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都表明了中和之美是一种重德尚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作为一种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和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尤其在21世纪,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从当今世界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来看,传统的审美和谐观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的入世精神与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态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在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来看,人与万物是同类、同体,是平等的,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从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也有助于西方当代文化矫正自己逻格斯中心主义[注]的弊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走出单纯的西学东渐的心理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给以现代的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它过于单调、平淡,过多地将人的情感束缚于理性之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悲大喜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就此而言,它实际上又是处在精神重压之下的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作为一种人格理想、社会理想,它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易导致民族性格保守的一面。因而它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充满矛盾、充满冲突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西方早在18世纪就已经抛弃了古典主义的以和谐美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接受了以崇高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我们却步履维艰,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缔造新的审美观,而且这种建构至今仍没有完成。因此,必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

(摘编自王祖龙《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把它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

由此出发,中庸之德就应该表现为个体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孔子对君子德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它首先要有利于个体的独立。它曾经的政治性,能从反面提醒人们警惕艺术的同化作用;而“和而不同”的思想应该被引申,成为处理独立个体与社会整体关系的基本原则。其次,它要有利于个体的多重身份、多种才德、多元情感以高度的自觉统一于“我”。在中国古代,中和之美隐含集权的动机;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角色与才能被工业生产定制,消费与娱乐被商业利益引导,个体不论受到多好的教育、有多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他的自觉与自主却没有被唤起。物质的高度发达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自由,相反,高速运转的生产节奏、利润至上的消费诱惑,导致了人的碎片化和自我的迷失。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的中和之美,则应该引起现代人对这种情况的警惕与反抗,引导人以明确的自觉,按照自我的理性选择与追求,把可能实现的才能品质、社会关系、情绪感情“和”入浑融的“我”之中。这应该是审美与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再次,从艺术形式上,中和之美对多媒体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和之美是在诗乐舞一体的历史背景中提出的,而多媒体又让艺术在更高的技术和审美层次上实现文、图、乐、舞的完美结合;中和之美看重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运用到多媒体艺术多种媒介、技术、形式的驾驭之中,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当然,这种感染力的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因为审美就是人在与艺术形式的浑然一体中意识自我、完善自我、解放自我的过程。

(摘编自胡睿臻《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


【注】逻格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逻格斯”出自古希腊语,它有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意义,也有外在对规律与本质的言语表达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之美呈现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秉持独到的普遍的和谐观,突显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
B.中和之美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C.传统中和之美的强制性和狭隘性,主要体现在过于强调用理性束缚情感,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
D.中和之美在个体独立、个体自觉与自主、多媒体艺术等方面回归到审美本位,将会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能帮助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从现代角度进行解读,从而使民族智慧更加国际化。
B.作为古典主义思想体系的中和之美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因此我们所处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
C.现代社会中,中和之美祛除了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能使人们更关注个体的需要和发展。
D.中和之美遵循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从而来实现人们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     
A.园林艺术经常会使用到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窗门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颇有意趣。
B.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有情人虽然双双殉情而死,但最后幻化成蝶,双宿双飞。
C.《唐宫夜宴》融入国宝、国风和国潮等元素,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给国人带来视觉盛宴。
D.罗丹雕塑《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劳动者,他不但在思考,而且沉浸在极度的苦恼之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联系。
5.怎样实现传统文化“中和之美”的现代转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02-24更新 | 227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一模强化训练语文试题(新高考I)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敏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非我有”紧扣题眼“旅次”,诗人满目尽是他乡之景,深感落寞。
B.颔联“投”“曳”二字用得精妙传神,使人如见盘旋之鹤,如闻蝉鸣之声。
C.颈联先写月夜独处,又切换到宴饮场景,一静一闹,却蕴含着相同的愁绪。
D.尾联借景抒情,诗人借青云、江南之景含蓄地抒发了内心难以排遣的忧伤。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不掉的楼

徐小康

这片名为丽人公寓的楼群,面临锦江,离市中心不远不近,既方便生活也避开了尘嚣,是有钱人最理想的居处。胡福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这块地皮搞到手后,聘请了名牌大学的专家来精心设计,又采用了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新型的施工手艺,谁知道如此精心打造的楼房上市后却连一套也卖不出去。

