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是意境?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联,这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生》)

材料二: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妙谛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所以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

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艺术必须要由此及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看图说字。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而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

(摘编自王祥夫《意境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象是虚的,形是实的;象是动的,形是静的;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
B.意象是指一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是超现实的。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
C.高远清澹的意境,不仅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对其官场紧张心情的互补。
D.除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外,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
B.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是当今艺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建意境论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
C.只有于似与不似之间提供给人们更多联想的可能,形成由此及彼的飞越,艺术才能成为艺术。
D.与材料二谈到国画不同,材料一追溯中国美学史谈对意境的认识,但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
3.下面诗句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述“与生活拉开距离”的一项是(     
A.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B.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C.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依据材料内容,意境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过去认为,互联网发展会带来扁平的、开放的、互联互通的世界,然而现实是,网络用户的连接显然不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理想状态,而是形成了以兴趣、爱好、利益等为关系构成的网络社群连接,社交媒体的推荐算法以及过滤泡效应则加剧了圈层化现象。网络文化的圈层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一是社群连接,即形成各种具有文化意涵的圈子。圈子是网络人群自发组织形成的一种强连接关系,其内部常常组织有序、分工明确。圈子内部成员有着身份和心理归属,对某一种文化类型有强烈认同。从个体来讲,因互联网技术赋权,个人参与网络社群得以可能,圈子亦能为个人的创新提供渠道,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

二是文化生产的参与性。网络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参与式文化。比如,在网络二次元文化实践中,数以万计的创作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制内容,生产出丰富的二次元文化产品(文本)。这种亚文化类型,因青少年庞大的参与式协同创作和传播,在青少年中风靡开来。参与性也塑造了圈层内部紧密的关系和文化认同。

三是文化的层级差异。在文化研究的传统中,高雅与低俗、精英与大众、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二元分类体现了文化的区隔,文化的区隔也因文化权力的再生产被巩固和合法化。网络文化的层级差异,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区隔,与文化的二元对立不同的是文化的鄙视链层级出现,往往表现为文化品位的差异。

一定程度上,圈层化现象反映了多元网络文化的繁荣,在建立社群关系、达成群体认同、创造文化资本、丰富符号生产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然而应当注意的是,圈层化可能导致部落化,不同的网络文化圈层形成坚固的壁垒,变成一个个文化资本争夺的场域。因此,网络圈层文化如何突破彼此之间的壁垒,达成更广泛的文化交流,文化理解与文化认同,是网络文化繁荣发展面临的一项关键议题。

文化生产的主体是圈层破壁的行动者。青年是网络亚文化的主要人群,作为网络原住民,其语言符号、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已被互联网形塑。对于主流文化生产者来说,主动将这些边缘化、个性化的文化类型纳入其中,去粗取精、合理引导,是圈层破壁的重要路径之一。例如,近年来说唱文化逐渐进入大众和流行文化视野,一些年轻的中文说唱歌手也走出了网络圈子。此外,小众文化和亚文化圈层为了寻求发展空间,也有破圈的动力,这是反向的圈层破壁路径。

在文化符号生产上,网络圈层的破壁通过符号传播和意义共享来实现。如call”本身是二次元文化、粉丝文化的符号,过去并未进入主流文化话语体系之中,但短短几年,这一符号已经成为大众媒介、官方话语、日常生活中的常规用语。此外,传统主流媒体还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与网络用户共同生产视听符号,共享文本意义,共创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主要是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因而网络平台作为网络文化的媒介,是圈层破壁的结构性力量。当前,互联网业态发展正在进入平台化时期,垂直化内容生产是平台的主要运营模式,网络电影、电视剧、综艺、游戏等文化产品的生产,首先在于满足某一圈层的用户喜好,黏合用户群体。不过在平台的运作上,如何让某一产品出圈,从小众文化产品进入大众消费视野,获得更广泛的关注与认同,是平台运营的深层逻辑。近年来,一些网络视听平台将摇滚音乐这一文化类型包装成综艺节目的形态,突破了过去的小众文化圈层,走向了大众,这是以平台为中介实现圈层破壁的典型案例。

(摘编自202012月《构建美美与共的网络文化景观》)

材料二:面对当下青年群体在圈层文化中对爱豆的狂热追逐、对网络游戏的神醉心往、对二次元文化的流连忘返,如果仅仅对其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那说明评论者尚未真正深入生活,深入大众心理,深入青年世界。今天,一些人还是用千人一面的文艺作品面对人民大众,还是用大水漫灌、悬浮于生活、填鸭式说教的方式面对青少年群体,他们注定会走向自说自话、作茧自缚、封闭保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的个性化、差异化、分众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精准满足,从而使得圈层文化的正向价值在审美基座上得以建立。今天,我们应该真正深入青年文艺生活,了解青年亚文化,思考文艺圈层发展,尊重和包容青年人个性化、差异化、分众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理解他们在圈层文化中激荡起的审美共情与艺术共鸣,在快乐入圈中享受同温圈带来的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

不同圈层的成员应摒弃相互诋毁”“相互撕扯的陋习,做到合理发声、包容异声,既不过分强调所爱,也允许他人有不爱的权利,从而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比如,网络上流行的弹幕文化,在圈外成员看来,密密麻麻的弹幕霸占了屏幕,阻挡了视线,剥夺了原创者的话语权,消解了观赏者的审美权;在圈内成员看来,弹幕提供了温暖的陪伴感和归属感,使得一个人观看视频不再孤单。事实上,圈内圈外都有表达权,弹幕评论是一种短平快的评论,具有即时性、交互性、碎片化、个性化的特点,适合青年群体的交流与互动。与其指责和批评,不如在尊重和包容中客观理性地看待圈层文化,发扬圈层文化的优点,摒弃信息圈养的缺点,让青少年找到收获和乐趣。

