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钱征君①少阳

李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投竿②也未退。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注】①征君:指曾被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为征士,君为尊称。②投竿:钓鱼。姜太公未遇 时,在渭水上垂钓,遇文王出猎,被聘为师。后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直接交代举酒对饮的场景,然后再交代时间,起势突兀。
B.次句“绿杨”画出杨柳依依的秀丽,渲染了恬淡闲静的隐居氛围。
C.颔联上承第二句,抒发了由暮春而触发的对暮年的无限感慨。
D.全诗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在音情顿挫中透出豪放雄奇的气势。
2.诗歌最后两联,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 ,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跟,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脘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D.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把屋门摔得山响”,这两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男人”的对麻婶母女的不满情绪。
B.女儿的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了“男人系着围裙”高高兴兴做饭的原因,并将情节逐渐推向高潮。
C.小说构思巧妙,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矛盾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D.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以豪杰役使徙云陵。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上擢霸为扬州刺史。三岁,宣帝下诏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

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成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推行之。吏民见者,语次寻绎,问它阴伏,以相参考。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成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

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

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前后八年,郡中愈治。而颍川孝弟有行义民、三老、力田,皆以差赐爵及帛。后数月,征霸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为丞相五岁,甘露三年薨,谥日定侯。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
B.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
C.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
D.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诏,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谓之待诏;汉以后沿用其制。
B.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
C.诏书,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起于西周,白秦始皇起,其成为皇帝的专用文书。
D.征,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由官府征聘的称“征”,皇帝征召的称“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精明能干。他通晓法律,足智多谋,善于驾驭吏民,处事公道,深受吏民信任与爱戴。
B.黄霸为民着想。下令邮亭、乡里赡养鳏寡贫弱的人,制订教令,勉力民众防备奸邪,致力农桑,节俭财物。
C.黄霸执法公平。汉宣帝即位前听说黄霸执法公平,即位后就征召黄霸担任要职,审理疑难案件,获得了庭中一致好评。
D.黄霸政绩显著。他历仕三朝,均因廉能得到上司或皇帝赏识与重用,仕途也因此一帆风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
(2)吏民见者,语次寻绎,问它阴伏,以相参考。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一首①

黄公度

牙叉老木抱江城,城古江寒相对清。

云雁不逢音信杳,沙鸥无数往来轻。

露华今夜凝仙掌,词藻他年动帝京。

淮海一身犹卧病,关河千里未休兵。


【注】①诗人为官正直,讥切时政,遭到奸相秦桧的妒恨,被贬岭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江寒凄清之秋远眺近看,抚今追昔,念己及国,感慨万千。
B.诗人用“抱”“相对”,将无情之老木、城、江拟人化•营造出凄清意境。
C.诗人借助云雁和无数沙鸥写出了对音信的渴望及音信不见的伤感无奈。
D.全诗前两联写景,并融情于景;后两联议论,深刻透彻,让人警醒。
2.诗的后两联表现了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化教育机构。其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大概是因为 它既非官学,亦非纯粹的私学,但又与官府、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得到各级官府的支 持和资助。许多官员也将创建书院、讲研义理学问视为一种可以自豪的政绩,希望以书院长育人才、开启民智、移风易俗。但书院又非官学,书院的科目设置、讲论内容都由著名学者担任的 书院山长、主讲设定与主持,官府干涉有限。书院与官学既相区别又有联系,故清末废科举、改书院为学堂,使中国教育由古代迈入现代,便能自然衔接而水到渠成了。

书院讲求敦励品节、探研经义,以求知行合一,长育人才。主持者往往以自身风范声望言传身教,并不刻意传授系统知识。尤其是宋代书院批判继承了两汉的讲经之风,注重阐释以《四书》为中心的儒家经典义理,理学借书院讲学得以光大。此后,随着时代的需要和地方学术风气 的浸润,书院讲学内容各有侧重,或义理或实学或训诂或辞章,而书院的教学方式也不拘一格, 讲论、问答、辩说、切磋,形式多样,效果显著,颇有百花齐放之势。当然,书院的根本任务是养育 人才,故与唐宋元明清各代科举密切相关,讲论经义、草拟试策、熟记帖括、习练论说,自然也是 书院学习的重要内容。书院以及乡村的义塾、义学,使中国儒学传承的血脉贯通而达至社会底 层,从而也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最坚实的社会基础,中国文化绵延不绝,书院有其莫大 贡献。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2018年10月31 日)

材料二:

新时代下,西学兴盛,旧学没落。让人得以安住沉静、回归本真的精神世界的中国传统书院空间消失殆尽。而择守书院,风格古朴典雅,无处不流淌着传统文化气息,给人以“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的人文诗意空间。

以中式园林中庭院为造景手法,通过布局的巧妙构思将园林造景、假山、漫步、穿插的体验 代入现代空间中,传达出设计对自然与生活相融的哲学思考。在顶部灯膜飞鹤的灯膜下,在柔 和的晕光下,让空间充满了氛围感。空间以艺术品的妙趣横生来表达传统文化中的文人趣味 性,这种微妙的排列使人驻足停留,呈现出历史与现代之间融会贯通的感官体验。鼓琴室(琴 房)、校书房(书房):古典红木家具,白墙黑地砖,黑白灰调子的素雅更多的重点在于古琴、琴谱、 书画案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让历史停驻于此刻,展现出书院通达的智慧与纯粹;艺术与人文 的缱绻,让情致释放于此间,展现出文人高雅的豁达与洒脱。

(摘编自“搜狐"《中国最美新书院——择守书院》2018年6月11 日)

