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颉利益衰,国人离散。会大雪,平地数尺,羊马多死,民大饥,颉利恐唐乘其弊,引兵入朔州境上,扬言会猎,实设备焉。鸿胪卿郑元使突厥还,言于上曰:戎狄兴衰,专以羊马为候。今突厥民饥畜瘦,此将亡之兆也,不过三年。上然之,群臣多劝上乘间击突厥,上曰:新与人盟而背之,不信;利人之灾,不仁;乘人之危以取胜,不武。纵使其种落尽叛,六畜无余,朕终不击,必待有罪,然后讨之。

初,突厥突利可汗建牙直幽州之北,主东偏,奚、霫等数十部多叛突厥来降,颉利可汗以其失众责之,及薛延陀回纥等败欲谷设颉利遣突利讨之突利兵又败轻骑奔还,颉利怒拘之。十余日而挞之,突利由是怨,阴欲叛颉利。颉利数征兵于突利,突利不与,表请入朝。上谓侍臣曰:向者突厥之强,控弦百万,凭陵中夏,用是骄恣,以失其民,今自请入朝,非困穷,肯如是乎!朕闻之,且喜且惧。何则?突厥衰则边境安矣,故喜。然朕或失道,它日亦将如突厥,能无惧乎!卿宜不惜苦谏,以辅朕之不逮也。

颉利发兵攻突利,丁亥,突利使来求款。上谋于大臣曰:朕与突利为兄弟,有急不可不救命。然颉利亦与之有盟,奈何?”兵部尚书杜如晦曰:戎狄无信,终当负约,今不因其乱而取之,后悔无及,夫取乱侮亡,古之道也。

代州都督张公谨上言突厥可取之状,以为颉利纵欲逞暴,诛忠良,昵奸佞,一也。薛延陀等诸部皆叛,二也。突利、拓设、欲谷设皆得罪,无所自容,三也。塞北霜旱,糇粮乏绝,四也。颉利疏其族类,亲委诸胡,胡人反覆,大军一临,必生内变,五也。华人入北,其众甚多,闻所在啸聚,保据山险,大军出塞,自然响应,六也。上以颉利可汗既请和亲,复援梁师都,丁亥,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讨之,以张公谨为副。

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入朝,上谓侍臣曰:往者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常痛心,今单于稽颡,庶几可雪前耻。

(《资治通鉴·唐纪》)

【注】梁师都,夏州朔方人,曾割据称帝,建立梁国,后勾结突厥,受封大度毗伽可汗,前后长期反叛隋、唐,怂恿突厥南侵中原。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及薛延陀□回纥等□败欲谷设□颉利遣突□利讨之□突利兵□又败□轻骑□奔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意为“辈,等”,与《过秦论》中“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的“属”同意。
B.戎狄,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泛称为戎,北方的部族泛称为狄。文中泛指西北部少数民族。
C.比,意为“近来”,与《项脊轩志》中“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意思相同。
D.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皇帝父亲的尊号,通常指的是仍然在世但己禅让的皇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胪卿郑元认为突厥羊马瘦弱,百姓饥饿,是灭亡之兆,诸大臣也劝谏乘机攻打突厥。但唐太宗认为攻打突厥要师出有名,待其罪而击之。
B.突利可汗最终率部投降,太宗从突厥的由盛转衰看到治理一个王朝的教训。司马光记录了这个细节,体现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宗旨。
C.突利向唐王朝请求出兵教援,太宗对此感到为难。兵部尚书杜如晦认为戎狄不守信用,违背了约定,应该立即出兵攻取,以免将来后悔不及。
D.太宗认为颉利可汗之前已经派人来请求与唐朝和亲,却又出兵援助唐朝的敌人梁师都,便派兵部尚书李靖、代州都督张公谨率兵讨伐突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选自《种树郭橐驼传》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引兵入朔州境上,扬言会猎,实设备焉。
(2)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5.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代州都督张公谨认为可以攻取突厥的原因。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君射则臣决。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故君人者,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

(节选自荀子《君道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B.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C.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D.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B.度,丈量的意思,与《鸿门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度”含义不同。
C.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后用来借指国家。
D.爱,爱护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吾何爱一牛”的“爱”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从十个方面提出积累德义的具体做法,希望太宗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不应垂衣拱手,坐享其成。
B.文本二阐述了应该如何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不推恩的害处,并以古人为榜样,鼓励宣王效法古人,语重心长地请宣王深思权衡。
C.文本三用逻辑清晰、气势充沛的排比句来论述君主治国应该遵循的原则,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亡。
D.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
(2)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5.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文本一重在强调君王应经常思考反省,积累德义;文本二提出君王要推己及人,推恩保民。文本三谈到“为君之道”,又侧重于什么呢?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身后楼梯有小小声音,一个男小孩子手脚齐用的爬着楼梯,“小姨,小姨,婆婆睡了,我上来一会儿好不好?”女孩便走过去,把小孩援上晒楼。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

他们是逃难来的,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五岁大的北生。胡胡涂涂坐了十四天小小篷船,船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武昌城还被围着,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到此地以后,一家人就找寻了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武昌军部的军事代表。哥哥也是个北京军官,二哥在上海教书。几个人住此已经有四十天了。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过一会,从里边有桃花树的小庵堂里,出来了一个小尼姑,手上提了一个篮子,越过大坪向河边走来。这小尼姑走到河边,慢慢的卷起衣袖,各处望了一会,又望了一阵天上的风筝,才从容不迫的,从提篮里取出一大束青菜,一一的拿到流水里乱摇乱摆。因此一来,河水便发亮的滑动不止。小尼姑把菜洗好了,又用一段木杵,捣衣裳,捣了几下,又把它放在水中去拖摆几下,于是再提起来用力捣着。小尼姑在水边玩厌了,便提了篮子,走回去了。