青少年在快乐融入圈层的同时,不能做圈内的井底之蛙,不能维护圈层中的封闭、排他、极化、固化等枷锁,误以为圈层内流通的空气是清新的,圈层内的信息流、价值观就是一切。实际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青少年应突破圈层壁垒,走出思维误区和审美盲区,打破信息茧房,勇敢出圈。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再造圈层、重塑圈层、融入圈层,来增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价值认同和生活践行。

(摘编自钟艺妍20212月《对待圈层文化,这才是正确姿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圈子是网络人群组织形成的一种连接关系,其内部组织有序、分工明确,内部成员有着身份和心理归属感,对某一种文化类型有强烈认同。
B.突破网络圈层文化彼此的“壁垒”,是网络文化繁荣发展面临的一项关键议题,这和圈层化可能导致“部落化”,变成文化资本争夺的场域等有关。
C.近年来说唱文化逐渐进入大众和流行文化视野,一些年轻的中文说唱歌手也走出了网络圈子,这一现象证明了青年是网络亚文化的主要人群。
D.狂热追逐“爱豆”、痴迷网络游戏、酷爱二次元文化等现象,是当代青年群体圈层文化的具体表现,对此要以批评教育为主,理解、尊重为辅。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网络二次元文化实践中,广大青少年的参与式协同创作和传播推动了网络二次元文化的发展,同时使得圈层内部关系紧密。
B.网络文化的圈层化有层级差异,这种层级差异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区隔,带来了文化的“鄙视链”,其往往表现为文化品位的差异。
C.通过符号传播和意义共享可以实现网络圈层的“破壁”,像“打call”这一符号进入大众媒介、官方话语等主流文化话语体系中。
D.短平快的评论就是弹幕评论,具有即时性、交互性、碎片化、个性化的特点,适合青年群体的交流与互动,有陪伴感和归属感。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一项是(     
A.社会和家庭在遵循基本原则和底线的基础上,尊重和理解青年对网络圈层文化的选择,对不合理不正确的文化特性、价值理念坚决抵制,及时引导。
B.近日,由优酷倾力打造的《这就是街舞》《这就是铁甲》等节目,以垂直领域为切口,锁定某一具体的青年圈层文化,最终引爆圈层,成为爆款。
C.日前,“圈层群体极化”特征日渐凸显,不同“圈层”的青年彼此隔绝,越来越囿于自己的观点而拒绝接受意见,“抱团”成为“圈层化”的一大突出特征。
D.常见的圈层如电竞圈、美妆圈、汉服圈等,他们在圈群中进行信息分享、思想碰撞、交流探讨,找到收获和乐趣,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和理解。
4.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如何利用圈层文化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1-11-2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绿谷高中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下的经济世界出现了两个严重的错位:一个是家庭和外部社会的错位,即外部社会继续狂热生产和家庭内部物质产品严重过剩之间的失衡;一个是家庭和物质产品的错位,即家庭由物质产品的主人转变成仆人的颠倒。历史和逻辑都告诉我们,扭曲终究是要归位的。两个错位显然在期待一次纠正,一种反转,一场革命。终于,“断舍离”爆发。

“断舍离”本是解决自己居家问题的。不买进不需要的东西,处理掉手里没用的东西,让家的空间宽敞起来。不曾料及的是,一个让家庭成员获取舒适感的举动,赢得的不只是大的居住空间,还有内心的自由自在,因为从此不用再对过多的物质产品牵肠挂肚、劳心费神。

“断舍离”也预示了一场经济学革命的到来,这场革命将展示一幅崭新的经济学画卷。

首先是人类的生活场景,将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是由“生产之事”向“生活之人”转变的自然结果。经济学整体而言,是研究人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学说。过往的经济学偏重从生产或供给角度来看待人与市场的关系,大量的理论学说都是就生产谈生产,就增长谈增长,没有需求方与市场的直接关联。

当人们开始“断舍离”时,生产或供给必然受到巨大的冲击,过往入不了经济学“法眼”的普通家庭琐事,如今就根本不可或缺。日常生活场景将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要素。甚至于,经济学可以梳理过往人们渴求物质产品的历史,重新构建以往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逻辑地展示人类对待物质产品从“拥有狂”到“断舍离”的变化过程。

其次是关心人类内心的自由和幸福,将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导向。人类对于自由和幸福的感受与理解,是具有强烈历史感的。换句话说,社会历史的前行,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观是变化的,由低向高移动,构造出上行的历史层级来。经济学与这种历史层级,有着天然的、直接的关系。在短缺经济时代,人类的自由和幸福与物质产品的多寡紧密相关,经济学研究以“生产理论”或“供给学说”为主核,实质上,就是通过研究“如何将馅饼做大”,将人类从物品匮乏的“不自由”和“不幸福”中解放出来;只不过,那时“生产的”经济学,过于偏重在物质产品生产理解的表层,未去探求究竟是什么驱动着“生产的”经济生活——人类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拉动生产的巨大力量,完全消隐在“生产的”理论学说之中。经济学好像无关乎人类的自由和幸福,其本有的高贵品质被自己的狭隘研究眼光所遮蔽。

