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妙的结局

[俄]契诃夫

列车长斯特奇金有一天不当班,在他家里坐着柳博芙·格里戈里耶夫娜,一个四十岁上下、相貌端庄、身体壮实的女人。她专事说媒。斯特奇金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抽着雪茄,说:认识您非常愉快。我吧,柳博芙·格里戈里耶夫娜,已经五十二岁了,也就是说,在我这样的年龄,本该子女成群了。我的职业是稳定的。财产虽说不多,但要养活心爱的女人和孩子们完全不成问题。我私下里告诉您,除了薪水,我在银行里还有存款,这些钱是按我的生活方式节省下来的。我为人正派,滴酒不沾,过着严谨而合理的生活。可是话又说回来,我还是有所欠缺——没有家庭的温暖,没有生活的伴侣,我像个到处漂泊的匈牙利人,居无定所,没有任何娱乐,没有人可以商量,一旦生病,连个端水的人都没有,等等,等等。我这人受过教育,又有钱。因此,我十分希望徐门能来牵线——也就是说,跟一位般配的女士缔结合法婚姻。

这不成问题,她说,那么您,尼古拉·尼古拉伊奇,想找个什么样的新娘呢?

我吗?那就随缘吧。

讲到缘分,当然也对。不过,各人有各人的口味。有人喜欢黑头发的,有人却喜欢金发女郎。

您知道吗,柳博芙·格里戈里耶夫娜,斯特奇金庄重地叹息道,我为人正派,性格刚强。美貌以及一般的外表在我看来是次要的,因为,您也知道,脸蛋不能当水喝,娶个漂亮老婆要操心的事太多。我这么认为:一个女人重要的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里,也就是说,她要心地善良,各方面的品性都好。……不用说,如果老婆长得富态,看着当然舒服,不过,这对双方的幸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智慧。可是老实说吧,其实女人也用不着智慧,因为有了智慧她就会自命不凡,就会想入非非。最主要的是,她得敬重我,她得明白,是我给了她幸福。

那当然。

好吧,现在来谈谈名词问题……富贵人家的千金我不要。我不能作践自己,居然为了金钱去结婚,我希望我不至于吃女人的面包,而是要她吃我的面包,还要让她心里明白这一点。可是穷苦人家的姑娘我也不能要。我这人虽说有点钱财,虽说我结婚不是出于贪财,而是出于爱情,但是,我也不能娶个穷女人,因为,您也知道,现在物价昂贵,再说日后还要生儿育女。

可以找个有陪嫁的。媒婆说。

列车长考虑一下,说:不,谢谢您。承您好心关照,我心领了。现在容我问一下,您给人张罗一个新娘要收多少钱?

要得不多。您按老规矩给个二十五卢布外加一件衣料,我就多谢了……至于找有陪嫁的女人,那就是另一个价码了。

斯特奇金在胸前交叉抱着胳膊,开始沉思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叹口气说:这价太贵了……

一点儿也不算贵,尼古拉·尼古拉伊奇!从前吧,做成的婚事多,收费也就便宜些,如今这年头,我们能挣几个钱啊?要是在不持斋的月份,能挣上两张二十五卢布,那就得谢天谢地了,老实告诉您,老爷,光靠说媒我们是发不了财的。

斯特奇金疑惑不解地望着媒婆,耸耸肩膀。

哼!真没想到,干那种事居然能挣大钱。五十卢布!那可不是每个男人都能挣到这个数目的!请喝呀,别客气……

媒婆又干一杯,眉头不皱一下。斯特奇金默默地把她从头到脚打量一番,说:五十卢布……这么说,一年就是六百啊……请喝呀,别客气……有这么多红梨,您可知道,柳博芙·格里戈里耶夫娜,您给自己找个新郎,也不难啊……

媒婆不好意思了。斯特奇金也不好意思了,他挨着她坐下。

一阵沉默。斯特奇金开始大声擦鼻涕,媒婆则满脸通红,羞答答地望着他,问:那么您,尼古拉·尼古拉伊奇,一月有多少收入呢?

我吗?七十五卢布,不算奖金……另外,我们在硬脂蜡烛和兔子上也有些进账

在沉默中又过了一分钟。斯特奇金站了起来,开始激动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我不找年轻姑娘,他说,我是上了年纪的人,我需要那种……像您那样……中年以上、做事稳重、有您那种身段的女人……我觉得您的那些品性正合我的心意。我这人作风正派,滴酒不沾,如果您也中意,那……那就最好不过了!请允许我向您求婚!

