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小桃灼灼)

黄庭坚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①鬖鬖:音 sān,丝条披垂之貌。②搀:掺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拈出桃红柳绿这春天最典型的景物作为描写对象,描绘出动人的春景。
B.下片开头三句,还是以景起,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景象。
C.结句以人醉春色上酒楼来回应上片的“醺酣”,将春景与赏景的人相结合。
D.黄庭坚的七言律诗《登快阁》和这首词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本词描绘的春景令人心醉,试结合词句分析词人是如何做到的?
2023-05-30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最后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节选自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注】①太尉:指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这里以段秀实死后追赠的官名称呼他,以示尊敬。②汾阳王:即郭子仪。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功,于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进封汾阳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B.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C.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D.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赖”,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无赖”含义不同。
B.“戚不敢言”的“戚”指心中忧伤,与《声声慢》中的“凄凄惨惨戚戚”的“戚”含义相同。
C.生人,今义是“不熟悉的人”,文中指生民,百姓。理,治。唐代为避李世民、李治讳而改。
D.晡食:晡,申时,下午三至五时。晡食,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的“飧”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汾阳王的儿子郭晞担任尚书之职,兼任行营节度使,以客军名义驻于邠州,纵容士兵违纪枉法。
B.郭晞士卒肆志,段秀实自荐担任都虞候前去平乱。不久,在士卒十七人再度横行时,段秀实果断地派士兵捕捉了他们,并一一斩首。
C.段秀实知道要治服郭晞,不可能凭借武力,只能晓之以理,因此,辞卫士,解佩刀,选年老腿跛的人持马,这是从行动上消除对方的戒备。
D.段秀实用大义和利害晓喻郭晞,使郭晞心悦诚服,再拜谢罪,顾叱士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2)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
5.文段写段秀实勇服郭晞,请结合材料概括其“勇”的表现。
2023-05-30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最后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看海去

林海音

因为放学后要练习跳舞,今天回来得晚一点儿。在兴华门的土坡上,我还是习惯地站了一会儿。城墙上面的那片天,是淡红的颜色了,海在这时也会变成红色的吗?我又默默地背起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那么现在不可以说是金红的太阳,从天上落下去吗?对的,我将来要写一本书,我要把天和海分清楚,我要把好人和坏人分清楚,我要把疯子和贼子分清楚,但是我现在却是什么也分不清。

我看见收买破烂货的挑子又停在隔壁人家门口了。挑挑子的人呢?我不由得举起脚步走向空草地那边去。这时门前的空地上,只见远远地有一个男人蹲在大槐树底下,他没有注意我。我迈进破砖墙,拨开高草,一步步向里走。

还是那个老地方,我看见了他!

是你!他也蹲在那里,嘴里咬着一根青草。他又向我身后张望了一下。招手叫我也蹲下来。我一蹲下来,书包就落在地上了。

我猜你在这里。你该来了!

我该来了?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他惊奇地问。

没有什么意思呀!我也惊奇地回答,你还有故事没跟我讲哪!不是吗?

对对对,咱们得讲信用。他点点头笑了。他靠坐在墙角,身旁有一大包东西,用油布包着,他就倚着这大包袱,好像妈妈坐在她的炕头上靠着被褥垛那样。

你要听什么故事儿?

你弟弟的,你的。

好,可是我先问你,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儿呢?

英子。

英子,英子、他轻轻地念着,名儿好听。在学堂考第几?

第十二名。

这么聪明的学生才考十二名?应当考第一呀!准是贪玩分了你的心。

我笑了,他怎么知道我贪玩?我怎么能够不玩呢!

他又接着说:

我就是小时候贪玩,书也没念成,后悔也来不及了。我兄弟,那可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他说,他长大毕了业,还要飘洋过海去念书。我的天老爷,就凭我这没出息的哥哥,什么能耐也没有,哪儿供得起呀!奔窝头,我们娘儿仨,还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呢!唉!他叹了口气,走到这一步上,也是事非得已。小妹妹,明白我的话吗?

我似懂,又不懂,只是直着眼看他。他的眼角有一堆眼屎,眼睛红红的,好像昨天没睡觉,又像哭过似的。

我那瞎老娘是为了我没出息哭瞎的,她现在就知道我把家当花光了,改邪归正做小买卖,她不知道我别的。我那一心啃书本的弟弟,更拿我当个好哥哥。可不是,我供弟弟念书,一心要供到让他漂洋过海去念书,我不是个好人吗?小英子,你说我是好人?坏人?嗯?

