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章太炎从民族语文现代化的高度,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展开了批判性反思,推动了清末民初文学的近代变革和现代转型。

在西来文艺审美和文学观念冲击中土的情况下,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流变,循名责实,制名指实,推出文学总略说。1906年他在《文学论略》中提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他认为文字是区分书面文学与口语的根本标志,是文学得以确立和存在的基本指标。文学包括无句读文和成句读文。无句读文包括无所谓兴会神味的图书、表谱、簿录等。成句读文可分为有韵文和无韵文,有韵文包括赋颂、古今体诗、词曲等;无韵文则包括小说、杂文、历史等。成句读文大都有兴会神味,有韵文和小说、杂文以感人为主,亦有不感人者,而历史可感人,可不感人。章氏的这种界说继承清代朴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将传统小学发挥到现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在学理上深刻地揭示了文化本身的即物性和符号性,而文学总略说显然是一种从逻辑定义的角度对汉语文学传统的全面总结,它强调汉字对汉语文、文学和民族文化的重大意义,突出汉字在文化中的基础性内涵和作用,由此形成一种独到的文字文化论。

在当时一切价值有待重估的历史情况下,章太炎力排众议,独出机杼,推出了自成统系的文学雅俗论。雅俗论一方面强调为文要讲究轨则先求训诂,句分字析,而后敢造词也工拙者系乎才调,雅俗者存乎轨则。轨则之不知,虽有才调而无足贵。章氏认为一切文章文学观其会通,都有自己的文类,都有自性(即规律),自有法式雅俗。但它们有其共性,即文字性。他认为人类文明、文化、文学归根结底的功能,就是书契记事,形诸文字。章氏强调文字性,就是要求文学以质实性和直接性为基础。文学在文字性的基础上衍生出艺术性,即在不以文害辞、以辞害意的前提下讲求装饰性和蕴藉性,达到文质彬彬。另一方面,雅俗论又从整体文化的高度,平视”“徒论辞气,大上则雅,其次犹贵俗耳。俗者土地所生,婚姻丧纪所行也,非猥鄙之谓。在这里,章氏把精英写作的书面文化与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化平等看待,既承认两者的互动,又强调二者殊流。这样的雅俗论不仅有效地打击了当时的古文载道说、桐城义法说和骈文正宗说,同时,平视雅俗的思路更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崛起的内在思想依据。

(摘编自童庆炳等《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文学史上直到1906年,章太炎才首次为文学下一定义: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一文学定义包括了文学文本和文学研究。他反对以有韵无韵区分,视前者为纯文学后者为杂文学,而主张无论有韵无韵,无论成句读不成句读,无论纯杂,包络一切著于竹帛而为言。他的这种极为宽泛的文学定义,看似一种没有定义的定义,竟然合上了最近50年欧美文学界对文学范围的理解。仅举一例,法国的孔帕尼翁在反思何谓文学时说:广义上讲的文学指所有印刷品(或书写品),包括图书馆里的所有藏书(以及已然笔录在案的口头文学)。因为文学是一个其含义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名词,想要以一劳永逸的方式提供某种终极的定义注定是徒劳的。今日的网络文学甚至已经不是印刷品,明天还会有什么更新的媒介作为文学平台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文学理论讨论的文学定义,主要是在确立研究对象的范围以及特定的研究视角,期待从不同方面揭示被隐藏在文学背后的图景,从而在生活中对未来拥有更为多彩多姿的想象。所以,我们必须结合章太炎定义中的下一句话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来继续思考。能够成为我们研究对象的文学,不仅有作者要表达者,还有如何表达。而如何表达在更多的场合下,是与特定的法式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现实,即以作者的文心为研究核心。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开宗明义: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其精美复杂如同雕龙,需要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所以,文学研究也就应该将重心放在法式上。这样理解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即便是最广义的含蕴,也仍然保持了文学的独特性。

所以在今天看来,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具有两大异彩:第一是打破了狭隘的文学天地,其在当时的意义是有助于挣脱纯文学观念的作茧自缚,而在今天的意义则是可以与近50年来欧美的文学概念对话;第二是将文学研究纳入文学范围,其意义不仅结合了什么是文学怎样研究文学,而且引申出文学活动不是由作者和作品垄断,研究也不是创作的附庸的意涵。在现代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越来越多的批评家以其理论著作加入到文学活动中,诺斯罗普·弗莱就指出这种把批评家视为寄生虫或不成功的艺术家的观念是错误的。这两大异彩也许可以看作是对章太炎文学定义的激活吧。

