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小阑干

萨都剌

去年人在凤凰池①,银烛夜弹丝。沉水香消,梨云梦暖,深院绣帘垂。

今年冷落江南夜,心事有谁知。   杨柳风柔,海棠月淡,独自倚阑时。

【注】①凤凰池:中书省别称。这首词写于元宁宗至顺四年(1333)春,此前一年,作者从京都被外放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②梨云梦:用唐朝王建梦见梨花云事典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开头两句叙说去年这个时候,自己在都城机要处任职,常与朋友宴请酬唱,秉烛促谈,弹奏丝弦,表现对过去官场生活庸俗的不堪回首。
B.上片后三句说沉香已经燃尽,香气飘散了,深院中,早把绣帘放下来。其中“梨云”句是用唐朝王建梦见梨花云事典,借此来追忆从前的安适日子。
C.下片开头两句写今年的这个时候,自己一个人孤独地在江南的月下之夜,没有人知道其心事,表达冷落寂寞的心情。
D.上片与下片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词人对自己被当政者从翰林院外放江南的不满与悲凉。
2.这首词最后三句向来为人所称道,请作具体赏析。
2021-12-2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小说,回答后边问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你别跟我罗唆了。”他旁边那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叫道。

“你到底拿过没有?”

“对你说,人都快死了,你还要什么?”对面有一个人嚷道。

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象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象背书一样。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把聂赫留朵夫领到女监来的副典狱长,显然对他发生了兴趣,这时走了过来。他看见聂赫留朵夫不在铁栅栏旁边,就问他为什么不同他要探望的女犯谈话。聂赫留朵夫擤了擤鼻涕,提起精神,竭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回答说:

“隔着铁栅栏没法说话,什么也听不见。”

副典狱长沉思了一下。

“嗯,好吧,把她带到这儿来一下也行。”

“马丽雅·卡尔洛夫娜!”他转身对女看守说。“把玛丝洛娃带到外边来。”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象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可以在这里谈话。”副典狱长说完就走开了。

聂赫留朵夫走到靠墙的长凳旁边。

玛丝洛娃困惑地瞧了瞧副典狱长,然后仿佛感到惊讶,耸耸肩膀,跟着聂赫留朵夫走到长凳那儿,理了理裙子,在他旁边坐下。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

“您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象在瞧他,又象不在瞧他。

“上帝呀!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聂赫留朵夫望着她那张变丑的脸,暗自说。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没有,没有认出来。我没有工夫认人。当时我根本没有看。”玛丝洛娃说。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赞美上帝,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真的吗?是怎么死的?”

“我当时自己病了,差一点也死掉。”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

“姑妈她们怎么会放您走的?”

“谁还会把一个怀孩子的女佣人留在家里呢?她们一发现这事,就把我赶出来了。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B.重逢时,聂赫留朵夫不知道用“您”还是“你”,随即决定用“您”,表明两人之间没有以往的亲切、熟悉了,他带着“严肃、庄重、爱怜的心情”来请求她饶恕。
C.“(聂赫留朵夫)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表现出聂赫留朵夫激动的情绪,说明分隔多年之后却意外在监狱中见面,他感动得不能自抑。
D.小说(节选)主要采用了对话的方式叙述故事,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节省了大量介绍性的文字,同时,通过双方的对话,自然而然地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
2.赏析选中画线的句子。
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3.托尔斯泰原作在对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再次见面的描写时,把玛丝洛娃写得纯真美丽,像聂赫留朵夫最初见到她时一样。经多次修改后,故事成为“隔栏相见”与“长凳面谈”两个情节,人物性格也与先前迥异,请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2021-12-28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4900余人来自中医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国际临床评价指标认为,对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真正反映疗效的关键指标是转重率。临床发现,中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作为欧洲第一个实现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匈牙利在抗击疫情之初就非常重视中医药的作用。今年2月底,在匈中医师就开始熬煮可以增强免疫力的中药茶饮,并免费向当地民众发放。“中医药能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治疗,帮助病人减轻病症,独特优势和作用显著,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获得越来越广泛认可。”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已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中医药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摘编自《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医药抗疫》,《人民日报》2020年3月24日)

材料二:

有人质疑,面对一个新发疾病,西医没有特效药,中医为啥有方子?其实,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看待人体和疾病的角度不同,治病方法也不相同。例如,面对新冠病毒,西医的重点是寻找有效药物,直接消灭病原体;而中医则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节,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痊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本次疫情初期,我国中医专家对患者进行诊察分析以后,结合武汉气候特点,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新冠肺炎属于“寒湿疫”,在治疗上应主要针对寒和湿,用辛温解表之法。为此,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清肺排毒汤”。此方是对张仲景相关经方的融合创新运用,既祛寒闭,又利小便祛湿;既防疫邪入里,又调肝和胃。除了通用方,还有针对不同病情、不同症型的其他方剂和中成药。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回望中华民族历史,中国人和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东汉中后期,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明代医学家吴又可写出了我国温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的著作——《温疫论》。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起到积极作用。凭借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和针、灸、砭、药、按跷、导引等医术。中华民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凶险疫情。中医药学组方的关键,在于精准找到病因病机,明确治则治法。无论什么疾病,中医只要找到致病原因,就能从古代经典中得到答案,从而制定出诊疗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并用,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法宝”。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中医和西医是战友。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降伏病魔、造福患者。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中西医的差异,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盲目否定中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3月13日白剑峰的《用疗效证明中医实力》)