小尼姑走后,女孩岳珉望到河中水面上,有几片菜叶浮着,想起这小尼姑的快乐,想起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

她记起了早上喜鹊,在晒楼上叫了许久,心想每天这时候送信的都来送信,不如下去看看,抱着北生下楼。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女孩岳珉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想到刚才咳出的血,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的痰盂。

病人忙说:“珉珉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象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

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脸,女孩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还梦到三毛老表来接我们,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爸爸莫非已动身了!”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女孩岳珉便站到房门边去,装成快乐的声音:“姐姐,大嫂,先前有一个风筝断了线,线头搭在瓦上曳过去,隔壁那个妇人,用竹竿捞不着,打破了许多瓦,真好笑!”

女孩岳珉拉了姐姐往厨房那边走去,低声的说:“姐姐,看样子,妈又吐了!” 姐姐说:“怎么办?北京应当来信了!”小孩走过姐姐身边来,把两只手围抱着他母亲,“娘,娘,大婆又咯咯的吐了,她收到枕头下!”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

“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北生拍着手叫着。

女孩岳珉抬起来了头,果然从天井里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稀奇的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了一会,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写了“楼上”与“楼下”两个不同的世界。“楼上”的世界,自由,灵动,充满生机,有生命感;“楼下”的世界,单调,沉重,充满苦难,给人压抑感。
B.小说对小尼姑望风筝、洗青菜、捣衣裳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小尼姑的天真和欢乐,女孩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逐渐地趋于平静。
C.“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脸,女孩就勉强笑着”,体现岳珉为了安慰母亲而强装快乐;“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表现出岳珉在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中亲人离散的无奈。
D.结尾处写到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这里通过父亲的死与急切的期待的强烈对比,表明岳珉等人的等待是徒劳的,由此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天上的风筝和小河周围的景色共同表现出盎然的春意,这与小说内在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
B.当一家人在无可奈何地等待父亲和哥哥的音讯时,希望是渺茫的,生病的母亲与已谙世事的岳珉只能编造乐观梦境,通过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自己。
C.母亲之所以故意打断岳珉看痰盂的想法 ,主要是因为深陷自己沉重病情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之中。
D.岳珉听到隔壁有人说话时的心理和动作,表现她急切盼望父亲和哥哥回来的心情。
3.文中多处写到“风筝”这个意象,请说明这个意象在全文中的作用。(比如:表达了……;象征着……;暗示了……)
4.有评论家认为本篇小说“塑造了三个静的世界”,请结合文本对此进行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医

马伯庸

张竹君伸出右手,从布鞘里取出一把薄如柳叶的手术刀。

五根修长的手指轻轻一握,便和刀柄上的波浪纹完全贴合。这个动作她已做过不知多少次了,几乎已成为一种本能。

这把刀是她从夏葛女医学堂毕业时,院长富玛利亲自所赠,用来表彰其优异的成绩与巨大的勇气。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每次握紧它,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叮嘱的情景,总会浮现在张竹君的脑海里:Dedication is our specialty——奉献乃吾侪之任也。

张竹君握紧了刀,看向眼前的伤员。

这是个民军的伤兵,左肩中了一枪,子弹卡在了肩胛骨与锁骨之间,很简单的小手术。

唯一的问题是,她太累了。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

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

从手术一开始,病人便不住地颤抖,没办法,止痛药物在数天之前便已用罄,医师们只能靠一点点烧酒来做麻醉。为了让手术顺利进行,张竹君不得不找来方三响,让他用一双大手死死按住对方,以确保不会干扰手术。

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

张竹君暗自松了一口气,正准备放下刀换镊子将弹头夹出来,却不防一声惊雷般的爆炸从外面响起。

这是来自清军的炮击,他们自从占领汉阳之后,拉了数门大炮到龟山上,每天居高临下朝武昌城里不断轰击。那个伤员正疼得死去活来,骤闻爆炸声,吓得迸出一股绝力,竟挣脱了方三响的压制,身体向前顶去。偏偏张竹君因为过于疲惫,注意力有些涣散,一下子被伤员撞歪了身体,手术刀当啷一声落在了地上。

方三响急忙松开病人,要过去搀扶张校长,却发现她的右手血流如注,从虎口到手腕内侧被刀割出一条血口子。

方三响见状大惊,这刀身上的血污尚没清洗,极容易造成感染。张竹君却先抬起左手,强忍剧痛道:我的手不成了,先叫孙希来给病人做完手术。

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

听到方三响的召唤,孙希急忙赶过来,也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他连忙接过手术,继续帮伤员拔弹头。

方三响则把张竹君搀到旁边的藤椅上,抓起旁边的烧酒壶直接淋上去。红会储备的酒精一早便用尽了,只能靠当地酒坊捐的十几坛樊口春烧酒支撑。对酒徒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佳酿,至于消毒效果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这个刀口狭长而深,边缘平直,可见刀刃之锋锐。不幸中的万幸是,总算没伤到神经与肌腱,但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再执刀了。

张竹君全程神色淡然,任凭方三响拿开水烫过的棉布条做包扎,半点仪态不失。直到姚英子也闻讯跑过来,从地上捡起手术刀,张竹君才有些心疼地问道:刀口有没有损伤?

