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即以地位规范为主。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即周天子居住地的方言,在各方言中居于较高地位。当时用“雅言”去读解经文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论语·述而》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春秋战国时期,全国性通用语已经不复存在。《吕氏春秋·知化》云:“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马上着手全国通用语言文字的确立。许慎《说文解字·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秦朝文字规范统一的措施对共同语的确立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到了汉朝,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语言的统一性大大加强,扬雄《方言》中的“通语”即是可通行于四方的共同语,是以汉朝都城所在地的秦晋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导致其语言情况“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颜氏家训·音辞篇》)。由于洛阳是东汉乃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洛阳方言的影响非常大,洛阳太学书生诵读经典的读书音“洛生咏”享有较高的声誉,为各方言区人所模仿。颜之推主张“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也就是以帝王都邑语音作为规范语言的基础语音,他反复校量,最后取南方金陵语音和北方洛下语音两相折中,作为南北通用的标准语音。“这种主张,奠定了隋唐统一中国后的语言规范的理论基础。”隋唐至宋,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比较重要的如《切韵》《唐韵》《广韵》等。因为洛阳、长安、开封等地区一直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这些地方的方言就具有了通语性质。元朝定都大都以后,学校教学都使用以大都语音为标准音的“天下通语”,国家的主导性或基础性方言由中原地区向北偏移。明朝和清朝继续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地区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地位进一步巩固,称为“官话”。

纵现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历程,语言规范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何种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一般都城所在地方言就成了全国通用语。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王朝的都城基本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华北平原——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地,政治上的优势决定这些地方的方言先后成为全国性的通用语,通用度非常广,其使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新老都城所在地,而是广泛存在于华北、东北、西北、西南、江淮等广大地区,最终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摘编自刘楚群《当今语言规范观:中和诚雅》)

材料二:

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范”多讲“雅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雅”。当然,雅正是就规范而言,对语言本身,对语言生活,则不必也不应强调“纯洁”。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虽然较为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也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

语言规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语言变项的选择。语言在历时发展中,在共时应用中,都会出现变异和分歧,一个语言项目可能形成若干变项。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语言观范就是对语言生活中存在的语言变项的选择,就是依照语言发展规律的选择。认识语言规范的这一性质,树立语言规范的“选择观”,可以从根本上摆正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可以自觉地在语言规范过程中去发现语言发展的新规律。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

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

既然如此,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语言生活错综复杂,常要使用现代的各种观测方法,比如建立动态流通语料库,就如同水文监测、气象监测一样,利用这一语料库来监测语言生活的各种变化。观测语言生活,也包括观测语言舆情。语言舆情是社会语言意识的重要表现,同时,通过语言舆情也能够逐浙形成新的语言意识。

一个观念可以改换一个视角,改换一个视角可以发现一片新的学术视域。在雅正观、选择观、语言生活观的综合关照下,我们便会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必然会对语言规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言规范研究必然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

