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

辛弃疾

将迁新居不成,有感,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

我亦卜居者,岁晚望三闾。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好在书携一束,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论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注】①此词作于庆元二年(1196)夏,当时辛弃疾因带湖居所被焚,计划迁居但最终迁居未果。②《卜居》相传为屈原被放逐后所作。③乌有、亡是、子虚,都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开篇表达了对屈原的仰慕与追思,“亦”暗示了自己与屈原被逐的相似遭遇。
B.词人借物抒怀,表明自己愿作一匹气宇轩昂的千里马,不愿作一只随波逐流的野鸭。
C.词人感慨幸好还携带了一束书,塑造了火灾后虽家徒四壁但心境乐观的词人形象。
D.结尾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词人决意放下功业,在此结庐,享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2.小序中称此词为“戏作”,请结合全词内容,从艺术手法角度简析“戏”体现在哪里。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西河·送钱仲耕自江西漕赴婺州

辛弃疾

西江水,道似西江人泪。无情却解送行人,月明千里。从今日日倚高楼,伤心烟树如荠。

会君难,别君易。草草不如人意。十年著破绣衣茸,种成桃李。问君可是厌承明,东方鼓吹千骑

对梅花更消一醉。看明年调鼎风味。老病自怜憔悴。过吾庐、定有幽人相问,岁晚渊明归来未。

【注】①绣衣茸:这里指官服。②承明:这里指任中央官职。③东方鼓吹千骑: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女夸其丈夫,其中有“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句。④调鼎风味:殷高祖曾以调味为喻,说傅说做宰相,其作用如同调味的盐和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伤心烟树如荠”一句将“树”喻为“荠”,形象地表现了树木的形态。
B.钱仲耕在地方任职多年,政绩卓著,词人认为钱仲耕应该有更好的发展。
C.下片化用典故,并交代词人的身体状况,表明词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
D.这首送别词不受辛词粗犷豪迈风格的束缚,用笔细腻,有风流蕴藉之妙。
2.这首送别词是如何抒发离愁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送祐之弟

辛弃疾

衰草斜阳三万顷,不算飘零,天外孤鸿影。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

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衰草、斜阳、孤鸿,三个意象萧瑟颓败,渲染了送别时的悲凉心情。
B.因“几许凄凉”才“须痛饮”,唯有如此,才能忘记你我兄弟离别之苦。
C.依据“江头”这一意象分析,本词的主旨应该与白氏《琵琶行》十分接近。
D.离愁很容易消除,但是被其他的忧愁或怨恨引起,使离别之愁更显忧愁。
2.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分析下阕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2023-08-27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请结合具体词句对上述评论作简要阐释。
2023-08-26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释】: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53岁,闲居11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大志。③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作者一登上楼头,便举头望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国土的沦陷。
B.“斗牛光焰”与《赤壁赋》中“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牛”相同,都指斗宿和牛宿。
C.下片“峡束苍江对起”三句,写双溪冲击峡谷激起巨大的浪花,仿佛要将水边之楼冲倒湮没。
D.本词即景抒情,以小见大,借“一时登览”抒“千古兴亡,百年悲笑”。
2.本词中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2023-08-2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注】 ①据《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与匈奴战,敌众我寡,重伤被俘……广佯死,突然跃起夺得胡儿骏马,南驰以整残部。②李蔡:李广之堂弟。③芸:同“耘”。④笕竹:剖开竹子。⑤力田:汉代设“力田”(努力耕作),选拔人才的科目。
1.下列对这首词下阕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阕一、二句与其他句有所不同,一改散句之状,讲究对仗,工整清新,重在写实。
B.“芸草去陈根”表面上是说自己根除园中杂草,实则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的态度。
C.“笕竹添新瓦”句写了自己对乡间屋舍的修缮,给人以在此营生,长期居住之感。
D.“朝家”指朝廷,此二句意指朝廷有朝一日选拔任用“力田”,一定会非他莫属!
2.请从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对本词上阕加以赏析。
2023-08-23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课时作业(九)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①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②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③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B.该词上片把酒问月,岁月无情抛人去;下片突发奇想,联系神话故事,言砍去月宫桂树枝丫,人间月色更美。
C.词人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D.词人政治上积极入仕是为了实现抗金的理想,但现实黑暗,时至暮年他仍无法看到希望,只好任理想在残酷的现实中破灭。
2.词人辛弃疾与苏轼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词史上的有名的“豪放”一派,苏、辛的一生都经历了极其坎坷的道路,而此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又是同样写于中秋之夜,试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上比较两词的异同。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古之善用兵者,非能务为必胜,而能谋为不可胜。盖不可胜者乃所以徐图必胜之功也。 我欲胜彼,彼亦志於胜,谁肯处其败?胜败之情战於中,而胜败之机未有所决。彼或以兵来,吾敢谓其非张虚声以耀我乎?彼或以兵遁,吾敢谓其非匿形以诱我乎?是皆未敢也。然则如之何?曰:“权然后知轻重,度而后知长短”,定故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审故也能定而审敌情虽万里之远可定察矣。今吾藏战於守,未战而长为必战之待;寓胜於战,未胜而常有必胜之理。彼诚虚声以耀我,我以静应而不轻动;彼诚匿形以诱我,我有素备而不可乘;胜败既不能为吾乱,则故神闲而气定矣。然后徐以吾之心度彼之情,吾犹是彼亦犹是,南北虽有异虑,休戚岂有异趣哉!且彼诚欲战耶,则必不肯张皇以速我之备。且如逆亮始谋南寇之时,刘麟、蔡松年一探其意而导之,则麟逐而松年,恶其露机也。今诚必战,岂欲人遂知之乎!彼诚不敢必战耶,贪残无义,忿不顾败,彼何所恤?以母之亲、兄之长,一忤其意,一利其位,亮犹弑之,何有於我?况今沿海造舰,沿淮治具,包藏祸心,有隙皆可投,敢谓之终遂不战乎?大抵今彼虽无必敢战之心,而吾亦不可不防其欲尝试之举。彼於高丽、西夏,气足以吞之, 故於其使之至也,坦然待之而无他;惟吾使命之去,则多方腆鲜,曲意防备。如人见牛羊未尝作色,而遇虎豹则厉声奋臂以加之,此又足以见其深有忌于我也。彼知有忌,我独无忌哉!我之所忌不在於虏欲必战,而在於虏幸胜以逾淮,而遂守淮以困我,则吾受其疾矣。朝廷心定而虑审,何情不可得,何功不可成。不求敌情之知,而观彼虚声诡势以为进退者,非特在困吾力,且失夫致胜之机为可惜。臣故曰:“知敌之情而为之处者,绰绰乎其有余矣。”

