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言文翻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破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少不为难。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好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B.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C.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D.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文中“梁武帝”“隋炀帝”则分别是萧衍、杨广的尊号。
B.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成为臣子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唐虞,是唐尧、虞舜的并称。尧帝,因年轻时曾被封为唐侯,所以称为唐尧;舜帝,国号叫有虞,所以称为虞舜。
D.仆射,古代官职名。始于秦,汉代后职权渐重,属尚书省。至唐时,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之职。南宋后废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伤身子的不是身外之物,而是声色滋味,如吃喝、音乐,女色,一旦沉迷其中,就会酿成灾祸。欲望越多,伤害越大。
B.唐太宗认为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戒骄奢淫逸,谏议大夫魏征与詹何都认为太宗所说的,符合古人的道理。
C.魏征认为君主应该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建议,不偏听偏信。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都因偏信而被蒙蔽,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
D.魏征认为新帝王的兴起,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百姓乐于推翻旧朝,四海之内都会先后归顺,是天授人与,并不是很艰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2)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
5.本文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文中唐太宗君臣讨论了哪些为君之道,请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

宝元初,赵元昊反,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敷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地。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

皇佑中,广州变侬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围广州,岭外骚动。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广州,命图形以进。青上表请行,翌日入对,自言: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羁贼首致阙下。帝壮其言,遂除宣徽南院使经制广南盗贼事。先是,蒋偕、张忠皆轻敌败死,军声大沮。青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陈曙乘青未至,辄以步卒八千犯贼,溃于昆仑关,殿直袁用等皆遁。青曰:令之不齐,兵所以败。晨会诸将堂上,揖曙起,并召用等三十人,按以败亡状,驱出军门斩之。

已而顿甲,军中休十日。舰者还,以为军未即进。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出归仁铺为阵。贼既失险,悉出逆战。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斩首数千级,智高夜纵火烧城遁去。迟明,青按兵入城,招复老壮七千二百尝为贼所俘胁者,慰遣之。

还至京师,帝嘉其功,拜枢密使。初,青既行,帝每忧之曰: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左右使令,非青亲信者不可;虽饮食卧起,皆宜防窃发。乃驰使戒之。

始,交阯愿出兵助讨智高,余靖言其可信,具万人粮于邕、钦待之。青既至,檄余靖无通使假兵,即上奏曰:李德政声言将步兵五万、骑一千赴援,非其情实。且假兵于外以除内寇,非我利也,蛮夷贪得忘义,因而启乱,何以御之?请罢丢交阯助兵。从之。

明年二月,疽发髭,卒。帝发哀,制祭文,遣使赍中牢丰祠其家,谥武襄。

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始,与孙沔破贼,谋一出青,贼既平,经制余事,悉以诿沔。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自以为不如也。