姚英子举起刀刃端详片刻,摇摇头。张竹君这才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掌,自嘲道:我小时候听阿妈讲故事,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可见名剑须用血祭。这刀跟随我这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

姚英子心疼道:您快别讲话了——方三响,你包扎之前,敷抗毒粉了没有?方三响两手一摊:没有,硼酸早用光了,只有烧酒。姚英子大急,伤口不敷硼酸,极容易导致化脓,怎么可以不敷?

张竹君抬手劝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别责怪三响,要骂也是骂沈敦和。讲那么多大话,怎么物资却送不上来?

对于这种日常嘲讽,姚英子和方三响装作没听见,好说歹说把她哄去后屋休息。从后屋出来以后,姚英子小声抱怨道:唉,张校长真是的,这个事情怎么好怪到沈会董头上,还不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

从汉阳撤退之后,战时总司令官黄兴主动请辞,宣布返回上海,再图北伐云云。结果没过两天,大都督黎元洪也离开武昌,跑到下游九十里外的葛店,如今城里只剩一个蒋翊武主持大局。这一系列变动,导致武昌城内人心惶惶。

方三响归队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此时听到抱怨,眉宇间的郁结更深了。姚英子懊悔地拍了一下脑袋,正想着怎么转移话题,方三响却主动开口道:今天军政府的公告说,江浙沪联军已占领了南京,整个江南尽归义军所有。英子,你不必气恼,各省援军正纷纷赶来,武昌只要自己多撑一撑,便不会垮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对张竹君的手术刀进行了详细介绍,让读者意识到手术刀对医生的重要性,这与后文担心手术刀受损的情节相吻合。
B.文中直接引用了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英文原句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忠于所学,翻译句又进行了强调。
C.敷毒粉、硼酸等医药用品的描写,武昌、汉阳、黎元洪、黄兴等真实名字的呈现,为小说营造了真实的历史背景。
D.本文情节从张竹君医生做手术到她误伤自己,接着孙希前来救急,最后以张医生伤无大碍结束,不以起伏的情节取胜,娓娓道来中彰显家国情怀。
2.文章末尾,作者通过人物对话简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未及时输送物资,表明战时后勤人员低效。
B.姚英子认为物资匮乏另有原因,表明医疗人员对时局的认知不尽相同。
C.战时总司令黄兴返回上海,大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昌,证明军政府工作较为混乱。
D.方三响分析了义军的作战形势,开导英子不必气恼,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3.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大医”之“大”体现在何处。
4.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本文将名剑需用血来祭与张医生手术中不小心划伤自己的情节联系在一起,这有着怎样的用意?谈谈你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黄钟】人月圆·甘露怀古

徐再思

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

注释

①人月圆:词牌名,亦为曲牌名,此调始于王诜,因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建于国东吴甘露元年(265),后屡毁屡建。相传为刘备东吴招亲之处。②甘露:即甘露寺,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后峰,京口城东北。③徐再思(约1280-1330),字德可,号甜斋(有的资料中其号为“甜齐”),浙江嘉兴人,元代著名散曲作家,生平事迹不详。④江皋楼:皋,江边的高地,此谓甘露寺一带的楼阁。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山,次句写水。“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开篇即点出了前朝古寺甘露寺,一个“入”字赋予“秋色”以动感,形象生动。
B.“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三句构成一鼎足对,写暮色将至,江天远景的壮阔景象,“远人南去”是指天近黄昏,游人纷纷离去,找投宿之地。
C.作者以兰花开反衬出这里的寂寞荒凉。而木兰又是高洁的象征,它不管人间的盛衰荣辱,立于高山之巅,默默生长,年年花发,为山寺散发出它的幽香。这给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安慰。
D.整首小令布局严整,意脉相贯,语言含蓄晦涩,借古以伤今,饱含人世的沧桑和羁旅他乡的孤寂寥落。
2.意象并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惯用的技巧,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运用,“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三句在意象并置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请加以鉴赏。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材料一:

隐士活动的政治内涵,突出表现在他们与皇权的关系上。隐士形成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士人的独立意识,即“道”优于“势”的信念;二是皇权所希望的隐士担负的社会使命,即在皇权与社会的矛盾中起到协调作用。这就决定了隐士与皇权间无所不在的紧密关系:尽管“道”优于“势”,可又不得不服从“势”的绝对统治;皇权一方在隐士不抗拒其统治的前提下,尽量予以优容,甚至亲密无间。于是,双方如同一对命里注定的冤家,互相排斥,而又互相吸引。

经过前代的教训,魏晋时期的皇权与士人都开展了对双方关系相处方式的思考。活的标本,便是“竹林七贤”。在不断选择和扬弃中,他们逐渐找到了双方不得不接受的相处方式。

第一种为对抗式,唯嵇康一人。嵇康继承了东汉以来逸民隐者的疑君和无君思想,他不仅公开唱出“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论调,还在行为上付诸实施,傲视王侯。这种处世方式的危险性被山林中真正的隐者看得清清楚楚。《文士传》记载了孙登用火与光的关系来开导嵇康的话:“子识火乎?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然在于用光。人生有才,而不用其才,果然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曜;用才在乎识物,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子无多求!”但嵇康并没有听进这些话,继续公开与司马氏政权对抗。当好友吕安被诬陷入狱时,嵇康不惜以卵击石,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为之辩护,就此落入了一个等了他很久的陷阱。直到被捕入狱,嵇康才意识到孙登的先见之明,写诗自责:“昔惭下惠,今愧孙登!”