这天,胡福达站在顶层的总经理办公室隔着落地窗朝外看去。楼群外,锦江如同一条碧玉带蜿蜒而来,青山点点,渔舟往来,如同一幅元人的山水长轴。宅区内,绿柳成荫,亭台轩榭时隐时现,人工湖里红鲤嬉戏。八幢造型别致、式样美观的高档住宅楼错落其间。这样的楼房怎么会卖不出去?胡福达叫来销售经理,要他急速印制十万份小册子,向市民广为散发。

谁知半个月过去,依然不见一个前来买楼的顾客。胡福达连夜召开会议。会场上议论纷纷,有人说是不是这几年房屋开发过剩了,或者市民没有余钱投入住房消费了。此言一出,立刻有人反驳:其他开发公司同等价格的楼房论地段、论样式都比不过我们,虽然卖得不如前几年快,但还是不断卖了出去。

这时一个新来的大学生站起来侃侃而谈:我看问题出在宣传手段上,目前我们搞的这一套太落后。现在是声光色电的高科技时代啊!我们应该调整思路,动用新的宣传手段了。

当天晚上,市电视台一套、二套在黄金时间就开始播放丽人公寓的促销广告。次日一早《锦江早报》又以特大号字在显著位置刊出了同样的广告,还配上了恒信评估公司的增值预测。如此半个月的滚动播放,丽人公寓成了人人谈论的话题,可是楼房还是一套也卖不掉。

财务经理急匆匆来报告,银行的数千万贷款眼看就要到期,如果逾期不能归还,不但要加收超息,更主要的是公司的信誉从此将一败涂地。

这天下午,来了两个人,年老些的土头土脸,一眼就能看出是个进城务工的农民,中年人衣着朴素,像是普通工薪阶层。胡福达像是遇上了救星,赶紧笑脸迎上去。带着他们看了一圈,谁知两人临走时说:胡总,这楼房好是好,可惜我们买不起。假使能改成经济房,我们还有一大群亲友要买。

改为经济房,不但原来预算的巨额利润要失去,而且还要投入一大笔改建资金。为了能让楼房迅速卖出去,如期回笼资金,胡福达虽然心痛得要滴血,可眼下似乎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了。

当天,丽人公寓开进了一支建筑队,到处乒乒乓乓开始了改建。与此同时,各大媒体的广告变成了按成本价促销经济实用房,立刻在全市引起了轰动,几天时间,八幢楼房销售一空。

胡福达还清了银行的贷款,坐下来仔细算了一笔账,用于促销楼群的前期广告宣传和后期改建的费用花了一百万,再加上失去的利润,共亏损四百多万人民币。看来福达公司难以在锦江市维持下去了,胡福达对剩下的员工进行了妥善安置后,悄悄卷起铺盖准备回乡。员工们闻讯一齐赶了来,这些人大多都是当年与他一同打天下的,情同兄弟。大家都眼睛红红的,有人劝他留下:我们不是正在竞标市政府的经济房开发项目吗?胡福达长叹一声,苦笑道:福达公司已经元气大伤,再也无力进行下期投资了……

这时一个员工手拿一份报纸急匆匆冲了进来,跑到胡福达身边喘着气说:胡总,快看!胡福达接过一看,是当天的《锦江日报》,头版头条赫然刊登着一则醒目的新闻——《丽人公寓卖楼难另有隐情》。

三个月前,福达公司的楼卖不出去的怪事,引起了日报的一名记者的好奇,他经过千方百计地追踪暗访,终于发现了其中的隐密。

原来,胡福达是一个农民,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进城开始了房地产经营开发,成立了福达房地产有限公司。胡福达富起来后,见许多进城的农民兄弟和城市居民买不起住房,有心要帮他们一把,可又怕引起其他公司的不满,投诉他恶意竞争,就故意制造了这起楼房卖不掉事件。其实当时想要买楼的人有不少,都被他暗中阻挡了,而那两个提意见的农民和工薪者,也是他请人假扮的。这样胡总就顺势将高档楼改成经济房以成本价卖给了这些农民兄弟和城市居民,为此福达公司亏损了四百多万元。

