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1.请从上述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三种情感。
2.请结合原文分析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023-01-05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考适应性月考(二)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日机开始对重庆进行日夜不停的“疲劳轰炸”,几乎每日一百多架分炸四川各地,其目的在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至十三日,一周之间,日以继夜,无六小时之间隔。重庆市内饮水与灯光皆断,人民断炊,无家可眠,如在炼狱,但在这种凌虐下,抗战意志却更为坚强。

有一日,日机轰炸沙坪坝,要摧毁文化中心精神堡垒,我家屋顶被震落一半,邻家农夫被炸死,他瘦弱的母亲坐在田坎上无休无止地哭了二天三夜。我与洪婵、洪娟(我爸爸好友洪兰友伯伯的女儿)勇敢地回到未塌的饭厅,看到木制的盆中白饭尚温,她们从厚厚的炮灰中摸出碗筷,竟然吃完了一碗才回学校。当天晚上,下起滂沱大雨,我们全家半坐半躺,挤在尚有一半屋顶的屋内。那阵子妈妈又在生病,必须躺在自己床上,全床铺了一块大油布遮雨,爸爸坐在床头,一手撑着一把大油伞遮着他和妈妈的头,就这样等着天亮……

那就是我最早的青春岁月的场景。死亡可以日夜由天而降,但幸存者的生命力却愈磨愈强,即使只有十七八岁,也磨出强烈的不服输精神,也要发出怒吼。

(摘自齐邦媛《巨流河》)

1.选文第一段写敌寇的轰炸时间用了“至十三日”,而不是用“到13日”,作者为何这样写?
2.文中画横线部分,强有力地回应了前文“其目的在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请从句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2-12-27更新 | 26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五)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了胡同口往南走几步,就是井窝子,这里满地是水,有的地方结成薄薄的冰,独轮的水车来一辆去一辆,他们扭着屁股推车,车子吱吱地响,好刺耳,我要堵起耳朵啦!井窝子有两个人在向深井里打水,水打上来倒在一个好大的水槽里,推水的人就在大水槽里接了水再送到各家去。井窝子旁住着一个我的朋友和我一般高的妞儿。我这时停在井窝子旁边不走了,对宋妈说:宋妈,你去买菜,我等妞儿。

妞儿我第一次是在油盐店里看见她的。那天她两只手端了两个碗,拿了一大枚(民国时期钞票),又买酱,又买醋,又买葱,伙计还逗着说:妞儿,唱一段才许你走!妞儿眼里含着泪,手摇晃着,醋都要洒了,我有说不出的气恼,一下窜到妞儿身旁,叉着腰问他们:凭什么?

就这样,我认识了妞儿。

1.文中画横线部分是如何突出“我”的童真和义气的?
2.文末画波浪线处,从语法上看,既可以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又可以使用其名字“妞儿”,作者为何选择“妞儿”?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道白河是长白山下的一座小城,小得你在地图上很难发现他的存在。但每一个去登长白山的游客,只要在二道白河住过一晚,对这座小城大多难以忘怀,甚至在离开很多年以后,萌生再次去看望他的愿望。

小城少有高楼,低矮的砖混结构的房子随意地散落在二道白河的两岸,房前大多有木栅栏。各式各样的盆栽植物点缀其中,很多人家的窗户上爬满青藤,给整个小城平添了绿意。

小城一天的生活从清晨开始,即使是八月,二道白河的早晨也没有暑热。当你推开窗,一缕清凉扑面而来。如果是住在河边,你甚至还能望到河面上居然有一丝薄薄的轻雾。整个小城安静而清爽。你可以在一个薄雾缭绕的清晨,捧着一罐蓝莓汁从美人松路散步到植物园,也可以在一个洒满阳光的午后,无所事事地踱进一间属于你的咖啡馆,读梭罗的《瓦尔登湖》。直到不经意间抬头,山边的落日羞红了脸,仿佛做了什么错事,渐渐躲到黑暗里去了,只在天边遗落了一件金丝绒。

