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6 道试题
1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好战,请以战喻。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019-06-07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一必修3 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入问疾,医来。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注】,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共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有改动)


【注】采薪之忧:因生病不能去打柴的忧虑。用作生病的婉辞。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寒疾,不可以                       风:吹风,受风
B.吾何乎哉                                 慊:不满足,遗憾
C.乡党莫如齿                                 齿:痛恨
D.今天下地德齐                           丑:类似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            ②父异,借旁近与之
B.①请必无归,造于朝               ②涂有饿莩不知发
C.①未见所以敬王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①岂谓是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
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B.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C.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D.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是“孟子将朝王”,它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样,均是以首句作标题。“孟子将朝王”也是行文的线索。
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较强,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视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2)辅世长民莫如德。
(3)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2020-03-18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 高二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孟子•离娄下》)

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朱熹)

1.上述材料,贯穿了一个共通的儒家哲学观念,即__________
2.综合三则材料,简析这种哲学观念的特征。
2016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有是四端也
A.若火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
C.人皆有不忍人
D.治天下可运掌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017-11-22更新 | 273次组卷 | 3卷引用:同步君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14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5 .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子曰:“躬自厚【注】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2019-01-30更新 | 405次组卷 | 2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福建卷)
13-14高三·安徽·阶段练习
6 . 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字)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2019-07-11更新 | 183次组卷 | 12卷引用:2014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卷
7 . 阅读《齐桓晋文之事》,回答以下问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平?”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单,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1.下列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则王许之乎    许:答应B.百姓之不见保    保:爱护、保护
C.何以异    异:区别D.天下可运于掌    运:运转
2.下列词语,古今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 百姓之不见保 
④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⑤
3.下列各组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B.舆薪之不见
C.是不为也,非不能也D.是诚不能也
4.下列对这段文字内容和表现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巧妙的设喻的方法,说明君主不施行仁政、成就王业,是自己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目的是劝齐王推行仁政。
B.文章中间为了要分清“不为”和“不能”的区别,作者又运用设喻并结合对比的手法,把深奥的道理说得十分清楚明白。
C.作者针对当时社会长幼无序的状况,竭力推崇尊老爱幼的崇高品质,认为只要做到这样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D.这段文字多次运用设喻和对比的方法,阐明了施行仁政关键在于有所“为”的道理,说理明白晓畅,很有说服力。
2020-03-23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二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选段。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②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③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


下列各项中,对所选语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孟子看来,君子应当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
B.孔子认为,仁就在自己的身心上。修养仁德,既在于自己,更在于别人。
C.在孟子看来,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有所不同。
D.孟子认为,君子践仁存礼,是一个基于仁和礼的人,是懂得爱与敬的人。
2020-06-13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20-03-12更新 | 133次组卷 | 4卷引用:2019-2020学年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测试卷6、7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亩之宅,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申之以孝悌之义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王无罪岁,斯天下民至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其时       失:错过
B.谨庠序之       教:教育
C.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D.非我也,       岁:年龄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帛矣B.非我也,
C.之以桑D.然而不
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未之有也
4.下列对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A.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B.谨慎小心地教化百姓,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C.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话讲给百姓听。
D.谨小慎微地办教育,反复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讲给百姓听。
2021-04-0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冶城职业学校(奉新县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职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