文章一刊出,在全市引起了轰动,老百姓拍手叫好,同时也引起了高层领导的重视。市委书记看后当即批示:我们的经济实用房项目,这样的人不能中标还有谁能中标!市委、市政府两套班子经过再三研究,将一个亿的经济实用房开发项目交给了福达公司。

许多购房者纷纷提前把房款打入公司的账号,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市电视台的新闻会客厅请胡福达去现场专访,同时参加的还有数十家房地产公司,台下更是座无虚席。有个记者上台举着话筒对胡福达说胡总,您这次策划的楼房事件,得到了市民的赞扬。但据我所知,这背后您还有一个隐藏着的目的,就是竞标到这一个亿的经济房开发项目。请您说说是不是这样?

胡福达微微一笑,接过话筒回答道:是的,因为当时参加竞标的有几十家公司,论实力都与我们差不多,所以我就策划了这个事件。此言一出,立刻一片哗然。

胡福达接着说道:不过,我是用爱心来策划的。我们需要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但我更希望在竞争中千万不要忘记老百姓,应该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利益。

胡福达的话一完,会场里顿时静默了,待人们回过味来,霎时爆发出如雷的掌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点题,将主人公置身于卖不出去楼的危机中,用矛盾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B.新来的大学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楼卖不出去的症结所在,并得到了胡福达的认同。
C.银行贷款逾期不还会带来严重后果,胡福达将公寓改造成经济房后,还清了贷款。
D.《锦江日报》的报道,使大众了解了丽人公寓卖楼难的隐情,胡福达得到了各方支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福达公司为卖楼所做的各种努力都失败后,却意外获得政府一个亿的经济房开发项目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B.小说以卖楼为线索,极具代表性地展现了房地产行业令人眼花缭乱的营销与策划,内涵丰富,构思巧妙,引人思考,发人深省。
C.小说选材关注社会现实,能够在客观地反映社会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夸张,使文章情节始终在文学逻辑中得到推进。
D.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既正面赞扬了胡福达具有社会责任感,也侧面体现了锦江市领导关注民企民生。
3.小说采用了反转式结尾,且一转再转,出人意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效果。
4.你认为《锦江日报》上刊登的《丽人公寓卖楼难另有隐情》是胡福达安排的吗?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四年春正月,陕西地震。兵部尚书马文升上言:“祗畏变异,痛加修省。”劝上:“积金帛以备缓急,罢斋醮以省浪。,将陕西织造绒褐内臣,早取回京,以苏军民之困。”上嘉纳之。礼部尚书傅瀚率九卿疏得灾、时政三十一事,不报。瀚复言:“民心易感,在结之以恩。属者所陈,当如拯教,犹恐不及。而侧听弥月、未赐宸断,何以为理?”疏入,从之。时南北九卿上疏言事,俱报可。三月,保定抚臣献白鸠以为瑞,礼部尚书傅瀚劾其不当,奏诏斥遣之。冬十月,改马文升为吏部尚书。十五年正月,大计天下吏。上召马文升至暖阁。谕之曰:“天下觐吏毕集,卿其用心采访,毋纵毋枉,以彰黜纱。”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法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厦对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居数日,复召问:“征敛俱有当,何至今而独言民穷财尽也?”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上一日问:“诸卫所卒强勇可用否?”