(节选自《宋史·狄青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B.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C.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D.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地,指门阀地位。魏晋之际,为讲求门阀特权形成的一种以贵族门阀为贵的等级制度。
B.交阯,指越南。秦朝以后,设“交阯郡”,十世纪三十年代独立建国后,北宋称其为“交阯”。
C.祭文,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用来颂扬逝者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D.中牢,即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牛、羊二牲。根据祭品搭配的种类不同,有“太牢”“少牢”之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青作战勇猛,沉着冷静。狄青曾在多次战斗中,八次被流箭射中;蒋偕等人战亡,士气低落,狄青告诫诸将不要轻举妄动。
B.狄青出身低微,自警内省。狄青早期是一名骑兵,凭战功屡被提拔;脸上留有黑字却不愿去掉,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
C.狄青治军严明,长于谋略。狄青统一指挥各部时,整肃军纪,将袁用等人依法斩首;考虑国家长远利益,阻止余靖对外借兵。
D.狄青率先垂范,不计名利。战事不顺时,狄青经常冲锋在前;战后,又把功劳让给其他人,令同僚叹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广州,命图形以进。
(2)且假兵于外以除内寇,非我利也。蛮夷贪得忘义,因而启乱,何以御之?
5.在平定智高之乱时,狄青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建徽,字延光,新登县人。父棱,两浙行军司马、镇海军节度副使。徽少强勇,不与诸弟类。尝于山庄构小茅斋,辄私署军州押衙,纪于栋。乡里见焉惊,因闻于棱。棱亦加责,徽对曰:大丈夫何止一军事押衙耶?始从军,无事人之志。及棱归武肃王,乃从父命而尽心于吴越。开平中,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河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遂瘗之号曰马冢至今存焉 徐绾之叛,徽驰自新登,时贼将聚木焚北门,徽使持火钩取其木,先焚之,遂不得聚,贼计遂罢。时有劝王东保会稽,徽按剑曰:事苟不济,当同死于此。必东渡,亦售命于贼耳。武肃王纳之。睦州陈询之贰吴越也,王以徽为询姻娅,颇疑之,乃使马绰伺其意。徽曰:陈氏负恩背义,自贻覆族之祸,徽既姻娅,义当见疑。然累书以谕之,皇天后土,苟或鉴照,则拔城获书,方明徽心耳。俄有睦州厅吏来降,持徽所遗书至。武肃王嘉叹久之,赐徽钱一百万。武肃王每会王人,必指之曰:此杜丞相,今日尘忝多其力也。忠献王时,其孙昭达为内衙都监使,盛治第宅,强徽观之,曰:乳臭儿不谙事乃尔。后昭达果以罪诛。及春秋高,尚能骑射。尝击球于广场,兴酣,有宿中箭镞自臂中飞出,人皆壮之。初,棱将亡,散家财与诸子,惟徽但授一。棱曰:此吾历任所秉者,唯汝能传之。徽历官自武安都将、国子祭酒,至泾源、昭化等军节度使,累官吴越国丞相兼中书令,封郧国公,皆自国初至忠献王以来奏授也。凡子弟孙侄,多连姻公室,朱紫车马充溢门庭,有国以来莫比其盛。卒年八十八,谥曰威烈。

(选自《吴越备史》)


