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言文翻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0 道试题
文言小题-非选择类 | 较难(0.4) |
1 . 请把下面白话文成语故事改写成文言文。

画蛇添足

楚国有个祭祀的官员,给手下门客一壶酒和酒具。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2023-10-1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知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延孙,伊川人也。祖伯扶,魏太和末,从征悬瓠有功,为汝南郡守。父长寿,性雄豪,有武艺。少与蛮酋结托,屡相招引,侵灭关南孝昌中朝议恐其为乱乃以长寿为蛮防都督给其鼓节以慰其意长寿冀因此遂得任用亦尽其智力防遏群蛮。伊川左右,寇盗为之稍息。永安之后,盗贼蜂起,长寿乃招集叛亡,徒侣日盛。魏帝藉其力用,因而抚之。乃授持节、大都督,转镇张白坞。后为河北郡守,转河内郡守。所历之处,咸以猛烈闻。讨捕诸贼,频有功。授卫大将军、北华州刺史,赐爵清河郡公。及魏孝武西迁,长寿率励义士拒东魏。孝武嘉之,复授颍川郡守,迁广州刺史。东魏遣行台侯景率兵攻之,长寿众少,城陷,遂遇害。大统元年,追赠太尉、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冀定等十二州诸军事、定州刺史。

延孙亦雄武,有将帅才略。少从长寿征讨,以勇敢闻。初为直阁将军。贺拔胜为荆州刺史,表延孙为都督。肃清鸦路,颇有功力焉。及长寿被害,延孙乃还,收集其父之众。

自魏孝武西迁之后,朝士流亡。广陵王欣、录尚书长孙稚、颍川王斌之、安昌王子均及建宁、江夏、陇东诸王并百官等携持妻子来投延孙者,延孙即率众卫送,并赠以珍玩,咸达关中。齐神武深患之,遣行台慕容绍宗等教道攻之。延孙奖励所部出战,遂大破之,临阵斩其扬州刺史薛喜。于是义军更振。乃授延孙京南行台、节度河南诸军事、广州刺史。寻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赐爵华山郡公。延孙既荷重委,每以克清伊、洛为己任。频以少击众,威振敌境。

大统四年,为其长史杨伯兰所害。

(选自《周书·列传第三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昌中/朝议恐其为乱/乃以长寿为防蛮都督/给其鼓节/以慰其意/长寿冀因此遂得任用/亦尽其智力/防遏群蛮
B.孝昌中朝/议恐其为乱/乃以长寿为防蛮都督/给其鼓节/以慰其意/长寿冀因此遂得任用/亦尽其智力/防遏群蛮
C.孝昌中/朝议恐其为乱/乃以长寿为防蛮/都督给其鼓节/以慰其意/长寿冀因此遂得任用/亦尽其智力/防遏群蛮
D.孝昌中朝/议恐其为乱/乃以长寿为防蛮都督/给其鼓节/以慰其意/长寿冀因此遂得任/用亦尽其智力/防遏群蛮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也指官名,晋朝以后,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其权大小有别,皆为刺史总军戎者。
B.刺史,又称刺使。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刺”,检核问事之意。
C.行台,魏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台”指在中央的尚书省,“行台”在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
D.大统,西魏文帝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年号。“大统四年”即公元538年,用干支纪年法推算,这一年是辛丑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延孙雄武伟略,以勇闻名。延孙雄武有将帅才略,贺拔胜担任荆州刺史时,上表推荐他为都督。
B.李延孙抚恤朝士,恩威并施。朝廷官吏携带儿女来投奔的,他都率兵护送,使他们全部抵达关中。
C.李延孙祖孙三代,频立战功。祖父征讨悬瓠有功,父亲征讨盗贼时屡立战功,他自己也常以少击众。
D.李延孙蒙受重任,尽职尽责。他身兼数职,常常把征服平定伊水、洛水地区当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与蛮酋结托,屡相招引,侵灭关南。
(2)永安之后,盗贼蜂起,长寿乃招集叛亡,徒侣日盛。
2021-05-24更新 | 4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湖南省长郡雅礼一中附中联合编审名校卷高三月考语文试题九(全国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金石录》后序(节选)