媒婆激动地掉下了眼泪,随即又哧哧笑起来。为了表示同意,她立即跟斯特奇金碰杯。

好了,喜气洋洋的列车长说,现在容我来向您说明,我希望您怎样待人接物,怎样持家过日子……我希望我的妻子要明白,我是她的恩人,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一八八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有删改)


[注]①应为“许门”,希腊神话中的婚姻之神。②他读错了。俄语中“名词”与“实际”谐音,他读错了。③按东正教习俗,在持斋的月份不举行婚礼。④应为“红利”,他读错了。⑤指查抄火车上的蜡烛。⑥指向逃票乘客索要钱物。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媒婆不好意思了。斯特奇金也不好意思了,他挨着她坐下”说明他们都很害羞,怀有初恋般美好幸福的感觉。
B.小说几次写到列车长斯特奇金的择偶条件,恰恰说明斯特奇金在择偶上是有目的性的,而在小说开头却没有直接说出来。
C.斯特奇金说富贵人家的千金他不要,这表明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他想找的是一个跟自己过日子的爱人。
D.斯特奇金不想找年轻姑娘,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五十二岁了,难以找到年轻的姑娘,这说明他十分理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了列车长斯特奇金的一大段话,看起来好像是废话,而这正说明斯特奇金为人虚伪。
B.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叙述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同时小说善于用细节来刻画人物。
C.因为媒婆身段好、富态,并且朴实、端庄、稳重,所以她最终成为了列车长斯特奇金的结婚对象。
D.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出媒婆也是一个很看重金钱的人,可见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不着痕迹却入木三分。
3.小说以“美妙的结局”为题,在主题表现上有何用意?
4.斯特奇金的自述中存在很多矛盾之处,而恰恰是这些矛盾之处体现了斯特奇金的特点。请结合斯特奇金的自述,对斯特奇金这一人物作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B.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C.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D.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避席,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座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
C.“恐不足任使”的“使”指使命,与“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两句中的“使”字含义相同。
D.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5.请简要概括荆轲被尊为上卿的过程。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痴

临城西山向水,地处水陆交通要塞,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小城虽然不大,城中有钱有闲人家却不少。临城的戏因茶馆也就格外多,南来的北往的戏班子,来临城,没有一家不赚个钵满盆满的。

在临城,余家是响当当的大户,余家老太太一口气连生五子,五个儿子中有四位子承父业开染坊做买卖,只有年纪最小的余五让父母大失所望。余五生得人高马大气宇轩昂,却天生不喜欢做生意,倒是对游山玩水逛街下馆子挺在行。老爷子看不习惯,软硬兼施,企图把这个最小的儿子拉入商海正途,无奈余五是那扶不起的阿斗,心思全然不在那里。老爷子也只好放手,由了他去。余五自此越发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活得没了章法。

余五爱听戏,临城凡是搭台唱戏的地方,没有一处少得了余五的身影。余五彼时年纪正轻,家世又好,每每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后拥。所过之处,街里街坊斜睨皱眉,心下慨叹老余家出了这等败家之子。到达戏团茶馆,余五所受待遇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老板笑脸相迎,台上扮戏的演员更是恭恭敬敬地称余五“五爷”。

这一声“五爷”也不是白叫的,别看余五没有经商的天赋,对于戏、对于台上的戏子们而言,余五可谓知己。当然,余五也不可能成为所有戏子的知己,他爱戏,捧角儿,只捧自己欣赏中意的人儿。不入他法眼的,他连正眼都不瞧一下。也怪,但凡入了余五的法眼,被他着意去捧的戏子,无论花旦还是老生,最终无一不红,无一不火。也正为此,五爷这个名字在梨国界越叫越响,前来奉承巴结五爷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入了这一行,吃了这碗饭,谁不想成个角儿?

五爷却有五爷的标准,不肯轻易出手,他也决不轻易放弃。他不看好的戏子,哪怕将相王侯携了金玉满堂来找他,他也不肯叫一声“好儿”,他看好的,哪怕两手空空,他也场场都会准时前去捧场叫好儿。

有时,城东城西,两边的戏班子摆开擂台,同时开唱,刚好两个戏班子里都有五爷要捧的角儿。这下可就忙坏了五爷和他手下的那些人,东城听一半,赶紧勒马上车,急匆匆往西城赶,西城听过紧要处,再匆匆忙忙往东城赶。因为对台上的戏了然于胸,哪里出彩儿,哪里该叫好儿,五爷把握得恰到火候,一个晚上在城东城西间穿来穿去,竟然也不耽误五爷为两边要捧的角儿叫好儿。这也是一种本事。

那年,邻省有一个戏班来临城搭台唱戏,其中有一个唱花旦的少年,十四五岁,生得儒雅俊秀,唱腔深情婉转。五爷坐在台下,搭眼一望,侧耳一听就觉得他是一块唱戏的料。自此后,每有少年的戏,五爷一场不落。等那戏班在临城唱到第二十五天的时候,五爷同往常一样前去听戏,却发现台上的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位陌生脸孔。五爷急了,匆忙去后台打探,方知唱戏的少年嗓子出了问题,那会儿正神情落寞地给班主烧水沏茶呢。看到五爷前来,少年的眼圈儿一下子就红了。