“断舍离”从人对物质产品态度的根本转变,将当下人类对自由和幸福的理解,清晰地展示出来。这是一个拐点性质的时刻,物质产品掩盖下的自由和幸福将直接走进经济学的学说。

(摘编自陈彩虹《“断舍离”与经济学》)

材料二:

近年来,闲置经济持续升温。有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中国二手闲置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0%2020年,中国新增闲置相关企业数较上一年增长近一半。

在各大电商平台推出的疯狂购物节中,有人不停买买买,也有为数不少的人选择“蹲守”闲置物品转卖平台,等着被激情选购后的物品漂流到此处。

接受闲置经济并钟情于各种“古着”的,多是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在他们眼中,那些“中古”商品虽然不是簇新的,但多了时间的味道和时代的印记,在流转中似乎完成了与商品上一任主人的某种连接,更重要的是,每一件可能都是独一无二的。

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推动各类二手交易平台的加速出现,不断完善的信任机制和游戏规则,让二手物品供需之间的匹配实现更好的完成度。不过,科技在闲置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宜被过分放大。闲置平台早已有之,但如今“大放异彩”,这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动因,或者更准确地说,折射了中国消费时代的变迁。

日本学者三浦展曾提出“第四消费时代”的概念,他认为自2005年后,日本进入新的消费时代,消费者不再愿意为过高的品牌溢价买单,而转而注重消费的体验,简约与共享的消费理念深入人心。这与追求高端化、品牌炫耀、不限制物欲的“第三消费时代”形成了鲜明对比。优衣库、无印良品的被热捧以及“断舍离”的流行都是这一新消费时代的表征。而在更深处,这又与日本当时经济发展由高速转为低迷以及不断加重的现代化社会困境不无关系。

中国闲置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及变化。经济高速发展和物质大量繁荣,刺激了人们的物质欲望与追求,更多更快的消费一度成为人们炫耀的资本,奢侈品在中国的黄金时代也随之到来。但在高度的消费社会中,物欲的不断扩大与被填满的循环过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意义感和满足感,大量过剩的物质以及各种现代性问题的出现让人们重新反思消费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紧随其后出现的消费新动态大有“返璞归真”的意味。共享也好、简约也罢,都标志着一种消费心理的变化。

不过若凭此就得出中国也进入第四消费时代的结论,也未免为时尚早。“中古店”淘宝、闲置转卖固然是新风尚,今年不断传出的二手交易平台融资消息也为闲置经济打了一针针强心剂。不过与之叠加的图景是,奢侈品在中国依旧被“崇尚”,高端消费依旧大有市场。有报告显示,去年在疫情冲击之下,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仍逆势上扬48%,与全球市场23%的萎缩形成鲜明对照。该报告预计,中国或将在202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鉴于中国10多亿规模的消费者内部存在的分化,包括消费水平及能力、消费理念等,多个消费时代叠影与变迁的过程还将持续一长段时间。

(摘编自莫洁《闲置经济火热折射消费时代变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部社会狂热生产和家庭内部物质产品严重过剩之间的失衡以及家庭由物质产品的主人转变成仆人的颠倒是当下经济世界出现的两个严重错位。
B.人类对于自由和幸福的感受与理解是变化的,具有由低向高的历史层级,而经济学与这种历史层级,有着直接的关系。
C.近年来,闲置经济持续升温。2014年至2018,中国二手闲置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2020年,中国新增闲置相关企业数较上一年增长了一半。
D.经济高速发展和物质大量繁荣,刺激了人们的物质欲望与追求,但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意义感和满足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断舍离”标志着一场经济学革命的到来,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崭新的经济学画卷。
B.经济学是研究人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学说,不应只从生产或供给角度来看待人与市场的关系,还应研究人类的生活场景,关心人类内心的自由和幸福。
C.虽然中国进入了“第四消费时代”,但奢侈品在中国依旧被“崇尚”,高端消费依旧大有市场。
D.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在疫情冲击之下仍逆势上扬48%,这表明中国防疫抗疫工作有实效,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支持“闲置经济火热折射消费时代变迁”观点的一项是(     
A.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接受闲置经济并钟情于各种“古着”。
B.简约与共享的消费理念深入人心,优衣库、无印良品的被热捧以及“断舍离”的流行。
C.二手交易平台融资消息不断传出,“中古店”淘宝、闲置转卖成为新风尚。
D.为了刺激人们不停地买买买,各大电商平台推出各种疯狂的购物节。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2021-11-25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维早年对功名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时到过塞外,他出塞前后写的诗,如《从军行》《出塞作》《送元二使安西》等,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

但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因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他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王维以他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思,写物态天趣,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

在当时,与王维齐名而同样以写自然山水见长的诗人是孟浩然。他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隐逸诗人。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仕进,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他也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但其秉性孤高狷洁,不愿折腰屈从。当求仕无门,而且应举落第后,他就放弃仕宦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

