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松滋渡望峡中

(唐)刘禹锡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


注:①松滋渡: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北,距下牢关三峡尽处不远。②夷陵:楚国先王陵墓,在今湖北境内,秦军曾焚烧夷陵。③鸟道:指三峡曲折水道。④十二碧峰:指重庆、湖北交界的巫山十二峰,其中巫山神女的传说最为著名。⑤永安宫:三国时刘备所建,在今重庆奉节。⑥荒台:传说中神女的阳台。
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雨”与“寒梅”点明季节,给全诗笼上了一层迷惘的气氛。
B.三、四两句追述史实,以山川为证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慨。
C.五、六句转向单纯的客观景象描摹,写船夫的艰辛和三峡的迂回。
D.七、八句是自然的联想,由眼前景联想到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
2.有人说本诗全无“望”字,但紧紧围绕“望”字说去。请对本诗的这一特点加以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留别南昌诸友

翁卷

衰颜怕被青铜见,病骨堪同瘦鹤群。

出久并荒幽径菊,未归长忆满山云。

春风岂识吟人恨,夜雨频于客舍闻。

万柳百花好时节,别君愁绪乱纷纷。


【注】翁卷,乐清(今属浙江)人,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当为诗人客居南昌所作,其时他正欲返回家乡,故以此诗寄寓离别之情。
B.颔联中作者对幽径菊荒的想象及对家乡山云的回忆,表明诗人离开家乡已久。
C.颈联以“春风”“夜雨”点明时令,意在表现时光流逝之快,转瞬又过去一年。
D.尾联以乐景写哀情,用万柳百花之乐景衬凌乱愁绪之哀情,有倍增其哀效果。
2.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所写之“愁”的内涵。
3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赏牡丹

王建 〔唐代〕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赏牡丹

刘禹锡 〔唐代〕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①苓菱(líng):唐人认为苓即荷花。②踯(zhí)躅(zhú):指山踯躅,又名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杜鹃花。③含棱:翻卷的花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开篇言牡丹之贵,“名价别”三字直接道出牡丹的尊贵凌驾于诸花之上。随后作者用一个“益”字,夸张地写了长安城内牡丹花开的盛况。王诗“皇都”与韩昌黎“绝绝胜烟柳满皇都”的“皇都”皆指唐上都长安。
B.两首诗描写牡丹,都用了反衬手法。王诗以荷花来反衬牡丹的超绝的芳香,刘诗以荷花反衬牡丹的清高多情。
C.刘诗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作结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习俗,又从正面写出牡丹花的诱人魅力:正是由于它具有令人倾慕的“国色”,才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争先赏玩。
D.王诗全诗不寄托政治抱负个人得失,就是围绕一个“赏”字,且赏出了独特的风格,乃唐代赏牡丹诗作中别具一格的作品,从写牡丹之盛到牡丹之贵再到牡丹之美转而写牡丹将谢,再写牡丹凋零,作者一步步引导大家从赞叹到喜爱再到怜惜。
2.王建的诗是如何描写牡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11-09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嘉应中学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三模拟测试(二)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没有日光的夜晚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之精神。
D.“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
2.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还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021-11-03更新 | 335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黄金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

司马光

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


[注]①诗人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退居洛阳。后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潞国公)也因反对新法入洛定居。君贶(kuàng),即宣徽使王拱辰。东庄,文彦博在洛阳的宅第。②丕构:大厦。③萧相:汉代名相萧何,曾辅佐汉高祖,终遭猜忌,有人劝他“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景由远及近,浓淡相间,描绘出一幅恬静雅致的庄园山水图。
B.第二句水天相连,浑然一色,与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近。
C.第五句运用借代手法,暗指国家这座大厦需要依靠辅弼大臣来支撑。
D.全诗波澜起伏,感情抑扬有致,在严密的章法中写出诗人的不尽之意。
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在写景手法上的妙处。
2021-10-22更新 | 248次组卷 | 62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②祢:祢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由一“怜”字引出,“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
B.颔联写了苏秦当年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一“尽”、一“新”,两相映照,苏秦的凄苦之状如在眼前。
C.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家园的情景。
D.王维与丘为是同辈诗友。全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作者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诗情也由浅入深。
2.结合全诗,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注]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进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句。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的心曾与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表达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流露出深切的眷念。
B.颔联说韩愈的“篇章”传到华岳,自己慰问的书信跟随着驿马出关驰过泷流,表明二人情谊深厚,肝胆相照。
C.颈联写途中所见。“峰悬驿路”写驿路盘山而上,极言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海潮浸到城脚,暗指处境凄苦。
D.此诗首联写意,次联写实,三联写悬想,尾联写祝愿,而通篇又以“此心”二字为契机,书写深挚的友情。
2.前人论此诗,认为尾联是照应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蓟城:唐朝的边疆重镇。②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③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却着一“惊”字,下句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
B.诗人看见积雪闪着寒光,曙色中旌旗飘扬,这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气势的庄严、军容的严整。
C.颈联前句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可见此地防守非常牢固。
D.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与之类似的还有《观沧海》的“观”字。
2.《批点唐诗正声》评价此诗:“全诗充满壮健之气。”请从写景和抒情两个方面分析本诗的“壮健之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