五爷去找班主,让少年继续出台唱戏。班主面露为难之色;孩子的嗓子坏了,怕是祖师爷没赏他这碗饭吃啊……五爷不知怎么的,就认定这少年日后必成大器。那晚与班主商议不成,五爷竟然做出一个平生以来最疯狂也最大胆的决定。他花了几百两银子将少年从戏班里赎出来,又花几百两银子带着少年去求名师:“孩子,只要找对师傅,别看你嗓子坏了,你仍然能成名成角儿。”

五爷的这一举动差点把家里的老爷子气得吐血。

少年对五爷的举动,却是感激涕零,在五爷面前长跪不起,要认五爷为义父。五爷没应承,扶起少年就俯身去掸少年膝盖上的土:“演戏有三境,一要演‘准’,二要演‘美’,三要演出‘味儿’,这就好比‘三级跳’,一跳要比一跳难啊。你小小年纪,就已悟得演戏的第三境了,好好唱吧!”

自此,五爷与少年以朋友相称。少年仍旧称五爷为“五爷”。

五爷大半辈子只爱戏、捧角儿,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家中所有积蓄几乎全部被挥霍在这上面,父母在时还好,等到父母归西,家里四分五裂,五爷自己的生活都变得困难。五爷仍旧痴迷于戏,那份痴迷却仅仅局限于自己家里那台老旧的唱机。唱机滋滋拉拉,当年他捧红的那些角儿,在咿咿呀呀地唱。年迈的五爷眯着眼睛,摇着纸扇半躺在院中的摇椅上,听到至情处,手上的纸扇“啪”地一合,“好!”那一声,气息不减当年。却再也没有如潮的“好”来附和了,只有院角的一树洋槐叶子在“唰啦啦”地响……

五爷病危,想念自己昔日捧红的那些角儿,老生、花旦、小生……却无一个前来。除了那个他曾为他赎身的少年——彼时,那少年已是红透大江南北的名伶。

看到五爷老态龙钟病体恹恹,身边唱机里依然在放着师兄师妹们的唱片,名伶的眼眶儿就湿了:“五爷,这些年,为这,可苦了你……”

“不苦,不苦,苦因是迷,乐因是悟,五爷好的就是这一口儿……”

五爷长叹一声,欣然闭目……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痴”作为文章的标题,既显示着小说的线索,又昭示着主人公的特点,给人以提钢挈领的感觉。
B.为了赎出已经被戏班子淘汰的少年,使其成为新秀,余五竟然花了几百两银子,这一举动把其父气得吐血。
C.小说把余五放在典型的社会背景中,抓住其典型语言和行为着意进行刻画,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D.烘托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色,如对余五父亲以及街坊邻居的描写,着墨虽不多,但也足以突出“戏痴”形象。
2.小说中的余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五爷的“戏痴”形象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2022-07-1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清兵学是我国古典兵学发展史的最后一环,担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在特殊的内外际遇之下,兵学在明代晚期和清代晚期都迎来了空前发展的繁荣期。不同类型的兵书纷纷诞生,仅就数量而言,明清兵书毫无悬念地占据着历史之最。

历史进入明代之后,兵学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更有质量的兵书大多诞生于明代中晚期。这一现象的出现,多少与明廷当时面临的外患有关。如郑若曾编撰《筹海图编》,就海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结合抗倭战争之需总结海洋战法。明代中晚期的兵书,大多关注海防问题,这对传统兵学形成了很好的补充。

在明代,造船技术、兵器技术,尤其是火器技术,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造船技术的进步,一度给了国人拥抱海洋的机遇。火器技术的提高,则推动了兵学理论发生改变。随着火器种类的不断增加,明军开始设立专门的火器部队,战法也围绕火器而制订。因此,军事学术、战术思想及建军思想等,都在快速地发生变化。明代兵书中也有不少围绕火器而展开,如《火攻挈要》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传统兵学发生转型和变革。

还需要看到的是,军事地理研究也在其时获得重视并取得重要进展。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通过对区域地理的研究并结合军事历史的深度分析,揭示了兵要地理研究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也将军事地理研究推向了高峰。这一论题得到了清代学者的持续重视,就此产生了灿若群星的地理学研究专家。

明清时期,文人论兵的传统得到了延续。文人论兵不全是书生之见和纸上谈兵,未可轻易否定。因为文人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水准,他们探研兵学和著述兵书的思辨性和思想深度等,都不容忽视。王守仁、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著名学者,都曾因为各种原因研究兵学,对古典兵学的发展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明清时期较为出色的兵书,如《投笔肤谈》《武备志》等,大多属于文人论兵之类的作品。它们的结伴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明清兵学的总体水平。

虽然明朝末期,传统兵学不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局面,也一度获得转型的契机。遗憾的是,这一发展进程意外地因为封建王朝的更迭而瞬间被打断。在经过大大小小的拉锯式战争之后,文化相对落后的后金军打败了明军和起义军,也随即打断了传统兵学迈向转型的进程。入主中原之后,清统治者对于中原兵学表现出极度的不屑,康熙本人便多次摆出胜利者的姿态,带头贬损中原兵学,斥之为纸上谈兵,无益于事。种种铁腕政策的推行,推动着传统兵学走向衰落。到了晚清时期,西方列强陆续入侵,已经处于落后局面的清廷依旧以天朝上国自居,致使清军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丢盔弃甲。与此同时,人们也渐渐发现传统兵学已然落伍并难堪大任。

