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不要在细节上雕花

①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张趣图:有人在社交网络分享学习编程的笔记,一行行手抄代码,字迹清晰,排版工整,煞是认真。这让我想起我的学生年代。许多年前我还在念书的时候,班上有不少非常认真的同学,热衷于把课堂笔记做得非常漂亮、工整,有些甚至要用尺子对比着去写字。一年下来会写完好几本笔记本,满满当当,非常充实。

②相比之下,我算是个异类,因为我从来不做课堂笔记。我还记得有同学找我借笔记,听到我说“我不做笔记”时,脸上满是惊讶和不可思议——现在回想起来,她当时可能觉得我是不想借,随便找个借口敷衍吧。

③当然,追求把笔记做得非常工整、美观,并不一定不好,这是一种热爱生活的表现。不过在我看来,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你把精力放在“做笔记”上,那放在思考和消化上面的精力就必然会减少。比起前者,后者可能更重要。

④中文互联网把这种追求细节上的考究叫做“细节雕花”,我觉得挺贴切的。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热衷于去钻研和折腾一些很小的事情,却对一些更大的、更重要的事情视而不见。比如:热衷于折腾工具和方法,但却忽略了去培养一个真正有效、持久的好习惯;热衷于收藏和记录,囤积一大堆东西,但却从来不去翻阅它们;热衷于怎样把笔记做得更好看、更酷炫,但却忽略了,笔记的真正价值,是帮助自己消化知识。当你努力的方向偏了,投入再多的努力,其实也没有太大意义。

⑤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追求细节上的完美,而是:当你在打磨细节时,不妨想一想:这些细节重要吗?它们的价值跟我所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正比吗?除了这些细节,有没有其他更重要、优先级更高的事情,被我所忽略了?

⑥只有当你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把一个系统搭建起来,你再去打磨细节,此时的打磨才是有意义的;否则,你就只是在“细节雕花”而已。

⑦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已经做好了一个东西,再去打磨细节;而是我们企图通过“打磨细节”这件事,给自己一种安心感、舒适感,让自己感到“我是做了很多事情的”,从而心安理得地逃避。逃避什么呢?逃避去面对真正困难的事情,去面对必须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去面对可能会失败的沮丧和挫败感。它的本质,其实依然是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面,做一些绝对不会失败的事情,通过秩序的强化和细节的堆积来提高自信。秩序是有魔力的。通过对秩序的不断重复和强化,会让我们产生更强的控制感——我们会感到:仿佛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一切都有规律可循,能够被理解和解决。

⑧但真的是如此吗?不是的。你只是悄然用一个更熟悉、更容易的问题,替代了原本那个更复杂、更困难的问题而已。

1.作者为什么否定“细节雕花”?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细节雕花”让人们无法进行专注的独立思考。
B.“细节雕花”会分散人们做更重要事情的精力。
C.“细节雕花”让人们忽略更大、更重要的目标。
D.“细节雕花”使人们的投入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2.人们为什么会热衷于“细节雕花”?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细节雕花”相对容易使人获得安心和舒适感。
B.“细节雕花”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C.“细节雕花”让人们暂时免于面对消极的感受。
D.“细节雕花”能通过解决简单问题给人们自信。
3.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该按怎样的步骤真正做好一件事。
2024-05-2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2024·湖北武汉·一模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

①我最近改变了自己关于智力的认识。认知有两种:第一种是正常认知,指能够从记忆中提取知识的能力;第二种是元认知,指对认知过程进行认知和调节的能力。简言之,认知重在知道,元认知重在知道是否知道。两种不同的认知能力,其实意味着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智力。两者可以同时存在,但很多时候则不是。

②比如,别人向你提问题,自己知道答案却又一时想不起来,但如果有人说出答案,立刻就能知道正确还是错误。这种情况下就是元认知脱离正常认知而存在。传统教育中,智力是由正常认知能力评价的,比如考场上能够写出所有知道的答案,分数很高,人们通常认为他的智力水平高。而当一个人的元认知脱离正常认知而存在时,往往会被认为智力水平低下,尽管实际生活中的他们也许和考场学霸同样聪明高效,但却不能同样容易地证明自己。

③可是,人生不是一场遭遇战,而是一系列的尝试、失败、再努力的过程,每一步都以前一步为基础。学习就是要知道原来不知道的,采取行动学会应该知道的,而这恰恰是元认知这种智力所能起到的作用。所以对于人的发展而言,元认知往往比正常认知更加重要。