(摘编自张伯伟《重审中国的文学概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特点和历史变化提出的“文学总略”说,既有对文学概念的界定,也有对汉语文学传统的总结。
B.章太炎认为,文学的艺术性是建立在“文字性”基础上的,不论雅俗,都不能以辞害意,都应追求“文质彬彬”。
C.章太炎和孔帕尼翁都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因为给含义不断变化的文学下一个终极定义是无法实现的。
D.章太炎关于文学“法式”的观点给后来学者带来启发,文学既有表达什么的问题,还有如何表达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章太炎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也引发了后世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B.章太炎承继了传统句读学和韵文分类法,对文学的界定以文字为准,可见清代朴学和传统小学仍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基础。
C.网络文学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而文学平台不断的变换,导致文学的确立和存在的指标也在不断变化。
D.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言为文之用心也”,开“文学”概念研究之先河,为今人拓宽文学范畴奠定了理论基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章太炎先生可谓“全史在胸”,借助旧学新知的融会贯通,试图为现代中国建立牢靠的根基,为后来者开无数法门。
B.章太炎论文之语,矫八股文、桐城派、新文体之流弊;提倡质朴的文学,只有从纠正一般人重文轻质的文学观入手。
C.被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英国的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指出,文学评论家们“在评论文学的过程中也生产文学”。
D.英国汉学家吴芳思认为,“在高雅文化的精神心理定势和非人化的诱惑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尚不为人所知的纽带”。
4.材料一、材料二画横线处,同是引用章太炎的观点,但作者的意图不同,请简要分析。
5.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章太炎提出全新的文学概念,成就非凡,他的治学之道更值得当代青年学子借鉴。请结合材料,谈谈章太炎在治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鲤鱼巷

冉正万

老面店斜对面有一栋木瓦房,鲤鱼巷30号和32号。房子十一檩水步,屋顶上黑瓦只占一半,另一半是石棉瓦和铁皮,柱子和穿枋已经糟朽。墙壁上半截是木板,下半截是青砖刮灰。木瓦房确实太老,连野广告也没人往上面贴。

这就是老柳的房子。老柳从公交公司退休后哪里也不去,要么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要么在屋子里做菜。临街的一面其实是背面。三十年前,他把临街一面进行改造,弄出四个门面。前院成后院,屋后当街即鲤鱼巷。院子最初可达几百米之外贯城河,民国初年,市井逐渐繁华,院子缩小到只有一百八十余平。一次次改造重建之后,四周高楼像巨人一样站在一旁,院子小到只有五十余平。足可安慰的是白沙井还在。居委会不准饮用白沙井里的水,说这水比不得从前。老柳听话不用,但每年淘洗一次水井。井不深,三块高三尺宽三尺的石板框住三面,后壁是豹皮状石灰岩。泉水从底部正中间石缝往上冒,除了白沙,还有珍珠般气泡。老柳把四壁刷得干干净净,为此他买了一个小水泵,以便抽掉浑水。中午开始刷,傍晚抽水,如是者三,最后一晚把躺椅搬到水井边,惬意地看着水井慢慢变成一块绿宝石。想到小时候,淘洗水井至少得两个人,一个人刷井壁,一个人往外戽水。老柳七八岁时和另外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玩耍,有笑声落进白沙井,那时的水因此比现在甜。

老柳家租客比较固定,修家电、卖米糕、卖爆米花、缝补店。四间冷冷清清的门店,与老柳的性格及陈旧的老房子很般配。他们也把这里当家,在小小的门面里生儿育女。人家房租涨了又涨,他能不涨就不涨,就是为了留住他们。

老柳很少在鲤鱼巷闲走,但依然对鲤鱼巷了如指掌。巷子里有一棵皂角树,他像照顾老人一样照顾它,学会给它输液、除虫。

就在老柳又一次淘洗白沙井后,井里出现一条鲤鱼。还没长大,柳树叶那么长,贴在石头上时不易发现。它似乎对井里没有食物并不在意,像捉迷藏的孩子一样喜欢小角落。井水与蓝天相接,小鲤鱼仿佛在天上游,没有翅膀,但可以像小鸟一样滑翔。老柳感到了水井的心跳、小鱼的心跳。鲤鱼巷在成为街市之前叫鲤鱼村。稻田里、水渠里、池塘里到处都能看到鲤鱼。把一只草鞋踢进稻田,草鞋很快不知去向,变成鱼似的溜走。

老柳趴在井坎上,像看着老友一样看着小鲤鱼。当他看到它两根小小的触须像黑白电视机天线一样摇来摇去却怎么也找不到喜欢的频道时,他笑得肚子痛。慢慢地,他看出它一点也不傻,那不是天线,是一挡、二挡、三挡、空挡、倒挡,摇进掰出潇洒自如,老柳热泪盈眶,它不是它,我就是它。它不是我,我一定是它。它在水中的滑行路线就是自己开公交车的路线。老柳你没退休你只是变小了,你不用在路上开公交,你在水里开公交。老柳希望所有人都来看看小鲤鱼,但他做不到,恨自己口拙。其实不怪他,住在鲤鱼巷的人对鲤鱼村和小鲤鱼不感兴趣。老曹最终答应他来看看,当他放下起子和电烙铁来到白沙井,他说,哪里有哇,有个锤子。老柳怪他看得不认真,从屋里出来指给他看,老曹却回到修理店重新拿起电烙铁。老柳趴在井台上看了半天,小鲤鱼不见了,像来时一样神秘消失。

