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各题。

(一)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二)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光居常无事,不敢涉两府之门,以是久不得通名于将命者。春暖,伏维机政余裕,台侯万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才,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侍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交往)也。虽愧多闻,至于直、凉,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则固不敢为也。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道,出、处、语、嘿,安可同也?然其志则皆欲立身行道、辅世养民,此其所以和也。……

自古人臣之圣者,无过周公与孔子,周公、孔子亦未尝无过,未尝无师。介甫虽大贤,于周公、孔子则有问矣,今乃自以为我之所见,天下莫能及,人之议论与我合则善之,与我不合则恶之,如此方正之士何由进,谄谀之士何由远?方正日疏、谄谀日亲,而望万事之得其宜,令名之施四远,难矣。夫从谏纳善,不独人君为美也,于人臣亦然。昔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之善否。或谓子产毁乡校,子产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介辅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如无也。及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昔王子雍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已,介甫不幸亦近是乎?此光所谓自信太厚者也。

《诗》云:周爰咨谋。介甫得光书,倘未赐弃掷,幸与忠信之士谋其可否,不可以示谄谀之人,必不肯以光言为然也。彼谄谀之人欲依附介甫,因缘改法,以为进身之资,一旦罢局,譬如鱼之失水,此所以挽引介甫使不得由直道行者也,介甫奈何徇此曹之所欲而不思国家之大计哉?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介甫当路之时,或龃龉可憎,及失势之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士于介甫当路之时,诫有顺适之快,一旦夫势,必有卖介前以自售者矣。有介前将何择焉?……不宣。光惶恐再拜。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有删节)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只,仅仅
B.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度:考虑
C.名之施四远             令:让,使
D.与忠信之士谋其可否       幸:希望
2.下列各项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议事每不合       昔王子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
B.至于怨诽       自古人臣圣者,无过周公与孔子
C.膏泽斯民       是久不得通名于将命者
D.上欲变此       自以为我之所见
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B.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C.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D.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王安石变法周年之际,司马光写了《与王介甫书》这封长信给王安石,对变法多所指责。其言论偏于保守,但亦有切中时弊之论。
B.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见相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猜疑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
C.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D.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行文刚而柔,直而婉,重波迭浪,层层推进,宛转中自有一种咄咄逼人的锐气。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则多用短句,句式整齐,鲜明地表现了作者斩钉截铁的坚决态度,增强了辩驳气势。
5.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向俗自媚于众为善
(2)介甫奈何徇此曹之所欲而不思国家之大计哉?
2021-07-02更新 | 343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各题。

(甲)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子逆,兄友两弟傲,夫义而妇陵,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与其不逊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合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贫。”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节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有删改)

(乙)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节选自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训经示康》,有删改)

1.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奢则不逊,俭则                            诸侯之所大患,不在战矣
B.俯仰命益,如此者                           后秦击赵者
C.以十五钱为                                     六国互丧,赂秦耶
D.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       而夕设版焉
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远罪丰家”的“丰”相同的一项是(       
A.成以其小,B.人君当神器之
C.李牧连D.铛玉石,金块珠砾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父慈子逆                           度义后动
B.夫义而妇陵,天之凶民       曰;不吾知也
C.人莫                              虽董以言行
D.聊举数人训汝                    日削月割,趋于亡
4.甲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B.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C.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D.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齐/可矣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了应提倡节俭但不能吝啬的道理;乙文引用孔子的话,则既揭示了论点“以俭素为美”的思想基础,又是对论点的证明。
B.甲文用裴子野、邺下领军和南阳人的例子,让人分别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贪婪与吝啬。
C.乙文用正考父、季文子、管仲、石崇等人的事例从正反两面论证“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道理。
D.两段选文虽然都是家训,材料率富,都采用了事例论证与引用论证,内蕴深厚,但两文叙议侧重点有别,文字风格迥异。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2021-07-01更新 | 20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独乐园记