④实际生活中,面对问题要做的第一个决定是你是否知道答案,元认知能力很强的话就很容易了。若是明确知道答案,即可放手去做;若是知道答案只是一时说不出来,可以做些调查研究;若是肯定知道自己不知道,也能因为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然后马上开始学习并解决问题,而不会盲目自信或是自欺欺人。正是那些自以为知道其实不知道的人,才会做出最糟糕的决定。正常认知能力不好但元认知能力很出色的人,实际上蕴藏很大潜力。他们可能在学校表现平平,但面对挑战的时候,因为知晓自己的能力,所以会采取最佳措施。初看上去这样的人可能不够聪明,但因为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他们就能做出更好的决定,学会最重要的东西。正常认知能力很好但元认知能力差的人却恰好相反。年轻时因为考场发挥出色常常得高分所以被认为有天赋,不幸的是元认知不够好。他们自以为什么都知道,其实并不知道,骄傲自大不肯虚心学习,不了解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看不起认知能力较低的人,最终不知不觉落在他人的后面,还不知道真正原因所在,煞是可悲。

⑤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意识到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又如何把两者区别开来?知识实在太多,即使最聪明的人也只能掌握很小一部分,又何况我们普通人。而我们又很容易满足于有限的认知,将自己的头脑封闭起来,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从而失去了求知欲。当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愿意去了解世界的时候,封闭的大脑才能打开,发现一个更加宽广的世界。

⑥最重要的智力是认识到自己不知道的能力,认识到自己不知道是走向自我完善的第一步。不刻意隐瞒自己的知识缺陷,正视它、承认它,反而更能获得他人的尊敬。可对于聪明人来说,这是最难学会的一课。我们已经习惯于正确,认为犯错误是可耻的,常因为看上去犯傻、掉价、没面子就拒绝承认自己的不知。这样的虚荣矫饰才是重大的弱点,是很多问题的根源。消除它,拥抱谦虚,才是真正智慧的标志。

(原文/沈畔阳,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下列对“元认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认知是一种了解并能调节自己认知过程的能力。
B.元认知和正常认知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彼此分离。
C.元认知在传统教育的评价体系中常常被人们忽略。
D.元认知与正常认知脱离的人通常表现为智力低下。
2.下列对“元认知往往比正常认知更加重要”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学习生活中,良好的元认知会让人采取行动学会原来不知道的。
B.面对问题时,良好的元认知可以帮助人们在第一时间知道答案。
C.解决问题时,良好的元认知能帮人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准确判断。
D.遭遇挑战时,良好的元认知能让人根据自己能力采取最佳措施。
3.基于对智力的新认识,作者认为人们应该抱有怎样的认知态度?依据⑤⑥段内容简要概括。
2024-04-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一种生意经

①老夫妻手工做紫砂壶,开着一处小直播间,每天访客不超过百人,一周难得成交一单。老伯手艺很好,手更巧,有时候工具不趁手,自己可以立即现场做一样出来,做出来就可以用。因为是全手工,每把壶要价都很高,没有一把低于三千。

②直播时,老夫妻经常抱怨,说那些大直播间之所以生意火爆,是因为什么话都敢说,什么谎都敢撒,什么价都敢喊。每次最后总结下来就一句话:我们就是太老实,只有我们说实话,所以我们永远没法发财。

③我在那里买过几把壶,经常听他们叨叨,一边聊天讲笑,一边看着他们打泥条拍桶身搓壶钮。有天我实在是听不下去那些丧气话,就停下玩笑,认真对他们说:

④别人花两百元在直播间买一把大红袍全手工紫砂壶。你告诉他们大红袍泥在清代就已经绝迹,全手工壶哪怕学徒来做要价也不会低于八百元,这些是不是事实?是事实。那你觉得这些人要不要听?不要听。因为别人就是要大红袍、全手工、宜兴本山泥料,并且只愿意出两百元。所以大直播间主播说:来!我有大红袍全手工本山泥料紫砂壶,家人们,一九九上车!那一帮人一直苦等着这句话,于是蜂拥而至,一人抢一把走,欢欢喜喜,高高兴兴。

⑤你是真泥料,你是真手工,你不编造故事不说谎话,这很好,他们也都知道。可知道又怎样呢?他们不会花五千元买一把壶,何况买下来还没有任何故事可以和亲朋好友吹嘘夸耀。能告诉他们什么呢?有泥料神话吗?有工艺传说吗?有大师证书吗?你这里什么都没有,你只有手艺和诚实。

⑥你卖给他们的其实是事实、知识、真相,甚至都不是卖,而是赠送。但他们不想要,他们只会觉得受到严重伤害。你把幻梦悉数粉碎,让残酷事实就这么赤裸裸地出现在面前,让他们无法继续逃避,无法继续沉迷幻想,无法继续相信自己拥有上天眷顾,可以用199元买到传奇。

⑦别人大直播间赚钱,和你小直播间赚钱,根本就不是一种钱。那种钱你赚不到,同理,你这种钱别人也赚不到。你只会做壶,不会讲故事,也不研究顾客心理,那么你就收这笔手艺钱。别人怎么表演,别人怎么赚钱,和你无关。即便你想那么去做,你也根本没能力做到。所以,为什么要那么愤愤不平呢?

