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筑风格,是建筑的时代的、地方或民族的形式,就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它不只是雕饰的问题,而更基本的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着的,所以寻找民族形式的途径,要从基本的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上去寻找。而平面部署及结构方法之产生则是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和技术所决定的。

历史上民族形式的形成都不是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形成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艺术创造差不多都是不自觉的,一切都在不自觉中形成。每一座建筑物本身可能是一件很好的创作,但是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了环境而独善其身的。否则,每一个城市都可能成为一个千奇百怪的假古董摊,成为一个建筑奇装跳舞会。请看近来英美建筑杂志中多少优秀的作品,在它单独本身上的优秀作品,都是在高高的山崖上,葱幽的密林中,或是无人的沙漠上。这充分表明了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之失败,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只好逃避现实,脱离群众,单独地去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

19世纪以来日益发达的交通,把欧美的建筑病传染到中国来了,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长河中,中国人完全失掉了自信心,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养成了十足的殖民地心理。在艺术方面丧失了鉴别的能力,一切的标准都乱了。建筑师们对于本国的建筑毫无认识,把在外国学会的一套罗马式、文艺复兴式硬生生地搬到中国来。这还算是好的。至于无数的店铺,将原有壮丽的铺面拆掉,改做“洋式”门面,不能取得“洋式”的精华,只抓了一把渣滓,不是在旧基础上再取得营养,而是把自己的砸了又拿不到人家的好东西,彻底地表现了殖民地的性格。

现在那个时期已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始。我们从事于营建工作的人,既不能如古代的匠师们那样不自觉地做,又不能盲目地做宫殿式的仿古建筑,又不应该无条件地做洋式建筑。怎么办呢?我们唯有创造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科学化的建筑首先就与大众化不能分离的。我们必须根据人民大众的需要,用最科学化的方法部署平面。次一步按我们所能得到的材料,用最经济、最坚固的结构方法将它建造起来。

建筑艺术和技术的传统又是与前两项分不开的。在平面的部署上,我们有特殊的民族传统。中国的房屋由极南至极北,由极东到极西,都是由许多座建筑物,四面围绕着一个院子而部署起来的。它最初的起源无疑的是生活的需要所形成。形成之后,它就影响到生活的习惯,成为一个传统。陈占祥先生分析中国建筑的部署,他说,每一所宅子都是一个小城,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大宅子。因为每一所宅子都是多数单座建筑配合组成的,四周绕以墙垣,是一个小规模的城市,而一个城市也是用同一原则组成的。这种平面部署就是我们基本民族形式之一重要成分。它是否仍适合于今日生活的需求?今日生活的需求可否用这个传统部署予以合理适当的解决?这是我们所要知道的。

(摘编自梁思成《建筑的民族形式》

材料二:

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城,有着千年历史,境内古建筑星罗棋布。有关数据显示,福建泉州市共有1.3万余栋历史建筑普查线索,正式公布1199栋,挂牌保护的传统历史建筑669幢。

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古建筑,让泉州古城更有古早味,今年以来,在积极推进申遗工作和向福建省政府报批《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背景下,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密结合古城保护规划设计实践,加快编制《泉州古城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进一步完善古城保护技术与实践方法,加强和提升泉州的古城保护工作。目前,编制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已形成《泉州古城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初稿)》。

中山路、西街,泉州人耳熟能详的古城街巷代表,节假日,是游客集中打卡的“网红点”,平日里,亦是泉州城人间烟火的温馨所在。编制过程中,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中山路、西街等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空间研究为切入点,从战略,上对古城空间保护进行控制与引导,并对城市街道、绿化、广场、街景等公共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同时,围绕中山路(涂门街—钟楼)综合提升、八卦沟古城水系保护提升、小山丛竹公园及周边区域规划研究、通政巷、花巷等街巷规划提升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实践,对古城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提炼出涵盖形制、风貌、结构、功能、空间完善等各方面控制要素索引40余项,并逐一明确相应修缮要求。