老柳的烦恼除了难堪,还有失望。他在屋子里哀叹鲤鱼村不可逆转,在街上做生意的人却一起造谣,说老柳这人看上去老实,说什么鲤鱼不过是为了多骗点拆迁费。老柳最后一个知道人们对他的编排。老柳顿悟一般责怪自己,小鲤鱼是来找你一个人的,你就不应该跑出去张扬。他拍着脑袋骂自己傻瓜。他趴在井台上向小鲤鱼默默道歉,请它回来,但这条娇气的鲤鱼已经伤透心,再也没有现身。

老柳一病不起。儿子和老曹聊天时,得知父亲生病的原因,从不远处菜市买来几条鲤鱼,放到水井里后站在鲤鱼巷大声宣告:哪个说白沙井没有鲤鱼,你们的眼睛瞎了吗?巷子里的人听见也不在乎,或笑笑。

只有老柳一个人认真。他佝偻着身体到井边看了看,一眼就认出这是池塘养出来的鲤鱼。他回到屋子,找了半天找出祖父用过的榆木拐杖,照着儿子的头打下去。老柳气喘吁吁地说:

滚,给我滚出去,不准回鲤鱼巷,再回来看我不打断你的狗腿。

老柳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肥壮的鲤鱼抓起来,把它们丢进垃圾箱。他宁愿接受小鲤鱼一去不复返,也不能接受欺哄世人的勾当。他什么也没说,只把水井又洗了一遍。

原以为拆迁不过是说说,哪知老柳心情没平静多久,鲤鱼巷开始拆迁改造。改造结束后,王记烫菜、豆豉火锅等老店回迁,地形和建筑大不相同。同时还增加了海底捞、烧仙草等新店。老面店、电器修理等几家没有回迁。

鲤鱼井保留了下来,扩成鱼塘,请书法家把水井名字写在石头上,池子里放养锦鲤和乌龟。锦鲤成群结队摇头摆尾接受观赏,乌龟则我行我素一如既往准备随时缩头。

皂角树也保留了下来,安装了漂亮树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白沙井的描写很细腻,突出其洁净清澈,为小鱼的出现埋下伏笔。
B.因为房子老旧,门店冷清,老柳的租金能不涨就不涨,以留住租户。
C.老柳找出祖父用过的榆木拐杖打儿子,体现了老柳传统守旧的特点。
D.改造后,鲤鱼巷的店铺有了新的变化,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了与鲤鱼巷相关的往事,使读者了解鲤鱼巷得名的由来及其历史变迁。
B.对小鲤鱼的描写传神生动,小说运用形态、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了一条颇具灵性的小鱼的形象。
C.小说中老柳跟儿子、老曹、鲤鱼巷居民对小鲤鱼的态度形成了对比,突出了老柳不被理解的孤独。
D.小说语言通俗质朴且耐人寻味,其中,人物语言口语化,贴合其身份特点,充满了市井生活气息。
3.小说中的小鲤鱼有哪些寓意?请作简要分析。
4.小说以改造后的鲤鱼井和皂角树作结,这样处理有何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金铉,字伯玉,武进人,占籍顺天之大兴。铉少有大志,以圣贤自期许。年十八举乡试第一。明年,崇祯改元,成进士。不习为吏,改扬州府教授日训诸生,燕居言动,俱有规格,诸生严惮之。历国子博士、工部主事。帝方锐意综核,疑廷臣朋党营私。度支告匮,四方亟用兵,饷不敷,遣中官张彝宪总理户、工二部,建专署,檄诸曹谒见,礼视堂官。铉耻之,再疏争,不纳。乃约两部诸僚,私谒者众唾其面,彝宪愠甚。铉当榷税杭州,辞疾请假。彝宪劾铉误军机,铉落职,杜门谢客,躬爨以养父母。十七年春,始起兵部主事,巡视皇城。闻大同陷,疏曰:宣、大,京师北门。大同陷则宣府危,宣府危,大事去矣。请急撤回监宣中官杜勋,专任巡抚朱之冯。勋二心偾事,之冯忠恳,可属大事。不报。未几,勋以宣府下贼,贼杀之冯,烽火逼京师。铉奔告母:母可且逃匿。儿受国恩,义当死。铉母章时年八十余矣,呵曰:尔受国恩,我不受国恩乎!庑下井,是我死所也。铉哭而去。城破,趋入朝,宫人纷纷出。知帝已崩,解牙牌拜授家人,即投金水河。家人争前挽之铉怒口啮其臂得脱遂跃入水水浅濡首泥中乃绝母闻即投井,妾王随之,皆死。贼踞大内,逾月始去。金水河冠袍泛泛见水上,内官群指之曰:此金兵部也。弟錝辨其尸,验网巾环,得铉首归,合以木身,如礼而殓。事竣,錝自经。后赠铉太仆少卿,谥忠节。本朝赐谥忠洁。右范景文至铉二十有一人,皆自引决。其他率委蛇见贼。贼以大僚多误国,概囚絷之。庶官则或用或否,用者下吏政府铨除,不用者诸伪将搒掠取其赀,大氐降者十七,刑者十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家人争前挽之/铉怒口啮/其臂得脱/遂跃入水/水浅/濡首泥中/乃绝/
B.家人争前挽之/铉怒/口啮其臂/得脱/遂跃入水/水浅/濡首泥中/乃绝/
C.家人争前挽之/铉怒/口啮其臂/得脱/遂跃入水/水浅濡首/泥中乃绝/
D.家人争前挽之/铉怒口啮/其臂得脱/遂跃入水/水浅濡首/泥中乃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又称秋闱,明清两代每年八月在各省省城举行的科举考试。中试者为“举人”。
B.改元,指封建时期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那年称为元年。
C.教授,原指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明清两代的府学均设教授,主管课试等事务。
D.堂官,明清对中央各部长官如尚书、侍郎等的通称,因在各衙署大堂办公而得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宦官张彝宪受皇上委派建立专门的官署总理户部、工部,下公文让众官员去参拜他。金铉以之为耻,当众向他吐口水。
B.金铉认为宣府是京城的屏障,宣府陷落,会威胁到京城,而监管宣府的太监杜勋怀有二心,一定会败事。后来果如其言。
C.金铉的母亲深明大义、忠贞节烈,京师危急之际,没有听从儿子的劝说逃匿,在得知金铉投河后,亦投井自尽。
D.明朝灭亡,金铉等21人自杀。降贼的官员中,只有部分普通的官员被贼人选拔授予官职,其余大多没有好下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训诸生,燕居言动,俱有规格,诸生严惮之。
(2)其他率委蛇见贼。贼以大僚多误国,概囚絷之。
5.清廷赐金铉谥号为“忠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采取独特的时间标示的表现形态。它不同于西方主要语种按日-月-年的顺序标示时间,而是采取年-月-日的顺序。人们对此也许习以为常;不过一种文化方式正是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方能沉积为民族群体的潜意识。中西文化之异,并不一定在于我有的你没有,而在于可以互相对应的时间标示采取了逆行的顺序,或者处于顺序构成的不同位置。道理很明显,在年-月-日日-月-年时序表述中,同样的组合因素以不同的结构组合,或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顺序也是一种意义,而且是精神深处反复估量和整理了的意义。不同的顺序反映了二者的差异:一、它的第一关注点不同,是年还是日,是整体还是部分;二、它在第一关注以后的思维方向不同,是以大观小,还是以小观大;三、确定了思维方向以后,它的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不同,是以前环节统率后环节,还是以前环节积累成后环节,是统观性的,还是分析性的。在中国人的时间标示顺序中,总体先于部分,体现了其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其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由此他们以时间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并以天地之道赋予部分以意义。