⑧拥有美德,美德本身就是犒赏。拥有手艺,手艺本身就是奖励。为什么一定要让美德和手艺换成很多钱才会开心?人们并不会为美德付费,人们去找商家,是去买东西来满足欲望。这世界上也有五万块钱一把的紫砂壶,却供不应求,人们趋之若鹜。真是因为手艺好,或者是手艺人道德感召?因为它能满足欲望。那帮随意就能掷出五万块钱的人也有欲望,也需要满足。同样,他们也不仅仅是买一把壶而已。

⑨有两种教育,一种来自大直播间,那里编造出一套神话传说作为知识传播。一种来自你这种人,来自师傅和徒弟之间口耳相传,来自经验和实践,它确保你能一直做出好物美物。无论你怎么讲授,无论你怎么强调事实,都没法打赢前一种教育,因为人们更愿意去相信前者。那为什么要让自己不开心呢?为同行不开心,为顾客不开心,为他们不听不信而不开心。你有一小间直播室,你有百十个忠实客户,他们能听进去,他们懂得欣赏,他们不爱神话传说,他们认为你是预备役大师,他们欣赏这里每一把壶。这就是你的世界,你完全可以在这个世界里开开心心做壶,高高兴兴聊天。的确是不大可能一夜暴富,的确是不大可能热闹火爆,但是茶不就是这么小口品么?日子不就是这么慢慢过么?心若是安于本位,哪里会自寻烦恼,觉得满世界都是敌人、坏人、蠢人?

1.读①②段,概括老夫妻经常抱怨的原因。
2.读④⑤段,对于购买者来说,大直播间低价紫砂壶的价值是什么?
3.读⑥~⑧段,作者为什么认为老夫妻不必愤愤不平?
4.读第⑨段,说说怎样才能保持良好的人生心态。
2024-01-29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别在聊天句尾加“哈”了

①语言的移风易俗,背后是价值观的迁变。就像群聊里越来越多的“收到”,代表了越来越多的人其实不想收到。而屏幕里如同尾行游戏的“哈”,则暗喻了某种普遍又诡异的新型社交心理。

②第一个在句尾加“哈”的人是谁已经无据可查,关于为什么要加这个“哈”也是众口不一。有人说是源于大湾区方言,有人说是南方省份的口语,甚至还有人说这个习惯其实是泰语。职场人士认为在句子结尾说“哈”,就掌握了与甲方沟通的心灵代码。办公室老手培养新人的第一步,就是往他的公关语言芯片里植入“啊呢哈噻呦”,其中“哈”是最精髓的,可以同时传达出尊敬与谦卑两种社畜(在公司工作、被公司当作牲畜一样压榨的员工)必备的品质。

③在这种新型社交心理下,“哈”仿佛无所不能。但一句话不加“哈”,影不影响意思呢?不影响。句尾的“哈”增加了语言的数量,却没能增加语言的质量。如果说它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那就是人们试图用这个“哈”消解对话的严肃感。在线上沟通时,说“好”,担心别人觉得你生硬,说“好的”又觉得情绪不到位,最后就成了“好的哈”“好的吧”“好的呀”。句尾加“哈”,可以说是十分鲜明的时代产物。

④在前网络时代,人们句末最爱用的语气助词还是“啊”。“啊”与“哈”的区别在于:“啊”往往代表了一种确定性,而“哈”却停留在一种尺度上的试探。也就是说,随着网络技术对人与人交往方式的改写,人们逐渐失去了社交的尺度。

⑤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社交刚刚被搬上网络,最心动的瞬间就是一天也不见得响上一次的QQ特别关注提示。而现在非工作时间微信一响,第一反应是啥呢?是恐惧和抵触。工作和生活、公域和私域、亲密和客气的界限统统被技术打破,我们被线上社交绑架了。社交聊天,都要消耗精力,精力有限的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微信好友,我们只能用一套聊天方法论来提高社交效率。

⑥句尾加个“哈”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发明,一个“哈”概括了社交诚意,一个“哈”也敷衍了社交规矩。

