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各主要国家纷纷选择绿色复苏和宣布碳中和目标,绿色技术创新正成为国际竞争的热点。基于多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①主要国家在多个领域对绿色技术进行了战略布局。从全球绿色技术申请专利分布和主要国家绿色技术战略布局来看,绿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侧重环境治理,到强调特定重点领域的绿色技术,再到如今的多领域、跨领域的绿色技术体系的过程。2007年及以前,环境管理领域绿色技术专利数量位居全球第一位,绿色技术侧重环境治理技术。随着能源储备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主要国家逐渐关注对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能源领域,纷纷出台多个能源战略,不断推进绿色环保清洁低碳能源的发展。但是在气候减排目标落实过程中,发现仅依靠能源领域的措施和行动不足以完成原有的减排目标,因此,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入手,目前主要国家已将绿色技术布局从能源领域不断向其他领域延伸,在国民经济中的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多个部门进行了绿色技术战略布局,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已经渗透到国家经济的方方面面。

②全球绿色技术研发近几年开始回升并呈现增长趋势,预计未来将会迎来新一轮增长。基于全球绿色技术领域 PCT 专利态势分析,2000年以来,全球绿色技术领域研发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增长期和2013—2017年缓慢衰退期后,从 2015 年开始,绿色技术 PCT 专利申请量开始回升呈现增长趋势。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预计未来绿色技术研发会迎来新一轮增长。在国际绿色技术领域,美国、日本、德国、中国、韩国、法国和英国是全球绿色技术领域 PCT 专利申请的主要国家,美日欧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虽然研究规模不断扩大,但仍与领先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③能源技术是绿色技术的重点领域,氢能成为主要国家能源战略布局的重点。从绿色技术研究领域发展情况上看,自2007年以来,与能源相关的气候减缓技术 PCT 专利申请量超过其他分支技术申请量,位居专利申请的第一位。能源活动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60%,从各主要国家在促进绿色技术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可以看出,能源领域是主要国家战略规划的重点。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期间,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或正在制定的60多项气候缓解政策中,与能源相关的政策高达25项。储能技术和氢能受到主要国家的重视,专利申请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更是将氢能规划上升到国家能源战略高度,成为主要国家能源战略布局的重点。

(摘编自秦阿宁等《碳中和背景下的国际绿色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材料二:

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建立在经济主体利益最大化基础上,经济主体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来决定自己的选择。绿色技术作为一种富有外部正效应的技术,它可以对其他个人或企业产生有利影响,却不能使创新者获得技术创新的全部效益。相反它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因此在市场竞争中不具有优势。尽管绿色技术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但市场机制不能自发解决外部性问题,市场制度并不鼓励绿色技术创新。

在现行市场制度下,由于环境资源产权界定的困难,环境资源的交易费用很高,于是市场经济主体尽可能利用环境资源来降低活动中的成本。利益约束导致经济主体的创新活动难以倾向于绿色技术,致使绿色技术创新在市场条件下不具有必然性。只有当绿色技术能给市场经济主体带来更高的成本收益比, 才会促使经济主体从事绿色技术创新。市场经济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近期利益方面。由于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对长远利益的考虑,往往风险更大,因此,市场主体从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短期利益优先于长期利益,往往是个合理的选择。而市场观念对近期利益的重视和人们急功近利的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它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并强化。生态环境问题、绿色技术创新,实际上是要求人们兼顾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甚至要求将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放在优先考虑地位。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现行的制度环境存在绿色技术创新的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创造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

(摘编自俞国平《试析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障碍》)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世纪以来,能源储备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绿色技术经历了从单一领域到特定重点领域再到多领域、跨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B.2007年后绿色技术逐步由环境领域向其它领域延伸,因此在气候减排目标落实过程中,不能仅依靠能源领域的措施和行动来完成减排目标。
C.全球绿色技术领域研发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增长,中国已成为PCT专利申请的主要国家。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更会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D.能源活动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促进绿色技术发展的规划中,能源领域是主要国家战略规划的重点,氢能成为主要国家能源战略布局的重点。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实现气候减排目标,需要工业、交通、农业等多部门协同布局,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多管齐下,不能单靠能源领域的行动。
B.绿色技术作为外部正效应的技术,可以对其他个人或企业产生有利影响,而创新者却没有得到相应补偿,这推高了绿色技术创新的成本。
C.由于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市场主体对短期利益的重视优于长期利益,而这对要求两者兼顾的绿色技术创新而言是不利的。
D.现行的市场环境存在着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障碍,市场机制自身无法克服这些障碍,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才能更好地引导绿色技术创新。
3.从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两个方面简析绿色技术创新存在的障碍。
2021-11-03更新 | 92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湖州、衢州、丽水三地市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即总体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以使读者对此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以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深刻印象。二人正式出场是在第三回,作者以内视点的方法集中笔墨次第写来,即跳出叙述者的客观视角,着意通过文中人物眼睛来看,可谓别出心裁,颇有深意。