由于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孟浩然与王维是有区别的。他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又如《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浩然的诗语自然纯净,较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情思的净化、语言的清淡,和诗的明秀融为一体,将自然纯净的山水之美透彻地表现出来,因而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尽管他的诗中也有刻化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非有意于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观其全诗,多为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共而自工。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隐逸之风的盛行有直接关系。但在盛唐士人中,那种消极遁世,为隐居而隐居的纯粹隐者是没有的。有人以归隐作为入仕的阶梯,于是有“终南捷径”之说。而更多的是将归隐视为傲世独立的表现,以入于山林,纵情山水显示人品的高洁;进而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大自然的山水之美,确具有某种净化心灵的作用,能涤污去浊、息烦静虑,使人忘却尘世的纷扰,产生忘情于山水而自甘寂寞的高逸情怀。唯有甘于寂寞,才能对自然有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才能以一种虚灵的胸襟去体悟山水,由实入虚,一片空明,向外发现山水的美,向内发现自己的真性情。孟浩然的纵情山水,还不时流露出深感寂寞的孤独;王维晚年的归隐,确已达到了“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无我”境界。在表现自然山水的宁静之美方面,王维诗的心态更具典型意义。

在王、孟等人的隐逸心态里,有一种脱情志于俗谛的义蕴;其心无滞碍、天机清妙的精神境界,比前人单纯心系归隐的山林歌咏要高一个层次。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材料二

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唐诗,很多诗中都有景物意象乃至写景的句子出现,如果仅根据诗中有写景的句子,就定为山水田园诗,涉及面未免太宽。

山水田园诗应有较强的山水田园意识,诗人的感情应该进入山水田园,浸透着对自然美的追求和热爱,以山水田园为主要表现对象,至少也应该是对景物的描写在全诗中相对显得出色,创造出比较完整的山水田园意境。代表诗人有王维与孟浩然等。

孟浩然写诗,往往在平淡中见淳美。他注意整体的浑融完整,一句之中没有很突出的动词或形容词,一篇之中也没有特别用力的句子。但由于诗人在那些自然景物中,确实领略到了诗趣,自然与人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淡淡写出,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山水的清幽,伴以写法上的浑然而就,洗脱凡近,无论情、境、人都有“风神散朗”的气象,格外显得韵致高远。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自然浑成方面与孟浩然相近,但“淡雅之中,别饶华气”。王维是盛唐高度发展的文化所哺育起来的全能艺术家,基底特别深厚,可以说只有盛唐时代才能出现王维这样的大师,他的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必然要体现于诗,使他的山水田园诗于简净朴实之中,有惊人的丰富。他善于从容地创造气氛,烘托点染,用新鲜凝练的语言、匀称的色彩、优美的韵律,根据自己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感受,描绘出田园山林静态之美。同时又静中有动,富有生机和意趣。他的一部分山水田园诗,虽然闲适中带禅意,但并不流于死寂。对于一般读者,这些诗往往提供一个摆脱一切尘嚣,而并非走向真空、死灰的临界点,它的特点是安宁、静谧,可以把人带入清静、和谐的艺术境界,让人获得精神调节,乃至进而体悟宇宙的本质、生命的真谛。

(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是一位有着多方面艺术素养的大师,他擅长绘画,诗中呈现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这与盛唐时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密不可分。
B.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秉性孤高狷洁,不愿折腰屈从,无意于仕途,为显示不同流俗的清高,毅然选择终身不仕。
C.盛唐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歌,导致隐逸之风盛行一时。士人或以归隐作为入仕的阶梯,或将归隐视为傲世独立的表现。
D.山水田园诗应当有较强的山水田园意识,诗人要追求和热爱自然美,以山水田园为表现对象,创造出比较完整的山水田园意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的写法和创作风格的形成固然与其自身性格气质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这在王维、孟浩然身上均能得到体现。
B.王维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中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该诗境难以句诠,是自然美与心境美相交融的境界。
C.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奠定了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闲适中带禅意,能让读者进入清静、和谐的艺术境界,获得美的享受。
D.孟浩然山水诗不刻意追求刻化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王维山水诗则在简净朴实之中,有惊人的丰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最接近陶渊明诗歌风格特点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帝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C.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D.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内容,指出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写法和艺术风格上有哪些不同点。
2021-11-2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A9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①夫子其人,大概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记载最丰富、细节最生动、面目最清晰、气象最宜人的伟大圣哲,也是华夏文明之学统和道统的重要奠基者,他不唯是千古一圣的不二之选,更是中国文化的最大恩人!

②《论语》其书,几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私家著述,其取法之高、化人之深、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绝非一般经典之可比,即便称其为中国人的圣经,亦毫不为过。窃以为,凡有血气、通文墨、思进取、求良知、明善道的中国人,皆应在有生之年阅读此一圣经,而且,起始年龄越早越好,阅读次数多多益善!

③其实,只要是读书人,都应该寻找这个缘,把握这个缘,扩充这个缘。我素所敬仰的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诚哉是言也!

④我因读《论语》而受益,久而久之,不免技痒心动,必欲加入劝人读《论语》的行列而后快。本书之撰写,盖缘于此。

⑤前辈学者徐梵澄先生在《孔学古微·序》中说:过往的历史显示出中国人非常保守,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说,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战胜所有内乱和外侵,主要是因为在2500年的历史中我们一直坚守着儒家的道路。公元6世纪上半叶,曾经有人试图用佛教统治一个大帝国,但是失败了。除此之外,道家是这个民族思想中的巨大暗流,但从未显著地浮上过表面。又说:流行的观念认为儒学在本质上是世俗的,或以为儒学仅为一堆严格的道德训诫或枯燥的哲学原则。事实却恰恰相反,儒学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性的,亦有难以逾越的高度和不可测量的深度,有极微妙精细处乃至无限的宽广性和灵活性,甚或遍在之整全性。