⑦其实,以“万物皆可+哈”为标志,代表我们正在越来越接近一个“脸谱时代”。我们近两年频频遭遇的各种社交怪象、汉语异变,正是人民群众线上捏脸谱的过程。这个“哈”,就是脸谱化进程的阶段性成果。我们线上社交的文字表意会越来越趋近于emoji(表情符号),指向为一种量化的、精准的情绪画像。

⑧“哈”的背后不是一个字,而是一张张情绪固定的脸。好处是快、容错率高。而坏处,也许是网上“哈”太多了,你在现实生活中反而笑不出来了。

⑨网络无疑正在重新塑造我们的社交形象、表达权利和语言习惯。社交的边界,消失了。

⑩甲方让你快点干活,嘱咐你“辛苦了”;你又赔着笑让乙方加个班,现实中,面容僵硬的你此时有了三头六臂,聊天框里敲击出了各种开怀大笑的emoji以及热情洋溢的“哈”“好呢”等优美汉语。

⑪生活与工作越来越模糊了,凌晨2点睡觉和凌晨5点起床没啥区别了。只有那个“哈”,让你很清晰地意识到,又要干活了。

⑫一个社畜崩溃的时候,没有一个“哈”是无辜的。

(选文有删改)

1.作者认为句尾加上“哈”暗喻了一种新型社交心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可拉近与职场老手沟通的心灵距离。B.可同时传达自己尊敬与谦卑的品质。
C.可以消解与人对话的严肃感。D.是对对方在一种尺度上的试探。
2.人们在聊天时句尾加“哈”的社会原因,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现代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人们逐渐失去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B.社交聊天需要耗费精力,人们需要用句尾加“哈”的聊天方式提高社交效率。
C.句尾加个“哈”是了不起的发明,既概括了社交诚意,也敷衍了社交规矩。
D.是脸谱化进程的阶段性成果,线上的社交文字表意指向为量化的、精准的情绪画像。
3.结合全文内容,句尾加“哈”揭示了网络时代人们怎样的生活状态?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024-01-0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不被大风吹倒


亲爱的年轻朋友:

节日快乐。

想起几天前,你们在我的公众号后留言问我,如果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这确实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一生中不会遇到困难,甚至是艰难时刻。我无法告诉你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但可以与你们分享两个小故事。

当我遇到艰难时刻时,给我带来知识与力量的一本书和一个人。

一本书,是《新华字典》。我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个艰难时刻是童年辍学。当时与我同龄的孩子都在学校里,他们在一起学习玩要,而我孤零零的一个人放牛割草,十分孤独。幸好这个时候我得到了一本《新华字典》,我当然也希望能阅读很多经典作品。但当时的农村书很少,谁家有本书都视若珍宝,轻易不外借。只有这本《新华字典》是属于我的。我认识的大部分汉字实际上都不是在学校里学的,而是在辍学之后通过阅读这本《新华字典》学的。在当年那种孤独穷困的环境里,就是这本工具书陪着我度过了艰难时刻,而且也为我以后能拿起笔来写小 说奠定了基础

一个人,是我的爷爷。小的时候,我跟爷爷去荒草甸子里割草,归程时天象诡异,一根飞速旋转着的黑色圆柱向我们逼过来,并且伴随着沉闷如雷鸣的呼隆声。我惊问爷爷:那是什么?爷爷淡淡地说:风。使劲拉车吧,孩子。风越来越大,我们车上的草被刮扬到天上去,我被风刮倒在地,双手死死地抓住了两丛根系很深的牛筋草,才没有被风刮走。我看到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细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料,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

爷爷与大风对抗着,车子未能前进,但也没有后退半步。

大风过去了,爷爷还保持着这个姿势,仿佛一尊雕塑。

许久之后,他才慢慢地直起腰,他的手指蜷曲着,都伸不开了。爷爷与狂风对峙的模样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那么,我们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风来时爷爷没有躲避,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在这个大坝上一样,没有前进,但是也没有倒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胜利了。

我的故事是老生常谈,不一定能让你们感兴趣,但因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所以还是讲给你们听,但愿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年轻朋友们,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是会有收获。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是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 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能被它打倒。总之我想,越是在困难的时刻,越是文学作品发挥它的直达人心灵作用的时候。

2022年五四前夕

莫言


【注】莫言(1955-):中国当代作家,中共党员。2012年10月,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请写出莫言的回答。
2.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莫言在这封信中分享的两个小故事。
3.文中大坝上的风和爷爷紧攥的车似有所寄托,请你说说。
4.请从加点的三个叠词和一个动词中任选其一,写一条批注。
5.莫言的这封“说教”信竟能全网刷屏,你认为有哪些原因?
2023-11-2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沙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但是这个连词,好似把皮坎肩缀在一起的丝线,多用在一句话的后半截,表示转折。

