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1 . 材料一:

算法的本质是温故而知新。无论是消费者利用智能投资顾问做理财规划,还是信贷部门通过算法评分系统考察客户资信,抑或是社交媒体根据用户浏览历史实现精准内容推送,完整的算法应用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典型步骤:第一步,平台端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数据挖掘,获取用户的原始数据,例如消费记录、运动轨迹、健康信息、金融状况、浏览历史、行为言论和访问频率等。第二步,云端将处理后的数据导入算法模型,输出概率、偏好、排名、倾向、风险和估值等具有明确判断指向性的分数和结果。第三步,应用终端生成可供运营商决策的评价和预测报告,例如,案情分析软件提供辩护策略、电子商务网站识别消费偏好后推送广告、自动驾驶系统规划行车路径、搜索引擎生成排序界面、黄页类软件给出附近就餐选择、出行帮手设计旅行方案、平行管理与控制的混合增强智能框架进行虚拟现实等。

(摘编自唐林垚《算法应用的公共妨害及其治理路径》)

材料二:

算法在给普通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提高信息生产效率、缓解信息过载难题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在媒体和代码渗入日常生活的当下,传统的新闻传播伦理问题如虚假新闻、新闻寻租等仍然存在,甚至被放大,变得更加隐蔽和难以控制,而新技术赋权带来的数据泄露、隐私侵犯,信息茧房风险,知情权、自主决策权、被遗忘权不同程度受到冲击等新问题也层出不穷。用户行为数据足迹的永久存储、全景监狱式的无缝监视,以及个人数据信息过度商品化、算法黑箱等传播伦理问题成为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议题。

(摘编自匡文波《智能算法推荐技术的逻辑理路、伦理问题及规制方略》)

材料三:

算法看上去是机器的力量,但决定算法的,是人。人的失误会带来算法的偏差。不能发现或者无视偏差的存在,也是人的过错。在算法大行其道之时,人应该有更高的能力对算法进行评判,及时发现与纠正算法中可能存在的陷阱与漏洞。

算法的常见陷阱之一,是它会带来的偏见与歧视,而且是用更隐蔽的方式。例如,搜索引擎的搜索排序,是算法交给我们的答案,但这其中,时时可能隐藏着人的干预造成的信息不公正、不均衡。如果搜索引擎服务的提供者不能尽可能保证信息的公正,如果搜索引擎的使用者不能提高对搜索结果的判定能力,那么,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因算法而误入歧途。

在公共信息环境的营造方面,算法也并非总是带来客观公正的结果。在算法不成熟、不完善的情况下,相比以往由媒体人所营造的拟态环境,机器算法之下的拟态环境,未必会更接近真实社会,甚至可能会出现更多干扰人们认知与判断的假新闻或噪音。

2016年美国大选结果揭晓之后,Facebook在大选中的假新闻传播问题遭到质疑。而假新闻的增加,与Facebook采用算法而不是人工进行信息推送有一定关联。我们现在也并不能简单推断Facebook的信息推送算法是否对美国大选的结果造成了影响。但这样的事件在提醒我们,要警惕机器算法与个人兴趣双重过滤下人们对外界认知与判断产生的偏差。

进一步,我们还要问:建立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基础上的个性化算法虽然能理解并顺应人们的行为,但它们真的能读懂人性吗?徘徊在人的低层次需求上的算法,是否真的是人性?完全围绕人的外在兴趣和行为建立起来的算法,会使人们接收的信息同质化,这是否会把人们带到作茧自缚的境地,形成信息茧房效应?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对个性的解放,还是新的束缚?如果所谓个性化算法只是迎合人类的偏狭,是否最终会导致用户被信息黑洞所吞噬?