好人,坏人,这是我最没有办法分清楚的事,怎么他也来问我呢?我摇摇头。

我不懂什么好人,坏人,人太多了,很难分。我抬头看看天,忽然想起来了,你分得清海跟天吗?我们有一课书,我念给你听。

我就背起我们看海去那课书,我一句一句慢慢地念,他斜着头仔细地听。我念一句,他点头一声。念完了我说:

金红的太阳是从蓝色的大海升上来的吗?可是它也从蓝色的天空升上来呀?我分不出海跟天,我分不出好人跟坏人。

对,他点点头很赞成我,小妹妹,你的头脑好,将来总有一天你分得清这些。将来,等我那兄弟要坐大轮船去外国念书的时候,咱们给他送行去,就可以看见大海了,看它跟天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高兴得又念起来。

对,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还有什么太阳来着?

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

我一句句教他念,他也很喜欢这课书了,他说:

小妹妹,我一定忘不了你,我的心事跟别人没说过,就连我兄弟算上。

什么是他的心事呢?刚才他所说的话,都叫做心事吗?但是我并不完全懂,也懒得问。只是他的弟弟不知要好久才会坐轮船到外国去?不管怎么样,我们总算订了约会,订了我们看海去的约会。

他从口袋掏出一串珠子,但是我不肯接过来。

你放心,这是我自个儿的,奶奶给我的玩意儿多啦!全让我给败光了,就剩下这么一串小象牙佛珠,不知怎么,扯在镜柜上,就始终没动过,今天正好送给你,这是咱们有缘。小英子,记住,我可不是坏人呀!

他的话是诚实的,很动听,我就接过来了,绕两绕,套在我的手腕上。

几天后,我和同学走进新帘子胡同,也有几个巡警向胡同里面走去。又是谁家丢了东西吗?我的心跳了,忽然觉得有什么不幸。

前面一个巡警手里捧着一个大包袱,啊!是那个油布包袱!那么这一定是逮住他了,我拉紧了妈妈的衣角。

小子不是做贼的模样儿呀!人心大变啦!好人坏人看不出来啦!

一群人过来了,我很害怕,怕看见他,但是到底看见了,他的头低着,眼睛望着地下,手被白绳子捆上了,一个巡警牵着。我的手满是汗。

我慢慢躲进大门里,依在妈妈的身边,很想哭。

妈妈说:小英子,看见这个坏人了没有?你不是喜欢作文章吗?将来你长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儿写一本书,说一说一个坏人怎么做了贼,又怎么落得这么个下场。

不!我反抗妈妈这么教我!

我将来长大了是要写一本书的,但决不是像妈妈说的这么写。我要写的是:

我们看海去

(有删改)

1.小说中关于“他”的内容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子想听“他”和弟弟的故事,由此引出他的自叙,自然而不做作,顺理成章。
B.“他”自叙时,每讲一段,都停下问英子,表明他渴求别人的同情和理解。
C.他被抓前,英子从未意识到和她相约看海的人是小偷,所以英子看到他被抓后,感到很震惊。
D.他的不幸一方面源于自己,一方面也源于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字字句句饱含苦涩与无奈。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偷对英子心存戒备,但是向纯真的英子倾诉自己的心事时,又表现出他友好、向善的一面。
B.小偷的世界是阴暗而冗杂的,孩童的世界是光明而纯洁的,因此英子不能理解与同情小偷。
C.小说语言质朴淡雅,贴近生活,人物对话用的是日常用语,与人物的年龄身份极为相符。
D.文章首尾呼应,都写到英子“要写一本书”,但想写的内容不同,体现了英子的成长与坚强,
3.本文以儿童视角叙述故事,请结合文章简析其好处。
4.小说反复引用《我们看海去》这篇课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023-05-30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最后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材料一:

①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的精神,它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性特质。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己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配合: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儒家思想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巨大的潜能。但是,如同《庄子》所谓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现代社会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在超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暴发,使我们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③实际上,瘟疫在历史上就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的聚居而发生,并随着人群的移动而传播。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只有工具的价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自然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中国道家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这种缺陷。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不要把人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的社会秩序要去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要摒弃对自然过度的强力扭曲、干扰和破坏,使万物能够自化”“自均”“自定”“自正,自然而然地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这就是道法自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社会成员长期处于竞争压力和信息爆炸之下,可能会失掉应有的韧性,感到焦虑抑郁,心灵无处安放。而这次疫情带来的冲击,又将这种心态失衡进一步放大。对此,道家思想又特别重视对于身家性命的养护,认为过分放纵物质欲望是疾病之源,主张返璞归真,在沉静自然中积蓄力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声中求得内心的安宁至为重要。这种淡泊自然的生活态度,在任何时代都有其意义,而尤为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所需要。道家还指出逆境和顺境的辩证关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认为静可以转化为动,柔可以转化为刚,弱可以转化为强。认识了灾变生死的必然性和正反转换之可能,我们在面对突发疫情时就能有所寄托,进退自如。