②比方说:你这次的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强中自有强中手。比方说:这女孩身材不错,但是——皮肤黑了些。

但是这个词刚发明的时候,也许它只是一个单纯的纽带,并不偏谁向谁,后来在长期的使用磨损中,悄悄变了。无论在它之前,堆积了多少褒义词,但是一出,便像撒了盐酸的污垢,优点就冒着泡沫没了踪影,让人记住的总是贬义,好似爬高坡,没来得及喘口气,但是就不由分说把你推下谷底。

但是成了把人心捆成炸药包的细麻绳,成了马上有冷水泼面的前奏曲,让你把前面的温暖和光明淡忘,只有振作精神,迎击扑面而来的挫折。

⑤其实,所有的光明都有暗影,但是的本义,不过是强调事物的立体。可惜日积月累的负面暗示,使得但是这个预报一出,就抹去了喜色,忽略了成绩,轻慢了进步,贬斥了攀升。

⑥一位心理学家主张大家从此废弃但是,改用同时。比如我们形容天气的时候,原先说:今天的太阳很好,但是风很大。今后说:今天的太阳很好,同时风很大。最初看这两句话的时候,好像没有多大差别。你不要急,轻声地多念几遍,那分量和语气韵味,就体会出来了。但是风很大会把人的注意力凝固在不利的因素上,觉得太阳很好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风大才是关键,借助了但是的威力,风把阳光打败了。同时风很大更中性和客观,前言余音袅袅,后语也言之凿凿,不偏不倚,公道而平整。它使我们的心神安定,目光精准,两侧都观察得到,头脑中自有安顿。

⑦词语背后,潜藏着的是如何看待世界和自身的目光。花和虫子,一并存在,我们的视线会降落在哪里?但是是一副偏光镜,让我们聚焦在虫子,把它的影子放得浓黑硕大。同时是一个透明的水晶球,均衡地透视整体,让人既看见虫子,也看见无数摇曳的鲜花。

⑧尝试着用同时代替但是吧。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自己多了勇气,因为情绪得到保养和呵护;你会发现自己拥有了宽容和慈悲,因为更细致地发现了他人的优异;你能较为敏捷地从地上爬起,因为看到沟坎的同时也看到了远方的灯火。

(摘自《风不能把阳光打败》中国青年出版社)

1.下列对于“但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但是”是个连词,多用在一句话的后半截,表示转折关系。
B.“但是”的语意开始并不偏向谁,后来在长期的使用中发生了变化。
C.“但是”能让你主动放下前面的美好,振作精神,迎击扑面而来的挫折。
D.“但是”日积月累的负面暗示,使得“但是”一词更重视后面的不利因素。
2.下列对于“同时”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同时”表达的分量和语气韵味与“但是”差不了多少。
B.“同时”表意更中性和客观,不偏不倚,公道平整。
C.“同时”能使我们的心神安定,目光精准,观察全面。
D.“同时”让人能均衡地看待整体,可以看见利与不利的两面。
3.作者为什么建议把“但是”改成“同时”?请简要概括。
2023-09-1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废弃物文明

①在我小时候,自行车可算是家里的稀罕物事。我爸妈1976年结婚,当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是结婚时的“三大件”。爸爸对他那辆“永久”自行车的珍惜,按我妈的戏谑,简直超过家庭成员。恐怕现在大部分家用轿车都难以享受这种待遇——它很少受风吹日晒,万一雨天沾了泥,那回家更是非仔细擦洗不可。这辆车他足足骑了十多年,在好多年里都光洁如新。这并不只是我家如此,几乎是一代人的记忆。北京一位妇女赵湘源就是因为攒下来的东西都舍不得扔掉,以至于家里堆满了杂物。她的儿子、当代艺术家宋冬为此曾将这山积在家的物件以“物尽其用”为名整理展出,让观看了这一展览的许多人都默默流下了眼泪。

②并不奇怪,在经历过这些的父辈眼里看来,我们这一代的很多做法与其说是“消费”,不如说是“浪费”。我自己也读过很多社会学理论,印象尤其深的是齐格蒙特·鲍曼抨击说现代工业文明是一种“废弃物文明”,有意制造得不那么坚固耐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不断地弃旧换新,从而有足够的需求推动生产进行下去——但这随之又造成了弥漫于社会的消费主义、物质第一,以及难以处理的大量垃圾。