就像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说的,在极端个性化的我的日报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公共性的我们的日报。因此,以公共化信息来平衡个性化信息,是未来新闻业必须坚持的。未来的算法将不仅要解决个性化信息推送的问题,也应更好地实现公共化信息的推荐。

作为算法底层基础的数据,同样也可能随时成为陷阱。片面的数据、错误的数据、失真的数据,不仅不会更真切地映射环境和事物,反而可能成为一面哈哈镜。在数据质量无法保证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警惕贴着客观标签的数据哈哈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利用机器和智能来防止人为的数据造假。

即使算法和数据都是合理、准确的,我们也不能把未来的媒体都交给算法。算法只是未来信息生产与分发的方式之一,而不是全部。人应该超越算法,保持自身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力与判断力。

在机器可以大规模地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分发时,对这些信息的价值判断、真伪判断,还需要人,这既包括专业的媒体人,也包括有良好的媒介素养的普通人。在机器可以批量地进行事实性信息生产的时代,人的力量将更多地向意见性信息(如评论)生产倾斜。而有公共价值的意见的产生,是建立在人的判断与分析能力基础上的,即使机器可以帮助媒体更好地描绘现实世界的图景,对这些图景的解读,还是依赖于人。

但无论如何,机器进入到新闻的智能化生产领域,都不是坏事,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将人从那些简单重复的信息生产中解放出来,这会促使人重新思考自己在传媒业中的核心价值,将自己的弱项交给机器,而强化自己的强项,当然这样一个判断与迁移过程将是漫长的。未来人在信息生产中的角色和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发生变迁。人在未来信息生产中的重要程度,取决于其对于那些不可替代的角色的认识与实现程度。

(摘编自彭兰《机器与算法流行的时代,人该怎么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算法的“温故而知新”,包括平台端获取用户的原始数据,在处理后导入算法模型,最终生成可供决策的新信息的工作步骤。
B.算法在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提高信息生产效率、缓解信息过载难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泄露、隐私侵犯、算法黑箱等问题和风险。
C.算法是否存在偏差,能不能发现或正视偏差,能不能及时纠正偏差,都取决于人,因为决定算法的是人而非机器。
D.尼葛洛庞帝认为,除了“我的日报”,我们还需要公共性的“我们的日报”,这可以平衡个性化信息,防止用户被信息“黑洞”吞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使用搜引擎获取信息时,排在前面的信息不一定是最佳答案,因为搜索引擎服务的提供者在设计算法时可能带有偏见。
B.Facebook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假新闻增加的例子,证明在公共信息环境的营造方面,算法会增加干扰人们认知与判断的因素。
C.材料三大体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证了人要超越算法的观点。
D.材料三的作者对机器进入新闻的智能化生产领域持积极态度,认为机器有助于人类将更多的力量放在意见性信息生产等机器不可替代的方面。
3.下列各项中,关于“信息茧房”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上人们通常不会关注、接收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信息,而主要接收、关注与自己想法相同的信息。长此以往,会使得接收的信息同质化,从而形成“信息茧房”。
B.抖音针对用户的精准推荐是互联网时代中“信息茧房”的集中体现,一个爱好美食的用户,他的抖音“推荐”一栏中,推送的内容里美食类内容通常占大部分。
C.内容定制类手机新闻客户端或多或少存在“信息茧房”的效应,因为软件给受众推荐的往往是受众感兴趣的内容。
D.导航软件根据用户的需求,将路况信息导入算法模型,为用户设计相关路线。现在很多人出行都依赖导航而不认路,就是“信息茧房”效应的表现。
4.结合材料一算法的应用步骤及材料二的内容,简述算法引发的伦理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5.在算法时代,为避免算法带来的风险,你认为用户应该具备怎样的媒介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
2021-05-08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下列作品中不是以谥号来命名的是(     
A.《聊斋志异》B.《王文公文集》
C.《欧阳文忠公文集》D.《范文正公文集》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邹阳、枚乘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读《子虚赋》而善之,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筰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往使。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筰之君皆请为内臣。通零关道,还报天子,天子大说。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余,复召为郎。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①上:指汉武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B.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C.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D.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对皇帝的尊称,《史记》以“上”称武帝,以谥号称景帝,暗含臧否之意。
B.苑囿,在汉代是皇帝和诸侯的专属领地,具有生产、游猎、赏玩、宴请等功能。
C.转漕,是指转运粮饷,古时陆路上的运输称为“转”,通过水道运输则称为“漕”。
D.节,即符节,古时象征皇帝亲临,司马相如出使时,朝廷授予其节作为凭证信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相如志向远大,才华出众。他少时喜欢读书、击剑,早年因仰慕蔺相如的为人而改名;他善于著书,后来因作赋受到赏识。
B.司马相如借赋进谏,方法独特。他创作了《子虚赋》,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和无是公三个人物,以此劝谏武帝,得到肯定。
C.司马相如尽心国事,安边有功。他出使西南,开通边疆道路,将当地的各民族团结统一于大汉疆域,为国家安定做出了贡献。
D.司马相如历经两朝,宦途坎坷。景帝时,他客游梁地,孝王死后,因无官可做而投奔王吉;武帝时,定西夷建功,后又被免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
(2)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
5.司马相如“客游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独霸角