(摘编自《让古城留住古早味   福建泉州编制古建筑修缮导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风格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其形成是由时代、地方或民族这三个因素长期综合而成的,这三个因素是互相牵制的。
B.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单独本身不乏优秀作品,其失败在于脱离环境,不能满足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
C.19世纪以来,中国人在艺术方面完全丧失鉴别能力,养成了彻底的殖民地性格,表现在将欧美建筑的精华生搬硬套,完全吸收。
D.为了使拥有众多古建筑的泉州城更有古早味和积极推进申遗工作,泉州市完善保护技术,加强和提升古城保护工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设计建筑物必须考虑城市环境和生活需要,否则,即使建筑物本身再优秀,也只能是游离于城市体系的附属物。
B.19世纪以来中国建筑体现出的殖民地特点,与中国社会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紧密相关,这表明了建筑具有时代性。
C.在平面的部署上,中国有特殊的民族传统,只要沿袭这一传统,我们就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D.泉州城的中山路、西街等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以空间研究为切入点,十分契合泉州城的古建筑风格。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标题新闻不符合梁思成观点的一项是(     
A.深圳南头古城修缮植入文化创意、数字展厅社区舞台等内容。
B.泉州崇武古城百年榕树被砍,因其根系深入城墙成安全隐患。
C.台州临海的桃渚古城,木工师傅采用传统手艺修复古宅。
D.西安耗资2亿重建阿房宫景区,终因交通不便而拆除。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作为新时代的建筑师,怎样才能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10-30更新 | 176次组卷 | 1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蓝天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别自堪悲”一句紧承上句,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承接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一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幼时丧父,天涯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泊不定的生活。
D.本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基调悲凉,哀婉动人。最后一句“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令人回味。
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末,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注】①熙宁:北宋时期宋神宗的一个年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B.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C.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D.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善”意思是善于、擅长,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的“善”字含义不同。
B.文中“就”意思是就任、就职,与《劝学》“金就砺则利”的“就”字含义不同。
C.文中“辞”意思是推辞、辞谢,与《送东阳马生序》“辞甚畅达”的“辞”字含义不同。
D.文中“因”意思是依靠、凭借,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力而敞之”的“因”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才华横溢,喜好读书,擅长为文,曾巩曾带着王安石所写的文章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四处为他传扬名声。
B.文彦博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请求越级提拔,王安石不应朝廷征召;欧阳修向朝廷推荐王安石担任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老为由予以拒绝。
C.王安石性格果敢,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向宋仁宗呈言事书,要求对国家法度进行全面改革,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
D.王安石清楚地知道,他的改革主张在当时会遭到顽固派的非议,但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也得到了宋仁宗支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2)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
2022-10-3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蓝天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㶚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深受李广事迹触动夜不能寐,于是将他的经历写入词中。
B.词人由李将军饮罢夜归联想到自己曾受醉尉刁难,愤恨不已。
C.“慷慨”“谈笑”表达了词人失意时仍坚强自信的人生态度。
D.词尾以景结情,借“斜风细雨”等景象抒写壮志难酬的悲凉。
2.词人笔下的“故将军”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概括。
2022-10-27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马赛夏季的阳光将周蓉的脸晒成了古铜色,那是令大部分法国女性特别欣赏,令大部分法国男人着迷的一种肤色。

每天上班,她都要对着镜子仔细将头发盘起,绝不允许有一丝乱发。她那么认真不仅是出于爱美之心,也是职业使然。法国人对职业女性的仪表要求非常苛刻,着装打扮随便不但会令服务对象不悦,有时甚至会遭到理直气壮的投诉。周蓉很在乎自己作为职业女性能否给人以自信而美好的印象——确切地说,能否给法国人特别是法国女人那种印象。