③这些观点的潜在影响让我有意无意中偏向一种道德立场——消费主义是欲望泛滥的结果,而应对当下的环境灾难负责。但修车的经历却在无意中启发了我从另一个视角看待问题:人们之所以倾向于弃旧换新,与其说是因为欲求过度,倒不如说是经济理性的必然结果。在我父母那个时代,物品很昂贵,而劳动力成本却很低廉。70年代末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需要200元,而我父亲的月工资只有33元,这需要他不吃不喝整整半年才能买上。这样一种社会形态,势必是“物尽其用”,注重循环再利用的。

④在中国,消费主义还是近二十多年来才在发达城市逐渐显现的新现象,年轻一代确实更大手大脚、也更容易喜新厌旧。这当然是因为人们日子好过了,但却未必是因为道德败坏了,倒不如说是因为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原因: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制成品相比起收入日益低廉,而与此同时,人力成本却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修补已逐渐变得“还不如买个新的”合算了。像这样的社会结构性变迁,单靠个人“忆苦思甜”是无法对抗的,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哪种文化、哪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能对此免疫。

⑤也只有到了此时,全社会才会逐渐兴起一种新的意识,认识到我们必须在垃圾吞没我们之前,找到循环再利用的办法——但此时循环再利用已经不是为了节俭耐用了,而是出于一种对环境和子孙后代的责任心。毫无疑问,要解决“废弃物文明”带来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反思现有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随之而来的理念,但对一个尚未真正富裕的社会来说,想要人们多付出经济成本去过一种更“环保”的生活,很可能对大多数人没有太大吸引力。在这方面,顺应经济学逻辑,由国家对制造业设定环保的基本生产标准、鼓励绿色经济、使循环再利用成为有利可图的产业,恐怕才是更有效的。这并不是推卸普通消费者的责任,而只是人性的基本现实:如果一件事有利,那么让人们接受要容易得多了。

(文/维舟,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废弃物文明”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现代工业文明是一种“废弃物文明”。
B.它主张工业生产的目的就是制造并不坚固耐用的产品
C.它鼓励人们不断弃旧换新,用需求推动生产。
D.它容易造成弥漫于社会的消费主义、物质第一,以及难以处理的垃圾。
2.下列对“年轻一代确实更大手大脚、也更容易喜新厌旧”根本原因,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日子好过了,人们欲求过度。
B.年轻人不像老一辈那样勤俭节约。
C.年轻人思想上认为修补“还不如买个新的”合算。
D.社会发生了结构性变迁。
3.针对“废弃物文明”带来的问题,真正有效的举措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就业不需要被“定义”,人生也是

①学历和职业总被划分为三六九等,然后按照“门当户对”的原则被相应匹配。所以当听说某名校毕业生去送外卖、做网红时,有人惊讶,有人替他们不值,还有人觉得他们浪费教育资源,不然这也不至于成为“新闻”,甚至一度被刷屏。

②在很多人眼中,名校毕业的社会“精英”们应当从事一份光鲜,至少体面的工作。就职于某大型国企或知名公司,出入高端写字楼,端着咖啡,拿着不菲的薪水;再或成为国家行政单位中的一员,可以预见一个“安稳”的未来……青年人进入社会后,会被周遭的人像投资项目般审视、“估值”,而职业则成为对一个人进行“估值”的重要依据,也通常被看作了解一个人的最直接方式。

③就像印在名片上的,除了姓名、联系方式,便是职业,而非你的兴趣、喜好或人品如何。因为职业中已包含很多隐形信息,比如薪酬、社会地位,这些才是社会最想了解的,甚至一个人的能力界限、发展前景也就此被“一锤定音”。这也就不奇怪,为何很多人把职业看得很重,甚至从孩子幼儿园时期就开始进行“军备竞赛”,希望下一代能在各个学段脱颖而出,冲出重围,冲进名校,选择一个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最终的目标是选择一份好工作,成为“人上人”。

④但近日热文《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的主人公张根,没按照这种既定路线走下去——因还有很多想不清楚的问题,他跳出写字楼的格子间,一来二去,就骑上小电驴去送了外卖。换个职业,换种活法,其实选择去送外卖那又如何?