黛玉见宝玉是先视形,再由形窥神,由神知人。形包括服饰与容貌等方面,服饰描写一再强调,冠、褂、袄、裤、靴、玉齐全,纯用工笔,显出贵族公子的气派;容貌描写双重用墨,面、色、鬓、眉、目、态具在,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重在写其内心之情,强调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两首《西江月》,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独特思想性格。似贬实褒、明贬暗褒、寓褒于贬,全面地概括了贾宝玉的不合时宜特征,为统领贾宝玉形象的总纲。

宝玉见黛玉是先总写,再细描;先观貌,次看神,后写心。总写只用八个字:“细看形容,与众各别。”这是形神兼备的、包括气质、风度在内的出类拔萃的整体感觉。细描重在借形传神,以“眉目”传情达意。“眉”以“似蹙非蹙”状之,现出其多愁善感:“目”以“似喜非喜”状之,写出她敏感多疑。而“态”、“娇”、“闲静”、“弱”、“病”等词语意在突出她的气质的独特性。“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

凡此可见,“出场定型”的写人方法是颇为允当的,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子使其形象鲜明起来,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印象,使读者容易把握。同时,也为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节选自关四平、陈默《谈<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有删改)

材料二:

作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贾宝玉的“爱博而心劳”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他那特别敏锐和细腻的思维和感情,通过他那乖张可笑的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这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惟妙惟肖地写出他对黛玉、宝钗、晴雯、袭人、平儿、香菱等各种不同类型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使其丰富多彩的各个层面,立体地不可分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独特的人物。

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如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雪雁送手炉等生活细节把林黛玉的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反复刻画、渲染、衬托,而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如贾琏与鲍二家的私通,让两个小丫头放风,凤姐、平儿回来,两个小丫头,一个吓得“回身就跑”,一个见躲不过,“越性跑出来,笑道:‘我正要告诉奶奶去呢,可巧奶奶来了。’”只这个简单的细节,就把两个性格不同的丫头勾画出来了。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四卷,《<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有删改)

材料三:

不同人物之间性格的对照可以使披此之间的性格“区别得更加鲜明”,相互起衬托作用,而带有较高审美意义的人物性格对照,应当是《红楼梦》式的对照。这种高级的性格外部对照方式怎样才能实现呢?

首先,《红楼梦》中带有较高审美意义的人物性格外部对照体系中,对照的双方都具备丰富的性格内涵。例如,袭人的性格塑造与晴雯的性格塑造,都是非常成功的。她们两人形成一种性格对照,让人感到她们的性格虽然清晰,但又不是一览无余,没有人为的对照痕迹。这就因为她们自身的性格是丰富的,其内部也有对照,也有联结,也有统一,深层结构中蕴涵着许多一家独有的内容。这样,她们的性格外部对照,由于自身性格内涵的丰富,而获得较高的审美价值。

而更关键的是,必须从外转入内,即依赖性格内部的美丑对照和美丑的二重组合,形成性格内部的对照系统。在这个对照系统中,“杂多”的性格元素,通过一定的中介,分别形成-一组一组的对立统一联系,这就是性格整体中的二重组合单元,它们互相渗透,形成丰富复杂的性格。以袭人为例,她既恪守奴才的本分,全心全意地尽奴仆之职,但也流露出对自己“奴才命”的不满。她对主子极其温顺,似有逢迎之嫌,但她又同情刘姥姥,惜老爱贫,似无势利之心。她对宝玉既有“从”也有“爱”,既有奴仆对主子卑微的恭顺,也有青春少女对恋人真实的痴情。袭人性格内里包含着美丑、善恶的对照,这种对照是由很多二重组合单元互相交叉构成的,因此,袭人的性格也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

