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观(1049-110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别子瞻【1】

秦观

人生异趣各有求,系风捕影只怀忧。

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徐州英伟非人力,世有高名擅区域。

珠树【2】三株讵可攀,玉海千寻真莫测。

一昨秋风动远情,便忆鲈鱼访洞庭。

芝兰不独庭中秀,松柏仍当雪后青。

故人【3】持节过乡县,教以东来偿所愿。

天上麒麟昔漫闻,河东鸑鷟【4】今才见。

不将俗物碍天真,北斗以南【5】能几人?

八砖学士【6】风标远,五马使君【7】恩意新。

黄尘冥冥日月换,中有盈虚亦何算?

据龟食蛤【8】暂相从,请结后期游汗漫。

注释:【1】这首诗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当时秦观到徐州拜访在此地任知州的苏轼。【2】珠树:神话中的神木【3】故人:北宋诗人李常。【4】鸑鷟:凤凰。【5】北斗以南:出自《新唐书·狄仁杰传》中的“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6】八砖学士:指唐朝翰林学生李程。【7】五马使君:太守的别称。【8】据龟食蛤:超然物外,遨游四方。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前四句表明自己不慕权势而向往结识苏轼。
B.“珠树”两句叙述了诗人攀神树、游玉海的经历。
C.“故人”两句写诗人在李常引荐下得以拜访苏轼。
D.诗人在本诗结尾两句表达了希望追随苏轼的心愿。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以议论起笔,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也是如此。
B.诗人以“鲈鱼”和“麒麟”自比,岑参在诗中以“梨花”喻雪,二人都善用比喻。
C.诗人巧妙化用了狄仁杰的典故赞美李程之贤,辛弃疾的词作中也有对典故的化用。
D.本诗语言典雅蕴藉,意味隽永;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语言风格相同。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苏轼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
2023-05-12更新 | 2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北京市房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谢曾子开

秦 观

史院学士阁下,某不肖,窃伏下风之日久矣,顾受性鄙陋,又学习迂阔,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率不与世合。以故分甘委弃,不敢辄于缙绅之门。比者,不意阁下于游从之间得其鄙文而数称之。士大夫闻者莫不窃疑私怪,以为故尝服役于左右,而某未尝望阁下之屦舄也。

窃观今之士子,峨冠大带求试于有司殆五六千人,学宫儒馆以教育自任者无虑百数。其因缘亲故以为介绍,谈说道真以为贽献。善词令以干谒者,俯理色以叩阍人,冒污忍耻,侥幸人之知己者,迹相仍、袂相也。然而得善遇者十无五六,与之进而教诲者十无二三。至于许之国士之风,借之以齿牙余论者,盖百无一二焉。其售愈急,其价愈轻,亦势之然也。

某与阁下非有父兄之契、姻党乡县之旧,介绍不先,纳不前,谒者未尝知名,阍者莫识其面;而阁下徒见其骫骳之文以为可教,因曲推而过与之。传曰:鸣声相应,仇偶相从,人由意合,物以类同。呜呼,阁下之知某,某之受知于阁下,可谓无愧乎今之人矣。

前日尝一进谒于执事,属迫东下,不获继见,以尽所欲言。旋触闻罢,遂无入都之期,燕居闲处,独念无以谢盛意之万一。辄因西行之便,略陈固陋,并近所为诗、赋、文、记合七篇,献诸下执事。伏惟既推借之于其始,宜成就之于其终,数灌溉以茂其本根,消垢以发其光明,不间疏贱而教之以书,使晚节末路获列于士君子之林。则某与阁下非特无愧于今之人,又将无愧于古之人矣。古语有云:烹牛而不盐,败所为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惟阁下裁之。

【注】 ①曾子开:名肇,曾巩的弟弟,当时任国史院编修,故文中称史院学士。②骫骳(wěi bèi):风格卑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敢辄于缙绅之门        款:敲打,叩
B.迹相仍、袂相          属:归属
C.介绍不先,纳不前          贽:拜见长辈所送的礼物
D.消垢以发其光明          翳:遮蔽物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肇在交游的朋友中得到秦观的文章,并且多次称赞,以至于引起了士大夫的怀疑,有人误认为秦观曾经和曾肇之间有过交往。
B.秦观批评当时大量读书人汲汲于富贵,千方百计以求仕进,结果适得其反的行为,意在突出自己的不同流俗、自守清高。
C.在写这封信之前,秦观曾经拜见过曾肇,但因过于仓促,未能畅所欲言,不久就离开京城,短期内没有机会再次入京。
D.“烹牛而不盐,败所为也”的意思是牛肉煮熟了却不放盐,是变味变质的原因。这话说的虽是个小事情,但可以比喻大道理。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意阁下于游从之间得其鄙文而数称之。
4.请简要概括作者写这封书信的用意。
2023-05-12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京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