对曰:“向者臣固言民穷,而卒殆甚焉,何以作其锐!”上曰:“在卫有粮,戍征有行粮,何乃穷也?”对曰:“江南困转漕,江北困京操,他困又不止此。且所谓月粮、行粮者,半与其帅共之,能无穷耶?”上叹息曰:“联在位久不能知,何称为人主!”乃令九卿大臣,各以其职言军民弊政,而择行之。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
B.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
C.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
D.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斋醮,一般指请道士设斋坛进行祈祷,借以求福免灾。
B.九卿,中国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各代九卿官职不一。
C.兵部,又称武部,主要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宜。
D.转漕,古时陆运称“转”,水运称“漕”,转漕专指为军队转运粮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陕西发生地震后,马文升建议皇帝及时省察朝政,应积累金帛,减少浪费,早日召回去陕西监督织造绒褐的内臣,以缓解军民生活困扰。
B.傅瀚率九卿进言拯救时弊三十一件事,被皇帝扣留不予答复,后傅瀚再次进言,皇帝才采纳了意见,之后九卿大臣提出来的事情,皇帝均同意。
C.皇帝告诫时任吏部尚书的马文升一定要认真执法,宽严有度,肃清吏治;马文升不辱使命,依法裁汰不称职的官员两千多人,个个都处置适当。
D.刘大夏认为国家民穷财尽,主要是因为朝廷征收徭役税赋没有一定之规,百姓生活贫困,且将帅克扣兵卒粮饷致兵卒生活困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侧听弥月,未赐宸断,何以为理?
(2)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
5.刘大夏曾请求辞去职务告老还乡,主要原因是什么?
5 . 请依据《乡土中国》,在下列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内容。
(1)《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三章,作者集中谈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___________性。
(2)以个人为中心,依据私人关系向外不断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缩变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关系圈,属于_________格局。
(3)运用教化的方式让人们形成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以维持社会稳定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社会。
2022-01-28更新 | 168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6 . 下面这首诗表达了韦应物对亡妻的悼念之情,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的?

子规啼

韦应物

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规啼一声。

邻家孀妇抱儿泣,我独展转何时明。

2022-01-2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于頔入朝,悉以歌舞人内禁中,或言普宁公主取以献,皆頔嬖爱。居易以为不如归之,无令頔得归曲天子。奏凡十余上,益知名。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久之,徙忠州刺史。入为司门员外郎,以主客郎中知制诰。穆宗好畋游,献《续虞人箴》以讽。于是,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久之,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复拜苏州刺史,病免。开成初,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湔别抉摩,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B.居易虽进忠,不见听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B.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C.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D.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元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法,此外还有“十二天干十地支”干支纪年法。
B.“阴阳”,阴,指山岭的北面,河流的南面;阳,指山岭的南面,河流的北面。
C.所谓“中国”,是星占学分野概念里的“中国”,泛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D.黄钟、大吕属于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后世多形容音乐或文辞庄严、正大。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2)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
(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5.文中评价白居易“其贤哉”。请依据节选内容,概括分析哪些方面体现了白居易的“贤”。
2022-01-2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8 . 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诗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使用了什么写景技巧?请选两种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鸭的喜剧

林海音

好,被我发现了!

尖而高的声音从厨房窗外发出来,说话的是我们那长睫毛的老三。俗话说得好:大的傻,二的乖,三的歪,她总比别人名堂多。

这一声尖叫有了反应,睡懒觉的老大,吃点心的老二,连那摇摇学步的老四,都奔向厨房去了。正在洗脸的我,也不由得向窗外伸一伸头,只见四个脑袋扎成一堆,正围在那儿看什么东西。啊,糟了!我想起来了,那是放簸箕的地方,昨天晚上……

看!仍然是歪姑娘的声音,这是什么?橘子皮?花生皮?还有……”

陈皮梅的核儿!老大说。

包酥糖的纸!老二说。

然后四张小脸抬起来冲着我,长晓毛的那个,把眼睛使劲挤一下,头一斜,带着质问的口气:讲出道理来呀!

我望着正在刮胡子的他,做无可奈何的苦笑。我的道理还没有编出来呢,又来了一嗓子干脆的:赔!

