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3 题号:17246845
各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方式呈现互相学习、借鉴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春秋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其最重要的依据就是血缘;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度,是一种由地方行政长官向朝廷推荐人才的制度,察举实行之初,往往还能举出众望所归的人才,但到了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现象在选官上的表现就是,所举之人多是豪门权贵子弟;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主要是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来评议人才,并作出相应品定,在品评的过程中,往往轻才德而重家世,以至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显然与以上几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毫无疑问是有很大优势的,首先,它极大地扩大了官员的选择面;其次,科举制给了渴望入仕者以很大的主动性,而不像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那样,只能被动地被地方官员去察举推荐,使得很多真正有才能但是却不怎么高调的人最终被疏忽了。总的来说,……科举取士确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是最大程度吸引知识分子,尤其是社会中下层人士加入国家政治行列的最优制度。

——罗干《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度实行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1854年,在财政大臣格莱斯顿的要求下,财政部的官员拟就丁《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了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文官的遴选实行公开考试制度:文官不能有政治偏向,不能有党派色彩:文官的晋升依据工作实绩,而非资历,高级文官从文官内部提拔产生,停止从外部任命的做法:文官的工作和服务实行统一的标准和做法;文官按工作性质分为智能类和体力类(即白领和蓝领)。1855年,文官委员会成立,开始招募文官考试,这表明文官改革正式启动。1870年,文官委员会指示在获得本部大臣同意的部(内政部和外交部除外)实施面向社会的文官招考。

——摘编自潘兴明《英囤文官制度及其改革》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现代文官制度实行的原因和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3)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2020-10-14更新 | 3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官职完全由贵族垄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虽然各国要职大多仍由宗室、同姓或大族担任,但是官吏都不再授给来邑,而是领取实物俸禄。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岁举孝廉的察举常科亦初步建立。同年,武帝还诏举贤良、文学,并亲加策试。汉武帝还在京师建立了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东汉中后期,随着豪强大族经济力量的发展,察举和辟召都为豪强大族所垄断。

一一摘编自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二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培之法入中国。

一一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番薯和玉米可以在中国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这些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以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

一一《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春秋到东汉选官制度的变化,并说明察举制在两汉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甘薯从原产地传入中国的传播路线,要求绘制路线示意图(示例:A→B→C)。请评价番薯推广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024-03-31更新 | 1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四 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考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主要依据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创立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4)据材料四,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2019-05-06更新 | 1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