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4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受到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因素、农业生产成本、国际市场环境等国素的影响,我国粮食生产还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国内工业化、城市化加剧带来的粮食生产用地减少,水土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市场劳动力减少及老龄化趋势,这些因素都将对我国未来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粮食生产必备资源如何配置,粮食生产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这些都是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必然要解决的难题。

自从我国进行农业改革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农民减负,取消农业税并给予农业生产补贴,粮农的账面收入确实提高了;但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成本也大大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因而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没有明显提高。

国内经济发展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除了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之外,还存在诸如重大疫情、食品安全等突发事故,这些事故直接影响粮食价格,成为粮食的不安全因素。国际上,粮食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国际粮食投机商操纵市场,恶意抬高粮食价格;发达国家对农业高额补贴,压低了国际粮食价格,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人力物力大大减少,由此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摘编自田海霞李艳华《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019.10.24,有删改)

材料二: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特殊时期倡导粮食节约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有利于夯实我国粮食安全的底座。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粮食安全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预计,今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可能由1.35亿增至2.65亿;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发布的报告也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可能会对全球粮食市场产生“历史性冲击”。这表明粮食安全在眼下是世界性的重大课题。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还在增加,叠加极端天气影响,使得我国粮食供求关系持续承压。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实质上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个人只有时刻对粮食安全保持一种危机意识,个体力量方能汇聚成流,进而夯实我国粮食安全底座,增强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的定力。而这最终惠及的是国民长远福祉。

(摘编自新京报《杜结“舌尖上的浪费”,绷紧粮食安全之弦》2020.08.12,有删改)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坚持农业科技自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攻克粮食生产的“卡脖子”技术,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保障粮食安全,就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在于让农民种粮有钱挣。要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要创新经营方式,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稳定发展;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2021.01.02.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工业化、城市化加剧产生了一系列不安全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未来粮食生产,成为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必然要解决的难题。
B.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改革政策,提高了粮农的账面收入,但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致使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没有明显的改观。
C.新冠病毒的流行不可避免地冲击了全球粮食市场,这表明,粮食危机不仅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安全问题,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
D.我们不能依靠国际市场来保障国家粮食的稳定供应,“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国内的自然灾害、重大疫情、食品安全到国际投机商操纵市场、高额农业补贴,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粮食价格,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B.国际粮价低了,农业的收益减少了,各国就会大大减少粮食生产中人力物力的投入,最终导致粮食减产,诱发“粮荒”。
C.增产与减损,是确保粮食安全双重保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节流”层面减少粮食浪费,就是为粮食安全上好一重保险。
D.新冠病毒流行的特殊时期,只要时刻保持一种居安思危,细水长流危机意识,个体力量就能汇聚成流,进而夯实我国粮食安全底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冲击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的一项是(     
A.一些地方的经营主体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一些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
B.2019年5月份,干旱灾害共造成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640.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8.1亿元。
C.近年来,欧美国家用大量粮食和农作物大力发展生物能源,影响了粮食生产,国际投机资本趁机抬高粮价。
D.2006年国家废除延续千年的农业税,2020年开始农民还可以领取农业支持补贴、农机补贴、养殖补贴。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传统文化短视频,顾名思义即记录传统文化的网络短视频。截至20195月初,抖音平台上关于传统文化相关的短视频数量超过6500万条,累计播放量超过164亿次,传统文化话题成了抖音上最热的话题之一。目前,短视频客户端用户集中在24岁左右,而短视频传统文化传播的不断完善,也有利于在年轻人群体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②本文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探讨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受众心理。

③人类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催促着人们主动进入新环境、新领域,获得新知识。而复古风从生活服饰刮到了传统文化领域,从前与受众保持一定距离的高冷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下,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受众的面前。受众对于生动丰富、充满趣味的小众传统文化是新奇的,基于好奇与求新的心理,受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短视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④相对于抖音其他类型的信息,传统文化等知识的传播是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传递严肃的传统文化信息,受众在观看其他类型比如搞笑类短视频时可能会有浪费时间的隐忧,但是观看知识类短视频能够增强受众技能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给受众带来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而在此基础上,出于短视频的知识传播作用,短视频客户端不再只有休闲娱乐的作用,也是一款轻松学习、获得知识的工具。