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蔬(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秀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凉飕,前后多植美竹,为消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相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轩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采药,决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单,惟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①鹪鹩(jiāo liáo):一种鸟。②若夫四句:语出《庄子逍遥游》。③迂叟:作者自称。④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⑤纴(rèn):纺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凉飓                  延:迎取
B.辨其名物而          揭:为……做标志
C.所者,学之未至          病:痛苦
D.迂叟                       谢:道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会于西北                      吾尝跂望矣
B.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可乎                 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D.皆世之弃也                                     尝问天下疾恶者
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一项是(     
A.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相掩以为屋
B.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相/掩以为屋
C.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相掩以为屋
D.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相/掩以为屋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作者“独乐”情趣的一组是(     
①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②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飓
③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红采药
④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
⑤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⑥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
A.①②⑤B.③④⑤
C.②④⑥D.①③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孟子、孔子、颜子、庄子等人关于乐趣的论述,目的是通过对比,引出下文对独乐园的描写。
B.最后一段,作者设难而诘,自贱其身,自贬其乐,以退为进,连用反问,寓雄辩于问答之中,层层守攻,理直气壮地说明“独乐”可也。
C.整篇作品,不论是对独乐园的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议论,除作者外,没有提及第二位家人或友人,这一构思符合文章“独乐之趣”的宗旨。
D.本篇名为叙写作者居住于“独乐园”的种种乐趣,实则表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退隐洛阳的孤独寂寞、愤世嫉俗、不再出仕的情感。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
(2)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
7.文章第二段从哪些方面记述独乐园?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训俭示康(有删节)

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注】①康,司马光之子司马康。
相关链接: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论语·子罕》


【注】①林放:鲁人。②易:仪文周到。③纯:黑色的丝。用麻织帽子比较费工,所以说改用丝织是俭。④泰:倨傲。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羞赧弃                                   去:丢弃
B.吾不以为                                        病:疾病
C.枉道                                           速:招致
D.人不其忧                                   堪:经得起,忍受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心独俭素为美/若舍郑为东道主
B.果止于梨、栗、枣、柿类/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C.既入,问其来/若属皆且为
D.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B.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C.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D.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4.下列各句中能体现司马光节俭品格的一项是(     
A.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
B.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C.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D.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司马光写给儿子的训诫文,作者谈节俭的好处,用种种实例教育儿子要务行节俭,力戒奢侈。
B.文章首先从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喜奢华说起,然后对当时世俗趋向奢靡浪费的现象提出了批评。
C.作者引用春秋时御孙的话,目的是从理论上说明“俭”与“侈”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使文意更深入一层。
D.司马光并不赞成李文靖、鲁公、张文节三人的行为,他说理透彻,反复运用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3)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7.同样是赞成节俭,孔子对待“俭”的态度有何特点?
2021-05-05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开皇九年,春,正月乙丑朔,贺若弼自广陵引兵济江。先是弼老马多买陈船而匿之,买弊船五六十艘,置于渎内。陈人觇之,以为内国无船。弼又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广陵,于是大列旗帜,营幕野,陈人以为隋兵大至,急发兵为备,(1)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又使兵缘江时猎,人马喧噪。故弼之济江,陈人不觉。韩擒虎将五百人自横江宵济采石,守者皆醉,遂克之。

庚午,贺若弼攻拔京口,南徐州刺史黄恪。弼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酤酒者,弼立斩之。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贺若弼乘胜至乐游苑,鲁广达就擒。诸门卫皆走,弼夜烧北掖门入,闻韩擒虎已得陈叔宝,呼视之,叔宝惶惧,流汗股栗,向弼再拜。弼谓之曰:小国之君当大国之卿,拜礼也。入朝不失作归命侯,无劳恐惧。既而耻功在韩擒虎后,与擒虎相诟,挺刃而出;欲令蔡徵为叔宝作降笺,命乘骡车归己,事不果。弼叔宝于德教殿,以兵卫守。

辛酉,命贺若弼登御坐,赐物八千段,加位上柱国,进爵宋公。贺若弼、韩擒虎争功于帝前。弼曰:臣在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韩擒虎略不交陈,岂臣之比!擒虎曰:本奉明旨,令臣与弼同时合势以取伪都,弼乃敢先期,逢贼遂战,致令将士伤死甚多。臣以轻骑五百,兵不血刃,直取金陵,降任蛮奴,执陈叔宝,据其府库,倾其巢穴。弼至夕方扣北掖门,臣启关而纳之。斯乃救罪不暇,安得与臣相比!

