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7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2.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2-06-08更新 | 13837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昭君怨·牡丹

(南宋)刘克庄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注】①姚黄:姚黄魏紫,是洛阳牡丹中的名贵品种。②广陵花:广陵,即扬州;广陵特产芍药和琼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洛阳牡丹天下闻名,词人以花谱所记“姚黄”,写出昔日洛阳牡丹的名贵和美丽。
B.芍药和琼花虽也美丽,但若要用国色天香的牡丹与之相比,也确实委屈了牡丹。
C.旧日王侯家的园圃今天已长满荆莽,狐兔寄居其中,直写花谢无人观赏之萧瑟。
D.本词构思精妙,一反咏物诗词摹物言志的写法,鲜明的对比之中饱含深沉的情感。
2.刘克庄生活在南宋王朝濒临覆亡之际。后人评价,刘克庄的词“是时代的悲歌”,同时“它对现实的批判性也有所加强”。请结合本词,对此做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

【唐】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玉树: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②景阳:陈朝官殿名,陈后主宴饮作乐之地。③松楸:坟墓上的树木。④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石燕,通风雨则飞,风雨停则复还为石。⑤江豚:传说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思想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陈朝却已末日来临,隋军直逼景阳官,金陵由盛转衰。
B.前两联首先追述前朝历史,然后补写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蕴含的历史教训。
C.本诗中间两联既直观描述,又委婉倾诉。现实与传说并序,形象丰富多彩,气氛神秘莫测。
D.除了抒发金陵繁华一去不复返的慨叹,诗人还在尾联展现对自己所处时代不同于六朝的期许。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诗人漂泊巴蜀、流浪万里的艰苦的现实境况,但“三巴路、万里身”又给人以气象宏大之感。
B.颈联写到虽然与家乡亲人相隔万里,不过幸好有朝夕相处的僮仆相伴,由羁旅之苦转而写亲情之乐。
C.戴叔伦的诗句“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与本诗“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在内容和情感上有相似之处。
D.整首诗语言朴素,意境苍凉,情韵幽绝,手法虚实结合,虽不事雕琢,却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2.《围炉诗话》中评价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道:“说尽苦情、苦境矣。”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该评论的合理性。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长歌续短歌

李贺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秦王②不可见,旦夕成内热。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注:①本诗写于李贺考进士受到排挤打压之后。②秦王:指唐宪宗。李贺在世时,宪宗有一定作为。李贺对这样的君主是寄予希望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感情深沉,一唱三叹,反复渲染,抒发了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之情。
B.开头二句紧扣诗题,有愁苦万分,悲歌不已的意思。“破”、“断”二字,用得很奇特,但也都入情入理。
C.三、四句写进见“秦王”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内心更加郁闷,像是烈火中烧,炽热难熬。
D.五、六句写内热之因,百姓忍饥挨饿,自己不能面陈“秦王”,只能借酒浇愁。
2.前人评李贺诗“感怨刺怼,寄托遥深,颇得《离骚》的神髓”,请结合“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二句谈谈你的理解。
6 . 阅读下列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①使君: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居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2.有诗评说,这首词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2022-05-11更新 | 1000次组卷 | 49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东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

宋·张元千

三月晦,送春有集,坐中偶书。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注]①管领:主管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写出了春去的内心感受:春来春又去,时光匆匆过。这最易引起一个垂老之人内心的翻腾。
B.“醉后”两句写词人虽有了白髭须,但没有丝毫的悲伤,还希望如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承接上一句的“争肯输年少”。
C.“醉后少年狂”句是借用苏轼《江城子》词中“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趣。而“管领风光处”则是化用白居易《早春晚归》“金谷风光依旧在,无人管领石家春”的诗意。
D.“插花”两句写词人晚年常插花起舞,饮酒作乐,得过且过,无所事事。
2.古人说,“真字是词骨”,请分析本词的语言风格。
2022-05-11更新 | 32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答龙门潘秀才见寄

黄庭坚

男儿四十未全老,便入林泉真自豪。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山中是处有黄菊,洛下谁家无白醪

相得秋来常日醉,伊川清浅石楼高。


[注]①龙门:在洛阳南,伊水由此北流。②白醪:一种糯米酒名。③石楼:龙门香山寺中的一处建筑。武则天常会群臣于此,有过著名的“赋诗夺锦”的故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潘秀才壮年时即优游林泉自有拔出流俗的气度,暗寓其不得志之意。
B.“明月清风”句写清风明月非凡夫俗子能欣赏,喻指潘秀才超凡脱俗。
C.“轻裘肥马”句写潘秀才弃富贵生活取高雅迈俗的境界,与前句呼应。
D.本诗体现诗人追求“不俗”的人格境界,使读者受到诗人人格的感染。
2.诗评家认为本诗“以气概豪迈见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2-05-04更新 | 33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蓟门:在今北京西南,依山靠海,地势险要,是唐朝重兵屯驻地。关北是契丹族。②燕台:即黄金台,燕昭王建台,置千金于其上,以招纳天下贤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笳鼓喧喧”渲染出一种欢快的气氛,同时这又是集结军队奔赴沙场的序曲。
B.本诗前三联均是远望之景,意象雄浑阔大,表现诗人豪迈开阔的胸襟。
C.颈联看似写景,实则写事,既体现了“战”,又写出了“守”,内涵丰富。
D.尾联运用班超、终军两人的典故,抒发作者渴望投笔从戎、立功疆场的豪情。
2.客心因何而惊?请结合前三联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夜泊

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注】①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诗人北上京师应试,当时明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境地。②吴会:吴地的会稽,即作者故乡。③燕台:指燕京,明朝的京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描绘出苍凉壮阔的黄河月夜图。“似战场”表明思之所向,透露出诗人对国事时局的忧虑。
B.三四句视听结合,移步换景,有动景有静景,有远景有近景,有物象有心声,隐含着深沉的情思。
C.五六句叙事抒怀。“书难达”见离乡之路远,“路正长”言报国之途艰,表露诗人忧国伤己之情。
D.七八句语言质朴平实,不事雕琢。诗人久客异乡竟不辨故乡他乡,慨叹中蕴含复杂感情,耐人寻味。
2.请分析诗歌第三、四句在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