(摘编自李宇明《语言规范试说》)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表明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全国通用交际工具的地位,是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
B.用“雅言”解读经典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材料一引用《论语》中的句子,证明全国性通用语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不复存在。
C.秦朝统一天下后,李斯倡导对全国通用文字进行规范统一,这一措施促进了共同语的确立,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强盛。
D.隋唐以后,通用语的确立以颜之推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历代政府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社会动荡不安,人口出现大规模迁徙,常常会导致各种语言相互融合的情况。
B.凭借政治方面的优势,古代王朝都城的语言一般更容易成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
C.正确使用各种现代观测方法帮助我们了解、认识语言生活,就能够做好语言规范。
D.改换视角,综合理解语言规范,可以开拓新的学术领域,使语言规范研究跨越发展。
3.下列说法中,“雅言”的内涵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     
A.雅言,正言也(孔颖达《正文》)
B.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孟郊《同溧阳宰送孙秀才》)
C.史之为道也,文士雅言(章学诚《文史通义》)
D.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4.两则材料都对语言规范进行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
5.“凡尔赛”“奥力给”“YYDS”等词汇已从网络流行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请结合材料二,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此词为姜夔从无锡乘船归杭州家中过年的途中所作。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的家已近。②恶:猛烈,很。禁持:摆布。③亚:接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上重云密布,大雁都心情紧张,不敢啼叫,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词人乘坐雕画着美丽图案的船经过石塘西,心中的愁苦更加浓重了。
C.渐生的新绿和船头的恶浪,两处景象对比,意在表现生命力的顽强。
D.这首词虚实结合,词人想到了“灯火”,借“灯火”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2.本词情随景变,上阕和下阕写了词人归家时的不同心情,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春,李善长等率群臣奉太祖即吴王位。太祖以国之所重,莫先宗庙郊社,命有司建圜丘于钟山之阳,建方丘于钟山之阴。己巳,典营缮者以宫室图讲。太祖见雕琢奇丽者,命去之,谓中书省曰:“吾节俭是宝,民力其毋殚乎!”十一月,圜丘成,太祖出视,世子从行。太祖因命左右导之,遍历农家,观其居处饮食器用。还,谓之曰:“夫农终岁勤动,不得休息,其所居不过茅茨草户,所饮食不过菜羹粝饭,而国家经费皆其所出。必念农之劳,使之不苦于饥寒。”太祖洪武元年,即皇帝位。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 二月,定卫所官军及将帅将兵之法。有事征伐,诏总兵官佩将印领之,既旋,则上所佩将印于朝。权皆出于朝廷,不敢有专擅。丙辰,禁宦官预政典兵。上曰:“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二年秋,命吏部定内侍诸司官制。上曰:“古时此辈所治,止于酒浆醯醢,司服守祧。驭之之道,但当使之畏法,不可使之有功。有功则骄恣,畏法则检束。”冬十月,诏天下郡县立学。上谕中书省臣曰:“朕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八年春,诏天下闾里皆立社学,延师儒教子弟,有司以时程督,谕曰:“致治在于善俗,善俗在于教化。教化行,虽闾阎可使为君子;教化废,虽中材或坠于小人。

谷应泰曰:“太祖以淮西布衣,仗剑讨乱,十五年之间,遂成帝业。然身在行间,手不辍书,遍考百王之迹,深明治乱之故。观其惩官寺之失而禁内官预政,惩藩镇之变而制武臣不预兵食,祸本乱阶,防维略尽。至于立宗庙,建学校无不损益质文,斟酌美备。观其开国,规模弘远矣。”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
B.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
C.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
D.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郊社,祭天称郊,祭地为社,文中指祭祀天地的场所,方丘为郊,圜丘为社。
B.世子,原指天子、诸侯的嫡子,明清两代用来指称亲王嫡子,以别于“太子”。
C.卫所,明代军事机构,设于京师和各地郡县,军事上重要的地方设卫,卫下设所。
D.吏部最高长官是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太祖审阅宫室设计图,让人删去其中奇丽的设计。他认为要崇尚节俭,不能为兴建宫室而滥用民力。
B.明太祖借视察圜丘的时机,让世子遍访农家,了解他们的吃穿用度,以此教育世子要体恤百姓的劳苦。
C.明太祖认为汉唐覆亡与宦官弄权有关。他吸取前朝教训,严禁宦官干政,并确立内侍官制,加以约束。
D.明太祖认为教化可使风俗淳善,政治清平,甚于经济,是开国的首要事务,因此他一再下诏,命令各地积极兴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事征伐,诏总兵官佩将印领之,既旋,则上所佩将印于朝。
(2)教化行,虽闾阎可使为君子;教化废,虽中材或坠于小人。
5.谷应泰把明太祖的施政措施分成哪两类? 其依据是什么?
2022-06-29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三5月考前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道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更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这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摘编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中国心》)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指出许多国人觉得中国建筑难以与欧洲一较高下,作者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视观赏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022-06-23更新 | 281次组卷 | 66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东山中学2018届高三热身考试(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作者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短,甚至互不连贯。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联系。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但是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在其中了。习惯于用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些中国哲学家在说什么,由此不免会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连贯。假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不相连贯的思想,怎能称得上是哲学呢?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看来似乎不相连贯,乃是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应当去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因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要了解这些人的思想,就需要从他们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因此其中不免有不相连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