弼位望隆重,兄弟并封郡公,为刺史,列将,家之珍玩,不可胜计,婢妾曳罗绮者数百,时人荣之。

开皇二十年,春,三月,辛卯,(2)贺若弼复坐事下狱,上数之曰:公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是、非人心太猛,无上心太猛。既而释之。

大业三年,光禄大夫贺若弼亦私议宴可汗太侈,并为人所奏。帝以为诽谤朝政,贺若弼坐诛,弼妻子没官为奴婢。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记》)

(贺若弼)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弼自谓功名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许。既而杨素为右仆射,弼仍为将军,甚不平,形于言色,由是免官,弼怨望愈甚。后数年,下弼狱,上谓之曰:我以高颍、杨素为宰相,汝每倡言,云此二人惟堪啖饭耳,是何意也?弼曰:颍,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并知其为人,诚有此语。公卿奏弼怨望,罪死。上惜其功,于是除名为民。

(节选自《隋书列传十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营幕                                             被:遍及
B.南徐州刺史黄恪                                执:捉拿
C.弼叔宝于德教殿                                置:释放
D.公卿奏弼怨望,罪                         当:判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先是弼老马多买陈船而匿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B.小国之君当大国之卿,拜礼也          大王亦宜斋戒五日,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壁
C.与擒虎相诟,挺刃                            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D.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我降,与君为兄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
B.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
C.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
D.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表现贺若弼善战又贪功的一项是(     
A.①买弊船五六十艘,置于渎内。
②欲令蔡徵为叔宝作降笺,命乘骡车归己。
B.①诸门卫皆走,弼夜烧北掖门入。
②汝每倡言,云此二人惟堪啖饭耳。
C.①臣在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
②弼仍为将军,甚不平,形于言色。
D.①弼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酤酒者,弼立斩之。
②韩擒虎略不交陈,岂臣之比!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A.贺若弼先悄悄卖了军中老马大量购买南陈的船只,又大张旗鼓买了五六十只破船,以达到积蓄力量、麻痹敌人的目的。
B.贺若弼与韩擒虎互相配合渡过长江,而在取得胜利之后,又为抢夺战功互相诋毁,刀兵相见。
C.贺若弼为隋灭亡南陈立下汗马功劳,得以加官进爵,生活奢侈,但贺若弼自以为是,对个人名利耿耿于怀。
D.贺若弼的父亲因被陷害而死,死前表明自己的志向并警戒儿子要出言谨慎,而贺若弼急功傲物,终不免杀身之祸。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
(2)贺若弼复坐事下狱,上数之曰:“公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是、非人心太猛,无上心太猛。”
7.请结合文本分析贺若弼被杀的原因。
2021-04-16更新 | 2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 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 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谿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悼之四年,晋荀瑶(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 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知伯入南里,门于桔柣之门。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知伯谓赵孟(赵襄子) :“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基(憎恨)知伯,遂丧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丧之。