(节选自刘再复《红楼梦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场定型”就是指人物一出场,作者就从总体上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的一种方法,可以使小说中的人物在亮相的瞬间形象鲜明,让读者对人物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B.对中心人物,作者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如对贾宝玉,从服饰、容貌、内心之情等方面为其“定型”;对林黛玉,先总整体感觉,然后细描其“貌”“神”“心”。
C.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仅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速写勾勒,更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反复刻画出来的。
D.在人物性格内部的对照系统中,“杂多”的性格元素,经过一定中介分别形成不同组别的对立统一联系,即性格整体中的二重组合单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塑造人物善于以形写神,如对林黛玉“眉”“心”的描写就写出了她多愁善感、敏感多疑、聪明颖悟的“神”。
B.材料二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通过典型的事例将工笔细描与简笔速写两种塑造人物的方式进行对比阐述,使文章的论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C.材料二论述了《红楼梦》塑造人物的多种方式,虽然塑造方式不同,但是塑造出的人物性格却很鲜明,甚至无关紧要的人物轮廓也很清晰。
D.材料三中的人物性格对照原则有性格外部对照和性格内部对照方式两种,作者以袭人和晴雯之间的各有不同、相互映衬,论证了人物的成功塑造需要来自外部的对照和比较。
3.根据原文说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是《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眼里王熙凤的出场定型,这种人物出场法即所谓“内视点”写法。
B.《红楼梦》中两首《西江月》,概括了宝玉的性格特点,一出场就给我们留下一个不仅蔑视世俗、不慕功名利禄,还徒有英俊的外貌、不学无术的总体印象。
C.相较于《红楼梦》式的内涵丰富、二重多元的对照方式,中国戏剧中常用的脸谱化对照方式,是单一化性格之间的外部对照。
D.《鸿门宴》中,项羽的英勇霸气与天真轻信、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仁义多情与残暴凶恶等多重性格形成二重组合单元,是一种高级的对照方式。
2021-11-0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上映不到三周,票房直破36亿元人民币,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点燃电影暑期档。在打破《疯狂动物城》创下的全球动画电影的中国市场票房纪录后,《哪吒》不仅观影总人次破亿,也在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中获得国产动画电影最高分,被称为新的“国漫之光”。

不只是《哪吒》,“中国风”已成为近年国产动画的创意源头,“中国味”成为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以小说《西游记》故事为蓝本,《大鱼海棠》以庄子《逍遥游》思想为创意原点,《白蛇:缘起》在民间故事《白蛇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它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让作品与观众与时代同频共振。

一些国产动画将经典故事放置在当代语境下改写。在《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中,孙大圣、白娘子、哪吒被塑造为当代人的形象:孙悟空解除封印重获齐天大圣身份,疏解了当下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焦虑感;白娘子觉悟后主动到人间寻找阿宣,展示了女性自我存在的价值和现代爱情观;百姓消除对哪吒的误解,回答了通过自我奋斗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他们的困顿与奋起,真实反映了当代人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追求。

创作者们积极应对当下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给观众带来视觉盛宴。《大鱼海棠》创造纯净唯美、大气典雅、亦真亦幻的诗意空间,令人赏心悦目。《大圣归来》《白蛇:缘起》搭建玄幻世界,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沉浸感。3年、100次的人物造型、1318个特效镜头、全国60多家公司1600多名制作人员等数据,记录了《哪吒》在视觉技术方面的努力。《大圣归来》中的小和尚江流儿和《哪吒》中的哪吒,分别以“呆萌”“凶萌”的形象出现,让受互联网文化影响的观众群体倍感亲切。

国产动画也广泛吸纳外国优秀文化,增强自身的创造力和感染力。视听语言上,《大圣归来》的山间追逐一段借鉴了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丁丁历险记》,《大鱼海棠》嫁接了日本动画的视觉呈现形式。人物塑造方面,《哪吒》中哪吒的命运和日本动漫形象火影忍者有颇多暗合之处。叙事上,《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哪吒》借鉴了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英雄之旅。这些作品通过克服障碍、完成自我成长,展现“人物弧光”,让人物变得丰满可信,把积极的价值观传递给观众。

今天,《哪吒》等影片立足传统经典,观照现代人的生活,并广泛汲取多种文化的营养,在保持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让传统文化融入时代语境,迸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让人看到“国漫崛起”的希望。