⑤如果说文中的张根有些“虚幻”,那么毕业于清华大学“姚班”(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张昆玮则很“真实”。他在谷歌工作两年后,选择回家乡山西省晋中学院做一名青年教师,月薪3000多元。后来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我不愿意像成功学说的一样,为了成功舍弃一切,我想在工作之中融入爱好,想在工作之外有自己的生活”。

⑥这是个人选择,从中也可以隐约感受到这一代的群体焦虑,以及他们对职业、人生意义的再思考。比如去做网红的名校毕业生李雪琴,我对她了解不多,但她有段话却让我印象深刻。有人说,北大毕业当网红,你就这么想红?“是啊,怎样?”比起当个光鲜亮丽的白领,李雪琴说:“我更想做让人快乐的事。”这话,听起来很“飒”。

⑦但当名校毕业生最终没能按照世俗的想象成为体面的白领,当事实的运转最终与社会的偏见背道而驰时,还是有人会质疑、批判他们的选择。但在我看来,应当用掌声为他们去尝试、去探索的无所畏惧点赞。正是他们的勇敢和突破,创造了当下更为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

⑧职业的本质是劳动,本就不分高低责贱,无须被学历所束缚,也不应被世俗的偏见定义。白领、蓝领或没有“领”的劳动者都值得尊重,这里也包括送外卖、做网红、开网店,等等。可能有人会讲,“送外卖?当网红?那受这么多年的教育做什么?这么努力干吗?”我觉得这并不矛盾,教育的意义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你认识自己,认识周遭的世界;努力的目的是在于有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尝试自己想尝试的,而非一定要选择别人定义的“最好”的那份工作或那个职业。

⑨今年被称为“最难就业季”,眼下有不少大学生或其他年轻人正在求职路上或不同职业的岔路口踟蹰徘徊。有人会来问,拿到的offer并没有预期的好,要不要去?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早有自己的答案。

⑩只希望在选择的时候,你我都能遵从自己的内心。尊重每个职业,不要轻易被世俗的,偏见或眼光所裹挟,也不要总给人生下什么定义。对于世俗的偏见或看法,你把它扣紧脑袋,它便是金箍;扔到一边,它也就是个无关紧要的钢圈。不如洒脱些,静下心来看看自己究竟想要追求什么。对于职业,究竟适不适合或喜不喜欢?道听途说不如躬身一试,不要怕试错,有句话说,人生不多走几道弯路,哪来那么多风景?

1.当今社会上,很多人把职业看得很重的原因是什么?以下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职业和学历被划分为三六九等,然后对应匹配。
B.因为职业成为了对一个人进行“估值”的重要依据。
C.因为职业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界限、发展前景。
D.因为家长希望下一代冲进名校,选择一个好的专业。
2.第⑦段中,作者认为“应当用掌声为他们去尝试、去探索的无所畏惧点赞”的原因是什么?以下选项最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没有按照既定路线走下去,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B.他们能工作之中融入爱好,工作之外有自己的生活。
C.他们不是只考虑自己,而是希望做让他人快乐的事。
D.他们的勇敢和突破,让社会环境更加的多元、包容。
3.面对“最难就业季”,作者希望年轻人应该怎么做?
2023-06-21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一初慧泉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9 . 不被大风吹倒


亲爱的年轻朋友:

①几天前,你们在我的公众号留言,(     )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     )该怎么办?这确实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一生中不会遇到苦难,甚至是艰难时刻。我无法告诉你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但可以与你们分享两个小故事,当我遇到艰难时刻时,给我带来知识与力量的一本书和一个人。

②一本书,是《新华字典》。

③我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艰难时刻是童年辍学。当时,与我同龄的孩子都在学校里,他们在一起学习、玩耍,而我孤零零的一个人放牛、割草,十分孤独。幸好在这个时候,我得到了一本《新华字典》。我当然也希望能阅读很多的经典作品,但当时的农村书很少,谁家有本书都视若珍宝,轻易不外借,只有这本《新华字典》是属于我的。我认识的大部分汉字,实际上都不是在学校里学的,而是在辍学之后,通过阅读这本《新华字典》学的。总之,在当年那种孤独穷困的环境里,就是这本工具书陪着我度过了艰难时刻,也为我以后能拿起笔来写小说奠定了基础。

④一个人,是我爷爷。

⑤小的时候,我跟着爷爷去荒草甸子里割草,归程时天象诡异,一根飞速旋转着的黑色圆柱向我们逼过来,并且伴随着沉闷如雷鸣的呼隆声。我惊问爷爷:那是什么?爷爷淡淡地说:风。使劲拉车吧,孩子。风越来越大,我们车上的草被刮扬到天上去。我被风刮倒在地,双手死死地抓住了两丛根系很深的牛筋草,才没有被风刮走。我看到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爷爷与大风对抗着,车子未能前进,但也没有后退半步。大风过去了,爷爷还保持着这个姿势,仿佛一尊雕塑。许久之后,他才慢慢地直起腰,他的手指蜷曲着,都伸不开了。爷爷与狂风对峙的模样,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⑥那么,我们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