【注】①武肃王: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钱镠。②尘忝:谦词,意为自身才能不足,有辱于所任职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河/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遂瘗之/号曰马冢/至今存焉/
B.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河/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遂瘗之/号曰马冢/至今存焉/
C.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河/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遂瘗之/号曰马冢/至今存焉/
D.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河/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遂瘗之/号曰马冢/至今存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姻娅,指亲家和连襟,我国古代六亲之一。后泛指姻亲,即有婚姻关系的亲属。
B.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所拿手板,用于记录君命,亦可记所要陈奏内容以防遗忘。
C.国子祭酒,国子监的最高长官。国子监是古代国立最高学府,也是教育管理机构。
D.朱紫,指红色和紫色的官服,古代常用服色来区别官位,朱紫是低阶官员的服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建徽特立独行,胸怀大志。他年少时就表现出秉性卓异的一面,不甘于屈身下位,志向非同凡俗。
B.杜建徽尽心国事,平叛有方。徐绾发动叛乱,他迅速前往应敌,指挥手下巧妙破坏了叛贼的焚门之计。
C.杜建徽察微知著,富有远见。孙子昭达大肆兴建住宅,他预言昭达将招致杀身之祸,后来果然应验。
D.杜建徽深受重用,名位尊隆。从武肃王到忠献王,对他都屡加封赏,他家族兴盛,自身也位尊寿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苟不济,当同死于此。必东渡,亦售命于贼耳。
(2)尝击球于广场,兴酣,有宿中箭镞自臂中飞出,人皆壮之。
5.陈询叛变时,武肃王为什么怀疑杜建徽?后来为什么又消除了对他的怀疑?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适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乃去位,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禄山之乱,征翰讨贼,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仍佐翰守潼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务,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监军等数人更相用事,宁有是,战而能必胜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至德二年,永王李磷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谕之曰蜀地住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于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子璋,斩之。代宗即住,以黄门侍郎严武代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曰忠。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君子以为义而知变,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节选自《旧唐书•高适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谕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
B.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谕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
C.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谕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
D.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谕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按《诗经》编次体例,《雅》《颂》部分多以十篇编为一组,名之为什,后常以“诗什”泛指诗篇、诗作。
B.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C.节度使,文中指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授职时往往赐给旌节,总揽一道或数州的军、民、财政,权力极大。
D.谥,即谥号,一般认为始于西周,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和贬义性的恶谥三种,均为朝廷给予死者的评价性文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适才能出众,得到举荐。宋州刺史张九皋十分欣赏高适的才能,推荐他考中有道科;哥舒翰对他的才能很惊异,上表举荐他,还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
B.高适洞察世事,被委重任。玄宗命诸王分别镇守各地,高适就曾强烈劝阻;后永王谋反,他陈述形势,见解深刻,被任命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等职,平定叛乱。
C.高适不附权贵,直言遭贬。起初李林甫独揽大权,轻视文学之士,高适离职而去;他曾因敢于直言遭到李辅国毁谤,被贬官太子少詹事。
D.高适征讨有功,受到优待。梓州副使段子璋造反,高适率蜀州兵马前去讨伐,因斩杀段子璋有功,后被肃宗调回京城担任刑部侍郎,并加封银青光禄大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
(2)君子以为义而知变,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5.哥舒翰兵败后,高适是从哪两个方面为玄宗分析兵败原因的?请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汉兵起,异以郡掾监五县,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为王莽拒汉。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得召见。异曰:“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光武曰:“善”。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光武自蓟东南驰,至饶阳无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及至南宫,遇大风雨,入道傍空舍,异复进麦饭。因复度呼沱河,从破王郎,封应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从平河北,诸将并劝光武即帝位,异遂与诸将定议上尊号。时赤眉暴乱三辅,乃遣异讨之。拜为征西大将军,与邓禹共攻赤眉。异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之。异久在外,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帝使以章示异。异上书谢曰:“臣充备行伍,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见所示臣章,战栗怖惧。”诏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赐以珍宝衣帛。异稽首谢曰: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明年夏,与诸将攻落门,未拔,病发,薨于军,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冯异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B.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C.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D.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B.从事,文中指官职,亦称“从事掾”,为汉刺史的佐吏;现代指干某项事业。
C.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文中指刘秀登上帝位之后自封的名号。
D.稽首,古代跪拜礼,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片刻,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礼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异慧眼独具,投身明主。他赞赏刘秀不虏掠的行为,为其风采气度所折服,认定此人值得托付,苗萌深表认同,和他一起归顺了刘秀。
B.冯异领兵有方,鞠躬尽瘁。他带领的队伍,进退有度,军容严整;他为刘秀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在攻打落门时,出师未捷便病死军中。
C.冯异为人谦让,不矜己功。路上遇到其他将领,他主动避让;诸将聚在一起评议功劳,他没有参与而选择独处树下,被誉为“大树将军”。
D.冯异忠心为主,获得信任。有人构陷冯异,冯异得知此事后,上书向皇上表明忠心并且主动认罪,最终刘秀顾念旧日的恩情而宽恕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
(2)异久在外,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威权至重,百姓归心。
5.冯异是如何打败赤眉军的?请简要说明。
20-21高三下·湖北宜昌·阶段练习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恭,字孝伯。少有美誉,清操过人,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与王忱齐名友善。尝从其父自会稽至都,忱访之,见恭所坐六尺簟,忱谓其有余,因求之。恭辄以送焉,遂坐荐上。忱闻而大惊,恭曰:“吾平生无长物。”其简率如此。

起家为佐著作郎,叹曰:“仕宦不为宰相,才志何足以骋!”因以疾辞。俄为秘书丞,转中书郎,未拜,遭父忧。服阕,除吏部郎。时陈郡袁悦之以倾巧事会稽王道子,恭言之于帝,遂诛之。道子尝集朝士,置酒于东府,尚书令谢石因醉为委巷之歌,恭正色曰:“居端右之重,集藩王之第,而肆淫声,欲令群下何所取则!”石深衔之。

及帝崩,会稽王道子执政,宠昵王国宝,委以机权。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及赴山陵,罢朝,叹曰:“榱栋虽新,便有《黍离》之叹矣。”时国宝从弟绪说国宝,因恭入觐相王,伏兵杀之,国宝不许。恭每言及时政,辄厉声色。道子知恭不可和协,王绪之说遂行,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临别,谓道子曰:“愿大王亲万机,纳直言,远郑声,放佞人。”辞色甚厉,故国宝等愈惧。以恭为安北将军,不拜。乃谋诛国宝,抗表京师曰:“后将军国宝得以姻戚频登显列,不能感恩效力,以报时施,而专宠肆威,将危社稷。先帝登遐,夜乃犯合叩扉,欲矫遗诏。赖皇太后聪明,相王神武,故逆谋不果。与其从弟王绪同党凶狡,共相扇动。此不忠不义之明白也。以臣忠诚,必亡身殉国,是以谮臣非一。赖先帝明鉴,浸润不行。昔赵鞅兴甲,诛君侧之恶,臣虽驽劣,敢忘斯义!”表至,内外戒严。国宝及绪惶惧不知所为,用王珣计,请解职。道子收国宝,赐死,斩绪于市,深谢愆失,恭乃还京口。