与此相反的方式是投靠式。山涛明白得最早。他四十岁时便作了赵之国相,入晋后又历任要职。山涛的投靠是隐士与皇权关系中的一种适应,目的是全身,而不是出卖灵魂。尽管被嵇康骂得难堪,但嵇康遇难后,山涛仍举荐其子嵇绍担任秘书丞。嵇康被杀后,向秀拿着本郡的文书薄册来到洛阳,司马昭问他:“听说你有隐居的志向,为何又来这里?”向秀说:“巢父、许由这些拘谨自守的人是不值得效法称羡的。”司马昭听了,大为赞赏。

第三种是矛盾式,以阮籍为代表。阮籍在很多方面与嵇康是一致的。如嵇康提出要“非汤武而薄周孔”,阮籍就干脆提出“无君论”的思想。在目无礼法,行为放达方面,二人也如出一辙。但二人下场却截然相反,其中关节就在于谁能有全身之道上。阮籍善于把对外界的褒贬藏在心里,因而能得到司马昭的赏识。在司马昭看来,士人做不做官,做官清不清廉,勤不勤政,都无关紧要;最要紧的,是听不听话,嘴巴老不老实。他平日十分注意观察士人,看谁最符合这个标准。他亲自树起的服从典型,便是阮籍。所以,司马昭对阮籍冒犯礼法的举动便视为枝节小事,不足一提。阮籍遭遇母丧,公然在司马昭那里吃酒。司隶向司马昭进言:“陛下正提倡以孝治天下,可阮籍却在重丧期间公然饮酒食肉,应流放海外,以正风教!”司马昭说:“阮籍痛苦成这个样子,你为什么不能与他分忧?况且有病的时候饮酒食肉,本也符合礼教规定嘛!”

说阮籍这种方式矛盾,是指它虽能保全性命,而且也没像向秀、山涛等人那样认真做官,但它毕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隐士的赤诚、高洁之心。所以阮籍保全生命的代价除了自己的“至慎”外,还有内心极度的痛苦: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世说新语·任诞》)阮籍隐逸之心未泯,所以十分在乎为保全性命所付出代价。生命受到威胁可由司马昭来保护,但由此而产生的内心极度煎熬,却是任何人都无法分担的:“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咏怀诗》)《魏氏春秋》云:“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与阮籍相似的,还有七贤中的刘伶和阮咸。

竹林七贤以试验田的方式,向后人展示了各种与皇权相处的方式。从此便使隐士与皇权关系的调整,进入了自觉的阶段。

——宁稼雨《魏晋名士的隐逸情怀(上):名士归隐的政治蕴含》

材料二:

魏晋时期,名教的瓦解给了士子们宣泄情绪的窗口。在动荡的社会中,亢与卑、直与曲,逆世与顺俗,隐德与扬名,外在的事功与内在的自由,这一系列对立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究竟该如何做出选择?

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里面自言“每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其说是在菲薄先圣,不如说他是在向泥塑的偶像所代表的僵化的名教宣战。如果说嵇康是魏晋士人思想解放的前导,阮籍则是放达派行为艺术的先驱。史载“籍本有济世志”,但兼济天下的理想与现实碰撞之后,他却转而酣饮终日、凌蔑礼法,放言“礼岂为我设邪”。阮籍“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穷途之哭是为什么?车驾之路断绝么,显然不是;仕进之路穷绝么,当然更不是。苦闷现实的解脱之路何在,信仰崩塌之后灵魂解救之路何在,这些路他都找不到,只能做穷途之哭。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进取通常需要与人群发生联系,狷则隐含着脱离人群、走向孤独之路的心理倾向,或者说狷的极致就是隐。同轻视世俗价值的愤世嫉俗者相似,超世脱俗者也是以一种淡然的态度看待声名财富与高官大位,因而后者选择了远离纷扰、退隐山林。“隐”的表征是相同的,不过隐逸背后的意蕴不同。退隐并不意味着遁世,而是藏道自珍,不管处在朝廷,还是居于山林,心中高悬的始终是人伦大道,坚守的是纯粹的精神价值。

西晋末年的社会大动乱中,除了戡乱救国之外,士人肩上还担着更为重大的责任。挽斯文之将坠,扶儒学之既颓,担负起了承继道统“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士人在反抗畸变儒学的过程中,走向了尚虚的一端,玄学的广泛流布使得儒教几近沦没。价值的虚无主义侵蚀了凝聚人心的集体意识,而越轨行为则破坏了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社会规范。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对于真正信仰儒家伦理的孔门后生来说,他们不会像阮籍那样“屈其道与天下靡”,也不会像狂狷那样“以其道而与天下亢”,而是“储天下之大用,而不求用于天下”。失意时不自暴自弃,困厄时不怨天尤人,能长处乐,能久处约,这才是孔子所提倡的理想人格。