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或一种表现形式。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观天以测岁时,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出年岁季节、月份和日子,以此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因此远古人对天象运行位置比后人更关注、更熟悉,与天象的心离得也似乎比后人更近。顾炎武的《日知录》卷三十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关之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这里引用的诗句,出自《诗经》和《左传》,所谓火、三星、毕、龙尾,都是古代的星宿名称,诗句所讲都是星宿运行的形态和位置。而所有这些都被农民兵士、男女老幼用来表示岁月时令,表达人的感受和心情,可见古人是把天道、时间和人心交融为一个整体了。

以时间呼应天道的思维方式,具有类乎宗教信仰的仪式感和典重感,在古老的时代已经沉积为中国人的精神原型。这种精神原型的生成,意味着中国的时间标示已经不能被看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而是隐喻着某种关于宇宙模式的密码。这种整体性时间意识把天象运行、季节更替、万物荣枯,以及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如此等等的非常丰富的文化密码,赋予大小相衔的时标顺序之中。中国人把握某个时间点,不是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来对待的。假如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体验,他是会把这一时间点当作纵横交错的诸多文化曲线的交叉点来进行联想的。

——摘编自杨义《时间表述形态和文化密码》

材料二:

中国传统计时采用的主要是干支法。干支两两交叉,可用于年、月、日、时辰的表述。中国文化自古注重人与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文化赋予了时间更多抽象神秘的含义。天时往往通过某种不可知的力量影响事物的发展。此种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传统非常注重的顺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农历除了作为一种表述时间的重要手段,更多的则作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如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受客观时间的拘束程度很小。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较模糊,最明显的是汉语语法构词系统中没有表示过去、现在、将来这些时态变化的语法标识。中国人表达时间的常用词汇常常采取模糊表达方式,例如过了半天”“一小会儿等等。这些常用的时间表达方式大多需要说者和听者依靠特定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西方文化采取的则是二元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这种哲学观念使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客观性。在西方文化中,年、月、日是严格按照天体星球的运动来计算的。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在时间中只有过去”“现在”“将来这几种明确的运动形式。与汉语截然不同,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复杂变位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别。例如,英语时态有过去时、完成时、将来时、进行时等等,这种划分对于没有相应时间概念的中国人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摘编自韩银燕、钱鑫《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