她很敏感于普通法国人怎么看中国人,更敏感普通法国女人怎么看中国女人,怎么看中国职业女性。她经常觉得,自己其实也是中国职业女性的形象使者。她也常常自嘲想法的可笑,有时又骄傲自己所吸引的目光,特别是法国女人的目光。法国人对青年的衣着很宽容,多数法国男女青年比较偏爱休闲装,穿休闲装上班司空见惯。但对三十五岁以上职业女性的衣着打扮,不论法国男人还是女人,都以相当挑剔的眼光看待。

走在街上,周蓉仍像当年是大美人儿时那样引起很高回头率,往往还是青年男女们的。不是因为她仍有多么美,而是因为她那略显忧郁又高傲的气质。她的神情经常略显忧郁,也是必然的。她内心高傲的理由却是,在近十二年里,她几乎使自己成为法国文学的忠实守望者了。她头脑里吸收的关于法国文学的知识和见解,已非一般法国人所能相比。有时,她甚至会感到一种寻找不到交流对象的孤独。

一次,在从马赛前往里昂的列车上,她碰巧与一位老先生并坐在一起。对方见她在读乔治·桑的小说集,忍不住问了一句:“您为什么读这样的书?”

那是她从旧书摊上以极少的钱买的。

她微笑着说:“有趣。”

于是,两人之间开始了热烈的对话——

“乔治·桑从没写过多么有趣的小说,她过时了!许多法国青年已经根本不知道她的名字了。”

“对于我,她并没有过时,我也不是法国青年。”

“但是,她的小说究竟有什么吸引您呢?”

“我觉得,她如同法国的一副假面具。法国以及法国文学,在古典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与现代派潮流的影响之间至今无所适从,这种矛盾心理最早反映在乔治·桑身上和她的小说中。她想做贵族客厅里的沙龙女王,又想做现代派的弄湖儿。她确定不了自己究竟应该怎样,便以奇装异服和荒唐行径来减压,捎带戏弄一下关注她的人。如今的世界也处于继承传统和迎合现代的矛盾之中,只不过世人已经麻木,不像乔治·桑那么敏感罢了。”

“您是哪国人?”

“中国人。”

“您怎么会是中国人呢?”

“我怎么不可以是中国人呢?”

“您肯定有一部分欧洲血统!我们法国的,或者英国的、德国的?丹麦的、希腊的?我想我猜对了,您的侧面具有一种希腊女性特有的美感……”

对方是位斯文的老先生,但强烈的好奇心使他的表现有些唐突。二○○一年,不论公费还是自费到法国的中国大陆人尚十分有限,能在马赛或里昂见到的则更少,这使普通法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大抵是衣着刻板、反应迟钝、表情迷惘、唯唯诺诺,这些形象大多来自早期电视新闻画面和外国电影。中国女人则要么贫穷愚钝、可怜兮兮,要么是珠光宝气、俗不可耐。

法国老先生从没遇到过像周蓉那样气质不凡又有独立思想的中国女性。

“不,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大陆人。我是大陆工人的女儿,一位农民的孙女。”周蓉有些不悦,感觉遇到了挑衅。

这时,列车停在了一个小站。老先生又腼腆地问:“最后一个问题,您是从事什么……”

“对不起,我该下车了。”周蓉干脆起身往车门走。

“请等一下……”对方追到了车门口,送给她一张自己的名片。

“我只不过希望与您联系……”

她已下车,车轮滚动了。

她低头一看名片,方知对方是一所大学的法国文学教授。她曾想主动联系他,心存几分也许会通过他在大学里谋到一个职位的闪念,但那念头随即很快打消。她对中国的思念强烈无比,归心似箭。

后来,那位法国文学教授的名片被她弄丢了。

每次面对镜子,她都会对镜中的自己感到无法言表的陌生——不仅因为曾经的一头乌发日渐银丝缕缕,眼角日渐细密的鱼尾纹,还因为作为一名中国知识女性,恰恰是在近似于流亡国外的十二年里,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过去在国内,她当然也明白此点,但从未像在法国十二年里这么感受强烈。

