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为学者日,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名词活用为状语,在里面
②自者也                                贼:伤害
③为学者日                            益:好处
④取天下也,无事                  恒:经常
⑤文王欲而授之政                  举:推荐
⑥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嘱咐
A.②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与《〈老子>四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句中的“无为”表达的思想不同。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还接受文王旨令,当晚就逃走了,终身再无消息。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5.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和道家主张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心焉耳   (句尾语气词,加重语气)
B.河内   (河流里面)
C.河东亦然   (荒年)
D.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减少)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或者通假字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3.下列各句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是亦走也
B.王道之始也
C.未之有也
D.非我也,兵也
4.下列各项中,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译文:战鼓咚咚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老百姓)养生送死都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端。
C.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大王如果不遇到坏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这与把人刺杀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2021-03-13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冶城职业学校(奉新县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文言文学习有一个非常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制作卡片。卡片既便于整理积累,又方便取阅、复习。
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三张文言文学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一项知识有误,请分别找出来。
1.卡片一:一词多义——故(     
A.交情:君安与项伯有(《鸿门宴》)
B.本来:此物非西产(《促织》)
C.特意:遣将守关者(《鸿门宴》)
D.事故:盘庚不为怨者而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
2.卡片二:文化常识(     
A.冠者,即成年人。古代男女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并取“字”,如“君实”就是司马光行冠礼时所取之字。
B.古代乘车,尊者在左,驾车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或担任警卫,叫做“参乘”,亦称“车右”。樊哙就做过刘邦的参乘。
C.三驱,古王者田猎之制,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三面驱赶猎物,让开一面,不过分捕杀,以显示有好生之德。
D.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官员。“以授之于有司”中的“有司”,即可理解为“负有专责的官吏”。
3.卡片三:特殊句式及翻译(     
A.原句: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句式:宾语前置句。
翻译:我没有听说过这些事。
B.原句: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句式:状语后置句。
翻译:能够在此地又见到将军。
C.原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句式:定语后置句。
翻译:一个好事的少年在村中驯养着一只蟋蟀。
D.原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句式:被动句、省略句。
翻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2020-08-04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史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三)

梁惠王曰:“晋国【注】,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俄,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春秋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所分。这里梁惠王称“晋国”是按旧称,实指魏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B.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C.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D.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墨翟。
B.千乘,古代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千乘”代指大诸侯国。
C.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D.《诗》,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为中国文学总集之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因饥饿而死。
C.虽然文王用了百姓的力量来兴建高台池沼,可百姓却非常高兴。孟子讲这个故事,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D.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因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所以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2020-03-29更新 | 199次组卷 | 2卷引用:人教版高一必修3 第三单元综合拓展
5 . 阅读课文下列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及陷于罪,然后从而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民之产,必使仰足以父母,俯足以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白者不负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此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两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2.下面对这篇课文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
B.本文属于对话体议论文,孟子的思想观点是通过对话表现出来的,透过本文,我们可以窥见先秦对话体散文之一斑。
C.本文引用缘木求鱼和邹楚之战的材料,其用意在于阐明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使齐宣王有章可循
D.本文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富有故事性,使文章更加生动,而且更具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接受。
2020-02-14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
6 . 阅读课文下列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1)”

王曰:“然,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知之?王若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3)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4)王请度之!”

1.对以“羊易牛衅钟”的事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因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钟。
B.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牛”是出于吝啬,因为牛比羊更值钱,所以要换上一只羊。因为这样做是以小换大。
C.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啬,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小的不同。
D.孟子用这则事例是担心自己说话不慎会惹怒宣王,所以从日常生活的小故事谈起。
2.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和《孟子》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2020-02-14更新 | 164次组卷 | 2卷引用: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染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

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牛,絮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瞒,以为柱则露,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楂梨橘柚果窳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天,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B.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C.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D.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粢盛,“黍稷曰粢.在器曰盛”,是指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
B.牲杀,是指畜牧和田猎得来的牺牲。
C.栎社树,是指被拜为土地神的栎树。其中,栎为树名,社为土地神。
D.文木,这里指纹理纵横交错形的树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古之君子仕”的观点是对孔子“学而优则仕”这一强调人仕的基础在于修身的的传统儒家“入仕观”基本思路的继承和发展。
B.孟子将入仕和农夫与耒耜不可须臾分离相类比,来强调“古之君子仕”,将不遵循正道而从政做官比喻成穿洞挖缝这类行为,来强调入仕“必由其道”。
C.“观者如市”、匠石弟子慨叹“未尝见材如此其美”,这是对栎社树充分实现其自然性的一种大美的赞赏;“匠石不肯视,行不辍”,这是对其无功无用的不屑一顾。
D.栎社树的“无所可用”是其自身努力探寻的结果。以易沉于水拒绝成为舟船,以速朽拒绝成为棺椁,以易遭虫蛀拒绝作为梁柱,这些都是栎社树长久探寻所得的种种拒绝方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2)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5.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孟、庄二人的处世之道。
2020-10-20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B.《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弟子之手,现存32篇。
C.《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D.《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欧阳修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有删节)

(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
B.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
C.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
D.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国君的自称还有“孤”“朕”等。
B.“河内”“河东”分别指黄河以北、黄河以东的地方。与今天的泛指不同,古时的“河”大多专指黄河;“江”大多专指长江,“江阴”,就是长江南岸地区。
C.“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庠序”是地方乡学。
D.“诗书”这里指是儒家的典籍《诗经》和《尚书》。《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尚书》,又称《书经》。《诗经》《尚书》与《乐经》《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比起别的国家的君王在治理国家方面更加费尽心力,但是他的国家却不见人口增多,所以他感到疑惑。
B.孟子主张统治者要行“仁政”,也就是行“王道”。行“王道”有两个阶段,一是顺应自然,满足人民基本生活保障;二是要大力发展生产,让百姓过上富足生活;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孟子的主张在今天仍有着积极意义。
C.孟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崇尚武力,靠战争来扩张土地,追逐利益的时代,注定了孟子的以德治天下的主张并不受统治者的待见。虽然这样,孟子却能践行自己的人格主张,做到“穷则独善其身”。
D.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连用排偶句,气势充沛;在内容上举例子,摆事实,如为了驳斥统治者“涂有饿殍”却归罪年成不好时,摆了“刺人而杀之”归罪武器的事实,说服力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21-12-1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1.“天下有道”之“道”意思是________,“独行其道”之“道”意思是________
2.综合以上材料,试分析儒家对“富贵”与“贫贱”的认识。
2020-02-05更新 | 135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