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答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懍。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病危在膏肓。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②丞相:赵明诚之父赵挺之曾官至尚书右仆射,相当于丞相。③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其时民风淳朴,安居乐业。④铅椠(qiàn):古代文具。 铅为铅条,可书写;整为木板,可书文字。⑤惨傈(liáo lì):不安的样子。⑥刓(wán)阙:磨损残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B.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C.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D.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序:文体名,犹跋,刊于卷首的序文。说明写作经过、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
B.金石: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以此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叫金石学。
C.礼部员外郎:礼部分曹办事官员,职位比赵明诚父亲赵挺之当时所任的吏部侍郎低。
D.起复: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制后应召任职。后也泛指官员被降职或革职后重被起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夫妻俩在持留徐熙的《牡丹图》两个夜晚之后,最终因少钱而交还,以至惋怅数日,真实流露心酸无奈之情。
B.作者回忆夫妻俩或相对展玩碑文,或赌书泼茶,表现志同道合之乐,反衬文物多有散失、故人殒逝之悲。
C.李清照食不重肉,衣不重采,节衣缩食,求购书籍,是因为想尽己所能,帮助丈夫多收集到心仪的典籍。
D.本文是一篇自传性散文,介绍夫妻俩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经过,回忆婚后的忧患得失,婉转曲折,词采俊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2)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
5.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李清照哪些思想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 .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贵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扁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孽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今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淮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麸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费也
B.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C.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D.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
B.丞,佐官名。汉以后,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副职有大理丞、府丞、县丞等。此处指府丞。
C.使君,汉代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D.谢事,指辞职或免除俗事。后面的致仕也是指官吏辞官退休。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德基心胸宽广,处世泰然。在他刚担任南康丞时,老百姓认为他只是一个读书人,请求把他换掉,但是吴德基不以为意,淡然处之。
B.吴德基明察秋毫,刚正不阿。在村民被诬陷后,他仔细核查,发现百姓并没有罪过,亲自释放了百姓,并且敢于直陈长官的过失。
C.吴德基体恤民情,爱护百姓。他始终把百姓放在第一位,官府下令让百姓买驴赔偿,他告诫百姓不要赔偿;百姓想用牛羊代替秋季赋税,劝他们交纳粮食。
D.吴德基淡泊名利,虚心受教。他做官不追求成名,一心只为百姓;辞官回到家中后,也遵循宋濂的告诫,断绝和官吏的往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
(2)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5.吴德基为什么阻止潍州的百姓以羊牛代秋税并且拒绝派百姓给邻县运送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欲。”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量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量为“霸王”
B.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量为“霸王”
C.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量为“霸王”
D.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量为“霸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对刘邦的尊称,因其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之一。
B.东向,指面东,按古代礼仪,宴席四面设座,面南最尊,次为面东,再次为面北,面西侍坐。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文中的意思是,樊哙担任刘邦的警卫。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其130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记叙了鸿门宴上的斗争,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和勇气的较量,宴会上的情节大起大落,扣人心弦。
B.刘邦在项羽面前卑词“谢罪”,在宴会上又屈居下座,但他安之若素,瞅准机会逃席而去,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特点。
C.“按剑而跽”这一微妙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的警戒、惊恐、无措的心态泄露出来,寥寥数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D.作者善于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在选文一中,樊哙的粗中有细和项庄的勇而无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谓栩栩如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人与非常也。
5.选文二中太史公评“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请简要分析原因。
2021-04-26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大练习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瑞,字良璧,望江人。成化五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尝于文华殿抗言内宠滋甚,词气鲠直。帝震怒,同列战栗,瑞无惧色。十五年疏请天下进表官各陈地方利病,帝恶其纷扰,杖之。

湖广、江西抚、按官以所部灾伤盗起,请免有司朝觐。瑞等言:“岁侵民困,由有司不职,正当加罪,乃为请留。正官既留,则人才进退,何由审辨?是朝觐、考察两大典,皆从此废坏矣。”帝然其言,即命吏部禁之。进都给事中,言:“三载黜陟,朝廷大典。今布、按二司贤否,由抚、按牒报,其余由布、按评覆。任情毁誉,多至失真。举劾谬者,请连坐。