二道白河最让人流连的是他的晚上。夜幕降临,灯光慵懒,走在滨河路上,几只中华铁沙鸭缓缓游过,河面泛起层层涟漪。一对情侣手拉手小心地走过晃荡的索桥,把一串银铃似的笑声抛向夜空。河边一间音乐酒吧里传来一位男歌手《三套车》的歌声,忧伤而苍凉……

遥远的二道白河,静谧的二道白河,梦中的二道白河,何时再投入你的怀抱!

1.文中对二道白河的称呼,先前一直用的是“他”,结尾处变成了“你”,这样写有何作用?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妙处。
3.文中提到《瓦尔登湖》和《三套车》,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2022-09-24更新 | 294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二)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


面对刘姥姥的扮丑自嘲,在场众人笑态各异,但曹雪芹却对宝钗不着一字。有人推测,此时薛宝钗应是“欲笑而抑住不笑”,请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并结合原著相关内容简要说明推测成立的理由。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1.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7 .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小题。

这些牲口这样走着,我们就成了货物,没有生命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被运到另一个地方。事实正是如此。是的,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搬运工作不劳马做,几头牦牛就可以了。

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性了。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它们是沦落了的一群,在传递血脉的同时,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适应——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甘于平凡、沦入平凡的指令。

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B.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C.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也不能同时容纳三十个人吃粥。
D.坚强,纯洁,严以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在社会里不断得到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
B.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甘于平凡、沦入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
C.人在社会里不断得到甘于平凡、沦入平凡的指令,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
D.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
3.作者赋予了“牛”和“马”深刻的象征意义,以下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牛百折不挠的坚持、就像生活中负重致远的可敬劳动者。
B.马如风暴,如闪电、代表着迅捷、有力但缺乏耐力的人和物。
C.山地马改变身形和习性无可厚非,就如同人终究也要适应环境。
D.牛象征着生活中实用的需要,马象征着生命中理想和超越的需要。
2022-05-21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阴历七月十五为传统的中元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重阳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我们在这一天祭奠先祖,缅怀先人。

古代中元节是“孝老节”,源自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佛教则称七月半为“孟兰盆节”。

不管是中元节祭祖,还是孟兰盆节的救母脱离苦海的          ,都是劝人向善,劝子行孝。七月半祭祖习俗          ,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农历七月也称之为报恩月。

在传说中,这一天地府之门会打开,已故的先祖可以回家接受后人的祭奠。由于地府会在这天晚上开放,_____传统习俗中,人们应该早早回家,一方面回家祭奠祖先;另一方面肃清街道,为魂灵让路,避免冲撞。传统民俗中,还会晚上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          。放河灯给亡灵照亮道路,也为了普渡水中的亡灵。

同样,祭祖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于当下,谨记教训,缅怀祖德,良好的家风是最好的祭奠,常常感恩先祖的德荫,这才是新时代中元节的意义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初衷   古已有之   所以   漂泛
B.初心   古已有之   所以   漂泊
C.初衷   由来已久   于是   漂泛
D.初心   由来已久   于是   漂泊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同样,祭祖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于当下,良好的家风是最好的祭奠,常常感恩先祖的德荫,谨记教训,缅怀祖德,这才是新时代中元节的意义。
B.同样,祭祖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于当下,良好的家风是最好的祭奠,谨记教训,缅怀祖德,常常感恩先祖的德荫,这才是新时代中元节的意义。
C.祭祖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于当下,同样,良好的家风是最好的祭奠,常常感恩先祖的德荫,谨记教训,缅怀祖德,这才是新时代中元节的意义。
D.祭祖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于当下,常常感恩先祖的德荫,同样,良好的家风是最好的祭奠,谨记教训,缅怀祖德,这才是新时代中元节的意义。
3.最后一段划线部分反映了《乡土中国》中的________________思想(填字母),并阐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差序格局   B.家族制度   C..长老制度     D.借助语言的社会       E.礼俗社会
2022-02-09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古神话开始,文学叙事就与“英雄”主题结缘。自此以后,“英雄”叙事绵延不绝。当今的网络小说也不例外,在续写“英雄”传奇的同时,也呈现出有别于此前文学作品的叙事风貌。

