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观(1049-110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3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对其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2018-06-0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

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注】①丽谯(qiáo):城门更楼。②《小单于》:曲调名,军中号角常奏此曲。 ③衡阳:古衡州治所。相传衡阳有回雁峰,鸿雁南飞望此而止。④郴阳 (chēn):今湖南郴州市,在衡阳之南。
(1)请简要分析“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的作用。
(2)请简要赏析“迢迢清夜徂”的表达效果。
(3)词的下片蕴含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2018-05-0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高邮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1.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情感?
2.词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是从李煜的什么诗句化用而来?
2017-03-14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天津市六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行香子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 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 蝶儿忙。

1.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上阕定点取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阕与上阕相似,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E.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2.请对这首词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2017-09-13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仿真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
2019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龙井记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上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赵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磅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作曰:“唯唯。”

(选自《淮海集》)


【简注】
①赤乌:三国孙权的年号。②靡曼:美丽。③元丰:宋神宗年号。④天竺:即今印度。⑤咒:祷。
【阅读指要】
这篇记游龙井的文章,并不着力于描绘其美景,而是意在宣扬其品德。文中运用了长短错落的对句,为文章增添了语言美感。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而不以为泉(        )   (2)一昼夜涛头自海上者(        )
(3)自天竺讲事(        )   (4)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纳光景涵烟霏②疾击远驰
B.①方士葛洪尝炼丹此②凡山中之人有事钱塘
C.①推其绪余,泽于万物②又何加于此
D.①故岭左右,大率多泉②与游客将至寿圣者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龙井品德的一组是(       )。
①阴晴之中,各有奇态②龙井其尤者也③夫畜之深者,发之远④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⑤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⑥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记游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意在宣扬其品德。描写部分运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语言美感。
B.文章描写了秀丽多姿的西湖景色、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作者认为正是这两处景点太出色,人们就不去注意它们附近有没有泉水了。
C.作者介绍了远离钱塘江和西湖的龙井所在之地,那里曲折幽静,附近山上有很多泉水,其中龙井泉因水源丰富、永不干涸而最为著名。
D.作者说龙井是神灵之口,不容置疑,再加上曾有人见到过有龙显录,所以人们深信传说真实可信,龙井之名自古以来就很出名。
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2)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
2019-12-23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64.游龙井记(秦 观)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九首(其八)

秦观

鼓鼙夜战北窗风,霜叶铺阶叠乱红。

一段新愁惊枕上,几声悲雁落云中。

眼前时节看驰马,日下生涯寄断蓬。

弟妹别来劳梦寐,杳无消息过江东。

1.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首联。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一段新愁”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2017-07-0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教学情况调研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1.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阕“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B.上阕的“绕”与“满”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为下面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
C.本词下阕与上阕相似,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E.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不慌不忙而意趣自出。
2.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2017-11-0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8 .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纱窗恨·答冠月韵

清·田茂遇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行香子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坡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
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扬青旗、流水桥傍。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采桑子·杂忆

史惟圆

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

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脁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望吴越”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全诗以写眼前景起笔,而归结于对谢朓的钦佩,以即景抒怀的手法,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表达了作者对谢朓的崇敬和追慕之情。
2.《纱窗恨》中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写出边塞之景,引子乡思的笛声,随风而起风,溢满天涯。
B.“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
C.落梅花,实写。是诗人由耳闻飞扬的笛声想到眼前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
D.“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景。
E.“雕盘处”,“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
3.《行香子》中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阕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是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下阕与上阕相似,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4.《采桑子》中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
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
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2017-03-1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周考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者游,旬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读《齐史》,见孙搴⑥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勒,编。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A.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解释文加点词的意思。
(1)辄(              )       (2)比(                )     (3)善(             )
3.翻译文画线句子。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4.秦观在少时读书和后治学道路上分别遇到了什么问题?
5.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释】①本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即金明池,在开封城西,是北宋继后周开凿的人工湖。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④飞盖,代指有华盖的车,⑤日边清梦,化用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句。“日”喻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前四句写景,春寒退去,春意渐浓,“花影乱”句中的“乱”字和“莺声碎”句中的“碎”字,用词生动,形象地渲染出浓浓的春意。
B.“飘零疏酒盏”句写暮春时节,乱花飘零,春将离去,词人连喝酒的情绪也没有了,伤春之情溢于言表。
C.“离别宽衣带”句是说自己离群索居,腰围瘦损,衣带宽松,抒发了离别后的愁苦之情,让人自然联想起《古诗十九首》中“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的诗句。
D.“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两句由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化用而来,表面上似写怨情,其中的“人”又宛似女性,联系全篇看似又不是,表意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E.这首词上片写今,重在写景;下片写昔,重在抒情;上片写实,下片写虚,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具有丰厚的情感容量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17-07-1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16—2017学年下期高二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