⑤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人们通常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位或品位。当今时代,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都在提高,审美观念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不仅仅要求简单的好看、眼球刺激,还要有个性、流行等因素。美而不同是大多数人追求的新境界。传统文化一直作为高雅文化存在,在注入短视频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后开始接地气,不同于传统信息传播的呆板与生硬,有个性的传统文化传播符合大众审美,更容易在受众中间扩散传播。

⑥在传播活动中,从众是指个体(或群体)受到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或行为,使之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在短视频领域,传统文化短视频在受众点赞、转发的二次传播中,引起了其他用户的跟随观看。而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抖音客户端无限推送的信息流模式,很多用户会选择点赞量多的视频进行观看。而平台功能的便利性使得人们在从众心理的指导下,由好奇的观看转化为参与视频拍摄。如共青团中央的抖音号与京剧演员珮瑜合作,共同发起了抖音话题我要笑出国剧范,并为话题提供示范视频,引发了众多受众的模仿,截至目前此话题阅读量超过26亿人次。在从众心理的推动下,优秀的传统文化短视频获得了爆炸式的传播。

⑦新媒体技术大大丰富了知识传播的渠道与载体,短视频突破了以图文传播为主的两微传播,丰富了现代人接收信息的方式。虽然存在短视频短小微局限、所传达的内容不够深入、视频制作者水平不高导致视频质量不够精致等问题,但目前,短视频依旧处于风口位置,传统文化传播者在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发挥受众主导地位、推动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产出的同时,也要寻求更为深入的传播方式。

摘编自郝玉佩《短视频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与受众心理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观看短视频能增强受众技能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给受众带来一种满足感、充实感。
B.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人们都想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位或品味。
C.当今时代,“美而不同”的审美观念提高了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
D.从众心理推动受众点赞、转发、观看、参与拍摄,使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获得传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证,主要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探讨短视频时代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倍受热捧的原因。
B.文章用共青团中央与京剧演员合作发起抖音话题并提供示范视频的实例证明从众心理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C.文章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论及短视频作为新媒体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存在问题,给文化传播者指出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唤醒青年用户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B.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是受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短视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主观因素。
C.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传统文化也为抖音视频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注入了新活力。
D.在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需要寻求不同领域的合作来实现传播效果的优质与传播方式的深入。
2023-09-0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却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中国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挖掘。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能够扩宽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开阔现代人的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面各项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4 . 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传统。
B.杜甫自称“京兆杜甫”,史书又说他是襄阳杜氏,说明相较血缘而言,籍贯与地缘的关系更加密切。
C.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D.乡土社会遵循男女有别的原则,也就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2023-09-04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种子是一种最主要的种质材料。贮藏种子的目的在于延长种子寿命、保持活力并保存植物固有种质(基因),而延长种子寿命是最为基本的目标。种子的寿命问题就是种子生命力控制问题,而种子的贮藏寿命与种子含水量及贮藏温度密切相关。哈灵顿认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1~50℃),温度每增加5℃,或种子含水量每增加1%,则种子贮藏寿命减半。罗伯茨根据对种子贮藏特性的研究,把种子分为正统型种子和顽拗型种子两类。他进一步研究发现,正统型种子的种子含水量能被干燥至5%以下而不受伤害,并且其贮藏寿命随种子含水量和贮藏温度的降低而加长,大部分栽培作物的种子属于此类型。这一研究使人们开始进行种子的低温干燥保存,从而产生和发展了植物种质保存的基因技术,也即是种子库或种质库技术。

(摘编自植物百科:植物种子和组织的保存技术)

材料二:

绝大多数种子在经过清理、干燥等常规处理流程后,就可以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的冷库。但是不少种子比较娇贵,一失水就会失活,被称为顽拗型种子,传统上要保存这类种质资源,科研人员往往要先剥栗子,将胚从种子里挑出来,经过处理后,放入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中进行超低温保存。如何破解这类植物种质资源保存难题?科研人员将目光瞄准了植物胚性细胞诱导体系的构建。与传统的组培相比,胚性细胞诱导技术所需的材料不一定是成熟的种子,植物细胞或组织分化旺盛的部分,以及茎尖、顶芽等部位都可以。通过诱导出来的胚性细胞系可以在试管等离体条件下培养出许多胚,从而快速繁育更多植株,并且苗木不带有病原体,未来在农艺、园艺等方面应用潜力巨大。