多数以男性为主的网络小说的主人公首先不是渴望成为英雄,而是渴望成为强者。在小说中,他们一路“打怪升级”,由弱变强。促使他们不断变强的原因,未必是特别神圣的目标,而是试图自我保护进而守护自己亲近的人。推动大多数以男性为主的网络小说叙事发展的基本矛盾,是越来越强的敌对势力与不断提升自己的主人公之间的冲突。在这一过程中,主人公一般不会像此前文学叙事中的“英雄”那样,基于世人认可的道义、使命而自觉奉献、牺牲,促使主人公行动的是自我保护意识。

在《巫神纪》《武动乾坤》等作品中,主人公与自己关切之人的感情越来越深,无形中他的责任变大了,要守护的人变多了。因为要守护亲近之人,他们自愿肩负起责任,甚至不惜牺牲自我。当然,结局往往是主人公历尽艰辛,守护了整个星球,乃至宇宙。可以说,在这些作品中,主人公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强者”,而是升华成了“英雄”。

新时期以来,文学中的英雄形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人们认可的“英雄”不再是“完人”,而是像一个“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家宁可将“英雄”塑造成有缺点的人。如果说之前文学作品的英雄塑造方式是不断增强英雄人物的“圣性”的话,那么,新时期以来文学作品的英雄塑造方式则是在“圣性”之外,重新让英雄人物恢复“凡性”。当今的网络小说则更进一步,让英雄人物的“凡性”中还保留一点“平庸性”。例如,有些作品会塑造无意成为英雄的英雄、甚至逃避成为英雄的英雄。

网络小说“英雄”叙事出现变化不是偶然的。首先,网络小说终究是“爽文”,是让喜欢流连于网络的普通大众产生“爽感”阅读体验的创意写作。小说的主人公一开始被设定为弱者,就是为了符合普通大众的社会体验。主人公一路将欺压弱者的人打倒甚至消灭,读者的“爽感”因此不断延续和提升。其次,从读者需求角度来看,网络小说的“英雄”叙事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对“英雄”的呼唤和渴望。当下,部分文学作品对英雄形象进行凡人化处理。网络小说的“英雄”叙事也受到了这一写作倾向的影响。普通民众一直是需要“英雄”、呼唤“英雄”的。在这方面,中外的神话、传奇故事中有不胜枚举的例子,网络小说的“英雄”叙事不过延续和发展了这一叙事传统。

网络小说延续和发展“英雄”叙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网络文学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网络小说的“英雄”叙事内含的正确价值观会影响其他网络文学作品的价值观传达,同时,也会帮助读者建构正确的价值观。而在网络空间这片虚拟的、也是新型的社会空间中,网络行为亟须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因此,网络小说延续和发展“英雄”叙事,对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其次,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也呼唤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英雄”时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塑造英雄应成为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使命担当,网络小说中的“英雄”叙事有助于我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同时也可促进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

(摘编自周兴杰《网络小说中的英雄叙事》)

材料二:

网络文学的出现和发展,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应用。与传统叙事相比,网络文学呈现出从原子叙事到比特叙事、从精英叙事到草根叙事的变化。有些研究者用视觉化、游戏化、平面化等术语概括网络文学叙事的特征,突出它“另类”一面。不可否认,网络文学确实有一定的消极色彩。但是,它的积极一面也不容忽视。不论是军事小说中的英雄气概,还是武侠小说中的人文思想等都有激励上进、丰富人生的作用。