没话说,最后总算讲妥了,以一场电影来赔偿我们昨晚偷吃东西的过失,因为偷吃东西是我们在孩子面前所犯的最严重的欺骗罪

我们喜欢在孩子睡觉以后吃一点东西,没有人抢,也没有分配不均的纠纷。在静静的夜里,我们一面看着书报,一面剥着士林的黄土炒花生,㗭㗭嗦嗦,好像夜半的老鼠在字纸篓里翻动花生壳的声音。

可是明天问题就来了,群儿早起,早在仆妇还没打扫之前,就发现了塞满垃圾的烟灰缸。

哪儿来的花生皮?我被质问了,匆忙之间拿了一句瞎话来搪塞,王伯伯来了,带了他家大宝,当然要买点儿东西……给他吃呀!我一说瞎话就要咽唾沫。

但是王伯伯不会天天带大宝来的,我们的瞎话被揭穿了,于是被孩子们防备起偷吃东西来了。他们每天早晨调查烟缸、字纸篓。我们不得不在偷吃之后,做一番灭迹工作。

我一定要等!有一次我们预备去看晚场电影,在穿鞋的时候,听见老二对老三说:他们一定会带回东西来偷偷吃的。

我也一定不睡!老三也下了决心。

这一晚我们没忘记两个发誓等待的孩子,特意多买了几块泡泡糖。可是进门没听见欢呼声,天可怜见!一对难姊难妹合坐在一张沙发上竟睡着了!两个小身体裹在我的一件大衣里,冷得缩成一团。

把她们抱上床,我试着轻轻地喊:喂,醒醒,糖买回来啦!四只眼睛努力地睁开来,可是一下子又闭上了,她们实在太困了。

第二天早上,当她们在枕头边发现了留给她们的糖,高兴得直喊奇怪,她们忘记是怎么没等着妈妈,回到床上睡着了。

但是这并没有减轻我们做灭迹工作的热情,当烟灰缸、字纸篓都失效的时候,我居然怪聪明地想到厨房外的簸箕。谁想还是人赃俱获了呢!

讲条件也不容易,他们喊价很高,一场电影,一个橘子,一块泡泡糖,电影看完还得去吃四喜汤团。一直压到最后只剩一场电影,是很费了一些口舌的。

逢到这时,母亲就会骂我:惯得不像样儿!她总嫌我不会管孩子,我承认这一点。但是母亲说这种话的时候,完全忘记她自己曾经也有几个淘气的女孩子了!

我曾经把我的孩子称为三只丑小鸭,但这称号在维持了八年之后的去年是不适宜了,因为我们又有了第四只。我用食指轻划着她的小红脸,心中是一片快乐。

看着这个从我身体里分化出来的小肉体,她给了我许多奥妙的感觉,所以我整天接着我的婴儿,不断地亲吻和喃喃自语。我的北平朋友用艳羡的口吻骂我:“瞧,疼孩子疼得多寒蠢!”人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但没有比做一个新生儿母亲更快乐!

人们不免会问我四只鸭子的性别。当一些自命为会掐算看相的朋友看到我时,从前身、背影、侧面,都断定我将要再做一个男孩的母亲,我也有这种感觉,因为我已经有了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按理想,应当再给我一个男孩,没有见戏台上的龙套吗?总是一边儿站两个才相称。但是我们的第四个龙套竟走错了上场门,她站到已经有了两个的那边去了!给我们形成了三个女孩和一个男孩的比例,我不免有点懊丧。

因此,外面有了谣言,人们在说我重男轻女了,这真冤枉,老四一直就是我的心肝宝贝!

我的丈夫便拿龙套的比喻向人们解释,他说:“你们几时见过台上的龙套是一边儿站三个,一边儿站一个的呀?