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图解】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月-日”“日-月-年”这两种不同的时间标示方式根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B.在中国远古时代,天道决定岁时,岁时反映天道,人们通过观测天象测定岁时,指导劳作和生活。
C.中国人表达时间常用模糊表达方式,与中国人对时间感知的主观性有关,也与汉语没有时态变化的语法标示有关。
D.材料一“以时间呼应天道”与材料二中“人与时的和谐”都体现了中国人天道、时间和人心融合的观念。
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纵向展开,在逻辑上逐层递进。
B.材料一引用顾炎武《日知录》的相关内容,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C.材料二以农历指导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的例子,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时间神秘感。
D.两则材料均采用引用、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手法,证明了中西方时间观念存在差异性。
3.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不能支撑古人时间观的整体性的一项是(     
A.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B.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C.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D.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比较了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它们的论证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时间观念。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人民日报》(2016年5月21)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2.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2022-01-26更新 | 290次组卷 | 4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18年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家大少爷

赵长春

赵家米铺赵老板最后悔的一件事是让少爷去南阳读书。

那时候,“米铺”的牌子已经换成“米行”。檀木板,寸厚,油黑;字洒金,黄澄澄,灿亮。看着这些,赵老板觉得家里得有个正经的读书人了,就下了狠心,让大少爷去南阳读书。

当年,袁店镇还没有谁家敢送孩子去南阳读书,去县上读书的就很少。码头上,赵老板再三叮咛,大少爷频频点头。船远去了,赵老板还一直盯着水流去的方向。

两年后的秋天,大少爷忽然归来。长衫,眼镜,一把油布雨伞,脸上少了读书前的学生味儿,眉宇间多了分英气。与往常站在柜台前算账相比,大少爷回来后多是昼伏夜出,挨家串户,所讲述的不再是米的成色、米的区别,而是男女平等、土地平均、抗日救国、财富归劳苦大众……不厌其烦。

大少爷有些变化,但袁店镇上下的人还认得他,知道他是从南阳念书回来的赵家米行大少爷。不过,对他的言行举止,大家感到了从未有过的陌生。

接着,大少爷又做了一件事,在袁店镇上下引起了一场轰动:他瞒着赵老板偷偷卖掉了河边的几亩好地,请人打了几十张书桌,又买回来《开明国语课本》《算学》,就在赵氏祠堂办夜校,免费教男生女生识字,学地理、历史。男女生同校,很新鲜。人们说:“大少爷读书多了,喝洋墨水多了,犯晕了。”袁镇长也这样说时,他的女儿极力为大少爷辩护:“这是开民智。”

如此热闹了一阵子后,来看热闹的人少了,大教室换成了小教室,汽灯换成了煤油灯。灯下,几个人,年轻男女,和大少爷一起看书,低声地讨论什么。有人来,大少爷就教黑板上的生字,领读课文:“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看花。”

就像突然从南阳回来一样,半年后,大少爷又突然从小镇上消失了。走前,他解除了与袁镇长女儿的婚约,断绝了与赵老板的父子关系。

赵大少爷如此做派的明显后果有两个:赵老板头发一片花白;袁镇长的女儿脸色苍白。

袁店镇上的人们最后一次见到赵家大少爷,是在三四年以后的又一个秋天的傍晚。那个傍晚月亮升得很早,月色朦胧,裕隆茂布行的老板正要关门,看见一个背油纸伞、穿长衫的青年从店外走过,走向通往袁店河畔的竹林。虽然看见的只是一个背影,但裕隆茂老板断定是赵家大少爷。

第二天一早,袁店镇的大街小巷,出现了不少标语。人们一处一处地瞧,目光互相交流。袁镇长带着镇公所的团丁来了,驱赶着众人,揭下红红绿绿的标语。县党部也来了人,拥向赵家米行。赵老板拿出了父子断绝关系的书约,一脸的老泪。人群的后面,袁镇长女儿倚着一棵大槐树,抚着微鼓的肚子,口唇喃喃有词。袁镇长骑在马上,侧眼看着女儿,阴着脸。

几天过后的一个晚上,镇上人刚要入睡,几声枪响传来。一群投靠了日伪的“红枪队”的人,手执红枪,紧追着一位戴眼镜穿长衫的青年,往山上跑……约后半夜,忽然从竹林里传出了一阵恐怖的打骂声、凄厉的叫喊,杂着大少爷“你们还是不是中国人”的质问。慢慢地,这些声音就低下去了,好像有人被捂了口鼻……夜静了下来,细听,风呼呼,水哗哗。

早上,有人到竹林里去看。几株粗大的竹子下,一副碎裂的眼镜,一件长衫血迹斑斑,被撕裂成几条;地上淤着几摊血,半干;草丛里、竹竿上迸溅着星星点点的血迹、肉块。---这是“红枪队”的杀人手法:将几株竹子压弯后,顶梢绑在一起:再将人绑在竹梢中心,然后,砍断绳子---呼!