李方

第一次去帮扶户赖青久家,是队长龚海鹏陪着去的。车从刘湾、滴垴、下寨几个小队驶过,七扭八拐,从谷底爬上梁顶。道弯路窄,但都已硬化,还不算太难走。远远地看到,山嘴上有几株落完了树叶显得灰黑的树木和一户人家高耸的蓝色屋顶。龚队长让停车,说:“前面车不能走了。秋天的时候已经挖好了路基,打通最后一公里,现在天冻了,没法硬化,停工了。”

我只好拿上扶贫手册、各种表格,步行前往。我一边躲避着挖虚的土,一边听龚队长讲赖青久。

“这人是个独霸角,跟谁都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大集体的时候,几乎和队里的每个人都闹过别扭。别说其他人,连跟自己一母同胞的两个弟弟都不对付,打架吵嘴住不成邻居,搬到这个山嘴上来了。”

我心里一沉。“独霸角”是西海固的土语,谓人性格孤僻,待人生冷硬倔。摊上这么一个扶贫对象,工作怕是难以顺利。

还未到门口,当路一根绳索,拴在路两边的枯树上。龚队长说:“看!如何?好端端的人、车走的路,给你用绳子拦了。”

赖青久五十七岁,眼不花,耳不聋,腿脚灵便。赖青久问:“干啥的?扶贫的?拿的啥?”

我说:“今天只是来认个路,见个面,填表掌握一些基本情况。你抽烟吗?不抽?那我也不抽了,免得让你受二手烟的害。”我拿出烟敬他,以便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见他不抽烟,只好作罢。我又问:“老赖,干吗在路上拉绳子啊?”

赖青久很生气:“硬路挖成了虚土,又不硬化,人来车往,尘土飞扬,挡住,不让他走。”

“这是路啊,怎么能挡呢?”我劝他。

赖青久大手一挥:“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这里不让走,他可以绕着走。山下边还有一条路,全硬化,又不远,不过多走15公里罢了。”

初次见面,不好搞得太僵,了解完大致情况,填好表格,我就道别离开了。

清明前后,栽瓜点豆。抽了空,我第二次去老赖家。这次因为正在硬化道路,施工车辆较多,所以车停得更远,我和陪同的妇女主任一同在人欢马叫的施工路段的边上走。

妇女主任说:“独霸角就是独霸角,说话办事就是跟人不一样。前些年湾里种西瓜,也是个收入。他拉瓜到街上去卖,别人问瓜价:‘多少钱一斤?’他说:‘一毛。’别人说:‘少价吗?’也就是那样随口一说,实际上瓜价人人都知道,就蹲下来挑瓜。结果他说:‘少价。两个五分。’你想谁还买他的瓜?去年搞养殖,他老婆养了头母猪,下了猪娃子,让他用摩托车捎到集上去卖。别人问:‘猪娃子好着吗?’他给人家来一句:‘不好,害着病呢!’”

我说:“这不纯粹跟人抬杠吗?”

妇女主任躲着驶过的车辆笑着说:“就是呀,害得他老婆背篼里装上猪娃子集集不落地去卖,又不会骑摩托,被害惨了。”

好容易到了赖青久的门前,绳子没有了,换成了两根长竹竿,打着叉挡在路中间。进了门,妇女主任说:“老赖啊,市上……”

老赖背着背篼,手里提着铲子要出门。老赖问:“干啥的?扶贫的?”