(摘编自刘强《每个中国人都是儒家——<论语新识>自序》)

材料二:

①同西方文化传统强调个体,尊重个性发展相反,中国伦理传统却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在宗法观念下,个人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层层统属,各有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而需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则是所谓五常:仁、义、礼、智、信,由此而达到群体和谐四海一家的儒家理想社会状态。这里反复强调的是群体意识和稳定状态,至于个人的权利和意志则显得无足轻重。这种伦理道德标准的形成,同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不无关系。农业社会一般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社会成员在长期的共同地域生活中,彼此互相交往、互相帮助的机会较多,所以比较容易形成集体活动的群体或有某种血缘关系的较大的家族。比较浓厚的群体观念也正是在这种静态、稳定的社会中形成的。群体和谐的伦理追求,既有其优长,也有其不足。从优长的一面看,在这种伦理观念制约下,社会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民族乃至家族,很容易形成命运共同体,在该共同体内所有成员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往往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能够比较团结、和谐一致。

②同时,在群体生活中,一般而言,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能同舟共济,比较具有人情味。但过分强调群体观念和一致性,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必然会压抑个性的发展,限制个人的创造力,也会使集体缺乏必要的生机与活力,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钱穆批评儒家伦理道德的缺陷时,指出:他们太看重现实政治,容易使他们偏向社会上层而忽略了社会下层;常偏向于大群体制而忽略了小我自由。这是很有见地的见解。的确,如何维持在群体与个体之间,大我与小我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的适当平衡,不因强调集体意识而忽略个体自由,最终阻碍民族创造力的发展,是今天中国文化建设无法回避的大问题。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

材料三:

①这些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使我对孟子的四端之说有了更深的理解。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

②作为的起始点,这种辞让之心就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善意,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乐群的一面。而在中国的儒释道三教以及基督教等宗教里,都倡导谦逊的价值观。这个谦逊即谦卑、谦和、谦虚;加,即逊让、辞让、忍让的意思。总的来说,就是克制自己,以礼待人,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克己复礼

③对人有礼貌,本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善意,是对社会环境的一种友爱之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部分四个词,其一是友善。提倡并践行友善太重要了!传统的乡土社会,友善是对周围熟悉人的。如今工业化、城市化了,我们每天要接触很多陌生人,可是我们并没有与时俱进,还只是对亲友才友善。同一个社区同一栋大楼的人,如果不是熟悉的,就舍不得给一个笑脸。这就是一些有海外旅行经验的人感叹的,出境到了发达国家和地区,才知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互相对待。现在这样子,我们实在不好意思声称自己来自礼义(仪)之邦

是形式,是手段,它的基础和旨归是仁爱。孔子又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可见,在孔子的学说中仁爱才是目的。

⑤请看,那些在机舱里为座椅打群架的人们,那个争执中拿开水泼向空姐的女子,最要害的不是懂不懂礼,而是心中对别人有无仁爱之心——但凡有点爱心,都不会那么横那么狠吧。

⑥孔子尊敬的政治家管子,是个务实主义者。《管子》国颂篇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牧民篇解释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为什么必须礼不逾节?因为不逾节则上位安。在社会伦理层面,关于的学说,不论儒释道,三家或者说三教,都有可取之处;而且,即便在今天看来,可取之处仍然是主要的。

⑦总而言之,我认为的核心是仁爱谦逊。道理其实很简单。试以乘公交车为例:等车、上车要有逊让之心,不要挤,不要抢。如果要好人一味逊让,可能他就不能按时上班了,这不公平。所以,要按先来后到排队,不许插队,这就是秩序,也就是礼制。上车之后,让老弱病残孕先落座;见后来者有更需要座位的,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这便是仁爱;受用了人家的让座,对人家的善意应该表达感谢,这是最起码的知恩图报……大家都为别人着想,都守秩序,都与人为善,整个社会就显得彬彬有礼,文明和谐了,这就是礼义之邦

(摘编自鄢烈山《也来说一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性的,亦有难以逾越的高度和不可测量的深度,道家是这个民族思想中的巨大暗流,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B.中国伦理传统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强调“群体和谐”、“四海一家”,所以它的社会是静态、稳定的。
C.材料二能够解释材料一的“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说,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战胜所有内乱和外侵,主要是因为在2500年的历史中我们一直坚守着儒家的道路”这一观点。
D.材料三认为在如今工业化、城市化的陌生人社会里,要与时俱进,对陌生人也应该“友善”,这和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2.根据这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华夏文明之学统和道统的重要奠基者,是“千古一圣”,《论语》一书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B.我们在强调群体观念和一致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在群体与个体之间,大我与小我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维持适当平衡。
C.在社会伦理层面,儒道释关于“礼”的学说,在今天仍然有很多可取之处,对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启示。
D.“礼”的核心是“仁爱”与“谦逊”,但不能因“仁爱”与“谦逊”而破坏了“秩序”,社会是需要守秩序的,是需要“礼制”的。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乡土中国》的长老统治。
B.《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抗疫中中国民众表现出强烈的责任自觉。
4.请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简述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材料三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216179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15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18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摘编自《我国载人航天再迎里程碑》)

材料二:

目前的国际空间站已经严重老化,俄罗斯418日已经正式宣布,将于2024年空间站运营合约结束后退出,而我国空间站将于2022年建成。也就是说,2024年以后,中国将拥有全球唯一一个空间站。