材料三: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 的场所。书院与藏书阁,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曾伴着琅琅书声与淡淡墨香,成为名 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 能如书院呈现的这般自由。书院在我国古代所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大约与现代的大学 类似,但是现代的书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传播功能,只能成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 让我们追寻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河南省登封嵩 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感受古典文化的余音。

(摘编自《CCTV—文化频道》)

材料四:

书院,是古代精神资源的宝库。其中,学术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担当等三个方面,今天尤其 值得重视与发扬。学术创新,既是书院的精神内核,也是其千年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文化传 承和社会担当,让学术创新有了历史与现实的视野,从而得以在兼顾传统和现代的正确轨道上进行。

据不完全统计,今天以各种名目活跃着的书院,有五六百所。新兴书院,普遍面临着经营难 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定位不够准确,缺失了书院的人文精神。今天,书院大范围 兴起,从文化传承角度而言固然是好事,但根本问题在于,现代书院复活的,究竟是形式还是精 神?如果只满足于重新修复书院,将之纳入所谓的文化旅游,或者硬生生地将四书五经纳入学校课程,这与书院精神就是不相符的。二、经济来源没有保证,发展后劲不足。经济来源,是书 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办书院,一般是自负盈亏,一旦建设者或投资者出现资金周转困 难,便有可能无法支撑下去。另外,建设资金的匮乏,也可能导致书院精神背离初衷,走上低俗 化道路。三、缺乏强有力的组织者,以及应有的秩序和完善的发展体系。现代书院,大都是由民 间力量兴办的,难以保障运营方式的合法化、规范化和有序化。例如,因尚未获得国家相关部门 颁发的“准生证”,许多书院没有学位授予权。现代书院办学,如何与体制内教育、与整个社会结 合起来,值得深思。

(摘编自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年11月28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书院批判继承两汉讲经之风,注重阐释光大以《四书》为中心的儒家经典义理。
B.中国古代一般的书院非官非私,但与官府、官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难以分割。
C.书院讲求敦励品节、探研经义,以求知行合一,长育人才,故而并不传授系统知识。
D.书院使中国儒学传承的血脉贯通至社会底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莫大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余韵流传绵长,新时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要在兼顾传统和现代的轨道上前行。
B.新时代西学兴盛,旧学没落,让人安住沉静、回归本真的精神世界的传统书院消失。
C.作者借宋代白鹿洞、岳麓、嵩阳、应天四书院告诉人们可在其中感受古典文化余音。
D.作为古代精神资源宝库的书院,因为有作为精神内核的学术创新而使书院长久不衰。
3.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解决新兴书院的发展问题?
2019-12-11更新 | 139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兴义市义龙新区(包含顶效镇)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罢皇店、出西僧、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即召至。

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B.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C.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D.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也是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九庙,古时帝王立庙祭祀祖先,有太祖庙及三昭庙﹑三穆庙,共七庙。王莽增为祖庙五、亲庙四,共九庙。泛指帝王的宗庙。
C.织造,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设专局,织造各项衣料及制帛诰敕彩缯之类,以供皇帝及宫廷祭祀颁赏之用;也是纺织技术的专业术语。
D.服阕,古代服丧一年后除去丧服,谓之服阕。文中“服甫阕”是指杨廷和服丧期刚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廷和自幼聪慧,少有才学。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究史事、民间疾苦、边防战事及一切法家理论。
B.杨廷和励精图治,希望革除弊政。他提出广开言路,了解下情,收还边疆的过多兵力等建议,共十多条,很切中要害。皇上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C.杨廷和讲究孝道,以身作则。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守满丧期的先例。
D.杨廷和勤于政事,忠于职守。他的政绩影响深远,以至于死后数年,皇帝听闻太仓的积蓄后,还感叹不能抹杀杨廷和的功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
(2)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刘司户蕡

李商隐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注】①唐宣宗大中元年(846年),诗人奉命出使南郡。次年正月南返时,与被贬去柳州的刘蕡在长沙一带相遇,诗人写此诗相赠。②云根:指江边山石。③翻:以旧曲制作新词。④《帝王世纪》说:“黄帝时,凤凰止帝东园,或巢于阿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景,江风卷起巨浪,拍击着岸边山石;舟船飘荡,桅杆摇晃,满天布满重重乌云。这里诗人通过想象中的湘江惊涛骇浪的景象,暗喻晚唐王朝政局动荡和险恶。
B.颔联表现刘蕡的坎坷遭际,“已断”句把刘蕡比作展翅万里的北国鸿燕(刘是燕人),刚刚要施展雄图伟略就很快夭折了;“更惊”句即指此番遭贬。
C.颈联用典,“汉廷急诏”,写贾谊遭贬三年后又被召回长安的故事,这里诗人高度称赞刘蕡,认为他具有贾谊的抱负和才华,相信他将来一定会受到重用。
D.这首诗以慷慨苍凉的雄浑声调和高昂挺拔的沉郁气势表达情感。诗在愤激之中,寓有深讽;景语之中,渗透情语。
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2.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9-04-23更新 | 978次组卷 | 22卷引用:贵州省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杜牧

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注】①此诗为杜牧居江南时所作。②一阳生:指冬至日。③姜被:后汉姜肱与兄弟常共被而眠。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作者客居他乡恰逢京使,为能捎信给弟弟而感到欣喜。
B.第三句写作者冬至日思家忧国之情更为强烈,借酒消愁愁更愁。
C.第五句用“姜被”典故,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弟弟的思念和关爱。
D.作品感情深挚,联想丰富,语言深婉,格调高雅,富有生活气息。
2.尾联“疑”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