赵家大少爷就这样走了。

赵家大少爷走的那个晚上,赵老板被袁镇长早早地请到县城喝酒去了,还有镇上另外几家大商行的老板。

那个晚上,袁镇长的女儿心里忽然地疼。她脚步蹒跚地挪动身子,想找丈夫问询一下竹林里的喧嚣。

可是,早早出去的丈夫一直没有回来。直到第二天早上,回来的他,眼睛布满血丝,瞅着她,嘿嘿地笑,目光停留在她惨白的脸上……

几十年过去了。1985年,袁家老宅翻修。在袁镇长密藏的一个铁箱子里,袁镇长的女儿发现了一本书中夹的一页纸---赵家大少爷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证。

她一下子哭了,泪流满面!

(选自《百花园》2021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赵老板送儿子去南阳读书,是希望他能够多学知识,增加阅历,学有所成,将来可以救国救民。
B.赵大少爷回来后,挨家串户讲述新思想、在祠堂办夜校,说明他意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C.袁店镇人对赵大少爷的言行举止感到陌生,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嘲讽,为他最后的牺牲做了铺垫。
D.赵大少爷主动解除婚约、断绝父子关系,是不想借助袁镇长的权势和家里的财力来从事革命活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赵家大少爷自南阳读书回来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小说结构清晰,故事主题集中。
B.小说通过正面描写来刻画赵家大少爷的形象,运用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小说用“风呼呼”“水哗哗”等叠词突出了赵大少爷遇害当晚竹林的寂静环境,给人一种压抑、沉重、悲凉之感。
D.小说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刻画了赵大少爷牺牲时惨烈的情形,体现了赵大少爷坚守信念、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
3.从文中画横线句中可以读出什么?请结合句子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袁镇长的女儿发现赵家大少爷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证,泪流满面,这一情节是否自然合理?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进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句。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的心曾与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表达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流露出深切的眷念。
B.颔联说韩愈的“篇章”传到华岳,自己慰问的书信跟随着驿马出关驰过泷流,表明二人情谊深厚,肝胆相照。
C.颈联写途中所见。“峰悬驿路”写驿路盘山而上,极言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海潮浸到城脚,暗指处境凄苦。
D.此诗首联写意,次联写实,三联写悬想,尾联写祝愿,而通篇又以“此心”二字为契机,书写深挚的友情。
2.前人论此诗,认为尾联是照应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

刘长卿

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

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写景入笔,进而写及“琴声”。夜阑时分,月色皎洁,美好的琴声与周围环境是相互融和的。
B.颔联“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清幽,极为形象;“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侧面烘托琴声之超妙。
C.尾联“向君投此曲”点明诗人写诗的原因,也正是因为“知音难”,更突出了诗人此刻找到知音的喜悦和激动之情。
D.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借物抒怀的手法,诗人通过咏“琴”,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及个人际遇的感伤。
2.后来刘长卿把此诗改为五绝“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弹琴》)。你认为原诗和改诗相比,哪一首更好?请结合诗歌简要说明理由。
2021-05-08更新 | 3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之鸾,字瑞卿,桐城人。正德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十一年冬,帝将置肆于京城西偏。之鸾上言:近闻有花酒铺之设,或云车驾将临幸,或云朝廷收其息。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乃至竞锥刀之利,如倡优馆舍乎?应州奏捷,帝降敕: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剿寇有功,宜特加公爵。下,举朝大骇。之鸾偕诸给事中上言:自古天子亦有亲临战阵勘定祸乱者成功之后不过南面受贺勒之金石播之歌颂已耳未有加爵酬劳如今日之颠倒者。不知陛下何所取义,为此不祥之举,以骇天下耳目,贻百世之讥笑也。之鸾再迁兵科左给事中。中官马永成死,诏授其家九十余人官。之鸾言:永成贵显,用事十有余年,兄弟子侄皆高爵美官。而其侪复为陈乞,将及百人。永成何功,恩滥如此,恐天下闻而解体也。帝将南巡,之鸾偕同官及御史杨秉中等交章力谏。章入二日,未报。之鸾等不知所出,伏阙俟命,自辰至申。帝令中官传谕,乃退。明日托疾免朝,欲以为之鸾等罪。会诸曹郎黄巩等联章力谏,乃止不行。然巩等下狱杖谴,之鸾辈亦不敢救也。宸濠反,张忠、许泰等南征,命之鸾偕左给事中祝续从军纪功。未至,贼已灭。群小忌王守仁,谮毁百端,之鸾力白其诬。忠、泰广搜逆党,株引无辜,之鸾多所开释。且请蠲田租、停力役、宽逋负,帝颇采纳。初冒徐姓,至是始复焉。其秋大计京官,被中伤,谪崇德丞。屡迁宁夏佥事。饥民采蓬子为食,之鸾为取二封,一进于帝,一以贻阁臣。且言时事可忧者三,可惜者四,语极切。帝付之所司。时方大修边墙,之鸾董役。巡抚胡东皋称其能,举以自代。历河南、山东副使。召为顺天府丞。未行,盗发,留镇抚。寻擢河南按察使。卒官。