据目前统计,我国1100余种新型材料有百分之八十是在航天技术的引导下完成的,2000多项航天技术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经济民生各个领域。空间站实现有人长期入驻后,就可以长期实施上千项科学实验,产生难以估量的价值。其中,利用空间站的特殊环境所进行的大量理化生等试验,也可以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空间站的建成可以更进一步地研究空间环境,为人类将来在太空长期生存打下基础。在空间站里,不仅要通过相关科学研究来探索人类在太空长期生存的需求,包括生命的规律,还要开展包括太空激光通信、太空3D打印等技术,推动人类征战更加遥远的宇宙。

(摘编自《神舟十二号发射,三名航天员奔赴我国空间站,对中国航天意义重大》)

材料三:

202174日上午,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协同配合,进行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这是继神舟七号飞行乘组顺利完成出舱任务后,时隔13年,中国航天员再次执行出舱任务。此次航天员出舱活动,三名航天员都有明确分工。出舱的两名航天员,一人要为机械臂安装上臂支架,包括脚限位器、工具台等,随后借助机械臂进行移动。另一名航天员借助舱壁上安装的扶手,爬行一段距离到作业点进行辅助工作,其间还要进行一次应急返回验证。此次出舱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舱外全景摄像机的抬升。两名航天员出舱过程中,舱内航天员需要对机械臂进行操作,虽然地面人员也可以对机械臂进行大范围转移,但航天员站在机械臂上时,舱内航天员可以更直观地对机械臂位置进行观察,与舱外航天员进行直接交流。另外,航天员自主操作机械臂,在安全性上也有更好的保障。14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圆满完成。

(摘编自《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三名航天员都有哪些任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并成功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对接。
B.目前的国际空间站已经严重老化,我国于2022年建成空间站后,将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C.我国已有的新型材料中有八成是在航天技术的引导下完成的,且有大量航天技术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国内经济民生各领域。
D.本次出舱活动是中国航天员进行中国空间站的首次出舱活动,也是时隔13年中国航天员再次出舱活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历约6.5小时的交会对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又一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B.神舟十二号出舱的两名航天员完成舱外活动:安装机械臂上臂支架,应急返回验证,抬升舱外全景摄像机,操作控制机械臂。
C.中国空间站的首次出舱活动验证了航天员的出舱能力、应急能力,解决了地面人员无法大范围转移机械臂的难题。
D.刘伯明、汤洪波圆满完成出舱期间全部任务,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圆满完成。
3.神舟十二号发射,航天员奔赴中国空间站,对我国航天意义重大。请结合材料二概括。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时代美好生活离不开充盈的文化滋养和审美支撑,中华美学独有的意境与韵味,既体现于文艺作品中,也融注在造物设计里,它是华夏祖先以独特的生命感知和哲学理念进行文化创造的结晶,至今散发着无穷魅力与蓬勃生命力,成为我们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深厚滋养。

中国古典诗词、水墨山水绘画以含蓄内敛为主要特征,善于摹写内在神韵的微妙玄奥,体现了老子哲学中“为腹不为目”的精神内蕴。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把桃花芳菲的时空转换产生的生命感知作为诗歌意境营造的重心,淡去了自然界季节的更替流转,而将笔墨指向内在心灵生命感悟。唐代画家张文通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家在“师法自然”中主体生命对造化之物的感受与体悟作用,使艺术在主客体融合中达到心灵层面的圆融自足。中国山水画构筑的艺术世界里,贯穿着道禅哲学“既雕且琢,复归于朴”的艺术理念,使得简括空灵、大巧若拙、虚实相生成为中国艺术最具标志性的美学旨趣,其中包含着独特的审美智慧与创造手法,可为新时代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的美学滋养。

古代艺术家对意境营造特别推崇,这不仅体现在诗文绘画等艺文创作中,而且延伸到造物文化领域。园林、家具、盆景、建筑、日常器物的功能属性常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人们更注重器物所承载的礼仪、情感乃至伦理内涵。强调造型的简约与洗练,使器用之物蕴含丰厚的美学内涵、人文意趣。所谓“器以载道,物以传情”,正表达了中华造物文化特有的美学趣味。中华传统造物文化具有鲜明的心物相照、巧法造化、顺乎自然的美学特征,尊崇“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熔铸着法天象地、“空故纳万境”的造物智慧。古典园林与建筑在空间布局、意趣营造上追求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构建法则,将建筑与自然浑融一体,追求“流水淡然去,孤舟随意还”的天然意趣,造就出一个充满生命灵动趣味的世界。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如何赓续传统文脉、实现时空转场,成为重要时代命题。文脉赓续应从具体艺术作品中感悟内在精神,阐扬新意,寻求当代表现方式。“千年石上苔痕裂,落日溪回树影深”的寂静空灵、“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的超以象外、“消受白莲花世界,风来四面卧当中”的活色生香等,不仅能够在现代诗歌、小说中获得延续,而且可以在影视、动漫短视频等视觉艺术中发扬光大。《清明上河图》的数码动画呈现,实现静态意境的动态映现;京剧表演的动画呈现,突破了舞台空间局限,推动国粹的线上传播;在舞蹈综艺《舞蹈风暴》中,李响在古典舞中融入现代舞元素,将古典舞的意境演绎得魅力四射,刷新了人们对古典舞的认知。

古典审美与造物的现代转场才刚刚起步,肇创之初难免步履维艰。在材料技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我们对传统美学的创新转化,既要有文化自觉,不断涵泳传统经典,还要有科技自觉和当代视野。