我说:“老赖兄,去年冬天我来过,今天来是核实一下,给你的化肥和薄膜送到了吗?送到了?送到了好,请在手册上签个字,也不敢耽误你上地。可是,赖兄啊,干吗还挡着路啊?拿掉吧。”

赖青久气得把手里的铲子扔了,说:“拿掉?拿掉还不把我家门口当骡马市场了?化肥是拿来了,往家里抬的时候把袋子扯破了,化肥撒了一路,害得我扫了好半天。”

妇女主任脸上挂不住,说:“他叔,你把路挡着车上不来,这么远的路抬上来,可不得扯破了?”

赖青久仰头怒目:“你又没来,你又没抬,你见了?”

赖青久弯腰拾起铲子回手扔到背上的空背篼里,就要走。

我沉下脸,拦住他:“赖兄,撒了的化肥再补给你一袋都行,但你得把路障撤了。这是众人走的路,你不能这样。”

“咦,一袋化肥两卷薄膜就能指挥我了?路是众人的,但家门前这一截儿是我的!”

我们只能跟在他的屁股后头出来,先走了,他在身后恨声恨气地锁着大门。

到了秋天,基础母牛入了栏,非得签字不可。但我心里发冷,不想再上山爬洼到山顶上去。我跟村支书说:“你啥时候去老赖家顺便把扶贫手册带去,让他把字签了。”年轻的支书连忙摆手说:“那绝对不敢。别人的可以,老赖不行。你去了他多少还给点儿面子,我去了那是拿着鸡蛋往石头上碰呢!”

这也是实情。现在村上的工作不好搞,村民和村干部之间,有着一层看不见摸不着的隔膜。我只好憋着气再去。车一直开到赖青久家门前不远。一根粗壮的长椽横空而过,两头用长钉死死地钉在路两边的那两棵枯树上。车只能停在这里了。

村支书说:“我们钻过去吧。”

我说:“不。”

我掏出手机拨打赖青久的手机。

“谁?打电话啥事?”

老赖将头从大门里伸出来,望了望,关了手机,向我喊:“基础母牛已经拉回来养在圈里了,没啥事我关门了。”

我厉声喊:“老赖,过来!”

老赖趿拉着棉拖鞋,吸着鼻子,边走边说:“天气冻得人淌清鼻呢,出来干啥呀?”

我说:“天寒地冻是实情,一万块钱的母牛也养到圈里了,签个字你都怕麻烦?你这人是不是太有点儿不知好歹?”

老赖签了字,手扶着拦路的横木,平视着我的眼睛说:“别说一头牛,就是给上十头牛,也是政府给的,又不是你给的,我有啥不知好歹的?不是看你大冷天跑一趟,我连字都不给你签。”

我和村支书站在寒风里,显得很无奈,甚至看上去可能还有点儿滑稽。老赖看着我们,突然就笑了,是那种憋了很久终于绷不住的笑,他越笑越畅快。天上飘起了雪花,我和村支书仰头看看天,看看越笑越畅快的老赖,终于忍不住也笑了。

(选编自《小小说》)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赖青久家的环境描写,“灰黑”的树木,“一户人家高耸的蓝色屋顶”,既符合季节和农户的特征,也营造了一种冷僻的氛围,为下文写赖青久的性格造势。
B.小说中以“我”为代表的扶贫干部工作认真负责,但在面对赖青久这样的独霸角时,也难免灰心、生气,这更好地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基层干部形象。
C.赖青久家门前挡路的路障从绳子到竹竿到粗壮的长椽,既体现了他的自私、狭隘,也可以从中看出他故意跟人对着干、唱反调的心理。
D.龚队长和妇女主任对赖青久的介绍侧面表现了赖青久性格孤僻,生冷硬倔,说话做事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也揭示了他致贫的真实原因。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使用有限视角来讲述故事,虽然局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能拉近小说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便于带动读者了解我国的扶贫工作。
B.小说明线暗线交织相照,明线是“我”对赖青久的帮扶工作,写出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暗线是最后一公里的修路进程,象征脱贫工作即将取得成功。
C.小说没有快速发展、紧张的故事情节,“我”三次到赖青久家的扶贫工作都不顺利,情节的摇摆更好地展现了基层扶贫工作的艰辛。
D.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人物的语言贴合其身份特点。比如“跟谁都尿不到一壶”“干啥的?”“害着病呢!”,方言口语的运用使西北农村农民的形象更加真实鲜活。
3.“我”三次到赖青久家,对赖青久的称呼从“老赖”到“赖兄”再到“老赖”,不同的称呼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4.小说结尾赖青久笑了,“我”和村支书也笑了。他们的笑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