(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天子亦有亲临战阵勘定祸乱者/成功之后/不过南面受贺/勒之金石/播之歌颂已耳/未有加爵酬劳/如今日之颠倒者/
B.自古天子亦有亲临战阵勘定/祸乱者成功之后/不过南面受贺/勒之金石/播之歌颂已耳/未有加爵/酬劳如今日之颠倒者/
C.自古天子亦有亲临战阵勘定祸乱者/成功之后/不过南面受贺勒之/金石播之/歌颂已耳/未有加爵/酬劳如今日之颠倒者/
D.自古天子亦有亲临战阵勘定/祸乱者成功之后/不过南面受贺勒之/金石播之/歌颂已耳/未有加爵酬劳/如今日之颠倒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德,年号名称。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明代的永乐、万历,清代的康熙、乾隆。
B.给事中,官名。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故名。明代给事中有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之责。
C.制,文中指朝廷制定的规章、制度,与《郑伯克段于鄢》中“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的“制”意思相同。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宫殿。“伏阙”是说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之鸾直言敢谏。皇帝准备在京城西边设置店铺馆舍,以及下诏要给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特加公爵,都受到齐之鸾的上言质问。
B.齐之鸾深受重用。在宸濠造反之时,齐之鸾就接受皇帝命令,和左给事中祝续一起跟随军队记录功劳。
C.齐之鸾正直爱民。他在搜捕逆党时,释放了不少无辜株连的人,并为百姓向朝廷请求减免田租,停派夫役,宽赦旧欠,获得了皇上的认可采纳。
D.齐之鸾体恤百姓。在担任宁夏佥事时,面对饥民采蓬子作为食物,他写了两封信分别献给皇帝与阁臣,谈及当前可忧和可惜的相关事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小忌王守仁,谮毁百端,之鸾力白其诬。
(2)时方大修边墙,之鸾董役。巡抚胡东皋称其能,举以自代。
5.齐之鸾为什么反对皇帝授官职予马永成家族九十多人?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1-05-08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蟋蟀葫芦

水上勉

三年前的冬天老舍先生曾光临舍下。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办事处打电话来说,正在访日的老舍先生想到我家来拜访,问我方便不方便。我说,请原谅,我对中国的情况一无所知,老舍先生我也不大熟悉,他的地位究竟相当于日本的哪一位作家呢?那个人告诉我,老舍先生在中国已是文坛泰斗了,地位相当于日本的志贺直哉。我那攥着听筒的手颤抖起来。我家很少有贵客临门,顿时紧张起来。

三天后,老舍先生偕同一位高个子、长脸的中年作家,带着一位女翻译到舍下来了。

我乍一看到老舍先生,吃了一惊。因为他给我的印象是那么质朴,像是个农村出身的人。也许是旅途劳累的关系,他的脸色不大好。他在门口脱下淡褐色夹大衣,里面穿的西服不怎么讲究。略旧的深蓝色裤子不够笔挺,虽结着黑领带,衬衫的领口却随随便便,我总觉得先生的外貌有点儿像我那位在若狭去世的叔叔。我松了口气,紧张情绪顿时消失,就把先生迎入客厅。

老舍先生在沙发上坐下来,胳膊肘放在扶手上,弓着背,定睛看着我。大概那位女翻译已经向他介绍过我的情况,他眼睛里流露出和蔼可亲的神色,为突然造访而向我表示歉意。

说实在的,和老舍先生会面,我想向他请教一下蟋蟀葫芦的事。

先生默默地定睛看着我。我毕恭毕敬地问道:老舍先生,我看到过一个据说是从中国的旧货铺买来的葫芦。似乎是养蟋蟀用的,让它们相斗来解闷。中国是不是从前就有这样的习俗呢?

有过的。老舍先生通过翻译回答道,他的表情好像一瞬间略为严肃了。

那么,今天……民间还有这个习俗吗?

不,那是过去的事。您见到的罐子,恐怕也有年头了吧?

老舍先生,我生在日本的若狭这个地方,小时候养蜘蛛玩过。蜘蛛天生好斗,打得可欢啦,看着挺有趣儿……蟋蟀也像蜘蛛那样好斗吗?

好斗。中国的诸侯在近臣中设专人饲养蟋蟀,并且以斗蟋蟀取乐。

用什么方式斗呢?

铺上红毡子,从双方的罐里取出蟋蟀放在斗盆里……让它们张牙对咬……

我恍然大悟。这很像在若狭斗斑蛛的玩法。我们不铺红毡子,惯常的做法是让蜘蛛在一根树枝子上爬,或是把两只蜘蛛放进新巢里,让它们斗。

我真想弄到一只蟋蟀葫芦……如今还能弄到手吗?

您要是到中国来……我估计是弄得到的。老舍先生说,喏,水上先生,您不想到中国来吗?