当时西方列强不仅在武器装备上占据优势,同时也在部队编成、战争观念和战略战术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此后,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标,清政府大力建设海军,大量译介和引进西方兵学著作。虽说总体成效不大,但也深刻刺激并强力推动着中国传统兵学的转型,近代化的军事变革也开始由理论层面逐步走向实践层面。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传统兵学竟然就此被动地迈入转型期。西方列强在军事和文化上的全面入侵,刺激并推动我国传统兵学的转型。这是悲哀和无奈,同时也是鞭策与警示。

(摘编自熊剑平《继往开来的明清兵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兵学在我国古典兵学发展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数量较多,类型丰富。
B.明代中晚期遭遇了海防外患,使得兵学家们都能结合具体战争对海防战法进行总结。
C.明清文人延续论兵传统,王守仁、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都曾做出独特的贡献。
D.中国传统兵学理论多,实践少,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的全面入侵推动了其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紧扣论点,指出明清兵学在古代兵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又点明其历史使命。
B.文章主体部分主要从明清兵学的发展状况、特点以及传统兵学的转型等方面进行阐述。
C.文章对明清兵学的发展状况和特点进行阐述时,先指出结果,再揭示其中的原因。
D.文章结尾将西方与清朝的军事力量和兵学研究进行比较,既客观理性又富有情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快速发展的军事学术、战术思想等也反推了造船和兵器技术,而国人征服海洋的机遇正是这一反推的结果。
B.兵要地理研究在军事地理研究中有重要地位,清代延续了明代对此论题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更大的研究成果。
C.明清时期的文人在探研兵学和著述兵书的思想深度等方面不容忽视,完全颠覆了人们脑中文人论兵是书生之见的认知。
D.明朝灭亡,传统兵学迈向转型的进程被打断;而清统治者对传统兵学的不屑等,推动着传统兵学迅速走向衰落。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注】MCN,一般指多频道网络。目前MCN平台按照业务类型,可以分为短视频、电商、直播、社交、资讯、垂直平台。

材料二:

网红经济是数字经济时代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指的是以互联网社交平台为基础,聚焦网络流量和粉丝形成定向销售市场,衍生出各种新的消费模式的网红经济产业链。网红经济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网红经济也迎合了大众猎奇的消费心理和需求,因此能被人们快速认可、接纳和追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丁真带火了四川甘孜理塘的旅游,李子柒对外传播了中国文化,网络直播还可以进行公益宣传和公益扶贫等。

随着网红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乱象。比如,网红明星偷逃税、直播带货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水军刷单以及流量造假等。这些乱象是网红经济中不健康的成分,引发恶意竞争,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影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健康发展。究其原因,无外乎人们存在投机心理、法律意识淡薄,以及相关法律制度滞后,无法发挥引导和保障作用。要避免网红经济乱象,使其既符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又能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需要良法善治解难题。

网红经济乱象治理需要法律制度与时俱进。网红经济颠覆了传统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为消费者带来多元化、个性化和共享化的购物体验。与传统经济不同,网红经济消费模式由需求—产品—消费变为内容—需求—消费,消费场景从线下到线上,这种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的变化均会产生新的法律问题,比如直播平台是否存在数据造假、线上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网红明星的税收是否合理等问题。因此,治理网红经济乱象需要税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等经济法律制度回应数字经济的发展,做出调整和完善,提供法律引导和保障。同时,经济法作为公平分配法,应针对网红经济乱象中的税收、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做出回应性立法,发挥调整功能,从整体、全面和长远角度推动形成数字经济法治、依法规范分配活动、保障分配秩序,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保障网红经济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摘编自赵莹《以良法善治促网红经济高质量发展》)

材料三:

优秀的网红可以为大家带来积极的影响,他们会传递正能量,告诉大家中华民族应有的美德。如李子柒不但让中国人感受到了本国文化,也向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她的成长故事为无数青年带来了正能量,走红不靠炒作,靠的是一步步的努力,为了制作一条有质量的视频,她离开家乡四川远赴甘肃学习兰州牛肉面的做法,就算要花三个月,也不会随随便便地靠糊弄来欺骗她的观众。这传递的就是真善美的道德价值观,也激励着当代大学生们去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去用真善美的道德观为自己的人生引航。

负能量网红会误导消费者,模糊观众的价值观。现在各大平台上的网红们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由于这一行的入行门槛并不高,很多网红并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个人的道德观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有些网红为烂脸的假货说着好话,有些为了金钱销售三无产品,有些在传播低俗的视频,有些甚至在成名以后沾上了罪无可恕的瘾。再加上我国的网络监管并不是毫无死角,这些网红传播出来的观念也就为大学生们提供着负面信息。他们很容易把这种不好的想法当作自己的个性,去模仿这些道德败坏的行为,从而逐渐改变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摘编自赵安策《网红经济影响下青年大学生价值观走向的调查研究》)