其一,爱无等差。“‘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伍非百《墨子大义述》)“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所谓“厚不外己,爱无厚薄”(《大取》),“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小取》),“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为什么要“兼爱”呢?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法仪》篇说得更明确:“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从而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做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中》)。可见,“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其二,兼以易别。墨子的“兼爱”与孔、孟的“仁者爱人”不同,后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亲”、“尊尊”为原则,主张仁爱有等,“轻重厚薄”有别;前者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基础,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儒家的爱发自内在心理的“仁”,以伦理为本位;而墨家的爱源于外在互利的“义”,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天志中》)墨子的爱重“兼”,《说文》释“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并持二禾而不专持一禾,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墨子视爱人若己为兼,亏人自利为别,并据此作出了“兼士”与“别士”、“兼君”与“别君”的区分,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通过“兼以易别”(《兼爱下》),达到人格平等地位的最终实现。

(摘编自马作武《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材料二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1939年4月24日,他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他还进一步发挥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一条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他对陈伯达研究墨子称赞有加:《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毛泽东视墨子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表达了他对墨子的高度评价。

陈独秀也推崇墨子,他说过:“设若中国自秦汉以来,或墨教不废,或百家并立而竞进,则晚周即当欧洲之希腊,吾国历史必与已成者不同。”又说:“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

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

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

(摘编自郑林华《<墨子>与中国共产党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他缅怀与追思无等级的氏族时代,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
B.墨子在《法仪》中指出,因为“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所以,我们应遵循“天志”,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
C.墨子推崇“兼”,反对“别”,他主张 “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认为“兼以易别”是实现人格平等地位的途径。
D.陈独秀认为墨家的思想如果不废止,将改变中国的历史,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执着于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由此可以推出,他所谓的体制和秩序存在局限性,也将遭到来自统治阶层的阻挠。
B.墨子“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句话既有对墨子救世情怀的肯定与赞美,也隐含着对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
C.墨家的“爱”以平等为原则,儒家的“爱”注重等差和分别。通过两者的对比,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
D.材料二中,毛泽东和萧楚女推崇墨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墨子的思想对共产党人的影响,都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3.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做法或主张与墨子的思想相矛盾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D.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4.结合材料内容,简述墨子的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讽,字补之,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平阴县。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讽辨数激昂,喜为名声,然亦操持在己,吏不敢欺。为县存视贫弱,至豪猾大家,峻法治之。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岁旱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县令争不可,讽曰:“有责,令无预也。”即出贷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徙知梁山军,以母老不行,得通判郓州。诏塞决河,州募民入刍楗,而城邑与农户等,讽曰:“贫富不同而轻重相若,农民必大困。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司误也。”即改符,使富人输三之二,因请下诸州以郓为率,朝廷从其言。徙知广济军,民避水堤居,凡给徭于官者,讽悉纵使护其家,奏除其租赋。累迁太常博士,出知青州,再迁户部郎中。时山东饥,宰相王曾,家积粟多,讽发取数千斛济饥民,因请遣使安抚京东。入为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钱惟演倡议献、懿二太后宜祔真宗庙室,讽弹奏之,请绌去。仁宗不听,讽袖告身以对曰:“陛下不听臣言,愿纳此,不敢复为御史中丞矣。”帝不得已可之,讽乃趋出,遂贬惟演随州。时上章懿皇后,宰相张士逊、枢密使杨崇勋日中不赴慰班,讽弹士逊与崇勋,俱罢。徙保信军,听居舒州持母丧,又许归齐州。服除,迁光禄卿、知陕州。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复给事中,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B.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C.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D.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被称为进士。
B.博士,指古代学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的官职,后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有“署、假、摄、兼、行”等。
D.谥,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讽才能出众。黄河决口后,他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他办事有主见,下属官吏不敢欺骗他;他用严厉的法令来治理强横的富豪。
B.范讽敢于担当。他在淄州任职,发生蝗灾,百姓想种蝗虫不吃的豆类,却没有种子,他不顾县令反对,打开官仓借粮食给百姓。
C.范讽体恤百姓。百姓为躲避水灾住在堤上,他让在官府服徭役的人都回去护家;山东饥荒时,他从家中拿出几千斛的粮食来救济灾民。
D.范讽不畏权贵。他请求罢免钱惟演,皇帝不同意,他以不任御史中丞迫使皇帝接受他的意见;他还敢于弹劾不守规矩的权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出贷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
(2)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
5.治理黄河水灾时,官府向民众征集草把、竹木土石等物,城镇居民和农民缴纳的数量相同,范讽为什么反对?请简要说明。
2021-03-03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检语文试题