(摘编自杨文明、李茂颖《用科技解决野生植物种子收集、保存难题》)

材料三:

从2001年起,钟扬每年在西藏进行野外科学考察,利用最现代的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上的植物。长时间的野外科考让他意识到,随着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很多物种正在消失,保存种质资源已经成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西藏独有的植物资源一直未获足够重视,物种数量被严重低估。为国家打造生态屏障,建立起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的基因库,这不仅是应对当下科研工作的需要,也是这一代生物学家留给未来的一份礼物。在16年里,他带着学生走遍藏北高原和藏南谷地,多次深入阿里无人区和雅鲁藏布江流域,收集了一千余个物种,四千多个标本,四千多万颗种子,占到西藏物种总数的五分之一。

(摘编自李乃清、蒯乐昊《钟扬:种子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子的贮藏寿命与其含水量及贮藏温度有关,哈灵顿认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种子的贮藏寿命与含水量和温度成反比。
B.与传统组培方法相比,胚性细胞诱导技术所需的材料包含植物细胞以及茎尖、顶芽等部位,放弃了对成熟种子的使用。
C.钟扬通过长时间的野外科考,深刻意识到青藏高原独有的植物资源一直未被人们予以足够重视,物种数量也被严重低估。
D.无论是对于现在还是对于将来而言,这二代生物学家都有必要为国家打造生态屏障,建立起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的“基因库”。
3.从钟扬的身上,我们能够学习到关于科学研究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说明。
2023-09-0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早期中国文明研究中,曾长期存在中原中心论,研究者把关注的重心完全放在中原地区,认为似乎只有中原才有文明。但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显示,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更像是满天星斗”“群星璀璨。文化生态视域下的四大板块之间密切的互动,构成早期中国文明的基本文化生态框架。

东南板块是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域。中国拥有华北的旱作农业与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两个起源区,事实上,在华南地区还发展了园圃农业。东北地区依赖水生资源,发展出来一种定居的狩猎采集经济,又称为渔猎新石器文化。尽管东南板块的各个区域农业开始早晚并不相同,农业形态也各有差异,但普遍具有较高的定居性,这是东南板块各个区域显著的共性。

西北板块以草原、荒漠、高原等地形为主,这里的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动物群流动性大。有了马牛羊等物种后,人类稳定利用草原地带成为可能,随后在这一地区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游牧政权。由于游牧经济并不是自给自足的,一方面需要与农耕群体进行贸易交换,另一方面游牧群体利用骑射的优势常常劫掠,交换与战争构成了西北板块与东南板块互动的主要方式。

西北板块与东南板块的互动并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从东北到西南的生态交错带板块实现的,这个地区堪称中国文明演进的枢纽。生态交错带同时具有两个生态区的资源,相比于单个生态区的资源种类更丰富,但是由于它处在两个生态区的交界地带,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这个交界地带的位置频繁迁移,因此,其资源供给具有不稳定性。生活在这个地带的早期人群,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文化适应方式。这一调整不仅包括生计方式的改变,还包括人群的频繁流动。这一特征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材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人们在狩猎采集与农业之间徘徊。

相比其他三个板块,海洋板块更少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早期这个区域是以渔猎为生的复杂狩猎采集者的社会。随着冰期的结束,这些复杂的狩猎采集者向内陆地区迁徙。一方面这会带来人口密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他们会把社会复杂性带到内陆地区,使社会竞争加剧,农业起源因此加速。农业是文明的基石,更进一步说,海洋板块也参与了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

长期以来,中国文明都被视作农耕文明,与海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文化生态系统成熟后,农耕文化开始扩散。北方地区庙底沟文化的扩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范围。南方地区发生了规模更加宏大的文化扩散,稻作农业与家畜饲养经济先传播到台湾,然后经由菲律宾扩散到大洋洲地区,向西至非洲的马达加斯加,这就是著名的南岛语族扩散事件。海洋对早期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海洋板块也是中国文明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经过几代考古学家的努力,我们日益认清早期中国文明宏大的格局,其多元一体、开放包容并不限于若干个文明起源中心,而是由四大板块构成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明将历久弥新,取得更大的发展。