(摘编自王学典《从战疫看中华文明的性特质》)

材料二:

中华文化的,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地球上古老的文明不止炎黄一脉,有的甚至比我们的文明发生得更早,但是,几千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现在唯有中华文明了。这个秘密,可以从各种方向探讨,但是,文化的韧劲,当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按权威工具书的释义,,柔软而结实,受外力作用,可能变形,但不会折断。按这个释义,我们思考中华文化数千年的路程,会引发种种深邃的思考。中华文化,也曾几度濒临绝境,其重要内涵甚至被歪曲篡改,但是,她始终没有屈服,在困境中顽强地坚持本意,等待春风化雨、春暖花开的时刻到来。

,在某种时候需要。在中国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刻,毛泽东同志倡导持久战,就包含着的意思,不鲁莽求一时痛快地决战,在持久战中慢慢达到敌消我长的局面,争取最后的胜利。今天,全国人民的抗疫之战,多少也有如此的味道。十几亿人,放弃春节的热闹欢庆,宅在家中不出门,重灾之地的武汉,因为封城,更是困难重重,委屈万分。但是,我们能,能打持久战,能满怀信心地挺过去。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来源,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会学习大禹,既英勇无畏又尊重科学,去夺取最后的胜利。日月沧桑,中华文化坚韧的内力不变,小小病毒,终究不在话下!

(摘编自2020年文汇报《中华文化百折不回的劲是抗疫之战更深沉的力量》)

1.下列对中华文化“韧”的精神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中华民族凭借它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B.“韧”的精神主要表现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不要把人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的社会秩序要去适应物的自然秩序。中国的道家思想对“韧”进行了完美阐释。
C.这次疫情的暴发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遇到的一次困境,也是中国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中华“韧”的精神的一次严峻考验。
D.社会成员长期处于竞争压力和信息爆炸之下,必定会失掉应有的“韧”性,带来心态失衡,而这次疫情带来的冲击,又将这种心态失衡进一步放大。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提出论述对象中华文化“韧”的精神,并对其特质进行了一些阐释。
B.文章第二段对“韧”的精神内涵进行了辩证分析,指出了儒道两家思想各自的优劣。
C.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说明了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念与道家对待自然的态度的不同。
D.文章还引用一些历史名言素材,丰富了文章内涵,同时也作为理论论据增强了论证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是开放的,内向的道家思想过于阴柔内敛,因此它并不能适应社会现代化进程,也就缺乏推动社会前进的潜能。
B.儒家以“修齐治平”为己任,虽然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巨大的潜能,但是,在超速的社会发展中也会暴露其局限。
C.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人应当遵循自然,顺应自然,从而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D.道家指出逆境和顺境是一种辩证关系。古代洪水、抗日战争、疫情对于我们而言属于逆境与灾祸,它们的出现有必然性,但也会带来新的转机,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在面对时就能进退自如。
4.仔细阅读材料,概括中华文化“韧”的精神有哪些特点。
5.中华文化“韧”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和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在中国传统的经典名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请你结合你阅读过的经典名著《红楼梦》,从中举两个例子分析一下中华文化“韧”的精神体现。
2023-05-3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最后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春词

【唐】 刘禹锡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注】临江心事违。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

【注】楚客,指屈原,后成为唐宋诗词中的代名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昨来迎春”“今日送归”暗含对比,诗句含而不露,情在言外。
B.颔联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兰花凋零、兰露如泣、柳枝迎风招摇的情状。
C.颈联对仗工整,典故运用巧妙,不着痕迹,妥帖自然,抒发心中积郁。
D.尾联时空交织,“一醉尽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
2.“万古至今同此恨”中的“此恨”包含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魂草[注]

巴金

敏,五年了,我没给你写过一个字。

然而今天在林那拿到你托他转给我的短笺。你的亲切的微笑浮现在我眼前,还是那么生动,就像你昨天才离开我似的。

傍晚,我离开林,匆匆赶回小镇。回到家里,半睡半醒地躺了好一会儿,直到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从楼梯上送进来。

“黎伯伯,你的信来了!”孩子快乐地叫着。

她略带黑色的宽脸上闪耀着一对漆黑发亮的大眼珠,嘴带笑地张开,雪白的牙齿露在外面。她把信递给我后,小小的手伸起来指着她的浓黑头发,得意中略含一点羞惭,说:“你看,好不好?”

一只红缎子扎的大蝴蝶伏在她的乌亮头发上,映着灯光发出炫目的光彩。

“好看得很,”我称赞道,“哪个给你戴上的?”