1.下列对材料一图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网红经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居于上游的是提供广告营销需求的品牌方广告主。
B.网红经济全产业链中,居于中游的既有内容创作端的各类网红与MCN机构,又有内容分发端的各类短视频、电商及社交平台等。
C.粉丝通过购物、打赏实现最终消费,供应链公司为电商型MCN提供货品供应服务,它们在网红经济全产业链中都居于下游。
D.整个产业链中,品牌方、MCN和平台方共同完成了网红经济内容需求从提出到满足的过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红经济之所以被人们快速认可、接纳和追捧,是因为它不仅是数字经济的产物,而且满足了人们猎奇的消费心理和需求。
B.网红经济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与传统的截然不同,这种变化引发的新的法律问题需要税法、经济法等做出相应的调整。
C.优秀网红李子柒为了证明自己走红不是因为炒作,曾花三个月时间亲自去甘肃实地学习牛肉面做法,做出了高质量的视频。
D.只要各大平台提高网红的入行门槛,就能让更多的网红主动提高自己的学历,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正确引导消费者。
3.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网红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从而给粉丝传递正能量,促进网红经济健康发展。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注释】①苏轼从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与孙巨源等集会于多景楼。②捻:弹奏琵琶的一种指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两句,连用四个“多”字,写出作者景况、点明聚会地点,平实凝练,无赘余之感。
B.上片情事相连,借往昔之景,论不平之事,写心中之情,展昂扬之志,如神来之笔。
C.“停杯且听琵琶语”中的“琵琶语”由白居易的《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语”句而来,指琵琶女弹奏的乐曲。
D.“醉脸春融”四个字描摹出一个怀抱琵琶的少女两颊泛红、嘴角含笑的动人姿态。
2.本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都写到听琵琶女弹奏,但听曲的态度、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人有闻者,共俳笑之。布已论输骊山,骊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为群盗。

陈胜之起也,布乃见番君,与其众叛秦,聚兵数千人。

汉二年,汉之败楚彭城,布又称病不佐楚。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项王方北忧齐、赵,西患汉,所与者独九江王,又多布材,欲亲用之,以故未击。

汉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数县。六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之垓下。

布之初反,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故遂反。果如薛公筹之,东击荆,荆王刘贾走死富陵。尽劫其兵,渡淮击楚。楚发兵与战徐、僮间,为三军,欲以相救为奇。或说楚将曰:“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不听。布果破其一军,其二军散走。

遂西,与上兵遇蕲西,会甄。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上怒骂之,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余人走江南。布故与番君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绐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遂灭黥布。

(选自《史记·黥布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
B.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
C.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
D.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B.大司马,是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
C.淮阴,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文中“淮阴”为淮河之北。
D.诸侯,源自分封制,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黥布少时被看相的人预言以后会称王。黥布成年后受过刑,服过劳役,果然就成了王。这说明人的一生是可以被预判的。
B.黥布和刘贾进入九江,诱导大司马周殷反楚,周殷反楚后调动九江的军队与汉军一起攻打楚国,于垓下大败楚军。
C.楚国想采用互相救援的计策打败黥布,有人说不可,但是楚将不听。最终楚国的一支军队被黥布打败,其余两支溃散而逃。
D.面对皇帝的大骂,黥布毫无隐藏,直接表明自己想当皇帝。于是两军大战。黥布的军队溃散逃走,渡过淮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
(2)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
5.班固评价司马迁的《史记》说:“不虚美,不隐恶。”有美有恶丰富了《史记》中众多人物的一生。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是哪些因素导致了黥布最后的结局。
2022-07-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学在我国学术史上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本身独特性甚强,却又很容易被当作一般对象对待。它的文化内涵极丰富,文化品位极崇高,所以需要我国的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科学等多方面的第一流学者通力协作,方能胜任愉快,展现光辉;而那些第一流学者们各有自己的理想事业,如何能以“一部小说”来作为他们的研究目标?于是“红学”遂落于低层次的人士之手。以我自己为例,如果勉强冒称一个“学者”,也不过是在三流的层次,还有一些尚不如我,根本不具备研治此学的条件。以上二端,乃是“红学”悲剧性的最关键的矛盾因素,至少在历史现阶段,其情势实在如是,讳言与美化,是有害无益的。

无视于“红学”之极大独特性而总想把它拉向一般化,最好的例子可举海外的余英时。余教授曾著专文倡言“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与“红学革命”,并以此而名扬寰宇。在他看来,已有的红学一无是处,尤其是考证派已是“山穷水尽”“眼前无路”,故必须“革命”,而他的革命口号却是“回到文学上来”——他认为红学研究只应是一种文艺方面的事,别的都是错了路头的。这就是我所说的,无视于“红学”的独特性而把它向“一般化”靠拢。其实余英时倒是个研究文化的高层次的教授(如对胡适的思想有所评论等等),连他都那么看待《红楼梦》,则其他同类论红之人可推而知了。文学,文学,它是什么?离开特定的文化底基涵蕴、历史环境、作者心灵神智,又能有何等真知灼见可以启迪学人呢?长时期评赞《红楼梦》“艺术”的,仍然离不开“形象塑造”“性格刻画”“心理描写”“口语运用”等等之类,这倒看起来蛮像“文学”了,难道余教授会满足于这样的“回到文学”而以此排斥其他层面的研究吗?