——史海甄言《山林之乐与仕宦之忧: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士和皇权如同一对欢喜冤家:士人内心渴望保持自我的独立人格,但又得屈从皇权统治;皇权需要利用士人来维护统治,又要提防他们对其统治的挑战。
B.山涛和阮籍对皇权的态度有别:山涛为了全身远祸,可以不惜放弃人格理想,在官场中长袖善舞;阮籍属意山林,但为全身远祸,又必须与皇权曲意周旋。
C.阮籍虽凌蔑礼法,却把褒贬藏在心里,因而颇受司马昭赏识,但司马昭对阮籍的优容,前提是阮籍不抗拒其政权的统治,这仍是“势”对“道”的借用。
D.愤世嫉俗者和超世脱俗者对世俗价值的态度接近,都选择退隐,但后者藏道于心,心中高悬人伦大道,坚守精神价值,而不是蔑视礼法名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士传》中孙登用火与光的关系来劝导才多而识寡的嵇康,倘若继续与司马氏政权公开对抗,而又无保全自身的处世之道,恐怕有杀身之祸。
B.向秀来洛阳求见司马昭,司马昭问他既有退隐之志,为何又来朝廷谋取仕宦,向秀认为巢父、许由这样洁身自持的人不知变通,他愿和司马氏政权精诚合作。
C.王大看到了阮籍为保全性命而对皇权示好的尴尬和痛苦,所以当王孝伯要他将阮籍和司马相如比较时,他认为阮籍没有司马相如洒脱,心中郁结必得以酒消释。
D.谨守儒家伦理的士人,他们不会像阮籍那样委屈自己的心意而听任天下糜烂;也不会坚持心中之道而与皇权对抗,他们能安时处顺,行藏在我。
3.下列选项中,字面上最能体现材料一中阮籍对皇权的态度的一项是(     
A.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
B.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C.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D.夜阑酒醒,难去忧畏,逶迤伴食,内惭神明。耿介与求生矛盾,旷达与良知互争。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竹林七贤”,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竹林七贤”作为一个亲密的隐退群体,为什么嵇康还要与山涛绝交呢?请阅读以下两段材料,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进行分析。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吾不如嗣宗之资,而有慢弛之阙①;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②,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③,盖不欲枉其天才,今得其所也,故四民④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⑤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⑥也;己嗜臭腐,养鹓鶵⑦以死鼠也。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有删节)

注:①慢弛:傲慢懒散。阙:缺点。②暗于机宜:不懂得随机应变。③桷(jué):屋上承瓦的椽子。④四民:指士、农、工、商。⑤度内:意料之中。⑥文冕:饰有花纹的帽子。⑦鹓鶵: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谏太宗十思》)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1.材料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大写字母标出的地方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玄龄与吾共A取天下出百死B得一生故C知创业之难D征与吾共E安天下F常恐骄奢生G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H知守成之难
2.下列句子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B.太宗,中国古代帝王谥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谥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谥号多为“太宗”。
C.九德,出自《尚书·皋陶谟》所讲的九种品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D.三驱,指古代圣贤之君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是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中作者概括了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历史教训,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结论。
B.乙文中唐太宗说对于守成之难,现在应当慎之又慎,房玄龄听了之后拜服,改变了自己“创业难”的观点。
C.丙文中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D.三篇短文围绕治理国家阐述了主张,甲文作为奏疏,言辞诚恳急切;乙文和丙文利用对话,塑造了进谏和纳谏的典型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4)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
5.丙文中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之后说自己“过失堪惊”,“过失”指什么?
2023-07-24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土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这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

(选自费孝通1948年首版《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有删改)

材料二:

新华社哈尔滨929日电题: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清晨时分,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第三管理区农机副主任陆向导来到稻田旁,指导种植户检修农业机械,为即将开启的忙碌做准备。

七星农场万亩大地一望无垠,恰似一块金灿灿的巨型地毯,陆向导不禁想起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深情地说:这个地方看不够,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

2018925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他步入正在收割的地块,察看水稻收获情况。看到总书记来了,收割机驾驶员们下车围拢过来,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大家亲切交谈的情形,陆向导仍历历在目:我们唠的都是家常,收成、粮食价格、家庭收入还有子女就业,总书记样样关心。他称赞我们农场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作为第三代北大荒人。我感到特别光荣!

从亘古荒原到中国最大商品粮基地,为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作出巨大贡献的北大荒,挥别了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的艰辛岁月,见证了科技发展最快、农业成果最多、职工最受益的新时代。

以前觉得种地太累了,现在有了科技手段。再也不用靠天吃饭!曾想要放弃种地的周德华现在成了示范户,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他的身后,100亩无人农机智能管控作业试验基地已实现耕、种、管、收等主要环节无人化、智能化远程作业和管理,成为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鲜活例证。电动机械代替人工撒种、无人机打药代替背壶洒药,高速侧深施肥有了导航系统,农场统一进行农资配备、农时管理、技术推广和秋粮收购……通过科技赋能,七星农场走上了优质、丰产、高效的道路,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13.8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粮食总产14.5亿斤,智慧农业正在这里结出累累硕果。

要端稳自己的饭碗,自立才能自强。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难忘,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当地出产的米油豆奶等各类农产品摆满展台,习近平总书记走近前去,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把穗观粒,察土问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念于心的粮食安全,让北大荒人备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

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要的压舱石,中国的饭桌上,每9碗饭就约有1碗来自黑龙江。让黑土地增绿、守好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是大国粮仓的一道必答题。七星农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建设200个监测点,形成覆盖100万余亩耕地的大数据,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根据土壤地力分布,实施黑土地保护分级管理;根据等级制定黑土耕地保护措施,建立田长制工作考评制度……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措施,这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014年的4.08%提升到2021年的4.279%。

陆向导说:土壤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用更多有机肥代替化肥,像保护大熊猫一样珍惜我们的黑土地,保护我们的命根子。

秋风送爽,稻浪滚滚。陆向导擦去汗水,语声爽朗:我们有信心、更有底气,为中国碗装上更多更好的中国粮!