十九年冬,瑞以传奉冗员淆乱仕路,率同官奏曰:“祖宗设官有定员,初无幸进之路,近始有纳粟冠带之制,然止荣其身,不任以职。今幸门大开,鬻贩如市。恩典内降,遍及吏胥。武阶荫袭,下逮白丁。或选期未至,超越官资;或外任杂流,骤迁京职。以至厮养贱夫、市井童稚,皆得攀援,妄窃名器,逾滥至此,有识寒心。伏睹荚庙复辟景泰幸用者卒皆罢斥陛下临御天顺冒功者一切革除乞断自宸衷悉皆斥汰以存国体。”御史宝应张稷等亦言:“比来末流贱伎妄厕公卿,屠狗贩缯滥居清要。文职有未识一丁,武阶亦未挟一矢。白徒骤贵,间岁频迁,或父子并坐一堂,或兄弟分踞各署。甚有军匠逃匿,易姓进身;官吏犯赃,隐罪希宠。一日而数十人得官,一署而数百人寄俸。自古以来,有如是之政令否也?”帝得,意颇动。居三日,贬李孜省、凌中等四人秩,夺黄谦、钱通等九人官。人心快之。

明年正月,太监尚铭罢斥,而其党李荣、萧敬等犹用事。瑞等复奏劾之,不从。

瑞居谏垣十余年,迁湖广右参议,谢病归,卒。

(节选自《明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伏睹英庙复辟/景泰幸用者卒皆罢斥/陛下临御天顺/冒功者一切革除/乞断自宸衷悉/皆斥汰/以存国体
B.伏睹英庙/复辟景泰/幸用者卒皆罢斥/陛下临御/天顺冒功者一切革除/乞断自宸衷/悉皆斥汰/以存国体
C.伏睹英庙复辟/景泰幸用者卒皆罢斥/陛下临御/天顺冒功者一切革除/乞断自宸衷/悉皆斥汰/以存国体
D.伏睹英庙/复辟景泰/幸用者卒皆罢斥/陛下临御/天顺冒功者一切革除/乞断自宸衷悉/皆斥汰/以存国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奉:明代不由吏部铨选,而由太监视进呈珍异的多寡,以谕旨直接任命官吏的做法。
B.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文中“荫袭”指子孙受庇荫承袭官爵。
C.名器:名号(爵号)与车服。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
D.疏:古代臣下向帝王进程奏章的文书,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如注疏、奏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瑞不惧帝怒,抗言直谏。他对内宠滋甚现象直言不讳,言辞慷慨;即使因上疏被君王厌恶杖责,亦不悔改。
B.王瑞遵守典制,反对任情。他针对湖广、江西官员请免朝觐及官员政绩考察失实之事,建议处事不可任情。
C.王瑞正气凛然,指斥鬻官。他对朝中盛行的卖官鬻爵,官吏泛滥现象痛心陈斥,并请求圣心裁断予以解决。
D.王瑞诚恳进言,卓有成效。他所呈奏疏均有关朝廷大政,屡犯龙颜,却坚持不懈终得帝王认可,予以施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任情毁誉,多至失真。举劾谬者,请连坐。
(2)甚有军匠逃匿,易姓进身;官吏犯赃,隐罪希宠。
2021-04-2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之有 厌:讨厌B.若不秦 阙:侵损、削减
C.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D.失其所 与:结交,亲附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若舍郑为东道主   ②焉用亡郑陪邻
B.①郑知亡矣        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①贰于楚也        君尝为晋君赐矣
D.①无能也已        ②且君尝晋君赐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翻译下列句子。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021-04-1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湘郡长德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良从入关,性多疾,即道引不食谷,闭门不出岁余。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争,未能得坚决也。吕后恐,不知所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日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良曰:“始上数在急困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四人年老矣,皆以上嫚娒,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毋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辨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汉十二年,上从破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以死争太子。上阳许之,犹欲易之。及宴,置酒,太子侍。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问曰:“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其姓名。上乃惊曰:“吾求公,避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辱,故恐而亡匿。今闻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愿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

良从上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劝立萧相国,所与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良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疆听食。后六岁薨。曰文成侯。