材料三:

3月18日,中国第二批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13人抵达意大利,其中中医专家引人注目。这是中国首次派出有中医的医疗专家组驰援海外战“疫”。中医专家将向海外讲述中西医结合战“疫”的中国经验,并为当地侨胞提供诊疗咨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迄今,中医药参与治疗的中国确诊病例超过90%。世卫组织近日发布消息,决定删除其官网上关于抗疫“常见问题”一栏中“不应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内容。此举被认为是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全球战“疫”,中医大有可为。然而,受文化传统差异和各国法律政策影响,在参与世界各国的临床救治过程中,中医和中医药依然面临重重阻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道人类共同考题,疗效是最佳答案。中医出海,和西医强强联合,势必为世界彻底战胜疫情注入一剂“强心针”。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中《侨胞为何对中医战“疫”充满信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药方剂可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病情转重,其疗效体现了国际临床评价关键指标要求。
B.中医药传到并且受到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保护,说明其已迈出走向世界的坚实一步。
C.西医中医各有千秋,并且作用互补,这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疫病的重要原因。
D.中医药已得到世卫组织的肯定,标志着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专家对新冠肺炎的属性判断及各种中药方剂的使用,真正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B.只要找到致病原因,无论是何种疾病,中医都能从中医经典中得到答案,制定出诊疗方案,帮助患者战胜病魔。
C.《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自其问世后人们才对传染病有了正确、全面的认知。
D.尽管文化传统差异和法律政策影响给中医药参与海外救治带来阻碍,但中医专家仍驰援海外帮助各国战胜疫情。
3.下列中医谚语中,与材料二论述的中医诊疗原则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B.“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C.“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D.“治病求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4.中医专家能够参与驰援海外战“疫”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1-12-2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它们都是道家思想的代表,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2021-12-28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小人喻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B.人不仁,如乐何   不亡者寿
C.见贤思齐             就有道而正
D.我树成而实五石   事君,迩之事父
2021-12-2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自者无功                 者不长
B.若此则天下             国治而后天下
C.径须取对君酌        一朝而技百金
D.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   不知疾之所自起,弗能攻
2021-12-2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下列选项中,关于两首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全诗三章十二句,却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恰恰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B.《芣苢》中六个动词的变化,既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又体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热情。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快。
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以对比手法写出了久雨初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2.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芣苢》一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全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你能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读出哪些乡村生活的气息?请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二)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三)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
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
C.“传”在古代指的是解释经书的著作,例如《春秋公羊传》《春秋左氏传》等均是解释《春秋》的著作。
D.士大夫,古代中国对于官吏和士人的统称,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韩愈在《师说》中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了“师道”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021-12-2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材料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丛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材料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1.请根据小说的特点,给上述三段文字拟个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0字。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新媳妇有着笑而不语、美丽娴静的别样韵致,“半响”二字足见新婚被子的珍贵和情感上的不舍,也因此更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
B.材料二中“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的自动铅笔盒,象征着文化、知识、现代文明,体现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
C.材料二写到“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端详铅笔盒之后,希望同伴们盘问,这是少女虚荣的表现,也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D.材料三中“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两句活画出了水生嫂有着优美的劳动姿态和娴熟的编席手艺。
3.下列对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选文写新媳妇的肖像、神态、动作以及“我”的解释,但不写新媳妇的语言目的是为了写出新媳妇在贫寒中仍然保持着温润的美好。
B.材料二,作者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C.材料三,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D.材料一写新媳妇的神态、材料二写香雪的动作、材料三写水生嫂的劳动场面,都有着清新的笔调、温婉的用词以及灵动的叙述节奏,勾勒了一幅“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画面。
4.《百合花》与《哦,香雪》两文的叙述人称不同,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1-12-24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甲]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②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③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选自《荀子·性恶》)

[丙]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选自《墨子·兼爱中》)

[注]①颡(sǎng):额头。②伪:同“为”,人为努力。③文理:礼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B.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C.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D.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善,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论,与“性恶论”相对。孟子首倡,认为人的仁义礼智等品德是天生固有的,封建伦理道德是天赋给人的本性。
B.辞让,孟子以为礼之端也,五常之一。“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孔子最早提出,孟子和董仲舒再加以扩充。而礼是“五常”的核心。
C.“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墨翟,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D.国与家,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家”,也就是“采邑”;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子认为人性如永流,流向何处在于缺口,故人性无善与不善之分。
B.孟子与告子都借水流来阐述人性,阐述通俗易懂,但观点却相反。
C.孟子和荀子在人性的善与恶的问题上,都将外部因素放在第一位。
D.墨子认为兴利除害是仁人的处事务原则,不兼爱是一切灾祸之源。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2)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5.对于“人为什么会行恶”,孟子与荀子各有何见解?请简述。
2021-12-22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