(选自《人世间》下部第四章,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通过对着镜子整理头发这一细节塑造了周蓉一丝不苟、自尊自强的性格,与结尾形成照应。
B.周蓉十分注重仪表打扮,一方面是因为她爱美,另一方面是为了屈从法国人对职业女性的苛刻要求。
C.周蓉和老教授素不相识,虽然乔治·桑小说集引发了二人的对话,但他们对其作品的态度截然不同。
D.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以小见大,通过周蓉的经历展现中国知识女性旅居异国的生存困境。
2.小说中说周蓉“忧郁又高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插入周蓉与老教授之间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2-10-2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夏粮增产丰收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的生动体现,背后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是农业科技的保驾护航。从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挥镰割麦,到农机“长眼睛”“装大脑”,麦收速度不断刷新,乡亲们收麦方式的变化见证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会种地变成了“慧种地”,农民种粮挑上了“金扁担”,现代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从“望天收”的低产田升级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夯实了增产增收的基础。

根本性的改变还体现在经营方式、组织方式层面。过去种粮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如今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抱团种粮,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助力粮食颗粒归仓,丰收变增收。小农户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容易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制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扶持小农户,引入现代生产要素改造小农户,确保小农户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不掉队。放眼广袤田畴,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田间地头激发出澎湃动能,大国粮仓的根基越来越稳。

(摘编自常钦《夏粮再丰收,分量沉甸甸》)

材料二:

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既能为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等问题提供人才支撑,也将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

受益于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当前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机械化、智慧型新阶段。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各种先进农业机械的普及,让如今的农业生产人力投入不断减少。但是,越是前端无人,越需要后端有“高”人。这些“高”人就是熟悉农业生产规律、熟练运用各种现代生产装备、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只有越来越多这样高素质的农民投身农业、投入粮食生产,农业才能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粮食安全也才更有保障。

2021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农民、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以及本土高素质农民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高素质农民队伍规模持续扩大。与此同时,高素质农民示范带动能力持续增强,目前超过六成的高素质农民为规模经营农户,约71.77%的高素质农民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农产品销售支持,平均每人带动17户。

需要看到的是,当前我国农村高素质农民队伍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农民老龄化、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关培训机制尚不健全等因素制约,迫切需要从供需两端发力,创设有利于高素质农民队伍发展壮大的政策环境,建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培育机制,尽快提升高素质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进一步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智力基础。

(摘编自朱隽《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材料三:

雨过天晴,稻浪翻滚,在哈尔滨闺家岗农场,各种智能化装备,好似一个个卫士守护着稻田。“这里整个农场都是5G网络全覆盖的,我们通过5G网络实现农田全要素的数据采集。”黑龙江联通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智慧农业事业部总经理介绍,中国联通“大国粮仓”5G数字农场项目,将5G技术应用于北大荒集团农场,打通“人、地、机、物、环”生产作业全要素,贯穿“耕种管收”全环节。大雨过后,水位仪可自动检测水田的水位情况,通过自动调控,将流速降低。除此之外,农场里还有叶龄智能检测、安防摄像头、田间监测传感器、植保无人机、无人机巡回等5G智能设备,从各个环节进行智能化监测和管理。5G数字农场不仅做到了节能,还做到了降本增效。农场践行“双碳”目标,节约水、肥、药的施用量,通过无人化、精准化作业节约种子和人力成本,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可实现每亩增加收益200元至300元。目前,5G数字农场已在北大荒集团5个农场进行数字化示范,共覆盖耕地2.3万亩。