2022929日新华社记者陈聪、杨思琪、闰睿、孙晓宇报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人即使迁徙,也常常是忠实地守着直接向土地去讨生活的传统,这与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性有着很大关系。
B.身处异乡,若水土不服,可以用家乡家里灶上的泥土煮一点汤吃,可见泥土在以种地谋生的人心中的可贵地位。
C.游牧或工业与农业下同,它们非取资于土地,故游牧的人可逐水草而居,做工业的人可择地而居,迁移是常态。
D.“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的话语,让北大荒人备受鼓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1948年首版,受时代的局限,费孝通先生对于人与土地的关系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颇。
B.两则材料都重点探讨了人与土地的关系,通过对比,突出了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土地观念的改变。
C.黑龙江在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上贡献巨大,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压舱石”,于国于民意义非凡。
D.《中国粮食!中国饭碗!》题目连用两个四字短句并以感叹号作结,意在强调减少粮食进口的紧迫。
3.下列选项,不属于科技助力北大荒发展的一项是(     
A.七星农场与科研院校合作,建设诸多监测点,形成覆盖耕地面极广的大数据,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B.建立“田长制”工作考评制度。主要领导分别作为辖区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各级田长,层层落实目标责任。
C.周德华无人农机智能管控作业试验基地实现了主要环节无人化、智能化远程作业和管理,“智慧农业”硕果累累。
D.电动机械代替人工撒种,无人机打药代替背壶洒药,导航系统介入高速侧深施肥,助力七星农场走上优质、丰产、高效道路。
4.请结合材料,谈谈“乡士社会”从“乡土”走向“现代”过程中的变与不变。
2023-07-2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叙事之所以引人入胜,甚至让人欲罢不能,两种因素形成不可代替的作用:情节内部的传奇性与悬念产生强大的吸附力,人们被欲知后事如何渴念牢牢拽住而无法脱身;众多斑斓夺目、逼真神肖的细节构筑或者还原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令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细节是对于事件整体一个切面的捕捉、截取,或者聚焦、扩大、展示某一个点,使之成为特写镜头。

文学的细节可以是一个脸部表情、一条皱纹、一块衣襟上的污迹,也可以是一个街景、一面悬崖或者一辆斜倚在墙角的自行车。对于文学来说,细节制造的清晰形象和感官活跃是审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只有情节的传奇性与悬念而缺乏充足的细节,如果人们读到的仅仅是故事梗概,文学的魅力会大打折扣。中国经典文学之中,《红楼梦》之所以花团锦簇、琳琅满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盛的细节再现。否则,人们无法想象那个既诗意又世俗的大观园。

当然,细节的再现并非堆砌式的描写,不分青红皂白地放大所见所闻。杰出的文学大师往往敏捷地抓住一个细节,从而激活一个特殊人物形象,或者带动一段完整的生活气氛。《三国演义》第五回关公温酒斩华雄堪称著名范例: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作者甚至不屑于正面叙述两将交手的激烈场面。喧天的鼓声与呼号作为背景,其酒尚温的细节展示了关公的神勇。

对于人物的肖像,许多作家擅长细节的点晴之笔。孙犁的《芦花荡》形容船上的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矍铄的神态跃然纸上。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形容三仙姑老来俏的细节是小鞋绣花、裤腿镶边、黑手帕盖秃头、涂粉的老脸像驴粪蛋上下了霜。鲁迅的叙事风格内敛节制,他时常以简约的笔墨勾出几个生动的细节,从而使人物活灵活现。《阿Q正传》之中,围绕阿Q癞疮疤的各种细节令人失笑,与王胡比赛捉虱子的场面既夸张又传神。文学作品的一个精彩细节可以胜过众多盘旋于外围的冗长形容。由于细节的神奇魔力,许多作家孜孜以求,广泛搜索,甚至祈求有擒获精彩细节的好运气。

于作家而言,发现各种精彩的细节往往比构思一个完整的情节还要困难。各种起伏跌宕的故事激荡人心,强烈的戏剧性冲突赋予情节转换的强大能量,然而,依存于情节骨架的合理细节常常成为作家的难题。许多时候,起伏跌宕的剧烈程度恰恰与合情合理构成矛盾。宫斗戏钩心斗角,丝丝入扣,作家不能构思两个宫女发微信互通关键信息;战场上的冲锋即将开始,拼死决战,作家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召唤坦克凌空飞越五十米宽的沟堑跃入敌阵。如果众多细节质量欠佳,情节整体的可信程度会迅速下降。贾宝玉从大观园的一个花花公子到斩断情丝毅然出家,人物命运的转折相当尖锐。可是,由于《红楼梦》的无数坚实细节,人们觉得这种转折恰恰是无法逆转的人生必然。