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它们仍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正如一种表达,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

《论语》和《老子》中的简短词句是充满提示的箴言。正由于富于提示,才使它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如果把《老子》书中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重述一遍,可能用上五万字或五十万字,它可能帮读者了解《老子》一书的含义,但它本身将成为另一本书,而永不可能代替《老子》原著。郭象把《庄子》书中的诗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人们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僧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节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

材料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摘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著作往往因为简短或不连贯让习惯用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西方学生困惑。
B.与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孟子、荀子的那些长篇大论的文章也仍未能把道理讲透。
C.思想是客观外界现象反映到人头脑中的感性认识产生一个飞跃后形成的理性认识。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家的语言不够明晰、富于暗示,这与他们表达思想的习惯和方法有密切关系。
B.由冯友兰所引用的禅宗僧人的话可推知,他认为《庄子》原书比郭象之注更耐人寻味。
C.检验思想是否正确必须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如果取得成功即为正确,反之则否。
D.共产主义运动虽遭遇过挫折但只是暂时的,因为共产主义思想代表的是先进阶级的势力。
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选文中冯友兰所说的中国哲学著作表述风格的一项是(     
A.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C.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论语》与材料二论述风格的不同之处。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空白美可表现在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就我的理解,艺术空白的意思就是对那一些能够激发人们想象的地方进行画龙点睛的提示,通过暗示或隐喻这一中介,将真正艺术想象的空间及作品所要表达的真正艺术内涵和意蕴留给欣赏者、接受者,以最少的笔墨从侧面间接地而不是直接地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中国国画的疏可走马、影视的空镜头和书法的飞白之说等等,就既是一种艺术手法,同时也是一种对艺术空白美的表达。

其基本手法恰如司空图在其《诗品·含蓄》中概括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不著一字之处正是艺术想象的空间之所,尽得风流也就是艺术空白美的获得。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费尽笔墨直接描写美女的篇什,使用诸如柳眉杏眼”“樱桃小口之类的语言加以铺写,而它们往往事倍功半,艺术效果并不理想,还往往被讥为落入俗套。而真正成功的能代表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则是那种具有艺术空白美质素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式的描写。

在具体创作中,东汉乐府诗《陌上桑》对秦罗敷形象的刻画,算得是佼佼者之一。诗中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里,作品巧妙布,从侧面烘托了秦罗敷的美貌。对秦罗敷的身材面貌未作直接的描绘,而其艺术效果却令人十分满意,可谓事半功倍。其妙就妙在作品对真正所要表现的东西不,留下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让欣赏者、接受者尽情领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空白美的特别风味。

(摘编自周莹洁《艺术空白美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艺术创造性地运用空白,能使主体创造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这里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主体,二是作为欣赏者的接受主体。

空白效果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共同创造分不开,但从逻辑上看,空白首先应是创作主体创造的产物。空白产生大致有三种情况。其一,作家对自己脑子里形成的意象已经有了较为确定的把握,但囿于特定形式的限制,难于充分表达;或是认为过于完备的表达,反而不利于显现意象的丰富性,于是宁可留下一点空白,让欣赏者结合已经描绘出的意境去体会。这种空白是作家计划之内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二,作家通过对客观对象的观察和体验,结合他既往的经历,开始意识到了出现在脑海中的意象的丰富内涵,但此时的认识仍朦胧,于是宁可留下一点空白,让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其三,作家估计到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心理反应,有意识地在作品的某个部分留下一点空白,以作为诱发这种心理活动的催化剂。从艺术空白产生的三种情况看,足见空白都是作家为某种艺术目的有意为之的,是作家创造性本质力量的显现。