(选自辛弃疾《美芹十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审A故B也C能定D而审E敌情F虽万里之远G可定察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少年有“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补天裂之豪情壮志,然而晚年常向往陶潜隐居自适的生活。《美芹十论》正是在作者“壮岁旌旗拥万夫”时期所著。
B.“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想谗毁,我能揣测能料及。蕴含做人不要太过花言巧语,要懂得适可而止的寓意,在文中用来讽刺精明的敌军圆滑、用兵手法刁钻。
C.鸩,此处指鸠酒,代指毒酒。鸩鸟在水中洗浴,其水即有毒,用鸩鸟的羽毛划过酒,酒即含有剧毒,就是鸩酒,饮之令人立即毙命。
D.腆鲜,也作鲜腆。谓对地位低的人无谦爱之意。此处指高丽、西夏接待南宋使者时不友善的表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想使敌方受我方制约,了解敌情来镇定军心、不胡乱产生疑惑是关键。故而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了解敌人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应对敌人、获取胜利就会显得轻而易举。
B.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论证心中若交织欲胜惧败的思想,则胜利或失败的迹象就难以捉摸。
C.完颜亮最初图谋向南侵犯南宋时,刘麟、蔡松年刚一弄清他的意图就引领金兵进攻南宋。最终刘、蔡下场悲惨,是因为金国皇帝恼恨他们泄露了进攻南宋的机密。
D.美芹“十论”分别是: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结合文章内容来看,本篇应该属于“察情”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善用兵者,非能务为必胜,而能谋为不可胜。盖不可胜者乃所以徐图必胜之功也。
(2)如人见牛羊未尝作色,而遇虎豹则厉声奋臂以加之,此又足以见其深有忌于我也。
5.本篇文章论述了古代用兵之法、作战之道,现在看来对于我们青年的现实生活处世仍有一定启示。请结合文章论点及任一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谈谈你从中汲取的启示。
2023-08-21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通义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8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 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53岁,闲居11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③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大志。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头两句暗指中原大好河山沦陷,只有“万里长剑”才能力挽狂澜,寄托了词人光复河山的雄心壮志。
B.上片中间“我觉”三句,借景喻事,暗示了时下局势的危难;与前面几句形成对比,情感基调由热烈转为凄冷。
C.下片表达了词人已知国事难为,看透千古兴亡、百年欢笑、是非成败而获得的一种淡泊悠然的闲适心境。
D.下片结尾写夕阳中航船卸下帆,抛锚沙滩,和平景象与开篇的战云密布不同,也暗示了主和派的麻木不仁。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举头西北浮云”,用“天空被浮云遮蔽”隐喻中原河山沦陷于金人之手。
B.上片中间用“我觉”二字领起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的清寒冷寂景色的描写。
C.“元龙老矣”以下三句表达了词人的身体、精神都已老了,将去过隐居自适生活的愿望。
D.这首词借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来抒发激昂慷慨、摧折压抑的情感,颇具辛词特点。
2023-08-1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写词人在赏心亭上所见之景,起韵写水势,突出清秋清秀之美,很有层次。
B.“遥岑远目”三句写举目远眺之景,却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运用了移情及物的手法。
C.“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以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勾画了游子形象,含蕴丰富,引人联想。
D.“可惜流年……树犹如此”化用桓温北伐的典故,表达词人对北伐的渴望和对朝廷不思进取的不满之情。
2.上阕结句说“无人会,登临意”。请具体说说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2023-08-1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