(摘编自《黑龙江哈尔滨联通:5G数字农业,让农场更“慧”种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的深刻变化源于农业科技,科技是夏粮稳产增产的基础。
B.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建设高标准农田有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C.虽然高素质农民队伍规模有所扩大,但其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依然需要提高。
D.应用先进技术,打通生产作业全要素为现代农业的节能、降本、增效提供了条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智慧型新阶段,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现在投入的人力越来越少。
B.小农户的发展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引入现代生产要素改造小农户具有现实性。
C.高素质农民不仅能自己熟练经营现代农业生产,还能对周边的农户起到带动作用。
D.北大荒集团农场已经全面实现数字化耕地管理,得益于中国联通研发的农场项目。
3.请根据材料概括应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2-10-2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诙谐书生形象在民间演艺中不断发展,形象的定型和传播借助了民间艺术的类型化特点。故事类型学研究指出,在民间故事中“变换的是角色的名称(以及他们的物品),不变的是他们的行动或功能”,这就使我们有可能根据角色的功能来研究故事。以元杂剧为例,形象设置往往依据其形象身份有所分工,不同形象类群具备不同的功能,女性往往是故事核心,功能上是被欺压、被侮辱的;权贵官员出场总是欺压百姓,是灾难的发动者;老年角色(父母或度婆)多为感情发展的障碍等等。

诙谐书生形象多出现在爱情戏中,起到配合和衬托的作用,逐步成为一种典型形象确立下来,为后世文学作品、市民文艺所不断效仿,甚至发展出专门的文人笑话。此类短小精悍的文人笑话成为文人创作进一步深化的基础,围绕书生的迂腐性格、浅薄才学和窘迫境遇,发展出不同的笑话类型。

首先是以读书人迂腐迷信为笑料,因文人所恪守的陈规与现实环境不相符而产生滑稽感。宋代陈正敏《遁斋闲览·谐噱》载有秀才“应举忌落字”的小故事。秀才犯忌落第,不喜用“落”字或音似,常以“安康”取代“安乐”,后派仆人看是否高中,仆人也只能回答“康了”。读书人饱读诗书,却受困于陈规,为避忌讳想尽办法,在人前求全体面,却暴露了虚弱本质,闹了笑话。第二类以读书人不学无术、死读书来制造笑料。《书低》载有一则书生趣事:秀才借用僧房读书,书童反复取来典籍给他,他却都抱怨过“低”,僧人以为是不满于经典,原来居然是嫌拿书当枕不够高。所谓的饱学之士悠哉混日子的窘态被拿来揶揄逗趣。第三类围绕书生的穷酸和爱面子。《咬饼》中,穷酸老师饥饿,用咬出个月亮来哄骗孩子的吃食,偏偏碰上不舍得食物的纯真孩童,师生抢饼,居然把孩子手指咬伤了。穷酸之窘态跃然纸上,妙趣横生。

从民间文艺到文学书写,诙谐书生形象逐步摆脱爱情戏中的角色定位,体现出更具文人特点的诙谐性格,为丰富叙事文学的人物形象塑造提供了素材。明清文学谐谑之风盛行,文人搜索民间故事笑话加工润色或亲自创作,官场、市井、儒林无不可戏谑,笑话这类短篇叙事所勾勒的诙谐书生形象,几乎成为白话小说中文人形象的主要面貌。《儒林外史》中,有为宴请精打细算的胡三公子,宴请前买鸭子怕不够肥,拔下耳挖来戳戳鸭脯上的肉,掐了还把剩下的骨头装回家。西湖雅集,本是风雅之事,与胡三公子的寒酸小气相联系,让人忍俊不禁。还有尚在丁忧的范进去汤知县处打秋风,饭前各种忸怩作态,为遵制反复挑剔餐具,最终还是忍不住吃了个大虾元子,原先居丧守制的道学形象瞬间瓦解。

他们虽然有着各种性格弱点,却无一不是以诙谐可笑的面貌示人,喜剧性的塑造手法在成熟的叙事文学中蕴含着写作者更深的创作意图。但从形象发展轨迹看,构成形象最核心的“诙谐”意趣自形象生成时就已深植其中,借助民间文艺圈共享故事和形象类型的创作手法,完成了从口头传播的民间文艺向文人书写的书面文学传播发展的进程,最终成为稳定的文学形象类型。