(节选自 2019815日 《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不属于国产动漫“中国味”的一项是(     
A.“中国味”成为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
B.一些国产动画将经典故事放置在当代语境下改写。
C.创作者们积极应对当下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给观众带来视觉盛宴。
D.国产动画也广泛吸纳外国优秀文化,增强自身的创造力和感染力。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哪吒》之所以被称为新的“国漫之光”,是因为上映不到三周,票房就直破36亿元人民币;观影总人次破亿,还在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中获得国产动画电影最高分。
B.视听语言上,《哪吒》中哪吒的命运和日本动漫形象火影忍者有颇多暗合之处。叙事上,《大圣归来》的山间追逐一段借鉴了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丁丁历险记》,《大鱼海棠》嫁接了日本动画的视觉呈现形式。
C.人物造型也一改以往的风格:《大圣归来》中“呆萌”的小和尚江流儿和《哪吒》中“凶萌”的哪吒,让受互联网文化影响的观众群体倍感亲切。
D.《哪吒》等影片立足传统经典,观照现代人的生活,广泛汲取多种文化的营养,脚踏实地的努力,让人看到“国漫崛起”的希望。
2021-10-29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四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网络热词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诸如黑客、闪客、维客、验客之类的陌生称谓,不明就里的人往往一头雾水:哪里来的这么多?其实,以为名的称谓古已有之,而且比现在还要多(某网站上列出的含有字的词汇有700多个,且多数为古典词汇),常见的如门客、食客、剑客、刺客、侠客等。他们的行为介于职业与非职业之间,既是适应社会需要派生出来的谋生手段,也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因而历史评价有褒有贬。上述网络新称谓,也应属于这一类,只是无所谓褒贬罢了。

字的甲骨文,俨然一幅简笔画:穹窿似的的屋宇下,左方是背着行囊的旅人,右方是拱手相迎的主人。字的本义就是外来者,它与字相对应,表示宾从的一方,如客人、客座、客卿。延伸开来,凡属外来的或宾从的事物均可称,例如,中医疾病学原理中就有客气主气之分。客气主气相得则和,相克则病。

除了本义外,字还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如客官、顾客、乘客等;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者,如游客、客籍等;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事物,如客体、客观等;奔走于各地,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自由人,如说客、镖客、幕客、掮客等。至于政客,原指投机于政治的掮客,与政治家的称呼不同,含有贬义,如果把跻身政界的人通称为政客,则是误用。

在以为名的特殊人群中,因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和传播,侠客的社会影响似乎更大一些。在我国古代,人们把那些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的人称为侠客。在《侠客行》中,李白将侠客的形象史诗化了。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读着这样的诗行,不由人陡增浩然之气,无形中唤醒英雄情结。

在古诗文中,以为名的称谓除少量是专指外,其余大多是泛称,可以理解为某一类人。如贾客指经商之人,羁客指旅行之人,迁客指流放之人,真客指修真得道者,青眼客则是指意气相投者。有些所谓的,只是作为一种别称,存在于行文表述中,并不需要具体指认或当面称呼。如,墨客、骚客、看客、过客等。有些则是以特征来命名的。如,唐传奇《霍小玉传》中,那个打抱不平的人穿黄衫,黄衫客就成了豪侠之士的代称。有些带有字的名词,虽然古今皆用,但含义有所不同。

其实,任何生命都是一个客观过程,人来天地间,说到底都是过客,哪怕你闻达八方,富可敌国,也不可能成为这个星球的永久居民。不过,你既然来了一趟,就不能仅仅是做客,而是要做些有益的事情。

(选自《从何处来》,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门客、食客、剑客、侠客等”,介于职业与非职业之间,历史上,对其评价有褒有贬,是因为“客”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
B.“客”的本义就是外来者,它与“主”字对应,这一点可以从“客”字的甲骨文的构建中得到佐证。
C.从本义来看,“客”起初就是指外来的或宾从事物;本义之外,“客”还可以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者,等等。
D.“客”这一称谓在古诗文中属于泛指,可以理解为某一类人,因而有些带有“客”的名词,古今皆用。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某网站上列出的含有“客”的词汇有700多个,而且多数为古代词汇,可见以“客”为名的称谓,自古有之。
B.“政客”原指投机于政治的掮客,属于“奔走于各地,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自由人”的意义范畴,把跻身政界的人通称为“政客”属于误用。
C.因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和传播,在以“客”为名的特殊人群中,侠客的社会影响显然更大一些。
D.墨客、骚客、看客、过客这一类“客”,并不需要当面指认或称呼,这些称呼只存在于行文表述中,用以别称而已。
3.根据原文,分别指出“茶客”“香客”“客家人”“珠履客”是以“客”的哪个意义来命名的?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

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

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有句老话说“艺不压身”,或者叫“技不压身”,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艺”或“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写个信、念个信什么的。我在家读书的时候,旧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基本上都不认识字,我就多次替别人念信、回信。再比如,如果做点小生意,记个账本,也需要文字。我的一个乡村出来的同龄朋友,他的母亲与我母亲一样,不认识字。他家里做点小买卖,他母亲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谁来买东西赊账,需要记下来谁谁买的什么,欠钱多少,她就发明了一套记录符号来记账,只有她自己认识,多少年过去了还不会认错。