离得太远啦……我巴不得去……可现在工作太紧张,没工夫。如果能弄到蟋蟀葫芦,我就想去。

您一定得来……我领您到旧货铺去。老舍先生说罢,莞尔一笑。

我确实想要那只葫芦。我并不是为了斗蟋蟀才想要这个葫芦,而是想在里面养一对蟋蟀。蟋蟀两口子难道也会打架吗?

我替您张罗蟋蟀葫芦……但是您到中国来的时候……另外还有没有想要看看的东西呢?

有的。要是有机会访问,我……想去看看六祖慧能烧过饭的寺庙。我回答说,那个寺庙还在吧?

指的是蕲州黄梅的东禅院吧?慧能大师也在宝林寺和大梵寺住过。那些寺庙至今还在。您为什么对这样的寺庙感兴趣呢?老舍先生问道。

我告诉翻译,我小时离开曾在那里跟蜘蛛玩过的村子,入禅寺当过和尚。

老舍先生笑容可掬,更加亲密地看着我。

我告诉那位女翻译,六祖大师写了一首名诗。这当儿,老舍先生静悄悄地把我的妻子端来的羊羹的衬纸抽出来,从衣兜里拿出钢笔,写道,本来无一物。紧接着,先生用一连串汉字把慧能的偈文一字不差地默写下来,我看了,大吃一惊。跟我当小徒弟时学过的一模一样。我这才意识到老舍先生的祖国和我们日本是同文的国家,感动不已。

先生,我说,等我能稍微腾下手来,能不能到中国拜访您呢?

来吧……我恭候您。先生和蔼可亲地笑着说。

您年纪大了,参拜寺庙,不敢劳您的驾,请您给我找一位向导,领我到东禅寺去。

我给您当向导。先生说。

我发现先生的脸上逐渐红润起来了。

老舍先生在我家的客厅里坐了一个来钟头。先生走到院门,两次彬彬有礼地点头致意,通过翻译对我说:请您到东禅院来。我恭候您……

那以后,我再也没见到老舍先生。

最近,报纸杂志上风传老舍先生逝世了,这是难以置信的事,说不定我永远也见不到老舍先生了。

有一天夜里,我梦见了老舍先生。这是一场捕风捉影的怪梦,情景是这样的:

身穿深蓝色西服,拄着手杖的老舍先生走在前面,我抱着蟋蟀葫芦跟在后边。

水上先生,咱们到东禅院去。禅师住过的僧房还在哩……咱们快点儿走吧。

先生步履蹒跚,我呢,迈着小碎步跟在他后面。前边,乳色的春霞弥漫,还有巍峨的高峰。半山腰上耸立着一座中国画里常见的那种带有飞檐的古刹,要走过长长的一段石阶才能到达那里。裸露出来的古松树根弯弯曲曲地伸向两旁,宛如长蛇一般爬过地面,桠杈上寄生着结了红籽儿的冬青。

我抱着蟋蟀葫芦,跟在老舍先生后面,沿着山坡的石阶登上去。怎么走也走不到寺庙的大门。惟有两个人踏在石阶上的脚步声清晰可闻。

(1967年)

(有删改)


【注】①蟋蟀葫芦,过去冬天养蟋蟀的葫芦容器。②水上勉(1919-2004),日本小说家。③1965年3月至4月,老舍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旨在打破中日交流的壁垒。④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著名的作家,被誉为日本小说之神。
1.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初见老舍先生时吃了一惊,他没想到作为中国文坛泰斗的老舍先生竟是如此质朴。在茨威格笔下,初见托尔斯泰的人也因他外表的普通而吃惊。
B.老舍先生所说的中国诸侯以斗蟋蟀为乐的事情,在蒲松龄的《促织》里有相关叙述。封建统治者玩蟋蟀丧志,祸及百姓,这也可能是老舍先生表情略为严肃的原因。
C.斗蟋蟀与斗斑蛛相像,老舍先生写下的偈文与作者当小徒弟时学的一模一样,中日两国在文化上的共通之处,可化用诗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来形容。
D.在作者梦境中,有高峰、古刹、石阶、古松等景物,风景清新幽美,既表达了作者对与老舍先生同游的向往,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作者在会面前后对老舍的情感的对比,老舍与作者叔父的对比,老舍前后脸色的对比等,对比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两人相谈甚欢的情形。
B.文章以“蟋蟀葫芦”这一小物件,串联起了对老舍先生的回忆与追念,选材广泛,材料组织松散,行文自由,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C.文中多处使用了省略号,或表示语言的中断,或表示静默思考,或表示语意未尽等,省略号的使用让行文留有余地,富于余情,委婉又意味深长。
D.文章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描绘人物形象,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心理和动作描写,生动地描绘了老舍先生的形象,行文细腻,体现了日本文学纤细的风格。
3.此次交流之后,水上勉曾多次访问中国,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老舍先生起到了哪些促成作用。
4.水上勉深受中国禅宗慧能思想的影响,且深得慧能模糊思想的精髓,其主要表现为虚中带实,实中带虚,虚实相生,禅意无穷。文中的梦境也体现了虚实相生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1-05-08更新 | 36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