“妈妈,”她笑了,“黎伯伯,你给我——”她抿着嘴笑,不再说下去。

“你说,黎伯伯给你做什么?”

“你给我讲个像还魂草那样好听的故事啊!”

“你还想听得哭起来吗?”我笑说。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这是我们敬爱的一个年长朋友根据传说改编的。我第一次听到它时,还同你住在一起。我们被感动得许久说不出话,默默地互相注视。这个情景我至今还不能忘记。

敏,你的短笺我反复诵读。在你忙碌的生活中,还时时在打听我的消息。可是我却像石人一样地沉默了。我为这件事情感到惭愧。

我预备写一封信,告诉你我最近的生活情形,应该从什么地方写起呢?

我的书桌就放在窗前,窗上玻璃被炸弹全震破了,现在补上了几块,也留着几个空洞。只要起一阵风,大股的尘土就会灌进房里来。你看,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

昨天早晨,我又被利莎喜悦的声音唤醒了,秦家凤也来了。两个女孩年轻的笑脸灿烂地发亮,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她们表情有点相似,只是利莎多一点稚气,秦家凤略带一点沉静的大人气。此外,纯洁、善良、友爱等等,两张脸上都有,而且同样充满朝气,好像早晨刚刚开放的花朵。

利莎望着我,央求说:“黎伯伯,给我们讲个故事罢。”她又看看秦家凤说:“秦姐姐,你不是来听黎伯伯讲故事吗?”

我在利莎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就你一个人花样多。”

“黎伯伯,不是她一个人,我也是来听你讲故事的,”秦家凤忙解释道。她亲密地看看利莎。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还魂草的故事。故事里不是也有两个这样年纪的孩子么?他们不也是这样亲密地过着日子么?

起初她们听我讲两个孩子的友情,还以为我在拿她们开玩笑,后来跟着我的叙述她们看见两个孩子长成了,两颗热烈的心连结在一起,用同样的脚步,四处去找寻那个普照万物、永不熄灭的明灯。……她们的笑容没有了,利莎的手被捏在秦家凤的手里。

我继续讲下去: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在黑暗的荒山中,两人中的一个跌在岩石上受了重伤。另一个人用尽方法仍然不能挽救朋友的性命。那时据说有这样一种还魂草,要用活人的热血培养,才会长成粗大的叶子,可以用来救人。这个人找到了,他每天早晚用自己的血来浇这棵草,救活了他的朋友。

敏,还魂草的故事已经加进了我的感情,我随讲随编,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我看见两张年轻的脸上都笼罩着明澈无比的微笑,一股热气进了我的心中,我全身都感到了温暖,我感激地微笑了。

敏,这封信对你是一个意外,对我更是。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象中升上来。我无处逃避。

炸弹在小镇上空刷刷落下时,我和利莎一家人正在川康银行的防空洞里。飞机盘旋声,炸弹下落声,然后便是震撼山岳似的霹雳巨响。举目四顾,眼前只有黑暗。我听见利莎担心地自言自语:

“秦姐姐不晓得躲在哪儿?”

“她们一定在城里躲防空洞的。”我安慰她。利莎默默地捏住我的手,她的手在微微颤动。

听见解除警报,她脸上还挂着愁云,低声说:“黎伯伯,我们先到秦家去。”

我拉着她的手走出银行,转眼便是横街,前面显得异常拥挤。街的右边高坡上,一排平屋变成了大堆瓦砾,人们就站在坡上挖掘。利莎丢了我的手疯狂地往前跑去。我跟着她跑。那里原先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树上只剩下几根光秃的空枝,树下连接地摊开两张草席,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

席子旁边,秦家凤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哭。一切的疑惑都是多余的了。死吞食了那个垂着双辫的瓜子脸的小姑娘和那个瘦弱的中年妇人。利莎呜呜地哭起来。天色突然暗起来,太阳落到天外去了。我们走上野草丛生的土坡,利莎的哭声停止了。她弯下身子,拔起一棵叶子粗大颜色碧绿的草,捏在手里,出神凝视。

“黎伯伯,这是什么草?”