秦观

满天风雪,向行人、做出征途模样。回首家山才咫尺,便有许多离况。少岁交游,当时风景,喜得重相傍。一樽谈旧,骊驹【1】门外休唱。

自笑二十年来,扁舟来往,惭愧湖头浪。献策彤庭【2】身渐老,惟有丹心增壮。玉洞【3】花光,金城柳眼【4】,何用生凄怆。为君起舞,惊看豪气千丈。


注释:【1】骊驹:这里指告别歌。【2】彤庭:指皇宫。【3】玉洞:岩洞的美称,亦指仙道或隐者的住所。【4】柳眼:形容初生的柳叶细长柔嫩。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先写秦观离开家乡,踏上征途,“满天风雪”也喻仕途艰难。
B.上阕后写秦观喜逢好友,劝酒叙旧,以休唱“骊驹”故作洒脱。
C.下阕表现秦观忠心朝廷,壮心不已,而没有丝毫的气馁与凄怆。
D.秦观是一位婉约派词人,而本词的语言却体现出了豪放的特点。
2.这首词中的“金城柳”,借“桓公叹柳”典故,慨叹光阴易逝,年华易老。下列写柳的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最接近一项是(     
A.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唐·罗隐《柳》)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C.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宋·曾巩《咏柳》)
D.颜色鲜明能几时,未辞黄叶已辞枝。都缘爱管闲离别,多恨多愁故早衰。(宋·李静独《柳》)
3.词中秦观的“自笑”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赏析。
2021-03-26更新 | 291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高三3月综合练习(一)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材料二】

◆蒙太奇原为法文一个建筑术语,意谓结构、组合的方法。电影艺术发展到今天,蒙太奇成为表达特殊思想内容的艺术武器。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它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创作构思,先拍摄许多分镜头,然后加以剪辑,使之成为相互连贯、前后呼应的故事情节。

◆蒙太奇是选择若干处在不同时空的部分、要素及其序列,用以再现生活、表现生活的技巧。

【材料三】

镜头的自然移动——摇,是宋词中最常见的描写手段之一。它的作用是能够在镜头所扫描的空间内,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例如柳永《雨霖钤》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呈现在画面上的首先是一个浓睡不消残酒的落魄文人迷惘惊疑的形象,背景是一片夜色,然后镜头缓缓摇动,一步步现出了他近旁的杨柳、树下的河岸、飘动的细枝柔条,最后是一弯残月。于是,一种十分凄凉孤寂的氛围便整体地呈现出来,使人顿生同情。

除了之外,视距与景深的灵活使用,也是词家们的拿手好戏。视距的选择,关系到读者视象的浓淡去留,因此,为了准确地传情,就必须谨慎地调对焦距和光圈。在宋词里,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的恰当处理,俯拾皆是。但是各种视距的综合使用往往更为突出。试看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上阕: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阔无边的一个高俯角的远景,水天相接,远山遥遥。然后镜头渐拉,一个中景的烘托,哀鸿声里,夕阳映照着高亭,忽然转成近景,杀敌心切的游子把宝剑看了又看,拍遍了所有的栏杆。最后停留在一个无可奈何、悲愤万分的面部特写上。如果我们要拍摄一部关于辛弃疾的电影,这是最好不过的序幕了。推拉摇转的恰当使用,有点有面,有背景,有细节,使宋词,尤其是慢词,焕发出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1.请默写一首本学期所学的宋词,与上面一首词组成一组宋词鉴赏阅读材料,并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你选择这首宋词的理由。
2.从下面两道小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请从你组建的一组宋词鉴赏阅读材料中选择一首,参照材料相关内容,借用“蒙太奇”来分析该词的意境。
(2)请比较分析你组建的一组宋词鉴赏阅读材料,参照材料相关内容,借用“蒙太奇”来比较分析两首词的意境。
2021-03-30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 堂 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 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2019-01-30更新 | 121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5-2016学年北京临川学校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如梦令春景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注】①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诗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②红溜:形容花朵娇红。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④《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地轻柔,那样地温和,那样地令人陶醉、销魂。
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诗歌境界一转,可见诗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
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诗人借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感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思深情。
E.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眼前鸡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心绪。一曲《小梅》,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
(2)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好事近·梦中作

【宋】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舞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景兼点时令,采用虚实结合手法给人以浥尽轻尘的快感。
B.构成明媚春光的千百只黄鹂不仅是视觉形象,也在听觉上给人以印象。
C.“飞云”二句描写了天空由阴沉转为澄澈,进一步说明春天的多姿多彩。
D.“天矫”二字,写飞云像龙蛇一样盘曲而又伸展的动态,极富于形象性。
2.本词描绘了词人梦中奇丽的景色。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雨过后春花盛开,整个山间出现了一片明媚春光,遂使人目迷五色,如入仙境。
B.“行到”一句与“春路”相应,点明上文的一切都是词人的梦魂在春路上行走所见。
C.“小溪深处”,应该是个静谧的所在,词人的突然到来,打破了岑寂。惊起无数黄鹂。
D.龙蛇飞舞,这个景象煞是壮观,它象征着词人在这梦境中获得了理想达成的快感。
3.明代沈际飞认为结尾“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这两句是“白眼看世之态”;清代周济则评曰“造语奇警,不似少游寻常手笔”。二人各是从什么角度评论的?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对结尾二句作简要赏析。
2018-12-2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通州区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