⑦我的故事是老生常谈,不一定能让你们感兴趣。但因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所以还是讲给你们听,但愿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

⑧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年轻朋友们,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是会有收获。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是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

⑨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能被它打倒。

莫言

二零二二年五・四前夕

1.请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分析“爷爷”的形象特点。
3.读完全文,你觉得“我们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请谈谈你的理解。
4.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本“书”,珍视并参透它,汲取力量,实现人生逆袭。莫言公众号推出“对我产生积极影响的书”这一热点话题,请你从下边选项中任选一本,就此话题留言并简述理由。
A.《朝花夕拾》   B.《海底两万里》   C.《昆虫记》   D.《简·爱》
5.积累链接:请默写出陆游《游山西村》充满哲思的一联诗。
2023-05-07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湖北省宜昌市外国语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鲁迅入门读本》的“前言”,完成小题。

《鲁迅入门读本》前言

①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总是以本民族的经典作家来教育国民和后代。比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雨果、歌德等,都是英国人、俄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家喻户晓,从小耳熟能详的。那么,中国有哪些最基本的、源泉性的民族文化经典呢?我曾经就此和许多专家、朋友进行讨论,比较一致的意见,至少应有五大经典:《论语》《庄子》——中国文化的原典;唐诗——中国文化的青春期的精华;《红楼梦》——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式的总结;鲁迅著作——中国现代文化的开创和奠基。也有的朋友建议还应加上陶渊明、苏东坡的诗作。这些意见都可以讨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鲁迅是和孔子、庄子、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并肩而立的民族文化的高峰,以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经典,作为每一个中国国民精神发展的“底子”,这是一项民族精神建设的基本工程。

②作为集中了“20世纪中国经验”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与我们又是最为贴近的,许多人读鲁迅的文章,都会感到他仿佛就是针对当下中国的问题在发言,并且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度;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里的,每一个愿意并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且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青年和国民,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

③“鲁迅与青年”本身就是一个讲不完的话题。鲁迅无论在其生前还是去世后都对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绝非偶然。这首先是因为鲁迅是一个“真的人”,他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鲁迅恰恰是在人们因为缺乏勇气和智慧而停止思考时,把思想的探索进行到底,从不顾忌将会引出什么可怕的结论。这里所表现的,正是一种年轻人所向往的大智大勇的大丈夫气概。鲁迅追求“真”的彻底性更表现在,他从不向读者(包括年轻人)隐瞒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迷惘、缺陷、不足与失误。他敢于面对自身的局限,更无情地批判自己。他从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更拒绝充当“导师”,他将真实的自我袒露在青年面前,和他们一起探讨与寻路,青年人可以向他倾诉一切,讨论、争辩一切,他是青年人的朋友。能够结识这样一位有人格魅力的智者,应该是人生之一大幸。

④鲁迅同时是一位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大师,他的语言以口语为基础,又融入古语、外来语、方言,将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极致,又极具个性与创造性。阅读鲁迅作品,不仅能够得到精神的启迪以至震撼,还能得到语言的熏陶与美的享受。尽管初读时会有些困难,但坚持读下去,自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感悟,而且常读常新。流连于鲁迅所构建的汉语精神家园,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⑤正是出于这样两大基本信念:相信鲁迅其人其作品的魅力,相信当代中国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他们的心是和鲁迅相通的,我们将这本《鲁迅入门读本》奉献于诸位面前。

⑥现在,请打开本书,走进鲁迅的世界。

( 文/钱理群,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五大经典”的推介,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庄子》开创了中国文化的起源。
B.唐诗体现了中国文化成长与发展时期的精髓。
C.《红楼梦》总结并宣告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结束。
D.鲁迅著作开创并奠基了中国现代文化。
(2)下列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作品对社会、人生、文学等问题的思考,既有高度,也有深度。
B.鲁迅往往在别人缺乏勇气和智慧而停止思考时继续直言不讳。
C.鲁迅愿意向读者袒露自己的不足。并呼吁年轻人去批判自己。
D.鲁迅作品的语言融会贯通,极具个性与创造性。令人常读常新。
(3)下列不属于作者推荐阅读《鲁迅入门读本》理由的一项是(     
A.树立起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化中的高峰地位。
B.用鲁迅作品为青年的精神发展“夯实底子”。
C.希望青年借助鲁迅作品更好地认识现实问题。
D.引领青年走进鲁迅所构建的汉语精神家园。
2023-03-0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蔡甸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