面反映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个服饰审美大师。他出生于祖辈连任“织造”的家庭,且自幼饱读诗书,知识广博,这使他在服饰文化方面获得了精深的造诣。《红楼梦》全书涉及服饰描写的内容共51回。书中大量的服饰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气质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红楼梦》从服装到饰品,从质地到工艺,从款式到色彩,从着装到情景,全方位展现了中华服饰文明成果。单就款式来说,就有“窄裉袄”“比肩褂”“花绫裤”“绫绵裙”等50余种。其中“比肩褂”是清代女子常备的款式之一,俗称“背褡”。美学家樊美钧在《俗的滥觞》中指出,“为追求服饰的美丽,清人对于配饰也是从不掉以轻心的,十分注重服饰的搭配。一些心思缜密、善于观察的女性还常能巧妙利用配饰弥补身形之不足。譬如‘背褡’,其作用在于使体宽者窄,而窄者愈显其窄矣”。

另外,服饰色彩也是曹雪芹描摹的重点。《红楼梦》描述各种服装色彩的分类中,红色是被提到数量最多的颜色,大约有30处,包括大红、桃红、水红、银红、海棠红、杨妃色等;明确提到绿色的地方有10余处,有水绿、葱绿、柳绿、闪珠绿、松花绿等。此外,还有多种黄色,如葱黄、鹅黄、蜜合色等。藕色、秋香色、玫瑰紫、月桂白、松花色等其它色彩,也在服饰或印染工艺品中常用。如此丰富而绚丽的颜色在书中的大量出现,无疑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时染色及印花工艺的飞速发展。

(摘编自杨雪梅《论人物服饰与性格之间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五行学说是五色与五行相联系发展而成的,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宇宙本体的哲学思考。
B.在中国传统审美中,红色代表热情洋溢,因象征火热的夏季,而被人们视为吉庆之色。
C.为适应肃穆隆重的场合,表达谦恭严谨的态度,古代百官朝服均以青、黑、深红背景设色。
D.心理学认为,服饰行为本质上是心理的一种反映,能直接反映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使用的论据十分丰富,涉及多个领域,作者主要从建筑、服饰、瓷器三个领域选择材料。
B.材料一通过元青花釉料配方随着时代不断改良的例子,表明传统色见证着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
C.传统色承载着我们对民族的理解,因此,只有读懂传统色,才能增加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和自信。
D.服饰的款式及合理的搭配能起到美化着装者的作用,这一说法可以从樊美钧的阐述中得到印证。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服饰的色彩审美”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
B.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孔雀东南飞》)
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
D.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
4.有人评价:“中国的元青花,是我们依据自己民族审美特色,并与世界沟通交流、融合发展出的旷世杰作。”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红楼梦》中薛宝钗出场时的服饰装扮令人印象深刻:“蜜合色绵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绵裙……”薛宝钗的服饰装扮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蹀躞(diéxiè):小步行走的意思。②孤:指孤门细族,也就是寒门庶族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三个紧相联结的行为动作,充分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
B.“安能蹀躞垂羽翼?”一句运用了借代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
C.中间六句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虽寥寥几笔,却写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场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不能报效国家的无奈:同时对门阀制度下“才秀人微”的现象发出不平之鸣。
2.“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两句描述了一幅安适温馨的生活画面,但在本首诗里却别有味道,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2023-08-08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陵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