(摘编自管宁《古典审美邂逅现代生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并非单纯描绘山寺桃花盛开的景象,而是着重抒写了由时空转换而生的生命感悟。
B.张文通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家对自然的体悟,这样艺术便能在主客体融合中达到心灵层面的圆融自足。
C.道禅哲学“既雕且琢,复归于朴”的理念,主张摒弃雕琢修饰的细节,最终成就了返璞归真的艺术旨趣。
D.无论“孤舟随意还”的天然,还是“落日溪回树影深”的空寂,都体现了某种艺术品格,可以赓续发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即指明中华美学的历史价值及其对于当今文化创造和美好生活的意义,确立了高屋建瓴的视角。
B.综观全文,文中兼用了并列式和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前者主要用于“析古”,后者则主要体现在“论今”。
C.文章在论证中对造化与心灵、古典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皆有论及,显示了作者思维的辨证性。
D.文章题为“古典审美邂逅现代生活”,对于“邂逅”的二者,作者关注的重心在于“古典审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典诗词、水墨山水画等古代文艺作品以含蓄内敛为主要特征,其中体现了先人独特的生命感知和哲学理念。
B.简括空灵、大巧若拙的艺术旨趣从艺文创作延伸到造物文化领域,致使后者因重意趣而丧失了自身的实用功能。
C.只要用现代元素及科技手段对京剧、古典舞等传统文艺进行改造,就能够复活古典文艺,从而赓续传统文脉。
D.要完成传统美学的创新转化,实现古典审美与造物的现代转场,关键在于以文化自觉为前提涵泳传统经典。
2021-11-23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余姚市余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我们中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②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每一个网络有个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④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在鼎盛时期,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就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

③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作为中心的主义。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②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③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④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材料三:

①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电脑、网络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代的变迁使得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

②网络的发展使得face to face的人际交往模式中增加了cmc的交往模式(基于计算机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在cmc交往模式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进行无所顾忌的交流,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

③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上级的不满、批判政策的不公。于是,网络的舆论压力使得政府不得不考虑民众的意见反馈,从而制定出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网络成为了人们宣泄的一种渠道,也提升了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批判意识,从而使法制观念得到强化。

④网络社会下的具有超时空特点的人际关系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虽然差序格局具有扩张性的特点即差序圈层的向外扩散,但人们的交往范围始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交往的对象往往与自己有血缘或地缘的关系。血缘、地缘这些先赋性的关系称为强关系。与此相对的是弱关系,即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交往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与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不一样,网上交到的朋友一般都是泛泛之交

⑤当水波纹荡及现代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日益演化为一种新差序格局。我们要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传统差序格局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以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摘编自黄凯妮《现代社会下差序格局的变化》)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家庭与西洋家庭的结构不同在于中国的家庭不是一个人员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会随着中心势力大小伸缩。
B.中国家庭的亲属关系是通过生育和婚姻所发生的可包括无数人的社会关系,每个社会关系网络中都有一个“己”作为中心,每个中心都不同,并且互不交叉。
C.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是“同心圆波纹式”的差序格局,处于不同波纹上的人与中心势力之间有亲疏远近之别。
D.中国传统思想里缺乏那种以平等观念及宪法观念为基础的“自我主义”,我们信奉的是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亲缘和地缘两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是差序格局。
B.材料二从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建筑装饰)两方面说明了祠堂的功能。
C.材料一中“一捆柴”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都运用了比喻,使说理形象生动。
D.材料二的第三段与材料一的第四段都是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证明中心论点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祠堂以血缘为基础,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场所,祠堂融道德、信仰、儒家思想三者于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
B.祠堂祭祀的时候,犯错的族人要受到告诫和惩罚。祭毕,后辈要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些隆重庄严的仪式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体现了传统伦理家族观念。
C.网络的普及让传统社会中面对面的交流变成了虚拟性、开放性的交流,从而彻底淡化了差序格局中的等级观念。
D.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它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从而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就一定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4.概括材料三的论证结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的利弊。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词语的传播速度变得更快更广。眼下我们正处于一个乐此不疲发明各种网络缩略语的时代。比如“awsl”之类的高频网络用语被大量使用。“awsl”,源于啊,我死了的拼音首字母缩写,表达了年轻人在感受到惊讶、兴奋、快乐等各种喜爱之情时的强烈情绪。除“awsl”外,还有“xswl”(笑死我了)、“zqsg”(真情实感)、“sk”(生快,即生日快乐的缩写)、“ssfd”(瑟瑟发抖)等一系列按照同样方式创造出来的缩略语词汇,往往是年轻人在弹幕或其他网络环境中使用。

人们初一接触网络缩略语,往往感到不知所云,一旦了解其涵义又感觉有趣,甚至耳目一新,拓展了对汉字汉语的认知界限。就像很多机构都有简称一样,语言变化过程就是越来越简便快捷,当一个长词用多了,就会以缩减省略的形态出现,通过一串简单的字母符号就能清晰表达一种真实状态或个体体验,这是汉语发展的规律。

另一方面,网络缩略语的形成与互联网的特性密不可分。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模因概念: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模因从一个大脑传递到另一个大脑的过程变得极为简单,甚至可以用病毒式传播来形容。网络传播的特点就是不断复制扩散,而复制过程中往往会再创造,比如“awsl”在传播过程中又衍生出阿伟瘦了”“啊我睡了等近十种脑洞大开的解读。网络复制的简单便捷,以及在复制过程中的创新再造,使更多的网友由被动受众与旁观者变成直接参与者和行动者,最终成为一场集体娱乐的狂欢。