总之,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

最后,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虽然乡土社会有个书本不容易,但只要识了字,有了书本就可以读了。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毫无用处,对此,陈心想持相反观点,他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中也具有实用性。
B.费孝通认为,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就因为它是“间接接触”产生的交流,所以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
C.在陈心想看来,即便乡土社会的交流可以面对面,文字也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的作用,所以是被需要的。
D.陈心想通过列举写信、念信、记账等生活需求,来说明文字在乡土社会可以应不时之需,是一门实用技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文字是个不大完善的交流工具,所以随着电话、广播、传真技术的发展,书信文告的地位日益下降。
B.费孝通认为语言交流比文字交流更完善,所以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学习文字。
C.乡土社会是一个人们可以直接面对面接触的熟人社会,这促使文字交流不再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
D.费孝通是从文字的弊端来从论证文字在乡土社会的非必要性,陈心想则从文字的优点论证文字是被需要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哪一观点会是费孝通最认同的(     
A.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笔头寥寥语。
B.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
C.一切学问没有速成,尤其是语言。
D.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
4.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北宋中期理学家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先民之“斥巧”,不是排斥或否定有关“技术”“技艺”“技巧”之“精熟”“熟练”“工巧”等,而是反对实践主体“作伪”“使用权谋”以及重视外在修饰、超越事物本身等做法。

这一文化习尚,至北宋中期发生了重大转变。其重要标志,即为周敦颐《拙赋》“尚拙”而“斥巧”思想的提出,以及邵雍、张载等人对于“巧”“拙”问题的相关探讨。周敦颐《拙赋》较为系统地表述了其“巧贼拙德”思想,将“巧”“拙”相连,“贼”“德”对举,“贼”指邪恶、有害的品质,“德”则是关乎美好的特性。并从体、用、文三个层面,对“巧”“拙”范畴进行了严格界定。周敦颐对于“巧”“拙”这对范畴的系统阐释,较之其前后的北宋人物是有明显差异的。如范仲淹有诗句:“拙可存吾朴,静可逸吾神。”只是从功用性方面来推扬“拙”,而尚未从体、用、文等层面予以深究。而苏辙的“以拙养巧,以讷养辩”,但也只是以“拙”“讷”为行为方式而罔顾其体用。再如彼时重要的文化领袖人物如欧阳修、刘敞、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或对于“巧”“拙”问题没有重视,或所见甚浅,远比不上周敦颐《拙赋》所具备的系统性和深刻性。

周敦颐《拙赋》所倡导的“巧贼拙德”审美理想,经过程颐、杨时、胡寅、张栻、朱熹等人的发挥,“尚拙”而“斥巧”观念从纯粹的功用性层面发展为具备本体论、价值论、目的论的特征,并与“求道”“向学”“为文”等相联系,成为两宋理学家颇为重视的理学命题。从两宋理学诗的总体情况来看,理学家的“巧贼拙德”思想及其影响下的审美理想,对理学家诗歌创作及理学诗呈现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两宋理学家的“巧贼拙德”审美理想,呈现为“尚拙”“斥巧”等理学诗主题。对“巧贼拙德”义蕴的探讨、以“尚拙”而“斥巧”为判断事物的标准,是这一类诗歌的主要内容。一些理学诗,往往把“拙”视为传统儒学的根本特征加以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理学家在诗歌批评方面,亦表达出“尚拙”而“斥巧”的思想追求。但从理学家的全部诗作来看,表达“尚拙”而“斥巧”的诗歌数量并不多。

一些理学家还以“拙”为名号,与之相联系,一些理学家以之为诗题,写作了不少诗篇。这些诗篇的内容往往以近乎注疏、笺释等形式,来阐释、说明“拙”“鲁”等话语精义。这些诗作,与彼时理学家“巧贼拙德”思想有紧密关联。

“巧贼拙德”审美理想,也在两宋理学诗形式、风格方面有所表现。在周敦颐提出“巧贼拙德”命题之后,复经胡寅、张栻、朱熹、刘宰、魏了翁等人的探讨,“拙”逐渐取得了“德性之知”的属性特征,并成为“问学”“作文”等的判断标准。由此,“斥巧”而“尚拙”实现了从德性之知到见闻之知的全面覆盖,“以拙为美”“尚拙”等顺乎自然地成为理学家诗歌创作的自觉追求。

与理学家的“巧贼拙德”审美理想相关,两宋理学诗表现出有意识地对传统诗歌艺术技巧和表现方式的疏离。一些理学家的诗歌创作,不讲究押韵、用典,也不注重字面用语的锤炼,近乎用一种随口漫吟的方式写诗。