这种场面我倒是见过一次,那年票友唱戏大家起哄,真把龙套故意摆成三比一,专为博观众一乐,这是喜剧。

我是快乐的女人,我们的家一向就是充满了喜剧的氛围,随时都有令人发笑的可能,那么天赐我三与一之比,是有道理的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二、老三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枕边的糖,高兴得直喊“奇怪”,因为她们终于找到了我们还没来得及“灭迹”的食物。
B.我的北平朋友责骂我“疼孩子疼得多寒蠢!”朋友认为孩子要宠,但不能惯,一个好母亲不能因溺爱孩子,失去了原则。
C.外婆总责骂我,嫌我不会管孩子,但她也曾经有几个淘气的女孩子,暗含家庭两代人与孩子之间独特的情感沟通方式。
D.“我”家老四是个女孩,形成了三女一男的比例,使得重男轻女的“我”不免有点懊丧,将女孩们称为“三只丑小鸭”。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了“歪姑娘”泼辣、天真、可爱的形象。
B.四个脑袋扎成一堆,围在一起质问“我”的“偷吃”与“欺骗”,此处的群像描写诙谐幽默,富含喜剧效果。
C.文章写母亲的“偷吃”“灭迹”,孩子的“提防”“侦察”,看似紧张刺激,实则轻快活泼,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D.文章语言质朴自然,贴近现实生活,如“惯得不像样儿”,表达了一位母亲对子女们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意。
3.郁达夫在《清新的小品文字》中认为:“原来小品文字之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三点。”其中“细”是指细密的描写,请结合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列举两例分析。
4.文章标题“鸭的喜剧”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0多年以来,网络文学已从最初的文青写作发展到今天空前繁荣的现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类型化写作模式,培育了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并反过来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形态。同时,相比于传统的静态文本,网络文学属于流文本,具有其独特的消遣性、陪伴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使很多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已不再像前人一样,是一种刻意为之的行为,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说对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多基于审美需求的话,对网络文学的阅读则更接近消费和消遣,甚至成为一种持续不断的生活方式。

迈入新时代,网络文学不仅要凭借想象力的极大张扬和对于世界截然不同的想象,满足读者的情感需要和消遣需要,还要带领观众仰望星空,采撷平凡微光,饱览世界的辽阔,直击生命的精彩,进而接受更多优秀文化的精神洗礼,让网络文学真正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桥梁,推动网络文学真正实现从娱乐性向艺术性、时代性、社会性的重磅升级。

1998年,蔡智恒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出现之后,市面上很快出现了《第二次亲密接触》《再一次亲密接触》《无数次亲密接触》《最后一次亲密接触》等跟风书籍。在文学创作中,跟风容易,原创难得,经典才是文学永恒的生命力。十八大以来,一批反映新时代新气象,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的精品力作涌现出来,既有反映党领导人民建立建设新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伟大历程的宏大题材作品,也有书写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的时代新人和平凡劳动者的故事,还有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网络文学走向经典化是必然的选择。

文学创作是一项为民族培根铸魂的伟大事业,需要作家有坚定的理想追求和责任使命,不做市场的奴隶。过分追求点击量、订阅量、打赏等行为,是网络文学三俗倾向的重要成因。我们将致力于建立正确且有效的网络文学评价机制,通过评论、评奖、推介等手段扩大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帮助网络文学加速完成经典化的进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网络文学作为新兴的文学样式,未来必将成为主流的文学样式,它理应担当起文学的各种使命。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体的、精神的、创造性的劳动,弘扬核心价值观,不是要图解概念,而是要在创作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通过良好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从具体实践而言,要尊重并发扬网络文学的特点,引导网络文学回归源头,以故事为导向,试图重新建立对新时代整体性的认知,才能造就网络文学的新经典。同时,要大力培养青年网络作家,团结引导青年网络作家坚持以作品立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传承红色精神,自觉承担历史使命。

(摘编自何弘《呼唤网络文学的新高度和新作为》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学作品属于一种静态文本,人们阅读传统文学作品更多是基于审美的需求,是一种刻意为之的行为。
B.网络文学不仅应满足读者的情感需要和消遣需要,还应实现从娱乐性向艺术性、时代性、社会性的重磅升级。
C.文学创作不应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追求点击量、订阅量、打赏等行为,就会导致网络文学的“三俗”倾向。
D.网络文学创作应注重艺术的表达,避免喊口号和贴标签,既要传递深刻的思想内涵又要兼顾作品的艺术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历史发展视角,指出网络文学的阅读相较于传统文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B.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加速完成网络文学经典化的进程,旨在引导网络文学正向发展,有启发意义。
C.文章聚焦“呼唤网络文学的新高度和新作为”这一论题,具有现实针对性,语言准确,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D.文章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多样,有较强的说服力。
3.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2022-01-2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