恭性抗直,深存节义,读《左传》至“奉王命讨不庭”,每辍卷而叹。

(节选自《晋书·王恭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B.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C.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D.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为“服阕”。
B.山陵,“山”“陵”都具有高大、雄伟的含义,于是便把君主的坟墓比喻为“山陵”。
C.黍离,《诗经》篇章,是历代文人感叹亡国触景生情常用的典故。
D.登遐,“遐”有“长久”的意思,登遐指登上帝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恭生活简朴,对待朋友热情。王忱看到王恭坐的凉席很好,想着王恭一定有多余的,就要了去,结果王恭因没有多余的竹席只能坐在草席上。
B.王恭志向远大,任命官小不就。王恭开始做官的时候被任命为佐著作郎,他认为做官如果不是宰相一类的就不能施展才学,于是托病辞官。
C.王恭为人正直,敢于斥责权贵。司马道子在东府宴请朝中大臣时,尚书令谢石借着酒劲唱了僻陋鄙俗的小曲,王恭训斥谢石放荡不羁。
D.王恭心存节义,始终言行如一。王恭读到《左传》中的有关内容时感叹不已,对不能讨伐王国宝的过失表达深深的歉意后才回到京口。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国宝从弟绪说国宝,因恭入觐相王,伏兵杀之,国宝不许。
(2)以臣忠诚,必亡身殉国,是以谮臣非一。
5.王恭谋划诛杀王国宝,上奏章揭露了王国宝哪些不忠不义的行径?
2021-04-17更新 | 175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恩施高中、龙泉中学、宜昌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1.下列选项中,相关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
B.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为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C.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
D.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
2.下列选项中,有关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老,无能为也已”,烛之武连用语气助词,引发多重感叹,传达出他内心的满腹牢骚,让人倍感辛酸。
B.“君之所知”,一个“也”字表明烛之武尽可能以客观陈述的语气,让秦伯相信这一切都是为了秦国着想。
C.“日食饮得无衰”,疑问语气词“乎”看似是平日里闲谈式的问候,恰恰为触龙进谏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
D.“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采用反问语气,是对已经意气渐平,能听人言的太后的一次助推,结果自然而然赢得了一声“然”。
3.简析烛之武和触龙这两位老臣的出场有何异同?
4.翻译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②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5.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可以看作是对“烛之武退秦师”的高度评价。请以整句的形式,也拟写两句对“触龙说赵太后”的评价。
2021-04-15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麻城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两则节选文段,回答各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选项中,关于两则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鼓瑟”到“而作”,短短九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清高的情态;而“舍”“作”两个动作,又表现了他对老师的恭敬态度。
B.曾皙没有直接指出怎样从政治国,而是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澡身浴德”的高洁志趣。
C.孟子例举了霸道的种种危害之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于是孟子水到渠成地推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即“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
D.孟子认为,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就不会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这是推行王道、施行仁政的最终目的。
E.孟子认为,等到百姓犯了罪,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这是一个有仁德的君主不会犯的错误。
2.翻译
①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孔子对曾点之志,喟然而叹。面对孟子所推崇的“王道”蓝图,你觉得孔子会作何评价?请说一说你的理由。
2021-04-15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麻城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之仍孙。其父季庚,建中初为彭城令。世敦儒业,皆以明经出身。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元和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曰:“臣昨缘元稹左降,频已奏闻。元稹左降有不可者三。何者?元稹守官正直,举奏不避权势。今中官有罪,未闻处置;御史无过,却先贬官;远近闻知,实损圣德。计天下方镇,怒元稹守官。今贬为江陵判司,即是送与方镇。臣恐元稹贬官,方镇有过,无人敢言,陛下无由得知不法之事。”