(节选自《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子桓子之跗             履:踩
B.君子才以为善             挟:怀有
C.夫德者人之所             严:严厉
D.苟能于才德之分          审:清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唇亡齿寒                              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B.二子潜与张孟谈约                       今其智反不能及
C.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             而君幸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D.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丧之       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B.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C.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D.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都是智伯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
②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
③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④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
⑤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⑥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
A.①②⑥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愎自用、怙恶不悛是《左传》中智伯失败的原因。
D.《左传》中这一段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赵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直接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2)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7.请阐述在司马光看来,人可分为几类?他的“取人之术”是什么?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与其不逊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贫。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节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有删改)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锺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练,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鳟知其及祸;及成,果以富得罪出亡。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臭,不可遍,聊举数人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节选自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训俭示康》,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奢则不逊,俭则                       固:鄙陋,寒酸
B.俯仰命益,如此者                    再:再次
C.远罪                                     丰:使……足
D.不可遍                                     数:列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父慈子逆                                 风飘飘吹衣
B.君子寡欲则不役                  不拘时,学于余
C.人莫                                     外无期功强近
D.聊举数人训汝                           秦亦不城予赵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B.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C.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D.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4.下列句子全都是司马光崇尚俭约原因的一组是(     )
①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②俭,德之共也
③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④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
⑤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⑥以约失之者,鲜矣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②⑤D.②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则材料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了应提倡节俭但不能吝啬的道理;第二则材料引用孔子的话,则既揭示了论点“以俭素为美”的思想基础,又是对论点的证明。
B.第一则材料用裴子野、邺下领军和南阳人的例子,让人分别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贪婪与吝啬。
C.第二则材料用正考父、季文子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以俭立名的道理,用管仲、公叔文子、石崇、寇莱公之例来论证“以侈自败”的道理。
D.两段选文虽然都是家训,材料丰富,都采用了事例论证与引用论证,内蕴深厚,但两文叙议侧重点有别,文字风格迥异。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2)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
(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7.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对发达的今天,这两则家训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
2021-01-19更新 | 216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乌桓①乘天下乱,有汉民十余万户。辽西乌桓蹋顿②尤强,为绍所厚,故(袁)尚兄弟归之,数入塞为寇,欲助尚复故地。曹操将击之,凿平虏渠、泉州渠以通运。曹操将击乌桓,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郭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桓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操从之行至易郭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初,袁绍数遣使召田畴于无终③,又即授将军印,使安辑所统,畴皆拒之。畴忿乌桓多杀其本郡冠盖,意欲讨之而力未能。及曹操定冀州,遣使辟畴,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曰:“昔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曰:“此非君所识也。”遂随使者到军,拜为蓨令,随军无终。

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默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可不战而禽也,”操曰:“善!”乃引军还。

八月,操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操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操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胡、汉降二十余万口。

公孙康欲取(袁)尚、(袁)熙以为功,乃先置精勇于厩中,然后请尚、熙入,未及坐,康叱伏兵禽之,遂斩尚、熙。操枭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牵招独设祭悲哭,操义之,举为茂才。

时天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方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 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赏,后勿难言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乌桓: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汉初匈奴灭其国,余众迁至乌桓山,因以为号。②蹋顿:乌桓首领人名。③无终:地名,今天津蓟州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汉民十余万户                       略: 掳掠
B.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        备:储备
C.遂随使者到军,拜为蓨令,随军无终。        次:驻扎
D.是以赏,后勿难言之     相:你们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袁绍有恩民夷                 /     而君幸赵王
B.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   / 于是秦王不怿,一击缶
C.虏众大崩,胡、汉降二十余万口。 /   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D.诸君之谏,万安之计。   /今其智反不能及
3.下列对文中画横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操从之行/至易/郭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B.操从之行/至易/郭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C.操从之/行至易/郭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D.操从之/行至易/郭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4.下列各句全都正面表明曹操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曹操将击之,凿平虏渠、泉州渠以通运。
②操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
③牵招独设祭悲哭,操义之,举为茂才。
④操枭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
⑤操曰:“善!” 乃引军还。
⑥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
A.①②⑤B.①③⑥
C.②④⑥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长于纳谏,精于谋划。征讨乌桓前,能够聆听部下的不同意见,做出自己的判断;行军至无终,又采纳郭嘉的建议,及时调整进军方略。
B.曹操威名远播,招贤纳士。当初袁绍曾多次征召田畴都遭拒绝,但见到曹操派遣的征召使者后,田畴非常痛快地随使者来到军营并为曹操所用。
C.曹操用兵有法,决断果敢。曹操在白狼山突然与乌桓军相遇,当时士兵都产生畏战情绪,曹操敏锐地觉察到敌方军队不整,果断出兵,一战告捷。
D.曹操通晓人情,处事灵活。曹操救免了违反军令为袁尚设祭悲哭的牵招,并举荐他为茂才;又在征讨乌桓凯旋后重赏了当初劝阻他出兵的部下。
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
(2)及曹操定冀州,遣使辟畴,畴戒其门下趣治严。
7.为了讨伐逃遁到乌桓部落的袁尚,曹操准备率军远征。曹操手下的谋士和将领绝大部分反对。谋士郭嘉,却表达了完全不同的看法,请分点概括他的理由。
2021-01-15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七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