(摘编自潘超青《论“诙谐书生”形象的生成、传播与文化构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艺术所具有的类型化特点有助于诙谐书生形象在民间演艺中逐渐定型、传播和发展。
B.诙谐书生形象的定型并非一蹴而就,其经历了民间文艺、书面文学等阶段,为文人创作提供素材。
C.诙谐书生形象丰富了叙事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他们是白话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文人形象。
D.“诙谐”的意趣贯穿了诙谐书生形象发展的始终,这寄托着创作者包裹在喜剧背后的创作意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元杂剧中女性、权贵官员、老年角色具有相对固定的不同功能的例子,意在证明民间艺术的形象设置是类型化的。
B.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文人笑话,以“首先”“第二类”“第三类”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证明诙谐书生形象有不同类型。
C.文章转述文人创作时,语言简洁,夹叙夹议,“妙趣横生”“忍俊不禁”等词语体现了作者对这些诙谐书生形象的态度。
D.文章通过胡三公子寒酸小气与西湖风雅的对比,范进忸怩作态与违反守制的对比,通过戏谑儒林凸显了明清文学的诙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娥冤》中各个形象自有其功能,如窦娥是故事的核心,功能上是被欺压的。
B.我们能够根据角色的功能来研究故事是建立在故事类型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
C.相较于爱情戏,诙谐书生形象在文学书写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都发生了变化。
D.诙谐书生形象各有其性格弱点,本文作者对他们诙谐可笑的面貌持嘲笑态度。
2022-10-2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惠文王三十年,相都平君田单问赵奢曰:“吾非不将军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独将军之用众。用众者,使民不得耕作,粮食赁,不可给也。此而自破之道也,非单之所为也。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马服【注】曰:“君非徒不达于兵也,又不明其时势。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是薄柱击石之类也。且夫吴干之剑材,难夫毋脊之厚,而锋不入;无脾之薄,而刃不断。兼有是两者,无钩繯镡蒙须之便,操其刃而刺,则未入而手断。君无十余、二十万之众,而为此钩繯镡蒙须之便,而徒以三万行于天下,君焉能乎?且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万,距此奚难哉!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即君之齐已。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今者,齐、韩相方,而国围攻焉,岂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哉?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战不足用也,君将以此何之?” 都平君喟然太息曰:“单不至也!”

(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注】马服,即马服君,指赵奢。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B.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C.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D.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非不说将军之兵法也”与“秦伯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B.“此坐而自破之道也”与“列坐其次”(《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坐”字含义相同。
C.“操其刃而刺”与“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两句中的“操”字含义不同。
D.“而索以三万之众”与“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两句中的“索”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不满意赵奢的用兵策略,认为赵奢的做法不攻自破、坐以待毙,是不可取的。
B.面对田单的质疑,赵奢虽然严厉地指责了田单,但还是详细地解释了自己的策略。
C.赵奢以吴国、干国的利剑类比,来向田单说明他派出大量兵将参与作战的必要性。
D.赵奢认为古时候以三万兵士攻打城邑很容易成功,但当下却只能攻下城墙的一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非徒不达于兵也,又不明其时势。
(2)都平君喟然太息曰:“单不至也!”
2022-10-2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撵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材料三:

①半截话”更贴近生活的真实。

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交流经验的工具,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完整的一句话或多句话才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思想,尤其在书面语中,语句残缺被认为是语言中的病句。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口语表达时,“半截子话”很常见,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类经历。这种有意无意地使用“半句话”而造成话语不完整,就出现了“半截话”现象。在很多时候,说一半,留一半,形式上看起来不完整,但在具体的语境下,对话双方都可以理解,甚至有时比完整的表达更具效果。文学作品既然源于生活,那么从理论上说,应该很早就出现了这种“半截话”现象。可惜的是,当口语转化为书面语的时候,作者总要对生活中的口语加以整理加工,于是“半截话”现象在书面语中不见了踪影。金圣叹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看到了生活中的这种表达方式,大胆地运用到《水浒传》的评点中去,并把这种“半截话”现象称之为“不完句法”。我们不知道曹雪芹是否受到金圣叹的启发,但“半截话”现象在《红楼梦》中不仅常见,而且运用得非常熟练,不论是“岔断”式的“半截话”,还是“急收”式的“半截话”,亦或是“留白”式的“半截话”,在日常生活中都不乏这样的表达方式。曹雪芹在创作中从刻画人物的需要出发,故意使用了带有特殊意味的残缺语句,在看似语义未尽、表意含糊的辞面上细致地传达了人物微妙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贴近生活的真实的同时,具有了极高的语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②“半截话”能提供广阔的联想空间。