艺术美,得力于作家创造性本质力量的物化。空白引入作品,增加了作家对他手中材料施以主观性、情绪性再处理的自由。在构思时,他就不受自然时空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打破时序,拓展空间,依主体的需要和特定的时空观,将不同时间、地点的场景情节集中起来,加强时空跳跃的连贯性。于是,作家便扩大了艺术创造的回旋余地,能开放思路,以自由空灵的审美创造为核心,寻找新颖独特的富有魅力的表达方式。如果说作品中的有墨处还不足以显示作家的创造性,那么作品中那些无墨处最能淋漓尽致地把作家的创造性展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中的空白正是作家的智慧之窗。八大山人的画,世人公认最有个性。研究者指出,其个性多在构图中。他的构图特点在于空间多变、开阔,计白为墨,不着一笔而景象万千,空白之意都落在画的主体上。从八大画以留空白取境见长的构图特点中,可以想见空白在他手里,成了他抒情写意的自由空间。

一部作品的诞生,当然得力于作家创造性劳动,但其价值的显现,必须经过欣赏者的再创造。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对作品提供的意象进行理解,再作新的组合。理解和组合,要参入欣赏者的补充。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对作品内容的展开、情节的推进都不断作出期待、预测和判断。如果一部作品中的每句话都符合欣赏者的预测,情节发展完全在意料中,读起来毫不费力,言尽意尽,创作就意味着失败。作家的任务之一,就是将作品化为想象的种子,播入欣赏者的心田,诱发欣赏者的审美创造,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作家共同完成创作。

要能够让欣赏者的审美创造性得以充分自由地发挥,就作品而言,应该留空白。这些空白是一些未定点,有着内涵上的多值广泛性,是欣赏者心灵之鸟自由翱翔的空间,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欣赏者二度创造的需要。

(摘编自吴道文《漫话艺术空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空白美存在于各个艺术门类中,比如中国国画的“疏可走马”、影视的“空镜头”和书法的“飞白”等。
B.“不著一字”不是一字也不着,而是用最少的笔墨从侧面着笔,激发欣赏者领略“尽得风流”的艺术美。
C.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脑海中的意象没有确定的把握时,会留下相应的空白,此类空白属于计划外的空白。
D.作品中的空白可以让欣赏者的审美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实现对作品的二度创造,丰富作品的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从侧面烘托蜀道之“高”“险”,获得了艺术空白美。
B.空白首先是创作主体创造的产物,如果艺术家不留下空白,欣赏者的主体创造性将无从谈起。
C.空白是作家创造力的展现,越是优秀的作家,作品中留下的空白越多,激发读者想象的空间越大。
D.八大山人的画以空白取境写意,这与《陌上桑》塑造秦罗敷的美貌从侧面着笔有着本质的不同。
3.下列选项不具有材料中所说的“艺术空白”的一项是(     
A.《琵琶行》中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诗句描写琵琶女演奏结束后的情景。
B.米洛斯的维纳斯是古希腊大理石雕塑,在出土时双臂遗失,获得了让人想象无数双手的神秘美。
C.《老人与海》中老人三次梦见狮子。小说结尾,老人将鱼骨架拖回港口,在窝棚睡着了,他“正梦见狮子”。
D.《长津湖》中新兵在开往朝鲜的列车上闹情绪,准备跳车离开,拉开车门后,电影展现了数秒长城的画面。
4.材料二的结构清晰、严密,请作简要分析。
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林黛玉得知贾宝玉迎娶薛宝钗的消息后,暴病不起,临终前她突然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话未说完就气绝身亡。作者有意留下了一个空白。请结合材料内容,从空白在发挥主体创造性的作用的角度谈谈其妙处。
2022-04-16更新 | 3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夜泊