我所列的第二条悲剧性,一方面与第一条有关联,另一方面则是文化学术的普遍水平的事情。前者,至今连这“红学”的特定含义在大教授那儿都扯不清,则势必产生真红学与假红学的混乱。“文学”范围的一般赏析评论不必说了,即如对小说作者的生卒与祖籍来作些考证——这其实也是一般从事文史工作者的起码“基础课”,可是现在这也成了“著名红学家”,可见这一“界”的“家”之滥竽之地步了。归结一句话:“学”不足而“红”必虚。

(摘编自周汝昌《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

材料二:

周汝昌先生于1982年发表了《什么是红学》的演讲,提出两个观点:①“红学”有其特殊性,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不一定就是红学。他说,“我的意思是,红学有它自身的独特性,不能只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红学不是要去代替一般小说学,它却补充和丰富一般小说学。一般小说学也不能代替红学”。②“红学”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四学。周氏的观点非常明晰:“红学”是一种独特的学问,不同于小说学;“红学”指曹学等四学。

应必诚先生在80年代那篇《也谈什么是红学》中说:“《红楼梦》作者、版本文献的考证和《红楼梦》作品研究是红学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红楼梦》作者版本的考证对《红楼梦》研究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意义,因而是必要和重要的。”但《红楼梦》作品的研究是红学的主体,《红楼梦》作者和版本的考证不能脱离《红楼梦》作品的研究。

“红学何为?就是用美学的、历史的方法,包括运用作者版本考证的研究成果在与时代历史、文化环境、思想思潮、作者身世、文学传统以及与读者的联系中,去阐明《红楼梦》审美艺术的创造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阐明《红楼梦》的审美个性和艺术风格等等。”

应文说:“红学有它的特殊性,但是,不能以此来否定对《红楼梦》本身的思想艺术的研究。”在这里,应氏以他自己的“红学”概念界定去反对周氏在另一种“红学”界定下的逻辑展开。周氏的“红学”界定是否隐藏着否定“《红楼梦》本身的思想艺术的研究”的动机,他自己并未明言。他只是说这种研究是属于“一般的小说学的范围”,而不在“红学”的范围。周氏的红学界定与他一生的红学研究大致对应。面对周氏的红学界定,我们只能说其界定过于狭窄、过于专门化。但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认为,周汝昌否定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进行研究。

几乎对于任何《红楼梦》的爱好者来说,指出周氏的红学界定过于偏狭,这并不困难。我曾打过一个比方:大家都知道,人既需要吃饭,也需要喝水。突然有一个人说,人不需要吃饭,光喝水就行了,喝水才是人最特殊的地方。于是大家纷纷出来反对,长篇大论、连篇累牍地说,吃饭和喝水是一种辩证关系,应以吃饭为主,喝水只是辅助的,但也不能缺少。如此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辩证法自是常理,但又有什么价值呢?我们为什么不能耐心地听听对方的陈述,也许可以从对方的荒谬中找到更加科学的养生之道。

(摘编自陈维昭《“红学”何以为“学”——兼答应必诚先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汝昌认为,各学科的第一流学者不以《红楼梦》来作为他们的主要研究目标,没有正视“红学”的特殊性。
B.周汝昌先生认为余英时是研究文化的高层次的教授,不应满足于只从文艺方面来研究《红楼梦》。
C.对“红学”概念的界定以及概念界定下的逻辑往往深刻影响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
D.周汝昌有没有否定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进行研究是陈维昭和应必诚两者观点的不同之处。
2.下列对材料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围绕“《红楼梦》研究”这一核心话题展开论述,各学者观点不一,体现了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之丰富,文学品位之高。
B.周汝昌从个人对《红楼梦》独特性的理解谈起,分析了当下“红学”研究者的情况,明确提出“‘学’不足而‘红’必虚”的观点。
C.周汝昌基于“红学”研究的特殊性,清晰界定了研究内容;应必诚虽然也承认“红学”的特殊性,但其研究内容与周则完全相反。
D.陈维昭在充分分析应必诚和周汝昌各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理念,委婉提出学术研究者应善于倾听他人陈述这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下列属于周汝昌对“红学”界定范畴的一项是(     
A.探究小说的悲剧审美特征。
B.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C.“红学”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
D.揣摩小说的语言风格。
4.请分析材料二所使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
5.学校即将举办《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分享交流会。关于“红学”的界定,周汝昌先生和应必诚先生的观点引发了师生们的热议。你更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陈述理由。
2022-07-1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贯穿始终,一直作为人类灵魂的支撑。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基础。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关键。