除此之外,两宋理学家的“巧贼拙德”审美理想,也对一些理学家的诗歌风格产生了影响。两宋时期不少的理学诗人,其诗歌风格具有质朴、朴质、笃实、质俚等特征,这些特征为“拙”话语义蕴所统摄或包含。

宋代理学家对于“巧贼拙德”话语义蕴的递相阐释和诗歌书写,对之后的理学家及其影响下的文人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巧贼拙德”话语成为了宋明理学体系中的重要理论范畴,实现了从哲学话语到审美话语的内涵转换,并在自北宋中期直至清代的诗歌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书写或表达。此外,“巧贼拙德”话语亦形塑了后世文学、绘画、艺术等文化部类的审美标准和作品面貌,表征了理学思想对于其他文化部类的浸润或作用。

1.下列对文中“巧贼拙德”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承继先民使用惯例的基础上,两宋理学家在使用“巧贼拙德”及其相关、相近话语时,对其内涵进行了转换。
B.在技艺、技巧等层面上,先民对于“巧”是肯定的、赞许的;在政治伦理、道德伦理等层面上,先民是“尚拙”但不“斥巧”的。
C.先民对于“巧”“拙”话语的使用惯例,到了宋代产生了转折性的变化,生成了可以被称之为“巧贼拙德”的重要理学范畴。
D.范仲淹也尚拙,他对“拙”的理解与周敦颐的阐释还是有明显差异的。欧阳修这位文化领袖的理解就与周敦颐完全相同。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作为技巧与方法的聪明、机巧等,往往与昏暗、自痴相联系,与“求道”毫无关联。
B.承袭程(颐)朱(熹)理学的宋代理学家王柏,认为诗歌创作还是需要刻苦用心于琢句炼字的。
C.在一定程度上,先民之“尚拙”“斥巧”,重在推崇“质朴”“本真”等人性之“善”。
D.两宋理学家对于“巧贼拙德”的多方探讨,对彼时理学家及受其影响的文人的诗歌书写等产生了影响,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后世理学、诗学、书法、绘画等多个文化部类的历史发展进程。
3.“巧贼拙德”思想对宋代理学家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2021-10-24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云峰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际体系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诞生于何处,受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根本性制约,它所能统辖的地理范围都是相当有限的,散布于世界各地的人们必然先后建立起为数众多的国家。由众多“分而治之”的国家为最高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形成的国际体系,本质上是一个无政府体系,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是国家无能为力建立世界政府的相应后果。置身无政府国际体系的国家将始终面临多重结构性力量的作用:(1)同一国家疆域内人们基于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而相互认同,产生对自群体(本国人)的偏爱和对他群体(外国人)的疏离;(2)各个国家优先为疆域内社会的繁荣与福利而行动;(3)没有中央权威阻止拥有组织化暴力的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对他国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4)国家可以通过自己的积极作为增强自己的力量,从而改变与他国的力量对比关系,而国家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利益,也不得不增强自己的力量。这诸方面的合力决定国家间充满着不依单方意志为转移的竞争。国家间的竞争推动着上述诸方面的变化,他们的变化又赋予国家间竞争以新的内涵。

只要没有国家能将世界上“分而治之”的众多国家统合为一个国家,国家间相互竞争,尤其是大国间相互竞争的严峻局面就将持续下去。直接地看,国家间的竞争是彼此实力的比拼,无实力即无竞争力。而国家的实力在国家间的竞争中总是要被消耗的,一个国家,无论眼前的实力多么强大,都不足以保证在国家间的竞争中能长时间处于优势地位。长远地看,国家作为能动性主体,其实力的大小依存于能力的强弱,实力随着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国家间的竞争,如果我们关注的不是一时的成效,就需要从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实力考察上升到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考察。

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拥有超大社会规模的中国国力呈现相对他国更快的上升势头,中国在日益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地带的同时,也置身于越来越激烈的国家间竞争,并面临现有大国特别是居于世界舞台中心的首强大国一环紧扣一环的围堵与遏制。从根本上讲,中国在国家间竞争中严峻乃至凶险的处境,不是自身可以避让的。如果不愿由他国主宰命运,中国的选择便不在于是否应对他国的竞争,而在于如何应对他国的竞争。加强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研究,有助于推进中国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建设,破解他国设置的困扰中国发展的迷局。