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
B.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
C.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
D.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仍孙,家族中,从本身下数至第八世孙为仍孙(包括本身),亦称“耳孙”。
B.斯文,古今异义词,现指很有涵养、文质彬彬,懂得尊重人,文中指这篇文章。
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各级文武官员的任免、升降以及调动等。
D.左降,古代指贬官,与“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的“左迁”意思相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出身仕宦,为官颇受赏识。他的祖上白建和他父亲都做过官。他为官后曾被章武皇帝召进翰林院任学士,元和三年,被任命为左拾遗。
B.白居易能诗善文,令人交口称誉。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其诗能针砭时弊,弥补政务缺陷,因而受到赞赏,常常流传到宫中。
C.白居易敢于直谏,纠正皇帝做法。他认为王锷搜刮民财,以求得皇上恩泽,这对圣明之朝是极为不利的,劝谏皇上不要加封王锷做平章事。
D.白居易遭人猜忌,被贬出了朝廷。有厌恶白居易的人,指摘白居易华而不实,当权者也憎恨白居易上书言事,上奏朝廷要求贬他为江州司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代汉语。
(1)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2)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5.白居易认为元稹左降有“不可者三”,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夏鲁奇,字邦杰,青州人也。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将士皆释兵纵观。幽州平,鲁奇功居多。晋已下魏博,梁将刘界军于渔水。庄宗以数百骑觇敌,深入致师,郭设伏于魏县西南葭芦中。庄宗不满千骑,汴人伏兵万余,大噪而起,围庄宗数重。鲁奇与王门关、乌德儿等奋命决战,自午至,俄而李存审兵至方解。鲁奇持枪携剑,独卫庄宗,手杀百余人,乌德儿等被擒,鲁奇伤痍遍体,自是庄宗尤怜之,历磁州刺史。中都之战,汴人大败,鲁奇见王彦章,识之,单马追及,枪拟其颈,彦章顾曰:“尔非余故人乎?”即擒之以献。庄宗壮之,赏绢千匹。王彦章守中都,庭隐在其军中。及彦章败,庭隐为庄宗所获,将以就戮,大将夏鲁奇奏曰:“此楚也,其材可用。"遂释之。梁平,授郑州防御使。四年,授河阳节度使,为政有惠爱。天成初,移镇许州,加同平章事。

②鲁奇性忠义,尤通夹道,抚民有术。及移镇许田,孟州之民,万众遮道,断登卧辙,五日不发。父老诣阙请留,明宗令中使谕之,方得离州。明宗讨荆南,鲁奇为副招讨使,顷之,移镇遂州。夏鲁奇禀朝廷之命,缮治甲兵,将图蜀。孟知祥与董璋谋先取鲁奇,令仁罕攻遂州。董璋之叛,与孟知祥攻遂州,蜀师围夏鲁奇于遂州,唐师来援,剑门不守,肇领兵赴普安以拒之,唐师不得进,援路断绝。旬月救兵不至,城中兵尽食穷,鲁奇自刎而卒,时年四十九。帝闻其死也,恸哭之,厚给其家,赠太师、齐国公。

(节选自《旧五代史·后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
B.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
C.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
D.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十二地支之一;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申时指下午一时至三时。
B.致师,挑战之意;古代战争发生之时,先让勇力之士到敌人阵前挑战决斗。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可全权调度。
D.太师,古时“三公”之首,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无实际职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鲁奇骁勇善战,忠心保卫君主。他在庄宗误入埋伏被围困之时,与王门关、乌德儿等一起拼死保卫庄宗,坚持到援兵来方才解围。
B.夏鲁奇爱才惜才,积极举荐人才。中都之战王彦章战败后,庭隐被庄宗俘获,将要被杀戮,夏鲁奇上奏赞赏其是人才,最终庭隐被释放。
C.夏鲁奇抚民有术,深受百姓爱戴。他奉命调任许田,孟州的百姓拦道挽留,拉住马橙躺在路上不让他走,五天都未能离开孟州去赴任。
D.夏鲁奇忠义刚烈,死后君主痛惜。他在遂州失守时自刎而死,年仅四十九岁;庄宗为之痛哭,重赏其家人,追封他为太师、齐国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奇见王彦章,识之,单马追及,枪拟其颈,彦章顾曰:“尔非余故人乎?”
(2)顷之,移镇遂州。夏鲁奇禀朝廷之命,缮治甲兵,将图蜀。
5.请简要说明夏鲁奇“自刎而卒”的原因。
2021-04-07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新高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