(摘编自陈胜前《从四大板块看史前中国文明的演进与互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南板块由四种区域农业形态组成,其虽开始时间各异,但普遍具有较高的定居性。
B.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西北板块在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给自足型的游牧经济。
C.生态交错带比东南板块的资源种类更丰富,因位置频繁迁移变动而资源供给不稳定。
D.海洋板块早期的经济社会以渔猎为生,后来狩猎采集者的内迁影响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长期存在的“中原中心论”,采用“总——分”的结构,提出早期中国文明的“板块互动论”。
B.文章谈及辽西地区的考古材料,意在论述生态交错带资源丰富,堪称板块间文明互动的“枢纽”。
C.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阐述四大板块的区域文明特点及互动演进,结构清晰。
D.文章第六段对比分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文化扩散,论证海洋板块是中国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板块的文化生态条件各异,西北板块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对文明演进的促进作用也较小。
B.从更广的视域来审视中国文明,早期中国文明的起源呈现丰富多样的发展模式。
C.早期中国文明是一个存在密切联系的互动圈,具有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基本特征。
D.认识早期中国文明宏大的格局,有利于全面认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增强文化自信。
2023-09-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艺天生具有某种历史气质,从我国早期绘画半坡彩陶的人面鱼纹,到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再到戏曲舞蹈萌芽于远古先民祭祀娱神的典仪活动等,都包含着诉说、回忆、记录历史的功能,从中国的诗歌总集《诗经》、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也是不同时代历史变迁的艺术反映。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文代会和第十次作代会开幕式上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要“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这里提出“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对当前文艺创作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所谓“大历史观”,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辩证、发展的眼光透视广阔而深邃的历史时空,不仅分清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支流、整体与局部、本质与现象、规律与偶然、成功与失误、经验与教训,而且对某段历史、某个事件、某位人物,都能在把握历史走势中对其位置、作用、价值等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位。树立大历史观,就是要站在高处以宏阔的眼光观察对象,获得高瞻远瞩的境界和效果。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活着的历史,对深沉厚重的历史,对鲜活喧嚣的现实,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不被世事变幻和生活表象所迷惑,才能在洞穿历史和现实底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程和世道人心做出准确有力的刻画和呈现。

有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对于能否创作出优秀文艺作品影响极大。北宋末年,山东境内水泊梁山曾活跃着一支以宋江为代表的起义队伍,施耐庵的《水浒传》把他们写成大闹州府、救济百姓的英雄好汉,而俞万春的《荡寇志》则将他们写成对抗朝廷、为非作歹的匪徒贼寇。相应地,胡应麟、沈德符、李卓吾、金圣叹等围绕小说所做的评点也各不相同。同一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两部意义截然相悖的作品,塑造出面目彼此对立的艺术形象,并引发评论家矛盾对立的观点,这种现象是不同的历史观所致。文艺作品为文艺家所创造,他对表现对象的认识正确与否、深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艺术形象是否能够立得住、传得开。

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当然包括注重抒写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大历史,注重描绘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大时代。但这绝不意味着只能表现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只能搞大题材、大主题、大项目、大制作。文艺总以具体形象反映生活,这一特征决定了文艺创作不能像社会调查那样,以扩大统计的数量与规模来保证归纳定性的可靠性及价值,而只能通过赋予具体形象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更为深厚的意蕴,来增加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和概括力。

当然,我们赞赏小切口写出大气象、大境界,绝非是对那些咀嚼一己之欢、有意消解历史严肃性等不良现象的容忍,它们是文坛所应清除的污垢。一段时间以来,某些文艺作品热衷于“戏说历史”“消费历史”甚至“解构历史”,贬低崇高、讥讽道德、调侃英雄,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主流化等歪风屡禁不止,这种文艺现象应引起我们警醒、反思和整改。

如今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节点,文艺工作者担负“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的庄严使命,尤其需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以源源不断的精品力作,为攀登文艺高峰,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贡献。