7 .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①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②。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作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选自《俗世奇人》)


【注】①赛:天津地方土语,有“好像”或“似”之意。②各色:方言,意思是特殊,与众不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B.小说主人公苏七块职业是医生,在医术上可谓是“正骨神医”,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说明他的医德遭人质疑。
C.作者借鉴了古典小说的白描等技法,故事性和传奇性很强,小说语言典雅优美。让人粗读故事会大呼其妙,咀嚼文字又觉得精妙无比
D.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结局颇有点出人意料,读者在对苏七块的个性、人品感到惊疑、怪异之际,又会对他油然萌生敬佩之情。
2.小说是如何塑造苏七块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3.苏七块是冯骥才文化小说系列中的“奇人”之一,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苏七块身上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 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让他成了一名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在大海里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节选自《当代中国经典小小说第五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首长询问谁“能爬山”“会游泳”,父亲连用两个具有方言特色的“没啥说的”来回答首长问话,这突出了父亲的积极与自信。
B.排长说“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而“活着的东西”就是海鸟、海龟、螃蟹,暗示了父亲在岛上的孤单、寂寞。
C.父亲作为一名海军战士,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技能,来到远离大陆的小岛守护灯塔40年,表现了父亲命运的坎坷。
D.小说写父亲临终前“眼角却淌下泪水”,这既是因为父亲对母亲理解他并安排海葬而倍感欣慰,也饱含父亲对母亲几十年来对自己不离不弃、相爱相知的无限感激之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叙写普通人的平凡事时,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B.小说构思巧妙,祖孙三辈的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父亲与我热爱大海,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C.本文语言质朴无华而雄浑大气,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反面衬托等多种方法来塑造父亲这一光辉形象。
D.本文情节并不曲折,但以“灯塔”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的高潮部分是写父母在暴风雨的夜里守护航灯。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4.《灯塔》这篇小说在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全国小小说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请从主旨的角度阐述该小说荣获一等奖的理由。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转眼就迎来另一个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写作和阅读状况急剧改变。从未有如此多的人参与涂抹,几千万人从事广义的“文学写作”,无数的文学品类蜂拥而至,让人猝不及防,文字的潮汐时刻在涌动,不是目不暇接,而是直接将人们淹没。无论是网络平台还是纸质媒体,午夜和凌晨都有新作发表,黎明时分已阅读十万,跟帖八千。人们不得不接受读物泛滥和选择困难这样的现实,一部作品引起轰动的情形绝无仅有。

有人把网络时代日夜翻涌的语言文字比作一场“沙尘暴”,透露出十足的悲观和恐惧;也有人喻为语言文字的“瓢泼大雨”,比起荒漠里偶落的雨点,的确像遭遇了一场倾盆大雨,大水漫卷之灾令人惶恐。如果能够再达观一些,是否还可以有另一种中性的描述,比如想象我们正走进一片语言文字的“热带雨林”?这里是一个强旺生长的、繁茂重叠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各种各样难料的状况,更不乏巨大危险。