网络缩略语的流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表达出年轻人情绪外泄与自我张扬,他们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实现了内在的娱乐。当某种流行语在一定的群体中开始流行的时候,从众心理会让更多的人接纳并使用这些流行语,以表明自己与时代潮流同步,同时避免被同一群体所排斥,这种自我认同的强烈愿望使其更愿意投入到流行与时尚之中。反之,那些不使用流行语的人会面临某种压力,被别人视为跟不上潮流,甚至可能被边缘化。

如今网络用语特别是缩略语已经在向网下扩散,不断进军人们的语言体系,已开始融入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表达方式和社交方式。不过,网络用语的生命力目前还难以得到验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曾经流行一时的词汇已经消失在汉语的历史长河中。如莫言所说:语法变化非常缓慢,而词汇却像一潭活水,会不断地有新词语产生,也会不断地有过时的词汇被淘汰消亡。

在宽容对待网络用语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力戒和淘汰其中的低俗、庸俗、恶俗,甚至肮脏丑陋的东西,网络流行文化的底线就在这里——不滥用、不恶俗。

从更大的视角看,因为技术的进步,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进入泛娱乐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我们的交流工具越来越依赖网络,不可避免地会把娱乐属性摆在前面,因为它传播更加高效,更加直指人心。但只要不滥用不恶俗,不论喜欢与否,那都只是演进的一级台阶。

(摘编自《网络用语演进》)

材料二

今年6月,教育部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报告指出,网络语言经历了从舶来品本土化的发展路径;它呈现给公众的样态,从起初的多语码化发展为当下的多模态化;它不再是当初网络达人、大虾小众的专利,而成了网上网下的大众所共用、共有、共享的语言产品。

在网络语言正全面走进现实语言生活的背景下,不少学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们认为,网络流行语在反映时下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对传统经典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带来不小冲击。尤其是部分网络流行语在非理性传播过程中,带有明显叛逆、污损等亚文化色彩,极易影响青少年社会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养成。

对于网络流行语要有所区分,其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带有粗鄙化、低俗化倾向。针对后者,无论是公民还是媒体从业者,都应自觉抵制,有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网络流行语的大量出现,客观来说的确丰富了我们的词汇。应该秉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去看待。总的来看,低俗负面的语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有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邹煜提到,流行语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潮流,但不见得适合所有人。社会大众不可能也没必要穷尽所有信息。对一些‘热词’,大家有陌生感也很正常。

流行语反映时代变迁,并不是时代的全部,更不是我们生活的全貌,它只是反映了某些侧面。专家们表示,语言本身具有反向塑造作用,当我们选择语言时,语言本身也会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思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文化内涵乃至思想深度。面对形形色色的流行语,切不可盲目跟风。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娱乐性的网络缩略语通常出现在弹幕或其他网络环境中,它们往往是由年轻人按照相同的方式创造出来的。
B.网络缩略语形成并流行,根源在于符合年轻人情绪外泄、讲究简单便捷、从众心理突出、乐于创新的群体特点。
C.网略缩略语的出现符合汉语发展的规律,因为语言变化逐步走向简便快捷,长词使用多了就会缩减成字母符号的形态。
D.网络缩略语的出现,客观上丰富了我们的词语,反映了我们生活的某些侧面,我们应该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去对待它们。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得以迅速传播,其使用群体已经由网络达人、“大虾”等扩展到网上网下的大众。
B.网络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表达方式和社交方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经典文化和主流价值观。
C.网络语言在流行的同时,也经受着时间的淘洗,只有那些积极健康,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词汇才会最终长期流传下来。
D.网络语言的净化需要专业媒体人士乃至大众的自觉行动,同时也离不开管理部门的监管引导,这是语言发展应遵循的规律。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2020年的网络“全民流行语”呈增多态势,像“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后浪”“直播带货”等,都为大众所熟知,在全社会流行。
B.近些年,“中国梦”“新常态”“打虎拍蝇”“供给侧”“双循环”等一批政经领域的主流文化词汇演变为大众生活流行语。
C.直接表达情绪的“压力山大”“我太难了”等容易成为潮流,含蓄表达的“双节棍”“网抑云”等让不少人感到难懂甚至陌生。
D.“汉语盘点2020”公布的五大候选国内词中,“口罩”“抗疫”“逆行者”“健康码”等4个词与抗疫相关联。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得出哪些语言发展规律?
2021-11-23更新 | 138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五中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②《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③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④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人的职业品质和专业精神也没太多不同。
B.虽然工匠同世界脱节,但他们同样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C.坚守工匠精神就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
D.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是我们生命的尊严;也是社会品格和国家形象的写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借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的感慨,引出这篇新闻评论的话题:时代品质和工匠精神。
B.文章第②段阐明工匠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和国家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C.文章第③段主要是辩证分析,在反驳错误认识中对比立论深化认识,阐明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D.文章第④段运用比喻的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匠”随着时代发展具有了新的含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而这种精神改变着世界。
B.坚守工匠精神有着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的意义。
C.发扬工匠精神有着积极的时代意义,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但我们应以成功为旨归,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D.工匠精神的概念并不局限于人,有工匠精神的个体可以是人、企业,也可以是国家、民族,甚至是一个时代。
2021-11-2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