“这是野草,我叫不出名字。”

“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她庄重自语道。

“这种野草?有什么用?”我惊奇地问。

“那么这不是还魂草了。”她失望地说。

“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

她的脸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平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眼泪,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有删改)

[注]《还魂草》写于1941年,以抗战时期大后方重庆为背景,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创作的一篇书信体小说。小说共六封信,本文节选自第一封和第五封。

1.关于文中的“我”和“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是收信人,是文中黎伯伯的一个友人,他们曾经一起听过还魂草的故事。
B.文中“我”与“敏”互诉心曲,贯穿全文始终,是小说情节的主线索。
C.虽然“敏”在文中多次出现,但其人其事在文中交代不多,其形象特征不甚明确。
D.“我”写给“敏”的信,表达“我”对“敏”的思念,也蕴含“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两个小女孩的“笑”多次出现,“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给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B.盘旋的飞机,刷刷落下的炸弹,残破的窗户,弥漫的尘土,“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这是战时重庆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C.“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画面触目惊心,强烈控诉了日军滥杀无辜妇女儿童的暴行。
D.结尾处,“不能再开口”是因为利莎受到伤害,“我”悲愤难言;“不能再写下去”是因为对友人敏“我”惭愧自责,欲言又止。
3.小说中的黎伯伯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还魂草》创作于抗战时期,巴金目睹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坚强,“觉得肚里装满了火似的东西”,但他却在作品中着力写了一些“看不见英雄的小人小事”。作者为什么不写救助苦难的英雄,而写一些“小人小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5-27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这个传说虽然有神话的成份在内,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华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参考资料。《五运历年记》认为: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那么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谁呢?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即是女娲,均是传说中的上古之神。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伏羲、女娲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据说伏羲曾教导人们从事农、牧、渔业生产,女娲曾教导人们婚姻嫁娶的人伦礼法。他们手中拿的规和矩,即是生产工具,又是社会秩序的象征。1953年,科学家发现,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一种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竟然与表现化生万物的人类始祖形象非常相似。

(摘编自《“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实际含义》)

材料二:

“男左女右”之说,由来已久。封建社会由于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夫权思想影响,在尊卑贵贱、辈分高低及等级地位排序等方面,大多遵循“左为尊为上”“东为大为首”,故“男左女右”之说,是一种权力、高贵的象征。后演变成一种习俗,并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无论民间百姓,还是朝廷命官大多遵从沿用。

阴阳学说有这样的说法,宇宙间凡是“阳”气所指向之处,便是功能旺盛之处,喻指事业兴旺、发达,功成名就的地方,主吉、为正、为顺。不论科学与否,都能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古人对阴阳的界定。《素问·阴阳离合论》:“圣人南面而立。”就人体而言,古代圣人认为“面南而立”为正、为顺,根据“天人相应”及阴阳学说的理论,人体之左为东,主生发属阳;之右为西,主肃降属阴。就男女而言,男性刚暴为阳,女性柔和为阴。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故就有了“男左女右”之说。从而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并皆遵从沿用。然而若将“男左女右”之说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推演至人体,来解释说明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或病理现象,则未必皆是。

(摘编自《“男左女右”客观规律的准确性质疑》)

材料三:

按古代的自然规律,居室坐北朝南,因此东方在左边,西方在右边。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于是有了左为阳,右为阴。流传至今的“男左女右”即来源于此。《礼记》中写道:“凡男拜尚左手,凡女拜尚右手。”一般状况下,男子行拜礼时,左手要放在右手上面(前面),女子右手则放在左手上面(前面)。

在古人看来,“左”是十分吉利的,《礼记》中说道:“左为阳,吉也;右为阴,丧所尚也。”《道德经》中谈到,遇到吉事凶事,左右尊卑是不同的——喜庆之事尊左,而凶丧之事尚右;战时,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意为打仗要按照凶丧之事的规矩办。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之所以能俘获侯赢的心,离不开“让座”这一操作。当时,侯赢只是一个看门人,信陵君却让侯赢坐车骑左边的位置,在当时意味着莫大的尊敬,甚至到了逾越常理的地步,充分展示了信陵君的惜才与诚意。

(摘编自《古人眼中的“左”与“右”,究竟有何区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月二神中,居左日神伏羲,左手执规,居右月神女娲,右手执矩,是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
B.封建社会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夫权思想的影响,因而形成了象征着权力、高贵的“男左女右”之说。
C.古圣人认为“面南而立”为正、为顺,右为东,主生发属阳,就男性而言,为右为东,男性性格为刚暴,属阳。
D.喜庆之事尊左,而凶丧之事尚右。战时,上将军在左边,意思是打仗要按照凶丧之事的规矩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盘古开天辟地后身体器官化为万物的传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华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参考资料。
B.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的产生根源,是盘古氏的右眼、左眼分别化为日神、月神的传说。
C.将“男左女右”作为一种规律,推演至人体,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或病理现象,也符合客观存在。
D.由于太阳从东边升起,所以人们认为东方为阳,坐北朝南的古代居室东面为阳,女子应该坐在东面。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结构形式,与表现人类始祖形象非常相似做对比,形象地说明左右相称现象。
B.材料二通过分析封建社会夫权思想及等级地位排序等方面的原因,突出了男性在封建社会地位尊贵的现象。
C.材料三通过分析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古代居室坐北朝南的自然规律,来解释“左为阳,右为阴”的原因。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阐述“男左女右”现象产生的过程,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强调随历史演化而形成的特点。
4.所选三则材料中涉及到了哪些古代礼仪?请简要回答。
5.《红楼梦》第三回中是这样叙述贾府接待林黛玉的情形的:“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为什么推让?根据材料三的观点分析她这样做的原因。
2023-05-2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前情回顾:王婆带着两个孩子嫁给了赵三,这是她第三次嫁人。赵三反对地主增加地租,加入“镰刀会”,造反不但没有成功,还惹上官司,被迫卖掉耕牛,靠编鸡笼谋生。王婆得知儿子被官府抓去枪毙的消息,伤心至极,服毒自杀。嫁出门的女儿听说妈妈服毒,跑来见妈妈,悲痛不已。在钉棺材盖时,王婆醒了过来。