希望大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在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表彰了100名改革先锋,其中就有许多作家、艺术家、社会科学家,像李谷一、李雪健、施光南、蒋子龙、谢晋、路遥、樊锦诗、厉以宁、林毅夫、王家福、胡福明、许崇德、杜润生、郑德荣等,他们都是紧跟时代、奉献时代的优秀代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摘自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材料二: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

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时代风格主要是指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先秦诸子散文感情激越、设想奇特、辞采绚烂,富有论辩性,理当与当时群雄割据、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富有创造力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文学的时代特点不是时代印记被动的承受物,它既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又是时代精神的发酵剂和催化剂。曹操、曹丕、曹植、孔融、王粲、刘桢等人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他们面对军阀混战、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既敢于正视现实,又富有“拯世济物”的宏愿,因此,尽管这些作家各有各的风格,如曹操的苍凉悲壮,曹丕的通脱清丽,曹植的豪迈忧愤,孔融的豪气直上,王粲的深沉秀丽,刘桢的贞骨凌霜,但他们却都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缘事而发、为时而作的文学精神,具有“慷慨以任气”和“志深而笔长”的共同特点。这古今盛赞的“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时代风格又总是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时代风格。比如,在欧洲曾此起彼伏盛行过的古典风格、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和巴洛克风格,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时代风格的形成,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比如,唐代中后期的古文运动所造成的新文风和时代风格,就是一群古文家的有意识的努力创造。唐初文风承六朝骈俪旧习,成为束缚思想内容的桎梏,一些先行者逐渐要求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到德宗贞元间,韩愈号称上继三代两汉,以自己奇句单行的散文与“俗下文字”(即骈文)相对立,逐渐有众多文人追随。至宪宗元和间,又有柳宗元大力支持,于是声势更大。古文言之有物,具有批判锋芒,一度压倒了骈文,开创一代新文风。

风格的时代性差异也完全可能体现在同一个作家身上。这在一些跨世纪、跨时代的作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当时代发生动荡、革命、战乱,改朝换代,或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出现重大的变更转型,都会使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作视野、艺术趣味乃至情调语调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而导致个人风格的时代性转变。中国的现代作家,大多都经历了个人风格的时代性转换。如丁玲早年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却受到了挫折,这在她早期带有自传性质的《莎菲女士日记》等小说中有着明显的表现,作品呈现出一种浓厚的感伤色彩和浪漫风格。在成为左翼作家,特别是进入延安革命根据地后,丁玲的作品和文风都判若两人。1948年她出版的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的政治色彩和写实风格。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为民族复兴不断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与支撑。
B.描绘当今时代的精神图谱,需要一批与时代同频共振、为时代发声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
C.作家作品的时代风格是指所处时代的文学特征,因而与时代密切相关而与作家的精神世界无关。
D.当社会发生剧烈的动荡或转型时,一部分作家会受其影响而创作出与自己以往风格不同的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作家与时代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敢于为时代画像,为时代明德,才能更好地与时代同步。
C.建安七子“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的共同特点形成了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
D.作家作品与时代发展关系密切,时代情境和语境是其文学风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3.下列现象,最能体现“文学的时代风格”这一概念的一项是(     
A.司马迁《史记》中的世家、列传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记录时代发展历程,展现时代发展面貌。
B.“五四”前后,许多文学作品带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如鲁迅的《祝福》反对“吃人”的封建礼教。
C.《窦娥冤》《雷雨》通过剧中人物的悲情遭遇,表现了剧作家们对所处时代社会现实的观照和理解。
D.林觉民的《与妻书》,一方面是至情至性,一方面是国家大义,文章既缠绵悱恻,又具有浩然正气。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中国作家网《文学的力量》中有一句名言:“文学与时代相互成就着彼此的斑斓与激越。”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 赌

契诃夫

一个黑沉沉的秋夜。老银行家在他的书房里踱来踱去,回想起十五年前也是在秋天他举行过的一次晚会。在那次晚会上,来了许多有识之士,谈了不少有趣的话题。他们顺便谈起了死刑。客人们中间有不少学者和新闻记者,大多数人对死刑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这种刑罚已经过时,不适用于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而且不合乎道德。照这些人的看法,死刑应当一律改为无期徒刑。

“我不同意你们的观点,”主人银行家说,“我既没有品尝过死刑的滋味,也没有体验过无期徒刑的磨难,不过如果可以主观评定的话,那么我以为死刑比无期徒刑更合乎道德,更人道。死刑把人一下子处死,而无期徒刑却慢慢地把人处死。究竟哪一个刽子手更人道?是那个几分钟内处死您的人,还是在许多年间把您慢慢折磨死的人?”

