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辛弃疾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蝨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注】①过相褒借:过于褒奖、过于推许。②秋水之约:或指相约八月中秋泛舟③畴昔:昨晚。④青山:李白死后葬于青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⑤蝨shī同“虱”,虱子。寄生在人、畜身上的一种昆虫,吸食血液,能传染疾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词前的小序可知,这是一首寄赠酬答词,写这首词是为了答谢赵昌父并兼寄吴子似。
B.词的起句开门见山,直抒胸怀,表现了词人高远的志向和宽宏的气度,概括全词要旨。
C.“云遇青山赤壁”这句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意为在彩云间与先贤李太白、苏东坡相遇。
D.这首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互相交织,其崇高的理想在这首词中得到完美的呈现。
2.本词“酌酒援北斗,我亦蝨其间”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中都有北斗酌酒的典故,但诗句表达出来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其异同。
2023-10-18更新 | 22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山东学情“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注]①人:指杨济翁、周显先,是东南一带名士。②鸣髇(xiāo)血污:出自《史记·匈奴传》,即头曼单于被太子冒顿以鸣镝射杀,此处借指金主完颜亮南侵失败为其部下所杀之事。③季子:苏秦的字,战国时著名策士,他年轻时曾穿黑貂裘西入秦,寻求建立功业。④射南山虎: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指李广射虎事。⑤富民侯:出自《汉书·食货志》,“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后以“富民侯”称安天下、富百姓的高官。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先追忆了当年金主完颜亮背盟南侵时南宋军队坚守大江的情景,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
B.词人化用《晋书》苻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典故,称赞苻坚举兵南下时的军力强大、意气风发。
C.此词上片“追昔”,下片转为“抚今”。整首词多处运用典故寄寓词人的情志,颇见雄劲豪放之气,体现了辛词的一贯风格。
D.这首词在构思上与陆游的《书愤》有相似之处,通过抚今追昔,运用典故,寄寓情感,抒发心志。
2.有人评价这首词“词前半颇类英雄史诗的开端,然而其壮词到后半却全无着落,反添落寞之感”,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023-10-16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兰陵王·赋一丘一壑

辛弃疾

一丘壑。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寻思前事错。恼杀晨猿夜鹤。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

长歌自深酌。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芗③喷薄。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入江海曾约。

遇合。事难托。莫击磬门前,荷蒉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


【注】①邓禹:东汉中兴名将,佐刘秀称帝,二十四岁即官拜大司徒。②黄阁:借指宰相官署。③芗:同“香”。③“莫击”两句:勿效孔子击磬于卫,惟恐不为人知,遭他人嘲讽。磬(qìng):古时一种打击乐器。荷蒉人:挑草筐之人。
1.下列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以占尽丘壑的风流自我形象领起全篇,接着以茅屋上“松月桂云”,和山脚下清泉脉脉的优美风景,衬托占尽这一丘一壑的美景者的风流意态。
B.词中“鸢飞”“鱼跃”既可看作现实景象,也可视为内心幻象,而“西风黄菊”一句点明了作词时间,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孤冷的清寂氛围。
C.第二阕写了作者对一位曾约定同游江海、而今不见踪迹的“佳人”即知音的盼望,这位像屈原那样身佩芳香饰物的佳人,可视为作者自我精神的化身。
D.全词语言豪放,采用拟人、用典、借物抒情等手法,体现了作者的非凡志趣与精神风采,结尾呼应开篇“风流占却”,使包孕丰富的长调结构更为圆满。
2.有人说:“诗是心绪的传达。”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抒情主人公的心绪不完全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偃蹇谁怜汝?”这一问,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感情合二为一。
B.“岁晚太寒生”表面上写冬天寒气四起,实则是暗示词人悲凉的人生境遇。
C.词人在溪中月影的陪伴下,夜夜诵读《离骚》,流露出内心自在自得的情怀。
D.这首词把词人的心境投射到自然景物中去,情景交融,可称词中妙品。
2.词人笔下的“青山”和“明月”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5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辛弃疾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自不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注]①本词为作者悼念理学家朱熹而作。朱熹卒于庆元六年(1200)三月,词中有“梅雨”句,当作于初闻噩耗之时。②子云:西汉大儒扬雄,后文“玄经”指扬雄的著作《太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五句写自己平时不废吟咏,这与熟读老庄之书所知“忘言始知道”的玄理明显矛盾,熟读老庄书却不得其解,非常可笑。
B.“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两句景中含理,借说天气暗示词人对老庄哲学有了新的认识,仿佛雨过天晴,豁然开朗。
C.下片语淡情深,先写隐退山林的生活,其后“白发多时故人少”中的一“多”一“少”对比,表达了词人嗟己悼人的情感。
D.“子云何在”四句,以大儒扬雄相比,称道朱熹“立言不朽”,朱熹的思想将如江河流淌,万古不废。
2.朱熹是大儒,《庄子》是道家著作,但本词中辛弃疾却在读《庄子》时悼念朱熹,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09-3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郑守厚席上谢余伯山,用其韵)