(摘编自钱念孙《大历史观让文艺创作更加心明眼亮》,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具有记录历史的功能,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各种文艺作品,是历史变迁的艺术反映,记录着各时代人民生活的诉求和回忆。
B.习总书记提出文艺家要树立大历史观,唱响时代主旋律,是在指导文艺工作者以写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为主,写生活小事件、小人物为辅。
C.文艺家的“大历史观”,是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位、使文艺作品获得高瞻远瞩的境界和效果。
D.文艺作品由文艺家创造,文艺家有没有正确的历史观,认识表现对象的深浅,直接影响到他创作的文艺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否立得住、传得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艺与历史的关系入手,引出下文关于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的论述。
B.第三段诠释“大历史观”概念的含义,是为了更好地论述大历史观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
C.文章以《水浒传》《荡寇志》为例,论证了不同的历史观决定了作家创作出不同作品。
D.文章紧扣优秀作品的创作问题,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大历史观对于文艺创作的指导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历史观”的指示,表明了国家要针对当前文艺领域各种不良现象进行大力整顿,严厉打击歪风邪气的决心。
B.历史和现实不可分割,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活着的历史,必须用今天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才能看穿历史。
C.文艺的特征决定了它只能通过增强具体形象的典型性和概括力来反映生活,大题材、大主题、大项目、大制作并不符合文艺创作特点。
D.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应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在贯穿古今和融通中外的交织考察中擦亮眼睛,洞明世事,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中国》中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几篇文章,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己”为中心,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不断推衍出去的同心圆,这就是“差序格局”。无论是民间还是绅士,这条伦理道德秩序都是共通的。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是一条道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而且重要的是,“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他强调:“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线。”这意味着在他看来,这个“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层次差等在当代社会仍旧需要延续下来,不过相对应的转变是“国”从皇帝之家转为“民族”之家。对于这个转变费孝通在这里没有进一步延伸,不过,单纯从血缘的角度并不足以解释最基本的经验事实,就是任何社会的人群居处,总是得与“别人”交往,简单说就是得有联姻的基础;若只有“差序格局”,那么除非出了九族,不然没有婚姻的可能。近的如邻里,远的如不同民族,其中的关系要比这复杂得多。

(节选自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中国〉》)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即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型塑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节选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在其书《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着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

(节选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衍出去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历史惯性,其内涵可以说一成不变。
D.梁治平与费孝通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只是曾经的过去,也是当下的存在,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其目的都是为了印证费孝通理论的合理性。
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延续和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的旧有特质。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出自《礼记·大学》)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出自《论语·为政篇》)
C.“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
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出自《墨子·尚贤中》)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2023-09-03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

别人可能觉得匠人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编自2016430日《人民日报》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凡是获得工匠劳模荣誉称号的工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很多人都在本职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干出了一番事业。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获得各类工匠荣誉称号的工人的共同特点,这也是他们能身怀绝技、在国际、全国或省的各种技能大赛中夺金戴银的重要原因。

和传统工匠不同,新时代工匠尤其是产业工人的生产方式已不再是手工作坊,而是大机器生产,他所承担的工作,只是众多工序中的一小部分。比如复兴号列车,一列车厢就有三万七千多道工序,这三万七千多道工序,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由车间或班组亦即团队协作来完成。团队需要的是协作共进,而不是各自为战。

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是传统工匠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摘编自2018830日《人民政协报》郑大发《什么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对于教育而言,弘扬工匠精神就是精心培育每一位学生,培养出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弘扬工匠信仰坚定、矢志报国的爱国精神,激励广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弘扬工匠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引导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平凡与崇高等人生课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典型引路、正向激励等多种措施,弘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通过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着力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主流意识,真正让劳动成为最光荣的价值追求,让劳动者成为社会最受尊敬的人。

工匠的成长路径和事迹表明,一勤天下无难事,成功之路就在脚下;只要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就能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把传播工匠故事作为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工匠进学校、工匠讲堂等活动,组织老师学生聆听工匠事迹,弘扬工匠精神,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工匠的事迹引导青年大学生勤勉为人、勤奋学习、勤恳工作。

面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着急功近利、急于成名的浮躁情绪和心态,广大教师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工匠精神,在长期的教书育人中形成自身的价值追求。广大教师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坚持以师德建设为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教师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职业精神,建立完善的师德激励机制,重师德激励,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引导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摘编自201714日《工人日报》李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弘扬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工匠与新时代新世界有些脱节,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丰富了人类文明。
B.坚守“工匠精神”,要以强化中国制造,传承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力量为落脚点。
C.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继承,时移世易,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则只追求创新。
D.只要广大教师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就可克服目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和心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新时代,“工匠精神”须追求极致、一举取得成功。
B.新时代工匠大多承担大机器生产下众多工序中的一环,产品须靠团队协作生产。
C.培育工匠精神,教育重点要放在政治素质、劳动情怀、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方面。
D.学校践行“工匠精神”,要强化思想引领,也要传播工匠故事,还要践行工匠品格。
3.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人应该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新的传播手段,让诗歌这种曾是少数精英写作的文学皇冠艺术,变成了大众传情达意的工具,繁荣和杂芜共存,多样与无序同在,先锋与通俗携手。诗歌这门艺术,其边界被各种突破和探索改变,在一些人那里,诗歌成了一种面貌模糊的快餐产品。更有激进者和无知者进行无底线的尝试,以惊世骇俗的语言涂鸦从事所谓的诗歌写作。因此,真正热爱诗歌并坚守诗歌精神的诗人们,在今天需要更加努力回应时代的呼唤,写出无愧时代的诗篇,这是诗人的天职与担当。