“半截话”说一半留一半,其留下的空白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空间,接受者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加以填补。如第九十八回对黛玉去世的一段描写:

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两人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黛玉在红销香断的尽头拼尽全力呼喊宝玉的那“半截话”历来被认为是高鹗续书的神来之笔。

③“半截话”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含蓄蕴藉,是我国传统美学的第一要义,为历代诗人和文艺评论家所推崇。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提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司空图《诗品》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苏轼则曰:“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梅圣俞也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说。这些说法,字面不尽相同,但涵义却大体一致,皆是对“弦外音”、“味外味”的认可和赞赏。正如刘熙载《艺概》中所言:“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半截话”有着无比丰富的潜在信息量,它跟中国诗画的空灵、轻淡和言语的含蓄、“意在言外”的美学意蕴是相通的,“半截话”修辞中的语义留白无疑是这种“无言之美”的极佳载体。

(摘编自张璇《论<红楼梦>人物语言之“半截话”修辞现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写之写”体现了文本理解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
B.描述宝钗的“好处”时所用的“不写之写”,巧妙引导了读者对宝钗联想的随意生发。
C.“不写之写”中“写”的权力在作家手中,而对“不写”的感知权却在读者手中。
D.“不写之写”包括使用语言省略、情节省略和“半截话”等方式来创设意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从审美价值的层面上,分析了《红楼梦》中留白写法的艺术效果。
B.材料一中提到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对“不写之写”进行机械解读,作者对这种理解持否定态度。
C.材料二通过“宝玉醉酒撵李奶妈”的情节,说明利用“矛盾”可以高妙地刻画人物形象。
D.材料三中作者引用刘勰等人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半截话”中的语义留白是“无言之美”的最佳载体。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A.第十八回,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B.第二十八回,薛蟠道:“我可要说了:女儿悲——”说了半日,不见说底下的。冯紫英笑道:“悲什么?快说来。”
C.第三十三回,贾环忙上前拉住贾政的袍襟,贴膝跪下道:“父亲不用生气。此事除太太房里的人,别人一点也不知道。我听见我母亲说……”说到这里,便回头四顾一看。
D.第七十七回,晴雯对宝玉呜咽道:“我虽生的比别人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么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今儿既担了虚名,况且没了远限,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
4.请简要分析文本中设置的空白在读者感受方面的作用。
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留下了空白,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堪称“不写之写”的典范。请结合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在“空白”处补写两条内容,并对其简要说明。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括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取材于《宋史·沈括传》)


【注】①解:解州,地名。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B.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C.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D.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
C.“朕”,在文中是皇帝的自称,作为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以后是皇帝的专有名词。
D.“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用于臣吏向帝王上书言事,以议论为主,侧重于陈情。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浑仪、景表、五壶浮漏等天文仪器都是在沈括担任提举司天监之后设置的,这些仪器后来都得以使用。
B.对于蜀盐一事,沈括认为盐应该全都由官府出售,如果不马上禁止私井,官府将会得不偿失。
C.面对辽国索要土地的无理要求,沈括据理力争,从容应对,并取得了最终胜利,显示了他的外交才能。
D.沈括博学善文,他把平时与宾客谈论的事情记录下来,写成了《梦溪笔谈》,至今流传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
(2)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5.从征用车辆和谏止填塞私人盐井这两件事来看,沈括具有怎样的品质?
2022-10-05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