王婆能够拿着鱼竿坐在河沿钓鱼了!她脸上的纹褶没有什么增多或减少,这证明她依然没有什么变动,她还必须活下去。

晚间河边蛙声震耳。蚊子从河边的草丛出发,嗡声喧闹的阵伍,迷漫着每个家庭。日间太阳也炎热起来!太阳烧上人们的皮肤,夏天,田庄上人们怨恨太阳和怨恨一个恶毒的暴力者一般。全个田间,一个大火球在那里滚转。

她偎在窗下和睡了似的,对向幽邃的天空。

蛙鸣振碎人人的寂寞,蚊虫骚扰着不能停息。

这相同平常的六月,这又是去年割麦的时节。王婆家今年没种麦田。她更忧伤而悄默了!当举着钓竿经过作浪的麦田时,她把竿头的绳线缭绕起来,她仰了头,望着高空,就这样睬也不睬地经过麦田。

王婆的性情更恶劣了!她又酗酒起来。她每天钓鱼。全家人的衣服她不补洗,她只每夜烧鱼、吃酒,吃得醉醺醺地,满院,满屋地旋走;她渐渐要到树林里去旋走。

有时在酒杯中她想起从前的丈夫;她痛心看见来在身边孤独的女儿,总之在喝酒以后她更爱烦想。

现在她近于可笑,和石块一般沉在院心,夜里她习惯于院中睡觉。

在院中睡觉被蚊虫迷绕着,正像蚂蚁群拖着已腐的苍蝇。她是再也没有心情了吧!再也没有心情生活!

王婆被蚊虫叮咬,满脸起着云片,皮肤肿起来。

王婆在酒杯中也回想着女儿初来的那天,女儿横在王婆怀中:“妈呀!我想你是死了!你的嘴吐着白沫,你的手指都凉了呀!……哥哥死了,妈妈也死了,让我到哪里去讨饭吃呀!……他们把我赶出时,带来的包袱都忘下啦……”

后来孩子从妈妈怀中站起来时,她说出更有意义的话:“我恨死他们了!若是哥哥活着,我一定告诉哥哥把他们打死。”

最后那个女孩,拭干眼泪说:“我必定要像哥哥,……”

说完她咬一下嘴唇。

王婆思想着女孩怎么会这样烈性呢?或者是个中用的孩子?

王婆忽然停止酗酒,她每夜,开始在林中教训女儿,在静的林里,她严峻地说:“要报仇。要为哥哥报仇,谁杀死你的哥哥?”

女孩子想:“官项杀死哥哥的。”她又听妈妈说:“谁杀死哥哥,你要杀死谁,……”

女孩想过十几天以后,她向妈妈踟躇着:“是谁杀死哥哥?妈妈明天领我去进城,找到那个仇人,等后来什么时候遇见他我好杀死他。”

孩子说了孩子话,使妈妈笑了!使妈妈心痛。

王婆同赵三吵架的那天晚上,南河的河水涨出了河床。南河沿嚷着:“涨大水啦!涨大水啦!"