客人中间有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律师。别人问他的看法时,他说:

“不论死刑还是无期徒刑都是不道德的,不过如果要我在死刑和无期徒刑中作一选择,那么我当然选择后者。活着总比死了好。”

这下热烈的争论开始了。银行家当时年轻气盛,一时兴起,一拳捶到桌上,对着年轻的律师嚷道:

“这话不对!我用两百万打赌,您在囚室里坐不了五年!”

“如果这话当真,”律师回答说,“那我也打赌,我不是坐五年,而是十五年。”

“十五年?行!”银行家喊道,“诸位先生,我下两百万赌注。”

“我同意!您下两百万赌注,我用我的自由作赌注!”律师说。

就这样,这个野蛮而荒唐的打赌算成立了!银行家当时到底有几百万家财,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他娇生惯养,轻浮鲁莽,打完赌兴高采烈。

在监禁的第一年,根据律师的简短便条来看,他又孤独又烦闷,痛苦不堪。不论白天,还是夜晚,从他的小屋里经常传出钢琴的声音!第一年,律师索要的都是内容轻松的读物:情节复杂的爱情小说、侦探小说、神话故事、喜剧等。

第二年,小屋里不再有乐曲声,律师的纸条上只要求古典作品。第五年又传出乐曲声,囚徒要求送酒去。那些从小窗口监视他的人说,整整这一年他只顾吃饭,喝酒,躺在床上,哈欠连连,愤愤不平地自言自语。他不读书。有时夜里爬起来写东西,写得很久,一到清晨又把写好的东西统统撕碎。他们不止一次听到他在哭泣。

第六年的下半年,囚徒热衷于研究语言、哲学和历史。他如饥似渴地研究这些学问,弄得银行家都来不及订购到他所要的书。

在监禁的最后两年,囚徒不加选择,读了很多的书。有时他研究自然科学,有时要求读拜伦和莎士比亚的作品。

老银行家回忆这些事后想到:

明天十二点他就要获得自由。按契约我应当付他两百万。如果我付清款子,我就彻底破产,一切都完了……

“该诅咒的打赌!”老人嘟哝着,绝望地抱住头,“这个人怎么不死呢?他还只有四十岁。不久他会拿走我最后的钱,然后结婚,享受生活的乐趣,搞证券投机。我呢,变成了乞丐,……摆脱破产和耻辱的唯一办法就是这个人的死!”

“如果我有足够的勇气实现我的意图,”老人想,“那么嫌疑首先会落在看门人身上。”

囚徒室内点着一支昏黄的蜡烛。他本人坐在桌前。从这里只能看到他的背、头发和两条胳膊。在桌子上,在两个圈椅里,在桌子旁的地毯上,到处放着摊开的书。

可怜的人!银行家想,他睡着了,大概正梦见那两百万呢!只要我抱起这个半死不活的人,把他扔到床上,用枕头闷住他的头,稍稍压一下,那么事后连最仔细的医检也找不出横死的迹象。不过,让我先来看看他写了什么……

银行家拿起桌上的纸,读到下面的文字:

明天十二点我将获得自由,获得跟人交往的权利。不过,……十五年来,我潜心研究人间的生活。的确,我看不见天地和人们,但在你们的书里我喝着香醇的美酒,我唱歌,在树林里追逐鹿群和野猪,和女人谈情说爱……由你们天才的诗人凭借神来之笔创造出的无数美女,轻盈得犹如白云,夜里常常来探访我,对我小声讲述着神奇的故事,听得我神迷心醉。

我也蔑视你们的书,蔑视人间的各种幸福和智慧。一切都微不足道,转瞬即逝,虚幻莫测,不足为信,有如海市蜃楼。

为了用行动向你们表明我蔑视你们赖以生活的一切,我放弃那两百万。为了放弃这一权利,我决定在规定期限之前五个小时离开这里,从而违反契约……

第二天早晨,吓白了脸的看守人跑来告诉他,说他们看到住在小屋里的人爬出窗子,进了花园,往大门走去,后来就不知去向了。银行家带领仆人立即赶到小屋,证实囚徒确实跑掉了。为了杜绝无谓的流言,他取走桌上那份放弃权利的声明,回到房间,把它锁进保险柜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倒叙的方式,交代了在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晚会上发生的银行家与年轻律师之间的赌局。
B.小说在描写打赌的经过时,刻画出银行家轻浮鲁莽的纨绔子弟形象,为后文描写他想要谋害律师做了铺垫。
C.小说描写律师在被囚禁的十五年里,开始是“痛苦不堪”,最后两年却不加选择地读了很多书,可看出他思想的转变。
D.小说通过心理描写及相关情节,揭示了老银行家由萌生杀机到打消念头的过程,其中律师所写的文字起了关键作用。
2.面对付出了十五年被监禁的代价而即将到手的“两百万”,律师为什么要选择自己“违反契约”而放弃?
3.据说小说最初的结尾:律师逃走之后,又回来找银行家,因为他逃走后穷困潦倒,故而回来找银行家借钱度日。你认为哪个结尾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