(《汉书·卷四十·张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公诚能毋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辨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
B.今/公诚能毋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辨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
C.今公诚能毋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辨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
D.今公诚能毋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辨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B.太子,指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帝王之子。周时天子及诸侯的婚长子,或称太子。
C.太傅,古代职位名,始于西周,常担任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汉后多为虚衔。
D.谥,君主时代在帝王、贵族、大臣等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赞扬死者的一些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跟着入了关,因为自己有病,所以就少食五谷,闭关炼气养生达一年多。
B.张良不想介入皇上家庭内部的立太子之事,虽然吕后曾经派建成侯吕泽去胁迫他。
C.张良最后出了一个主意,让太子写一封谦逊的信并且用车去接被皇帝贬谪的四名士。
D.张良因自己的聪明才智被皇上赏识,既出奇计攻下马邑,又劝皇上立萧何为相国。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5.张良为什么不愿意介入皇帝立太子的事?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颖异,十三岁能为文,十七时作《函关》,已传人口。游学于陈,学官苏辙爱之。因得从轼游,轼亦深知之,称其文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弱冠第进士,入为太学录,范纯仁以馆阁荐,累擢起居舍人。

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诲人作文以理为主,尝著论云:“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夫不知为文者,无所复道。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冲砥柱,绝吕梁,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蛟龙鱼鳖,喷薄出没,是水之奇变也。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学者以为至言。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效张籍。

久于投闲,家益贫,郡守翟汝文欲为买公田,谢不取。晚监南岳庙,主管崇福宫,卒,年六十一。建炎初,赠集英殿修撰。

(选自《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有删改)

(二)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选自《张耒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B.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C.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D.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抒情。
B.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以后太学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的。场所。
C.《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D.鼎俎,鼎是古代烹煮东西用的器物,俎可指放祭品的一种器物。鼎俎一词在文中是指祭祀时的礼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耒才华过人,笔力雄健。少年时即表现出对文辞的灵感,作品传诵于人,得到当时在陈为学官的苏辙的厚爱,称赞其辞恣意洒脱、淡雅真情。
B.张耒门生众多,影响深远。在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等人相继离世后,张耒仍作为文坛中流砥柱,传授学业,光大文风。
C.张耒论述为文,取譬生动。张耒以水流河道通达大海比喻写文章要有所侧重,一气贯通著述成文,该转折的时候就转折,该顺势而下就顺势而下。
D.张耒评价前人,表明主张。张耒通过对司马迁、韩愈等人的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
(2)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
5.请从两段选文中概括出张未有哪些文学主张。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晔,字日华。于检校工部尚书讳托之曾孙,武昌县令讳郴之孙,赠太仆少卿讳偃之第三子,于修为叔父。修不幸幼孤,依于叔父而长焉。欧阳氏世家江南,伪唐李氏时为庐陵大族。公咸平三年举进士甲科,历南雄州判官,随、阆二州推官,江陵府掌书记,拜太子中允、太常丞博士、尚书屯田、都官二员外郎,享年七十有九,终于家。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公)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然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手,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公娶范氏,封福昌县君。子男四人,长曰宗颜,次曰宗闵,其二早亡。女一人,张氏,亦早亡。曰:

公之明足以决于事,爱足以恩于人,仁足以施其族,清足以洁其身。

(选自欧阳修《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
B.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
C.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宜/而赈民/则吾不衡妆
D.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不言、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用以表达尊重和敬仰。古代人经常“为尊者讳,为亲者讳”。
B.县君,中国古代给予女性的封号。晋朝时已经使用这种封号,唐朝封五品官的母亲、妻子为县君,宋元沿置。
C.适,本义是往、至,女子到夫家意即女子出嫁,如《孔雀东南飞》“始适还家门”。“适”与“嫁”有等级区别。
D.铭,在器物、碑碣等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文体,“志”用韵文概括全篇,“铭”用散文撰写。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晔出身不凡,仁爱亲人。他祖上是当地大族,世代为官,他本人也历任多种官职,抚养欧阳修长大,叔侄情深。
B.欧阳晔廉洁自持,重视道义。在他还是平民时,对于不符合道义的馈赠就不会接受;做官之后更是对贿赂果断拒绝。
C.欧阳晔为官正直,不畏豪贵。陈尧咨直接让转运使赶走欧阳晔,是因为只有欧阳晔不同意用他铸造的钱币代替官银。
D.欧阳晔决事智慧,受民爱戴。他颇有政能,长于决断,能据日常习惯找出疑难案件真凶,深受百姓爱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2)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
5.作为推官,面对寺僧行贿,欧阳晔为何是“笑曰”?请简要分析。
2021-04-01更新 | 580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