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注】①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诗人北上京师应试,当时明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境地。②吴会:吴地的会稽,即作者故乡。③燕台:指燕京,明朝的京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描绘出苍凉壮阔的黄河月夜图。“似战场”表明思之所向,透露出诗人对国事时局的忧虑。
B.三四句视听结合,移步换景,有动景有静景,有远景有近景,有物象有心声,隐含着深沉的情思。
C.五六句叙事抒怀。“书难达”见离乡之路远,“路正长”言报国之途艰,表露诗人忧国伤己之情。
D.七八句语言质朴平实,不事雕琢。诗人久客异乡竟不辨故乡他乡,慨叹中蕴含复杂感情,耐人寻味。
2.请分析诗歌第三、四句在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后主名煜,字重光。文献太子卒,以尚书令知政事。建隆二年,遂立为太子。六月,元宗殂,太子嗣立于金陵。后主天资纯孝,事元宗尽子道,居丧哀毁,杖而后起。嗣位之初,属保大【注】军兴之后,国削势弱,帑庾空竭,专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尊事中原,不惮卑屈,境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五年。宪司章疏有绳纠过讦,皆寝不下。论决死刑,多从末减。常猎于青山,还如大理寺亲录系囚,多所原释。中书侍郎韩熙载奏,狱讼有司之事,囚圄非车驾所宜临幸,请罚内库钱三百万以资国用。虽不听,亦不怒也。殂问至江南,父老有巷哭者。然酷好浮屠,崇塔庙,度僧尼不可胜算。罢朝辄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颇废政事。又置澄心堂于内苑,引能文士居其间,中旨由之而出,中书密院乃同散地。兵兴之际,降御札移易将帅,大臣无知者。皇甫继勋诛死之后,夜出万人,斫营招讨使但署牒遣兵,竟不知何往。盖皆澄心堂直承宣命也。长围既合,内外隔绝,城中之人惶怖无死所,后主方幸净居室听讲《楞严圆觉经》。群臣皆知国亡在旦慕,而张洎犹谓北师已老,将自遁去。后主益甘其言,晏然自安,命户部员外郎伍乔于围城中放进士孙确等三十人及第。其所施为,大抵类此,故虽仁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云。

(节选自陆游《南唐书卷三·后主本纪》)

(二)

煜遣其臣徐铉朝于京师。明日,铉朝于廷,仰而言曰: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太祖徐召之升使毕其说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曰: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铉无以对而退。呜呼,大哉,何其言之简也!盖王者之兴,天下必归于一统。其可来者来之,不可者伐之;僣伪假窃,期于扫荡一平而后已。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


【注】保大,南唐元宗李璟年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徐召之/升使毕其说/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
B.太祖徐召之升/使毕其说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
C.太祖徐召之升/使毕其说/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
D.太祖徐召之/升使毕其说/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主,最早出自《三国志》。刘禅被称为蜀汉后主,后来人们将被俘的割据政权末代君主称为后主。
B.侍郎,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近侍,自唐代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主官。
C.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常用“车驾”代称皇帝。
D.浮屠,梵语音译,也作“浮图”“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佛教、和尚、佛塔等,文中指佛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煜爱惜百姓,心系民生。担任君主后减免税收,免除徭役,不惜屈尊侍奉中原换得百姓的暂时安宁。
B.李煜宽宏仁慈,敦厚善良。宪司进呈奏疏如有过错,李煜总夜不能寐,对死刑判决,多拟从轻论罪。
C.李煜尊释重佛,荒废政务。下朝后李煜常造访寺院,换装拜佛,甚至在国家危亡之际还在听讲经。
D.李煜偏信文士,为政混乱。李煜在内苑设置澄心堂,以致中书密院形同虚设,政令不畅,令出他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元宗尽子道,居丧哀毁,杖而后起。
(2)常猎于青山,还如大理寺亲录系囚,多所原释。
5.李煜成为亡国之君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请结合两则文本概述其客观因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发灵宝站