(摘编自黄清吉《论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目前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国家间的竞争也就看不到将要停息的迹象。
B.国家间的竞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合作也是一种竞争。
C.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过程,是国家彼此实力与能力强弱的比拼的过程。
D.国家间的竞争以单方面的意志为转移,国家间的竞争也推动多方面的变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了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对当下中国该如何面对国际竞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B.文章论证了置身无政府国际体系的国家始终面临的“四个方面”的多重结构性力量的作用。
C.文章论证到,当今世界的无政府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可预见的时间里将会加以改变。
D.文章论证到,中国在日益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地带的时候面临围堵是正常的,但不可自乱阵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迈向国际舞台中心并长时间居于中心的国家,是拥有应对他国竞争整体的能力优势并能实现持续整体能力增长的国家。
B.国家间的竞争,短期内着眼于力量的对比,长期来看则着眼于力量对比的变化,即谁能更快地实现力量的相对提升。
C.国家的实力和能力其实是两个概念,但是两者之间有着较为松散的联系,实力的大小随着能力强弱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D.在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处于相互竞争中的国家对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一旦出现战略性误判,就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2021-10-2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建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全国两会上新生了两个热词——碳达峰、碳中和,这两个词也被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虽然这两个词被频繁讨论,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明白到底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所谓碳达峰即是以二氧化碳为衡量标准的温室气体达到历史最高值,而后开始陆续下降。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碳中和的愿景呢?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人类燃烧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日益增多,由此造成的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日渐深重。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这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所做的巨大努力。

(编辑自北斗智库环保管家平台《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意义何在?》)

材料二:

双碳目标将加速制造业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工业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最主要领域,2019年我国总共消费48.6亿吨标煤,其中工业占比超过60%,因此工业碳达峰是2030全国碳达峰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工业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根据2020年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1%,超额完成预定的40%-45%的目标,扭转了工业二氧化碳快速增长的局面。构建绿色低碳的工业制造业体系,不仅关乎工业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事实上,产品全生命周期80%的资源环境影响取决于设计研发阶段,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总部经济活动这一环节。工业制造业低碳绿色转型的未来发展方向,必然是要选择与消费者紧密相关、量大面广的产品进行绿色设计开发。双碳目标规制下的制造业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将是以减少碳排放为目的引发的技术革新、就业增长、产业壮大等驱动下的转型升级。

双碳目标对我国的能源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能源结构是比较特殊的,目前在化石能源方面,中国的石油供给对进口依赖很大,而双碳目标的直接指向是改变能源结构,即改变以往主要依靠化石能源的能源体系,促进可再生能源相关产业链向外延伸,向零碳的风力、光伏和水电转换。当前,风能、太阳能、水能的电价已经低于煤电,有利于减少我国对煤炭能源的依赖。因此无论是从降低总的能源消耗角度,还是降低化石能源的依赖角度,降低碳排放都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编辑自《中国发展观察》杂志《以碳达峰与碳中和H标促我国产业链转型升级》)

材料三:

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第一时间签署文件重回《巴黎协定》,意味着占全球GDP75%、占全球碳排放量65%的国家都步入碳中和轨道。从产业竞争视角来看,对绿色技术、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的激烈争夺正在全球拉开序幕。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全面布局绿色产业链竞争战略:欧盟2019年底发布《欧洲绿色协议》,力求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实则直指绿色产业竞争力与绿色规则制定权;德国则将可再生能源和能效作为转型战略的两大支柱,实施弃核”“弃煤并推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法国则开始降低核电比例,推动可再生能源与核电并重发展;日本则在技术强国整体思路下力求掌控产业链上游、压缩核能并发展新能源如氢能技术。与此同时,将碳规制与贸易相关联的做法正在浮出水面。欧盟宣布计划于2021年开始实施碳边境调节税,随后,白宫也出台文件开始讨论这一规制措施。一旦正式启动碳边境调节税,则意味着所有不符合欧美排放标准的产品在进入欧美市场时都要额外交税。这一举措名义上是为减排而努力,实则与实施国的国家利益更为相关,不仅能够打击竞争对手的竞争力,而且能够将征收的税款资金作为扶持本国绿色产业的资金来源。换言之,以碳规制为手段的全球环境规制正形成全球布局,全球产业链体系面临着深刻变革,我国必须改变以往的落后产能转移思维,立足于以低碳引领的技术和产业链深度参与新一轮的产业链重构。