作家擒获细节不能仅仅依赖所谓的灵感或者想象力。出神入化的细节有时是妙手偶得,更多的是基于丰富的生活经验、充分的历史知识、锐利的观察和独特的颖悟。只有了解足够的背景资料,作家才能知道一个即将破产的企业家穿什么服装赴宴,或者一个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的小职员收到一份婚礼请柬时的尴尬表情。总之,细节并不是文学之中无足轻重的小节,相反,细节的展开几乎凝聚了一个作家的全部修养。

(摘编自南帆《细节会说话》)

材料二:

从西方文学的源头开始到自然主义产生之前,西方文学界一直非常重视情节的叙事作用。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始终围绕王子复仇这一情节展开;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是通过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发展来赞美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的美好心灵,揭露克洛德的丑恶灵魂,细节描写在其中并不多见。自然主义之后,接着出现了根本不要形似、否认外表真实性的现代主义流派。现代主义作家所关注的并不是社会形态结构,而是人的内心世界,他们认为:外在的情节根本无力表达人物深邃隐秘复杂的内心世界,因而放弃情节的经营。的确,在大量的现代主义小说中,故事的线性逻辑已经瓦解,情节的因果关系已不复存在,大量的细节拼贴被用来揭示小说思想。卡夫卡的《变形记》也没有情节,开头就写到主人公已经变成一只甲壳虫,一天清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至于为什么变形、怎么变形,作者都没有交代,开头即无来由,全书即围绕甲壳虫每天的生活细节和心理细节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小说就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来揭示中心思想。

(摘编自叶含英《从情节走向细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情节的强大吸附力与细节的生动逼真,是文学叙事能够引人入胜的两个重要原因。
B.如果文学作品中缺乏充足的细节或者细节质量欠佳,那么文学作品将无甚魅力可言。
C.自然主义产生之前,西方文学非常重视“情节”叙事,产生之后,西方文学就放弃了对情节的经营。
D.充足合理的细节描写能极大提升文学的魅力,但只有细节没有情节,就无法揭示作品的主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文学而言,细节制造的清晰形象和感官活跃是审美重要的组成部分;于作家而言,发现各种精彩细节往往比构思一个完整的情节还要困难。
B.《红楼梦》能够呈现一派花团锦簇之貌,能够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与其丰富、坚实的细节呈现有很大关系。
C.“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中,作者虽未正面描写二人交手,但“其酒尚温”的细节,说明了关公获胜之速、形象之勇。
D.细节的展开是作家修养的体现,故不善于安排细节的作家是缺乏文学修养的作家,缺少细节运用的作品亦无法成为经典作品。
3.下列表述不属于文学作品中的“细节”的一项是(     
A.朱自清《背影》中对戴着黑布小帽、穿着深青色棉袍蹒跚地穿过铁道买橘子的父亲的描写。
B.司马迁《鸿门宴》中张良引项伯与沛公相见,项伯答应替沛公向项羽言说的内容。
C.林觉民《与妻书》中,回忆二人初婚三四个月时,对窗外“疏梅月影,依稀掩映”的描写。
D.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其对贾母与宝玉关于询问读什么书时的不同回答。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在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我们学过《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诸多经典小说,请从以上三篇中任选一篇,选择一处你印象深刻的细节,从人物、情节或主题任两个角度分析其对小说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节选)

田汉

玉仙楼后台。

[关汉卿从绣幕的门帘后面紧张地窥着前台的表演和观客席的情况。后台的管事们和蒙古的卫士们不时走动。

[场上正演着《窦娥冤》的第三折末段:

窦娥唱:(尾声)你将那滥官污吏都杀坏,敕赐金牌势剑吹毛快,与一人分忧,万民除害。

[观众席发出的喝彩声。有人叫与万民除害!

窦娥:父亲,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奉养。

窦天章:好孝顺孩儿也!

……

[台上还是进行末场戏,朱帘秀作窦娥魂子装下场。

[关汉卿感动地扶着她进后台。

关汉卿:快歇会儿,四姐!你演得真好。我自己也没想到这戏有这么大力量。

朱帘秀:(一面卸去魂串)好像有人叫起来了。

关汉卿:有人叫与万民除害。

[王和卿与何总管兴奋地赶到后台。

王和卿:哎呀,帘秀,演得真好。这么短的日子赶出这么好的戏!(向关)已斋,你真不止会写烟花粉黛,还真是很好的悲剧作者。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不抓这样的机会,这戏也真没法儿演出。

关汉卿:真是得谢谢你。

王和卿:不用谢了,以后再到你府上,别下逐客令就不错了。(大家大笑)

关汉卿:四姐,快卸装吧,你真累坏了。

何总管:别卸了,就这样换上第一折的衣裳,同我见老太太去。老太太今天可高兴呐。黄手绢都擦湿好几块儿啦。她老人家说:从没瞧过这么好的戏。一定得见见那个可怜的小媳妇儿,赏她点什么,别太委屈这孩子了。我这戏提调这回算当上了。

[蒙装侍卫急上。

侍卫:快点儿吧,老太太等急了。

何总管:这就来了。

[后台管事和叶和甫引左丞郝祯大模大样地走进来。

郝祯:朱帘秀在哪儿啦?

后台管事:回郝大人,刚才何总管领她见老太太去啦。

郝祯:唔,哪一位是关汉卿呐?

叶和甫:(指关)这位就是。

郝祯:(打量关汉卿)你就是打本子的关汉卿?你认识我吗?