吴伯箫

东开的辎重汽车,在函谷关下被阻于弘农河窄窄的木板桥,我们便有了在灵宝车站改乘火车的机会。啊,阔别了八月的火车,睡梦里都是汽笛的鸣声呢,像对人一样,热切地想念着。

时候是初冬,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灵宝车站,北面正对着与铁道平行奔流东去的黄河。黄河水翻滚着混浊的泥浆,忿怒似的发着汹涌汩汩的声音。天气是阴沉的,傍晚时分而看不见夕阳,风不大却遍天弥漫着黄腾腾微细的尘沙,又清冷。

在这种乡僻野站,惯于行旅的人该会记得吧?承平年月风和日丽的时候,一定是:打扫得清清楚楚,在碎砂铺就的站台上,来往踱着穿了青色制服的路警,那么干净利落,迈着匀整的脚步,皮鞋踏地发着踏踏的声音,候车人,哪怕是辞家远别呢,心里也会透上一脉轻松。车站旁边少不了摆几个小摊,吆喊着,竞赛着嗓音的嘹亮,专等那些出门大方和候车感到无聊的顾客。车尽不来,三等候车室里无妨摆龙门,唱二簧;一听电话的铃声响了,呜呜的叫号吹了,白天打了红绿旗子,夜里提出了红绿灯,人们这才争着买票,扛行李,向站台一哄挤去……

于今,那情形已成了梦境了。一想到坐火车了,你绝不会相信这段陇海路上的火车是你可以自由乘坐的唯一的火车。这站上荒凉的情形也正是中国各条铁路各个车站一般的情形:票房没有了门,没有了窗子;递票的地方是用破碎的煤油木箱拼凑起来的。候车室没有顶,整个的露着天空。屋角落里过去是安放公共坐椅和痰盂的地方吧,现在却堆满了砖块同瓦砾。指示站名的路标,只剩了车站两个字歪斜地挂在要倒的柱子上。站台上看不见穿着整齐的路警,也不见戴了黄箍帽的站长那样的人物。没有小摊,没有红帽子行李夫,只零零落落三几个候车人,兵、难民,在焦躁而又忧戚地徘徊着,在小声咕噜地说话。比较嚷得高声些,话也仿佛津津有味的是一位胖胖的站务司事。

站务司事,矮矮的,胖得眼睛挤成一条细缝,说话时脸微微向上仰着,腰挺得很直,短短的两只手臂交握在背后,他正在回答一个旁边人的问话:

……这不是飞机炸的,是隔河炮轰的,足足放了三百多炮。一炮打中了水塔,你瞧水塔全毁了;一炮照着候车室过来,就将这候车室的顶盖给揭去了。

说着,一一指给你,并告诉你隔了黄河的东北方,那抹树林后边的高地就是敌人的炮兵阵地。

这里来过飞机么?有人问他。

来过,可是没有下蛋。这里老百姓不怕飞机。说:‘喜虫(麻雀)满天飞,有几个把(屙)在人的头上!’大炮却不同,因为领教过了,不过慢慢的习惯了,也就不觉什么了。反正敌人放炮,咱就躲开;敌人不放了,咱就再回来。想到这边来是不容易的,黄河是天险,老百姓是血肉长城。

车站被轰的时候伤人没有?又有人问。

怎么没伤人!吓,二月十三那天是敌人第三次放炮,老李躲在水塔底下,不是炸得连尸首都找不着么?─—真惨!这碑上贴了个耳朵,那树上挂了半截腿。您不知道,这墙上一块块黑糊糊的地方就都是当初炸飞了的碎肉。

啊!四围听的人摇摇头,沉默着,正替牺牲了的人表示无限的哀悼与感触的时候,站务司事却又换了另一种语调说了另外一些事:

哼,什么世道啊!我十五岁吃火车饭,现在五十五,整整四十年了,从没过过这种日子。内战打过多少,却总是前线弟兄们拼,绝不会乱杀乱砍,老百姓也跟着遭殃。谁怕过!现在世面却见大了。

天黑了,夜幕盖下来,也刮起了凛冽的风。

唉,我们的地方,我们的人啊!为什么被那些野兽如此的践踏蹂躏?多少事实激动你,心狠,真足将牙根咬碎!无缘无故就跳了起来的事是常有的。然而那时轰炸罢了,侵占罢了,自家的铁路终还有几条可以往来畅达啊。如今,如今只剩了这陇海路的半段!

现在我踏着的是到火线去的路!

啊,灵宝车站,别了,车厢里摸索着向渑池进展。

已是夜里。车厢里真黑,什么亮都没有,仿佛连听人说话也要摸索着听似的。──刚好,有哪个部队里一位操四川口音的副官或传令兵一类的小伙子正在演说八路军呢,传奇一样,有枝有叶的。

……我亲眼见过朱师长,脸黑黑的,穿得破布褴衫的。经常连个护兵也不带,就出来和老百姓一块儿晒太阳谈天。─—哼,从前还‘围剿’,好容易,四下里围得紧紧的,水泄不通,以为这回可跑不了啦吧?却不知他老人家早已拄着小拐棍慢步逍遥地走了。从你眼前过,还抬头看了你一眼,你却不知道。

人家真行:说打日本,就打日本,自家人无论多大仇恨,都一笔勾销。

人家打仗也算凶,敌人明明知道八路在那里,飞机大炮一齐冲过去,却扑了个空;八路倒是从敌人屁股上打来了,一来就给他个全军覆没。

日本人说‘八路军神出鬼没’;老百姓说‘八路军满天飞’:你说厉害不厉害!

听见了听的人们的笑声,才知道这位八路通已成了黑暗里半车人倾听的中心。

黑暗中希望在每个旅人的心里抬了头,自己的忧郁也不知到哪里去了。车突突地向前冲着,虽然还是夜里,战地却在眼前开了花。血腥的敌人后方,变成了无畏者的乐园。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一日,潞城,故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插入了对和平年月的火车站的描写,对下文写灵宝车站的荒凉起补充和衬托作用。
B.站务司事换了另一种语调说话,说明了他对伤亡已经麻木,从侧面表现出日寇的残暴。
C.日本人和老百姓对八路军的不同说法,包含了不同的情感,都体现了八路军战术的有效。
D.由于演说生动有趣,缓解了旅途中的枯燥沉闷,“八路通”成了半车人倾听的中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滚的黄河、阴沉的天气、弥漫的黄沙、凛冽的风等环境描写突出了时节和地域特点,同时也渲染了特定气氛。
B.散文先写车站被日寇轰炸的现实,后写小伙子演说八路军的内容,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C.“八路通”演说八路军既有现实基础,也有“艺术加工”,塑造了八路军俭朴亲民、英勇善战、维护民族大义的形象。
D.本文以叙事为主,穿插了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笔法灵动,饱含深沉的情感,给人以质朴浑厚之感。
3.作者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有研究者在研究灵宝县抗战时期的历史时,将本文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请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谈谈其原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江州李史君

朱庆馀

起家声望重,自古更谁过。

得在朝廷少,还因谏诤多。

经年愁瘴疠,几处遇恩波?

入境无余事,唯闻父老歌。


【注】①史君: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史,通“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夸张的手法,盛赞李史君踏入仕途时就有极高的声望,自古无人超过。
B.颔联为流水对,上下联意思贯串:李史君之所以少在朝廷,正因其直言敢谏。
C.第五句承上句而来,写李史君被贬往南方暑湿之地,也曾多年为瘴疠而忧愁。
D.第六句设问,为李史君鸣不平:在长期贬谪中,他何曾遇到过君主的恩泽呢?
2.本诗尾联运用何种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试简要分析。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