(编辑自《中国发展观察》杂志《以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促我国产业链转型升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碳达峰即是以二氧化碳为衡量标准的温室气体达到一定峰值,而后开始陆续下降。
B.工业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最主要领域,因此只要实现了工业碳达峰就可以实现2030年全国碳达峰的目标。
C.工业制造业低碳绿色转型的未来发展方向,选择与消费者紧密相关、量大面广的产品进行绿色设计开发是选项之一。
D.风能、太阳能、水能可以优化我国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引发热议,做好这两项工作将改善全球气候环境。
B.世界主要经济体签署了《巴黎协定》文件,意味着对绿色技术、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的激烈争夺正在全球拉开序幕。
C.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1%,超额完成预定的40%-15%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完成绿色低碳的工业制造业体系的构建。
D.欧盟和美国计划实施的碳边境调节税这一碳规制措施,会重新洗牌全球产业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A.中国的双碳目标和欧盟宣布计划于2021年开始实施的碳边境调节税都是为减排而做出的努力。
B.欧盟为了能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于2019年底发布《欧洲绿色协议》,决定实施“弃核”“弃煤”策略。
C.我国的产品如果不符合欧美排放标准,在进入欧美市场时就要被迫额外交税,这会大大降低我们产品的竞争力。
D.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属于世界领先水平,风能、太阳能、水能的电价已经低于煤电,所以现在就可以淘汰煤炭这种高污染高排放的能源。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何意义?
2021-10-2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一:

新华社香港199771日电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6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7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材料二:

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

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

雨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这位最后的香港总督离开总督府时,现场弥漫着情绪,这一刻他准备已久。当降旗的《最后岗位》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勉力维持住情绪。

这位总督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这首《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他必须离开代表这座城市的住所,象征这位最后总督的国旗也将随他回国。他的女儿们专注地见证这一历史性的一刻。

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

英国占领香港,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之时。今晚,她的后代将把香港交还。

夜空紧接着被点亮,伴随着隆隆的烟花声。帝国主义的最后一程在节庆般的烟花中划下句点。

午夜来到,历史将香港从英国的怀抱中移开。英国国旗降下,一个半世纪的大英帝国统治随之结束。

登上不列颠尼亚号,他给女儿温柔的碰触。

看着今晚在我身后航行的不列颠尼亚号,很难想象英国人靠着木造船航行过半个世纪的时代。那时候,香港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英国人的帝国主义冒险最不可能发生于此。当时香港还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

材料三:

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电

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共产党中国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

香港剪贴簿上此时此刻展示的英国人结束、中国人开始的种种镜头,显示殖民主义逐渐衰落的图像,以其规模和速度使人眼花缭乱。

英国查尔斯王储的游艇驶离香港。红旗取代了蓝旗,当大英帝国的太阳最终沉落时,天上下雨了。

对英国来说,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

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的这个简单仪式给19世纪的殖民主义以致命的一击,并洗刷了中国一贯认为是根本的耻辱。

对香港630万人民来说,这是未来的黎明。这一天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新纪元的诞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用对比和双关的手法暗示了英国帝国主义的没落。
B.“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他们”是指彭定康和查尔斯王子。
C.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当降旗的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他没有把悲伤表现出来。
D.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到了红旗取代蓝旗,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充分显示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正在缩小。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按照空间顺序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B.材料二认为香港曾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其能有现在的繁荣富足,和大英帝国的统治是密不可分的。
C.彭定康离开时,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彭定康也将再次回到香港履行他的使命和职责。
D.材料三从第三方的角度客观真实地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语言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3.这三则材料的报道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多数人似乎认为,最有效的激励来自外部,是某个善于鼓舞他人的人对另一个人做的事情。这方面的原型数不胜数。比如在整齐有序的教室里,充满关爱的老师通过巧妙的奖惩手段,把一个个调皮的小淘气变成听话的学习者。

不过,研究表明,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才是创造、责任、健康行为以及持久改变的核心所在。外部的各种巧妙激励或者施加的压力(以及内部的压力)有时的确能使人顺从,但这种顺从将带来各种负面后果,包括滋生反抗的冲动。由于顺从与反抗都不能代表自主与真实,因此,我们必须不断面对一个极为重要而看似矛盾的问题:如果说引起最负责任的行为的最强大动机必定来自人们的内心,如果说这种动机必定扎根于处在劣势地位的人们(比如患者或学生)的自我深处,那么,处在优势地位的人们(比如医生或老师)又怎么能够激励他们呢?

事实上,这个重要问题的答案,只有在再度清晰阐述问题时才能显现出来。正确的问题不是人们如何激励他人,而是人们怎样才能创造条件让他人激励他们自己。当我们如此清晰地阐述这个问题时,我们的研究也将反复确认,处在优势地位的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实际行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决定着那些被监督、教育或者照顾的人是否会有效自我激励,而且,事实上它们还决定着后者是否会增强自己的自主与真实。

1.请简要分析外部激励和自我激励的不同之处。
2.人们怎样才能创造条件让他人激励他们自己?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说明。
2021-10-22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