叶和甫:左丞郝祯郝大人。

关汉卿:哦,郝——

郝祯:写得不错啊,老太太们都给感动了。哈哈哈。咱们阿合马老大人也看了半场。明几个还要烦一场,望江亭不要了。换窦娥冤了,知道吗?

郝祯:换可是换。好些地方得请尊驾给修改一下。(向叶和甫)刚才老大人吩咐下来的几个地方都记下来了?

叶和甫:都记下来了。

郝祯:(顺手接过条儿交关汉卿)照条上记的都给改一改。行吗?

关汉卿:(接过匆匆看了一下)A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和卿也接过去看)

郝祯:本来就不成一个戏嘛。咱们当官的不算,连天地鬼神都骂起来了,还成个戏吗?要不是碍着老太太,老大人早把你们都给抓起来了。还是我——

叶和甫:对,还是郝大人说好说歹的,老大人才吩咐叫关汉卿改一改,明晚再演。

关汉卿:不,不好改。

郝祯:不好改?回答得挺干脆。可是老大人吩咐:不改好,不许演。

王和卿:汉卿,那就改一改吧。

关汉卿:不行,宁可不演,不好改。

郝祯:瞧你这死心眼儿,你们的孔圣人不也说过则勿惮改吗?

关汉卿:那是说有过——

郝祯:难道说你还无过?——

[何总管拥着朱帘秀抱了好些赏赐回来。

何总管:哎呀,老太太今天可高兴呐!瞧,赏多少东西,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啊。

郝祯:(向何总管)老何,你听着!

何总管:(见形势不对)是、是,郝大人。

郝祯:明天还是这个时候。

何总管:是。

郝祯:还是这个圈子。还是这个戏,咱老大人再烦一场,知道吗?

何总管:是,知道了。

关汉卿:(决然地)郝大人,请您上复阿合马大人,说B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那样改动,面目全非,就不是原来的窦娥冤了。

郝祯:哈哈,关汉卿你也够傻的了。你当咱老大人愿意看你原来的窦娥冤吗?戏是既得改,又得演。不改不演,要你们的脑袋!

[侍卫们拥着郝祯拂然下场。

何总管:关先生,没别的,您多受累,今天就照条儿上的给改一改吧,少说几句得了。像官吏们无心正法什么的,就干脆免了吧。至于骂天骂地,我看唱顺了就唱唱也死不了人。老实说,这些大人老爷们就怕刺痛当官的,至于怨天恨地,他们觉得事不关已,也就带过去了。

王和卿:您说得对极了。

朱帘秀:那么,汉卿、和卿先生,快拿个主意吧。

王和卿:(暂时沉默之后)今天的戏演得真动人。官儿们中间也有感动的,王千户就是一个例子。可是越演得动人,心里有毛病的就越受不了。阿合马在朝势压群僚,多少人倒在他手里,怎么肯轻轻放过咱们?汉卿很坚决是好的。可是于今戏不改就不能演,人家定了场子,不演也不成。生死祸福就看你们自己决定了。

关汉卿:C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和卿:可是刚说的,已经不能够不演啊。

朱帘秀:(决心)那么,照样演,不改。

王和卿:那怎么能瞒得过这些老奸巨猾?你没有听得郝祯不改不演,要你们脑袋吗?

朱帘秀:(想了一下)这么办吧,和卿先生,请您设法让汉卿连夜离开大都。(对关汉卿)汉卿,你走吧。这里的事由我承担,你放心,我宁可不要这颗脑袋,也不让你的戏受一点损失。

关汉卿:那怎么成,不要脑袋就都不要吧。

(有删改)

第二日朱帘秀一行依然按照原词演出,触怒阿合马,朱、关二人被押入狱,朱帘秀徒弟赛帘秀被挖去双眼。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窦娥冤》的演出使老太太感动落泪,也引发一些观众“与万民除害”的呼喊,说明老太太与这些观众内心都充斥着对滥官污吏的痛恨、对现实的不满。
B.“咱们当官的不算,连天地鬼神都骂起来了”,左丞郝祯的话说明了他们要求关汉卿修改戏文的主要原因是《窦娥冤》骂天地鬼神、情绪过激、有违礼制。
C.王和卿也三番两次劝关汉卿修改戏文,但与郝祯威逼的方式不同,他语言委婉,一方面是担心坚持不改会给朋友招来祸患,但更多的还是怕自己受到牵连。
D.朱帝秀为女子,却勇于与恶势力抗争、保护关汉卿,敢于以生命维护《窦娥冤》的戏文、发出对社会的控诉,其深明大义、舍生忘死的形象跃然纸上。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剧本中的关汉卿、阿合马等人物,走动的蒙古侍卫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历史剧真实性的特征。
B.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台词来塑造形象,但舞台说明中如关汉卿“决然地”,何总管“见形势不对”等描述,同样丰富了人物形象。
C.选文部分善用对比,如何总管前后对待关汉卿、朱帘秀的不同态度的对比等,在对比中凸显形象、深化主题。
D.朱帘秀下场后,关汉卿感动地搀扶、关切地问候,既反映出关汉卿被其感动、对之感激,也写出了朱帘秀技艺的高超、演出的成功。
3.矛盾冲突是戏剧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你认为选文部分最典型的矛盾冲突是什么?这样设置冲突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为以下三句话排序,使之分别对应选文中的三处空白,并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理由。
①这出戏宁可不再演了,不好改动
②我已经决定了,宁可不演,断然不改
③这恐怕不行,把这些全改了,就不成一个戏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