辛弃疾

梦断京华故倦游。只今芳草替人愁。阳关莫作三叠唱,越女应须为我留。

看逸韵,自名流。青衫司马且江州。君家兄弟真堪笑,个个能修五凤楼

【注】①五凤楼:据载,“韩浦、韩洎能为古文,洎常轻浦,语人曰:‘吾兄为文,譬如绳缚草舍,庇风雨而已。予之文,能造五凤楼。’浦闻其言,因人遗蜀笺,作诗与洎曰:‘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溪头。老兄得此全无用,助尔添修五凤楼。’”后因以造五凤楼喻文才杰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首句表现了作者无法实现理想而倦游京华的失意和落寞,感情沉郁悲凉。
B.“芳草替人愁”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作者内心的愁思移情于物,巧妙呈现。
C.词作借用阳关三叠,反其意而行,表现作者不甘离去而希冀得到赏识的心理。
D.本词使用了大量典故,内容充实,语言深奥而隐晦,主要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
2.本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2023-09-29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著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注释】①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此指时间。②鲸饮未吞海:化用了杜甫《饮中八仙歌》中“饮如长鲸吸百川”的诗句。③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④蕞尔:微小。⑤扶头:指饮酒。
1.下列对本词的解说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题目中的“和”指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做诗词。
B.上阕中词人用“冰雪”“百川”比喻自己的胸怀,用“吞海”“剑气”寄语着壮志。
C.下阕中“浮”“迥”“幽”等词描绘了月光浮动、天空高远、景色清幽的画面。
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细腻柔美,抒情真切动人。
2.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2023-09-2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

黄庭坚

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旁,坐客欲得小词,援笔为赋。

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远山横黛蘸秋波。不饮旁人笑我。

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没处遮拦。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辛弃疾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注]①此词作于元符二年(1099)词人贬谪黔州之后。②断送两句:韩愈《遣兴》云: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又《赠郑兵曹》云:杯行到君莫停手,破除万事无过酒。杯行句:化用韩愈《赠郑兵曹》中诗句,留残则语出庾信《舞媚娘》: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④此词作于庆元二年(1196)词人闲居瓢泉时。此前,词人曾遭弹劾罢官。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词开头两句以议论破题,运用对仗句式道出了词人经历过人世沧桑以后产生的深沉感悟。
B.黄词下片由“不饮”转为“劝饮”,起因是酒已入杯,不可浪费,“不道月斜人散”劝人及时行乐。
C.辛词题目颇具新颖性,以戒酒为题,将酒杯人格化,表明是酒杯紧紧跟随自己,而非词人自己贪杯。
D.辛词下片以“更”字领起,写最易过饮伤身的歌舞宴饮场合,表明词人戒酒的决心,语气更加坚定。
2.这两首词虽然都与“戒酒”相关,但语言特点和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2023-09-2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所作。②偃蹇:高耸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这首词在字数上看属于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借山自写,又将山的品格与人的品格结合,落笔新奇又含蓄点出个人品格。
B.“岁晚太寒生”的“寒”字一语双关,“生”字化静为动,准确写出了冬季寒气侵生的场景。
C.下阕将天上月升时刻写成明月“夜夜”来,以拟人手法写出诗人夜深仍未眠的场景。
D.本词情感凝重而含蓄,暗藏勃郁愤懑之情于眼前景,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
3.妙用典故是辛词的特色,本词运用典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9-2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初高衔接素养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表明了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难分、得失难明,这可能与作者在现实中屡屡碰壁有关。
C.辛诗三四句写诗人读书时的反应,体现了诗人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特点。
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2.读书目的往往对读书行为有影响,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现象。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