一旦进入这样的“热带雨林”,那么所有的行进者都要提防了,要有相当过硬和周备齐整的行头。因为这里有大动物出没,有蜘蛛和蟒蛇,有葛藤和食人树,还有藏了怪兽的沼泽水汊。当然这里还有关到惊异的花卉和果实,有惊人的繁殖和生长,有高大的绿植铺天盖地。

每个写作者都是“行进者”,他如果按照过去的方式毫无准备地踏入丛林,可能连半途都无法抵达。他将从头设计重新选择,以应对茂密的纵横交织;扎好营地点起篝火,将利器打磨锋锐;极其谨慎地行动,许多时候以静制动,在合适的时刻出击。一个心神笃定的写作者不会在这样的时刻放弃。他会愈加严苛地对待笔下的每一个字,滤掉一切泡沫,压紧每一方寸。不堆积,不急切,不趋时,不彷徨,更不能困顿,不能在睡思昏沉中流出口水。必须具有坚硬的本质和锤炼精神,最终形成强大的意志力,固化冷凝,以此抵抗迅猛的狂潮。一切急速追赶,踉跄狂奔,都将倒在带刺的葛藤下边。把真正的价值放在时间里,却又不能把时间当成敷衍的说辞。

审美具有差异,它将决定野蛮与文明、完美与粗拙。毁灭情感和自尊的高科技加物质主义,走到了一个极处且无法遏制。作为文学,尾随就是堕落,就是一钱不值。我们曾经专注于精神,写人的失败、勇敢和抵抗,写人的尊严。人受到侵害之后多么痛苦不安,他们退于绝地,日日独思。而今,且起而做工,着手从未有过的复杂而艰巨的事项吧。文学当然会让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具有精神的优越性,让其变得更自信和更有力量。

(摘编自张炜《语言的热带雨林》)

1.下列对于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直接将人们淹没”,形象表现了读者无法选择的困难,他们已经找不到能引发轰动的心仪作品。
B.相较于“沙尘暴”和“瓢泼大雨”,“热带雨林”更达观、中性,准确揭示了网络时代的文学状况。
C.“不能把时间当成敷衍的说辞”是指时间一直在流逝,时不我待,因而不能敷衍塞责,虚度时光。
D.“起而做工,着手从未有过的复杂而艰巨的事项”,是指每个行业都要直面挑战,认真做好自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注重正反对比,开篇即从反面着笔,对泥沙俱下的文学现象痛下针砭。
B.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对于文学应该“怎么办”,文章后半部的论述切中肯綮。
C.文章善用比喻论证,诸多比喻既增添了语言的形象性,也使文章内涵更加耐人寻味。
D.对于文学写作和文学阅读,文章都表现了高度的关注,而其论述更偏重于后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于商品经济时代,网络使文学变成了“大众的狂欢”,这对文学工作者未必是幸事。
B.当今的写作者,将面对着更多的诱惑、应对更多的挑战,但仍可以写杰出的作品。
C.高科技与丰厚的物质生活必定具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们将助力于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文学将提升人的审美品格,维护人的尊严,让人们拥有精神的优越性而更加自信。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度浮桥至南台

陆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闲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用船或筱作为桥墩、上铺木板的桥。此处浮桥横跨南台江,后建成万寿桥。这首诗是陆游担任福州宁德主簿时所作。②九轨:浮桥上多辆车子。九,表示多数,形容浮桥之宽。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此处指代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废”既写出诗人寓居福州、困于多病、长久未登山临水的境况,也流露诗人郁郁不得志的情怀。
B.颈联视听结合,诗人听钟鼓、看云烟,感悟自然的变化、人事的变迁,深感时光易逝、壮志难酬。
C.诗人“白发"虽生而“豪气”犹存,但最终在报国无门的痛苦中,醉坐榕树之下,吹笛自遣,落入了借酒浇愁的消沉。
D.这首诗写得曲折有致,叙客居多病,赏浮桥之景,听钟声赏云烟,直抒豪气,醉坐吹笛,读来情感起伏跌宕,动人心弦。
2.古人评价颔联“写浮桥,语颇伟丽”,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020-10-19更新 | 231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