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是中国诗人特别是百年新诗历史所证明的诗之大道。百年中国新诗的合法性,就是真实地记录并表达了中华民族奋起反抗、争取自由解放的百年心路历程,成为中国人百年来振兴中华的情感史。中国新诗在民族危亡和社会变革的每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代表性的诗人和里程碑式的诗篇。在五四时期,胡适、郭沫若、徐志摩、李金发、冰心、冯至等,都是开一代风气的大家。抗战时期,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还有田间、李季等一大批诗人的作品,记录了中华民族危亡时用血肉筑起长城的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以及郭小川、邵燕祥、闻捷、公刘等诗人的作品,记录了一个站起来的新中国所激起的浪漫情怀。直到改革开放,重新歌唱的牛汉、绿原等老诗人,以及舒婷、顾城等青年诗人的作品,呈现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中国重新焕发青春的气象……百年新诗历史中,对于与时代与民族紧密联系的诗人,可以列一个长长的单子,写一部厚厚的专著。坚守中国新诗与时代同行的初心,不忘中国新诗与中华民族同呼吸、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与呼的使命,中国诗歌一定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无愧时代的伟大诗篇。

努力开拓诗歌题材的社会深度,是中国诗人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所做的最重要工作。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间,诗坛空前繁荣纷杂,而创作主潮深化了中国诗歌的题材。自20世纪末以来,对外开放让中国年轻一代有机会接受现代文学思潮,中国孕育了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诗歌潮流,呈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向下面对脚下土地的写实主义,经过近四十年多次流变而成为诗坛主要的新写实主义诗潮。这些作品不拒绝在表现手法上向西方学习,但诗歌的元素和资源是目光向下,面对本土,表现大众生活,为普通百姓呐喊,同时强调自我独特的创作风格,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及物写作与表现自我之结合,成为诗坛的新主潮。而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在诗坛也没有缺席。他们用文言创作的格律诗词表现社会生活,他们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

努力锤炼诗歌语言的艺术精度,是每个中国诗人的天职与担当。诗歌是一门与语言有关的艺术。悠久的诗歌发展史,也是诗歌语言越来越典雅精美并且富于活力的过程。《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近现代出现的新诗等中国诗歌的语言运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美绝伦,成为我们民族气质的体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空话套话的侵蚀,不仅考验每个诗人掌握语言的分寸和技巧,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摘编自叶延滨《回应时代的呼唤是诗人的天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让中国新诗成为中国人百年来振兴中华的情感史。
B.回应时代呼唤,是百年新诗史上产生代表性诗人和里程碑式诗篇的根本原因。
C.新写实主义诗歌深化了当代中国诗歌的题材,特点是在关注百姓为他们发声,也能借鉴西方创作手法。
D.只有向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优秀诗歌学习语言技巧,才能锤炼好诗歌的语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诗人应如何回应时代呼唤、创作优秀诗篇。
B.文章从当下诗歌创作入手,着重梳理了中国新诗的百年发展历程,以期总结经验。
C.文章以胡适、艾青等著名诗人为例,指出他们坚守了中国新诗与时代同行的初心。
D.文章以改革开放以来新写实主义诗歌繁荣的事实,反映了诗人在开拓题材的社会深度方面的努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和新的传播手段促进了诗歌的发展与繁荣,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诗篇,诗人必须坚守诗歌精神。
B.真正的艺术家只要扎根于民族大地,与时代同行,牢记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就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作品。
C.历经流变的新写实主义诗歌成为当今诗坛的新主潮,但它强调自我独特的创作风格的同时依然在坚守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
D.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与文中坚守与时代同行的创作理念是相通的。
2023-09-0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中卫市中宁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