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4 题号:18744385
腐败是社会毒瘤,古今中外人民莫不对腐败深恶痛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思想家赵提出“陈道德以先服之,犹不可,则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则废不能以惮之,而犹有邪人不从教化者,然后待之以刑矣。”宋初,赵匡胤颁布《盗窃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同时还从整饬吏治着手,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古代,监察官拥有纠举、弹劾、诤谏、举荐、司法、考课等大权,具有很大权威性……为限制裙带关系网,规定了一系列回避制度,如科场回避、地区回避、亲属回避,特殊职务回避等。

——摘编自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反腐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列举元朝的地方监察机构。

材料二   蒋介石深知国民党内腐败顽疾,制定了一些严厉的反腐措施,但他亲自核定的《整理党务方案》《肃清贪污运动大纲》没有付诸实施,六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国国民党当前组织纲领》决议案“党员财产登记制度”也停留在文件上。一旦反腐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往往牵涉四大家族,而蒋介石对四大家族从心理上根本就偏袒纵容,不想对他们动真格。在大开杀戒、严惩少数贪腐分子的同时又包庇自己的亲信,纵容重要的军队将领。

——摘自胡伟光、周全华《蒋介石何以反腐失败》


(2)据材料二总结蒋介石反腐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官员选拔制度的特点

材料三   “光荣革命”后,社会制度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政治丑闻屡见不鲜。由于英国实行政党轮流执政制,无论哪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都把官职作为奖品在自己的支持者中进行分配。工业革命后,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迄今它通过的最重要的反腐败立法包括:1889年的《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1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等。二战后通过的多部法令中均有针对政府官员腐败行为的法律条文。在英国,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舆论和新闻媒体素有对政府进行监督和批评的传统。

——摘编自李靖《英国的反腐败机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英国反腐败机制成功推行的原因。结合所学,辩证分析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唐太宗称:“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朝廷注意培养官吏的法律素养,颁布有关为吏之道的律令,并在科举制中设立明法科考试,考查国家律令。唐政府还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除了监察御史的定期出巡,还派按察使、巡察使不定期分道巡察州县,如有官吏违法,即行纠弹。据统计,关于贪赃枉法犯罪规定具体犯罪的法律条文中,有一半涉及官吏职务。在以道德教化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唐代形成了“宽仁慎刑”的治国方针。唐代廉政建设机制颇有成效,推动了国家秩序的稳定。

——摘编自马晨光《惩治和预防相结合的唐代廉政机制》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文官廉政机制得到进一步强化。各国规定,行政活动必须公开、透明,以有利于监督机构有效监控。与此同时,从法律、制度上赋予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严格监督政府的权力。西方国家还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以此来稳定文官队伍,使其工作尽心尽职。西方国家通过高薪养廉,使文官普遍享受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少国家通过立法,促使官员同经济界完全脱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减少了官员以权谋取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文官回避制度使各级官员难以结成营私舞弊的关系网。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也可防止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西方文官廉政机制不仅是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更多的国家所借鉴。

——摘编自时聪《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廉政机制及其借鉴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廉政机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西方文官廉政机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西廉政机制的历史启示。
2022-09-28更新 | 31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唐书》所载830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士族子弟71%,寒素子弟19%,小姓子弟13%;下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时期两宋明清
任官前出身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

材料三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三代(夏商周)官制的名称,并指出秦在任用官员方面的特点。

(2)据材料二的图表,分析从唐宋到明清时期科举制有什么发展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

2018-11-13更新 | 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的选官体制是九品中正制,即在州郡设置中正、小中正,专司品评人才,并向朝廷推荐。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从政治上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但是,庶族地主的人数比士族要多,而且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他们的经济力量也日渐扩大,自然希望政治制度有所改变。所以,南北朝时期,随着庶族地主与士族地主矛盾的不断扩大,到了隋朝,“九品中正制”基本上被废除。

——摘编自隋启良《九品中正制的兴衰》

材料二:唐代科举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经、明字、明算等多种。学馆的生徒可以直接报考,不在学馆的自行向州、县报考,合格后再由州县送中央参加考试,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多。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主持考试的,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前一直是吏部考工员外郎;以后归礼部掌管,也有临时由皇帝委派中书舍人等清要官主持的。

——摘编自杜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材料三:制举是唐代科举中一种特殊的选才形式,唐代制举效仿汉代察举,多在新君即位、改易年号或重大事件发生之际开设,由皇帝亲自下诏选拔贤良人才,以表达乐善求贤之意,唐高宗以后制举逐渐成为科举制的科目之一。新君通过制举选贤的形式与天下对话,借此表明自己是一位招贤纳士的仁德之君,意欲广纳贤才、励精图治,令天下人臣服于其统治,从而确保统治权力的平稳过渡。从相关文献记载来看,从唐太宗一直到唐文宗的十四位皇帝,有十三位在登基之时开设制举。

——摘编自田子爽《从皇帝即位改元看唐王朝的制举选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九品中正制被废除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科举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度如何推动隋唐盛世局面的出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制举选贤制度出现的原因。
2023-12-21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