网络文学的“正能量”叙事和文学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当前,网络文学本身已经形成两个比较明显的分支,一个主要以专业文学网站为依托,在商业运作介入之后,写手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占据了各大文学网站的排行榜;与此同时,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的普及,非商业性网络文学变成广大手机用户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又形成了以即时通信服务为依托的一个分支。

作为深受公众欢迎的一种网络文化,网络文学以上述两个分支为基点,可以为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正面作用。

对内来说,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不仅和传统民间故事有着天然联系,也具备密切结合当下城市生活、及时反映人们情感的特点,从而可以对现实发声,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对外来说,依托于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文学,也是网络用户和文学读者形成跨文化印象的一种重要途径。当然,发挥网络文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应当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如我们的课本里“阿凡提借锅”的故事就被某些美国孩子误解为阿凡提是贪图小利、不讲信用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其成立是需要具体条件的。

尽管网络文学更看好轰动效应、热点排行,但如果没有根性的文化作为基础,轰动效应很快就会被忘却,热点很快就会冷却。显然,网络文学要向着世道人心的精神建构自觉努力。传播媒介的进步催生了网络文学,但网络文学毕竟是文学,它无法摒弃审美表达和价值阐述。对网络文学所蕴含的“精神能量”,我们不能无视。

(摘编自黄鸣奋《网络文学的正能量叙事和文学一脉相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众对英雄的需要和呼唤,一定程度上为中外神话、传奇故事、网络小说中英雄叙事提供了现实需求,有利于英雄主题文学的发展。
B.为了响应总书记有关英雄的重要论述,促进新时代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网络小说中的英雄叙事与传统文学相比有了新的变化。
C.网络文学叙事相较于传统文学叙事,虽有“另类”的方面,但一些网络小说中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人文思想等对当下人们具有积极影响。
D.无论是从对正能量叙事的弘扬,还是从长期发展来看,网络文学都应紧抓根性文化不放松,努力建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叙事历史悠久,从上古神话传说开始,英雄主题就在不同时代文学艺术中占据着中心位置。
B.矛盾冲突可以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敌对势力愈来愈强大与主人公能力不断提高之间的矛盾,则是以男性为主的网络小说叙事发展的基本矛盾。
C.网络社会空间的虚拟性、新型性等特征导致了人们的网络行为失范,而网络小说“英雄”叙事在对人们进行正确价值观引领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D.网络文学的两个分支虽然依托的媒介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能发挥出正能量,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结合材料一,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多数网络小说中的英雄叙事”范畴的一项是(       
A.《冒牌大英雄》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但他却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仅拯救了自己、亲人,还拯救了整个国家。
B.《诡秘之主》中的小市民克莱恩加入维护城市秩序的值夜者行列,从守护城市到守护国家、守护世界,走到与恶魔抗争的前沿阵地。
C.《莽荒纪》的主人公纪宁自身资质一般.在现实困境之中,最终肩负起维护家园、世界以及宇宙和平的任务。
D.《英雄争霸传》中的王凡自小胸怀大志,为人仗义疏财,武艺非凡,披靡天下,后对抗卫国,大败卫军,立下赫赫战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网络小说英雄叙事有什么特征?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2021-12-24更新 | 176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文本一:

非攻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

……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捡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文本二:

基于一种新世界观之上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审视,鲁迅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以给着于现实斗争的人们一种启示、一种借鉴和一种新的认识感受。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创作意图,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生动而又细腻地,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

(摘编自崔军艺《浅析〈非攻〉》)

文本三:

《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注】: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本段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
B.文中墨子的徒弟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C.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
D.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C.“募捐救国队”“饭碗敲碎”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D.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
3.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概括《非攻》中墨子的形象,并从人物刻画的角度进行评点。
4.对待文本三中所说的墨子《公输》“因不合主旨而删掉”的结尾,鲁迅在《非攻》中却保留了,且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