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

安陵人缩高之子仕于秦,秦使之守管。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五大夫,使为执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之。”使吏导使者至缩高之所。使者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父攻子守,人之笑也;见臣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城也,手授太府之宪。宪之上篇曰:‘臣弑君,子弑父,有常不赦。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焉。’今缩高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负襄王之诏而废太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此辞必反为国祸。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信陵君闻之,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

王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求得晋鄙客,令说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复为将,诸侯皆,天下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王又数使人贺信陵君:“得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以酒色自娱,凡四岁而卒。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之宗庙                 夷:夷平
B.使者信陵君之命          致:传达
C.降城亡子不得          与:亲附
D.今复为将,诸侯皆        属:归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敢魏使通者死!                  大王为此计者?
B.信陵君使人求援诸侯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C.吾将仕之五大夫                    焉用亡郑陪邻
D.见臣下,是倍主也               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缩高仗义的一组是(     
①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
②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
③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
④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
⑤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
⑥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
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A.魏国兵败,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归国,信陵君害怕获罪,不肯救魏,但在毛公、薛公的劝说下,信陵君深明大义,毅然回国。
B.信陵君想让缩高攻管,得知缩高不同意以后就勃然大怒,让安陵君将缩高活捉捆送到他那里,结果安陵君用一番话推辞了。
C.缩高面对来自信陵君的压力,没有让自己的儿子背秦归魏,保全了儿子的名节,他最终为避免信陵君攻打安陵国而自杀。
D.信陵君帅五国联军大败秦军,功高盖主,自恃功高,日夜沉迷于酒色,终被魏王猜忌而遭废黜,几年之后去世。
5.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犒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
B.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
C.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
D.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2)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
2020-12-2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经济开发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训俭示康

[宋]司马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①、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会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②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③,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卫灵公,史蝤知其及祸,及戌④,果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⑤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节选自《训俭示康》)


【注】①醢:肉酱。②饘:稠粥。③镂簋:刻有花纹的食器;纮:帽带;山节:刻有山岳的斗栱;藻棁:上面画着水藻的梁上短柱。均是形容管仲奢侈。④戌:公叔文子的儿子。⑤寇莱公:寇准字平仲,宋真宗年宰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而礼勤                    数:多次
B.枉道                       速:加速
C.季文子三君                 相:辅佐
D.公叔文子卫灵公          享:通“飨”,以酒款待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人不相非                 ②蔺相如者,赵人
B.①居位虽不能禁          ②未尝有坚明约束也。
C.①果富得罪出亡          ②不赂者赂者丧
D.①人莫                    ②作《师说》以贻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B.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C.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D.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以侈自败”的一组是(     
①正考父饘粥以糊口   ②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   ③公叔文子享卫灵公
④何曾日食万钱          ⑤石崇以奢靡夸人                 ⑥寇莱公豪侈冠一时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⑤⑥D.③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回忆父辈节俭风尚,与近日侈靡风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委婉地批评居位者助长了颓弊的风气。
B.第二段阐述节俭的意义与奢侈的危害,第三段则列举正反面事例来加以证明,最后交代写作目的。
C.管仲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作为齐相,辅佐齐桓公称霸有功,但他生活奢侈,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器量狭小,意思是他目光短浅,见识不高。
D.寇莱公为一代名臣,尽管他豪侈在当时堪称第一,但因他功业大,人们并不认为他有什么不对。
6.翻译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
(2)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
2020-12-0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