人们来往在河边,赵三在家里也嚷着:“你快叫她走,她不是我家的孩子,你的崽子我不招留。快……”

第二天家家的麦子送上麦场。第一场割麦,人们要吃一顿酒来庆祝。赵三第一年不种麦,看见别人欢说,看见别人收麦,他红色的大手在人前窘迫着了。

河水落了却带来众多的蚊虫。夜里蛤蟆的叫声,好像被蚊子的嗡嗡声压住似的。日间蚊群也是忙着飞。只有赵三非常哑默。

(节选自萧红《生死场·蚊虫繁忙着》)

文本二:

记得已是四年前的事了,时维二月,我和妇孺正陷在上海闸北的火线中,眼见中国人的因为逃走或死亡而绝迹。后来仗着几个朋友的帮助,这才得进平和的英租界,难民虽然满路,居人却很安闲。和闸北相距不过四五里罢,就是一个这么不同的世界——我们又怎么会想到哈尔滨。

这本稿子的到了我的桌上,已是今年的春天,我早重回闸北,周围又复熙熙攘攘的时候了,但却看见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精神是健全的,就是深恶文艺和功利有关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他也难免不能毫无所得。

听说文学社曾经愿意给她付印,稿子呈到中央宣传部书报检查委员会那里去,搁了半年,结果是不许可。人常常会事后才聪明,回想起来,这正是当然的事: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恐怕也确是大背“训政”之道的。

奴隶社以汗血换来的几文钱,想为这本书出版,却又在我们的上司“以身作则”的半年之后了,还要我写几句序。然而这几天,却又谣言蜂起,闸北的熙熙攘攘的居民,又在抱头鼠窜了。

现在是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四的夜里,我在灯下再看完了《生死场》,周围像死一般寂静,不过偶有远远的几声犬吠。然而我的心现在却好像古井中水,不生微波,麻木地写了以上那些字。这正是奴隶的心!但是,如果还是扰乱了读者的心呢?那么,我们还绝不是奴才。

不过与其听我还在安坐中的牢骚话,不如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她才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

(节选自鲁迅《〈生死场〉序》)

1.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王婆经历了服毒自杀一事,性情变得更恶劣了,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每夜烧鱼、吃酒,在女儿的劝说下,她才停止酗酒。
B.文本一写“孩子说了孩子话,使妈妈笑了!使妈妈心痛”。王婆因女儿的话合自己心意而“笑”,因料想到女儿复仇结局悲惨而“心痛”。
C.赵三晚上跟王婆吵架,他对王婆的女儿回来居住很不满,要王婆马上赶走这个跟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由此可见,赵三心胸不够宽广。
D.在《〈生死场〉序》中,鲁迅从艺术特色、主题思想等方面高度评价此书,对“我们的上司”“以身作则”、允许出版此书深感欣慰。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运用细节描写手法,通过王婆的动作和情态,生动地展现了她经过麦田时的情形“仰”“望”“睬也不睬”透露出她对种麦者的不满。
B.文本一恰当使用修辞手法,为文本语言增色,如将王婆喻为沉在院心的“石块”,将王婆脸上被蚊子叮出的肿块喻为“云片”,用语新奇而形象。
C.鲁迅的评价之语——“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是就《生死场》全书而言的;其实在文本一中,对王婆这个人物的描写还是很出彩的。
D.文本一向读者讲述了一个个有关农民的平凡故事,展示了一幅幅农村生活图景,以散文化的、几近悲凉的笔触关照着北方人民的生活苦难。
3.文本一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鲁迅为什么说《生死场》“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请结合文本一(含前情回顾)和文本二相关内容分析原因。
2023-05-21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指由中华民族创造或构建,浓缩了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词或短语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词。这些术语频繁地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表达之中,如“华夏”“节气”“清明”“天下为公”“民惟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讲信修睦”等。这些术语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

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的不同文明各有其特点,这些特点也反映在其语言、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上。面对不同自然条件的挑战,生存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形态上自然有了差异。譬如,在生产活动和生活样式上,热带和温带肯定不同,沙漠地带和沿海地区显然有别,牧区和农业区也会有许多不同之处。区域性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样式的特点逐渐积淀、凝结,又必然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样式、行为习惯和精神特质。中华民族的文化样式、行为习惯和精神特质又反过来阐释、维护和强化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各地的生产和生活形态。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文化样式、行为习惯、精神特质与各地的生产、生活形态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并以术语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术语即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例如,以农业为主的古代中国,必须靠一定规模的水利工程来保障民众的安全和生产,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秩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群体、秩序、合作、责任等方面的文化思想术语。当然,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终极基础,而许多先贤的提炼与升华,使这些术语具有学术性、审美性甚至“神圣的”恒久力量。

林林总总、数量繁多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当代中国人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之变化乃至文学艺术、历史等各领域之发展的关键密码,也是世界其他民族了解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窗口。只有准确理解这些术语的精妙内涵,才能在深层意义上理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譬如,“和而不同”在理性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不同群体、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这种思想给予西方“唯我独尊”的思想强有力的批判。因此,在观察、思考、理解和体悟中国经济社会存在的问题时,必须理解中国自身的思想文化术语,弄清楚这些术语的特殊内涵和规定性。

(摘编自韩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

材料二:

中国核心术语体现了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核心术语不仅包括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还包括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术语,是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已发布对“新时代外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生态环境及社会治理”等多个专题的核心词汇的权威解读和阐释,以多语种、多媒体的方式向国际社会解读、阐释体现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思想文化的核心术语。

系统阐释中国核心术语能够强化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功能,提升其国际舆论引导作用,增强中国话语说服力,增强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第一,通过系统阐释可以使国际受众了解中华文化发展的源流和历史,拓宽共通的意义空间,从而增进文化理解。以“自由”这一术语为例。在古代中国,儒道两家都向往内心与生命不受拘束的自由。近代以来,自由主要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法律层面的,一个是哲学层面的。法律视公民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为自由。哲学视人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将规律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为自由。第二,通过系统阐释可以将中华文化和其他文化进行对比,发现文化融合和文化杂糅现象,从而增加中华文化与国际受众的贴近性。第三,通过系统阐释可以进一步明确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挖掘其新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推陈出新,增加中华文化对国际受众的感召力。

我们要巧妙地将中国核心术语的世界意义传达给国际社会。比如,“和而不同”这一术语正是强调在尊重事物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共存。把这一术语置于国际关系和跨文化的语境下进行考量,可以有效化解国与国之间的分歧、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又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术语的含义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我们要向国际社会阐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有助于推动世界各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应对全球性风险。不讲究传达的技巧,就难以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中国智慧的融通性、中国方案的可推广性,就不能有效突出中国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摘编自刘滢《发挥好核心术语的文明传播作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中国人在日常生活的表达中常用到这些术语。
B.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形态上存在差异,人类能形成多种文明与这些差异密切相关。
C.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源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先贤们的提炼和升华增强了这些术语的审美性、力量等,有助于这些术语的传承。
D.“和而不同”思想与西方“唯我独尊”的思想迥异,“不同”体现了对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尊重,“和”强调整体的和谐共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数量繁多,涉及哲学、文艺、历史等诸多领域,他国人民可通过这些表达极其凝练的术语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B.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巨大挑战,各国可从包含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和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术语的中国核心术语中获得一些启示。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具有创新性、融通性和可推广性,实施该方案有助于推动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全球性风险。
D.在国际传播实践中系统阐释中国核心术语才能让国际受众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才能有效突出中国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3.下列选项,不适合列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一项是(     
A.上善若水B.文以载道C.车水马龙D.境生象外
4.材料一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选择两种论证方法,结合相关内容,各举一例分析论证效果。
5.怎样系统阐释中国核心术语?材料二带给我们一些启示,请根据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23-05-2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今夫焓蝉者,务在乎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何益?明火不独在乎火,在于暗。当今之时世暗甚矣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赵简子昼居,喟然太息曰:“异哉!吾欲伐卫十年矣,而卫不伐。”侍者曰:“以赵之大而伐卫之细,君若不欲则可也;君若欲之,请令伐之。”简子曰:“不如而言也。卫有士十人于吾所,吾乃且伐之,十人者其言不义也,而我伐之,是我为不义也。”故简子之时,卫以十人者按赵之兵,殁简子之身。卫可谓知用人矣,游十士而国家得安。简子可谓好从谏矣,听十士而无侵小弱之名。魏文过段干木之闾而之,其仆曰:“君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君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馆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按兵,辍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其功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不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开春论·期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之时/世暗甚矣/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
B.当今之时/世暗甚矣/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
C.当今之时/世暗甚矣/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
D.当今之时/世暗甚矣/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十士而无侵小夺弱之名”与“舅夺母志”(《陈情表》)中的“夺”含义相同。
B.侯,本指用布或兽皮制成的箭靶。后引申为爵位名。依周制,侯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C.轼,古代车厢前面供乘车人凭扶的横木。文中用作动词,可译为“手扶车轼”。
D.“君胡为轼”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胡”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想攻打卫国,过了十年都没有采取军事行动,侍从认为赵国强大,卫国弱小,攻打卫国不需要犹豫,赵简子没听从侍从的建议。
B.赵简子留下卫国派来的十位士人,每当他要伐卫时,他们就会以伐卫不合道义劝阻,令赵简子打消念头。可以说,是这十位士人挡住了赵国重兵。
C.段干木是魏国贤士,魏文侯对他礼遇有加。秦国想攻打魏国,段干木派人赴秦,以魏文侯善于用兵劝阻秦君,秦君听信来人之言,取消发兵。
D.文章开头以明火照蝉为喻,指出国君昭明德行对招引贤才的重要性;文章结尾将君子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对比,意在强调拥有贤才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火不明,虽振其树,何益?明火不独在乎火,在于暗。
(2)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
5.魏文侯敬重段干木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2023-05-2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