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铁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某化学兴趣小组研究浓硝酸与KSCN溶液的反应。
资料:Ⅰ.SCN中S、C、N元素的化合价依次为:-2价、+4价、-3价。
Ⅱ.SCN的性质类似卤素离子,能被氧化为(SCN)2,(SCN)2可聚合为红色的(SCN)x
Ⅲ.NO2可溶于浓硝酸。
(1)实验一:

向浓硝酸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立即变红是因为生成了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实验二:研究SCN的转化产物。
a.将实验一ⅲ中的气体通入Ba(OH)2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b.过滤、洗涤白色沉淀,取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完全溶解,再滴加少量KMnO4溶液,不褪色。
c.另取少量实验一ⅲ中试管内的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①甲同学根据实验一iii的现象推断SCN的氧化产物中一定有NO2,乙同学认为证据不足,理由是___________
②通过b证实了红棕色气体中不含SO2,证据是___________
③由上述实验现象可知:SCN转化的最终产物中一定有___________
(3)实验三:研究实验一ⅲ中“静置一段时间后,突然剧烈反应,红色迅速褪去”的原因。丙同学设计了实验三,与实验一进行对比,证实了一定浓度的NO2能加快浓硝酸氧化(SCN)x的化学反应速率。
实验三:

①操作1是___________
②操作2是___________
2 . 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性质(部分仪器已略去)。

(1)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干燥氨气可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浓H2SO4        ②碱石灰          ③P2O5
(3)收集氨气时,氨气的进气口为___________(填“a”或“b”)。
(4)证明烧瓶中氨气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
(5)为防止环境污染,下列装置中(盛放的液体均为水)可用于吸收多余氨气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6)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氨气的还原性(部分夹持仪器未画出)。

通入干燥NH3将装置空气排尽后加热,观察到下列实验现象或事实,其中能证明氨气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_(填选项代号)。
a.装置Ⅰ中红色Fe2O3粉末变为黑色粉末,经检验是一种铁的氧化物
b.装置Ⅱ中无水CuSO4粉末变为蓝色
c.装置Ⅲ无水CaCl2的质量增加
d.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无污染
(7)小组同学继续对(6)装置I反应后黑色粉末的组成进行探究。
操作现象结论或离子方程式
步骤1:取少量黑色粉末于小烧杯中,加入过量盐酸黑色粉末全部溶解,无气泡产生,溶液呈浅绿色溶液中可能含有Fe2+
步骤2:取步骤1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2-3滴KSCN溶液,振荡溶液颜色___________溶液中不含有Fe3+
步骤3:向步骤2试管中滴入少量氯水溶液变红色涉及离子方程式有___________和Fe3++3SCNFe(SCN)3
(8)结合(6)(7)实验,写出(6)中NH3还原Fe2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 . 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
I.实验一:探究温度和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及方案: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钾()和亚硫酸钠可发生反应生成碘,反应原理是,生成的碘可用淀粉溶液检验,根据出现蓝色所需的时间来衡量该反应的速率。实验出现蓝
实验序号0.01酸性溶液(含淀粉)的体积/mL0.01溶液的体积/mL水的体积/mL实验温度/℃出现蓝色的时间/s
550
554025
53525
(1)则_______mL,_______mL。
Ⅱ.实验二:探究KI和混合时生成KCl、I2的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向5mL 0.1KI溶液中滴加5~6滴0.1溶液,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分成甲、乙、丙三等份。
(2)向甲中滴加,充分振荡、静置,下层溶液出现紫红色,说明有生成;向乙中滴加试剂_______,若现象为_______,则说明该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Ⅲ.800℃时A、B、C三种气体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时的浓度变化如图,分析图像回答问题: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2min内,用C来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
(5)在其他条件下,测得A的反应速率为0.05,此时的反应与800℃时相比,_______(填字母)。
A.比800℃时快B.比800℃时慢C.和800℃时速率一样
2023-04-25更新 | 45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4 . 下列实验现象或操作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现象或操作
A验证浓硫酸的脱水性
将浓硫酸滴加到蔗糖上,蔗糖变黑,体积膨胀,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验证Fe3+具有氧化性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
C验证浓硝酸可被炭还原为NO2将炽热的木炭加入浓硝酸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D验证NH3具有还原性将NH3通过灼热的CuO,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A.AB.BC.CD.D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溶液中含大量Fe2+、Mg2+、Fe3+、Na+、Cl-、SO离子,其中加入足量的Na2O2固体后,再加入足量的盐酸溶解沉淀,最后溶液中的离子数目与反应前相比保持不变的是
A.Na+、Fe2+B.Mg2+、SOC.Fe3+、SOD.Mg2+、Cl-
6 . 探究0.5mol/LFeCl3溶液(pH=1)与不同金属反应时的多样性的原因。
(各组实验中:所用FeCl3溶液体积相同;金属过量;静置、不振荡)
编号金属现象及产物检验
镁条立即产生大量气体,金属表面变黑,该黑色固体能被磁铁吸引,液体颜色由棕黄色逐渐变为红褐色;
片刻后气泡减少,金属表面覆盖有红褐色沉淀,此时取反应后的液体,滴加K3[Fe(CN)6]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铜粉无气体产生,溶液逐渐变为蓝绿色;
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加K3[Fe(CN)6]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1)根据实验Ⅰ中的现象,推测红褐色液体为胶体,并用光束照射该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到_______得以证实。
(2)已知:Fe和Fe3O4均能被磁铁吸引。
①为了确定黑色固体的成分是否含有Fe与Fe3O4,重复实验Ⅰ,及时取少量镁条表面生成的黑色粉末,洗净后进行实验如下:

该实验说明黑色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结合现象写出判断的理由:_______
②除上述结论外,分析实验Ⅰ的现象,可知被还原得到的产物一定还有_______
(3)实验Ⅰ、Ⅱ中现象的差异,与Fe3+、Mg2+、Fe2+、H+、Cu2+的氧化性强弱有关,其顺序是Mg2+<Fe2+_______
2023-01-07更新 | 3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7 . 某废旧金属材料中主要含Fe、Cu、Al、、FeO、、CuO和可燃性有机物,为节约和充分利用资源,通过如下工艺流程回收Cu、Al、绿矾等。回答下列问题:

(1)碱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操作Ⅰ、Ⅱ中使用的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
(3)加入试剂a后发生的化学反应中有一个属于化合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4)滤液Ⅱ经过结晶法制取绿矾晶体,绿矾在空气中容易被部分氧化。现取被部分氧化的绿矾晶体8.22g溶于稀盐酸后,加入足量的溶液,过滤得沉淀9.32g;再通入112mL(标准状况)氯气恰好将其中的完全氧化。
①为确定绿矾未被全部氧化,可选择的最佳试剂是_______(填标号)。
A.溶液                                 B.KSCN溶液
C.NaOH溶液                           D.溶液
②推测晶体中_______
8 . 在某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B.
C.D.
9 . 实验小组发现新配制的溶液放置一段时间,由浅绿色溶液变为黄色浊液A,进行如下探究。
资料:i.胶体可以透过滤纸。   ii.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1)探究A中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A,过滤得到红褐色沉淀和黄色透明液体B。
②取少量B于试管中,加入溶液,_______(填现象)。
③取少量B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填试剂),液体变为红色。
④用激光笔照射B,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综合上述实验,说明A中铁元素的存在形态有______________
(2)进一步探究B显黄色的原因。

①实验一中,加入铁粉的作用是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②由上述实验得出:B显黄色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含有,而是因为含有_______。理由是: _______
(3)测定A的变质程度并分析对后续实验的影响。
①取25.00mL A,加入足量稀硫酸,可与24.00mL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已知在酸性环境下被还原为,A中的浓度为_______,说明其主要成分仍然是
②下列实验可以使用A进行的是_______(填字母)。
a.向A中滴入NaOH溶液,制备纯净的沉淀
b.用A处理含有+6价Cr的酸性废水,将剧毒的+6价Cr还原至低毒的+3价
经过上述探究,实验小组对溶液的配制与使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0 . 下列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括号内为杂质)除杂试剂分离方法
AFe(Cu)盐酸过滤
BCO2(HCl)NaOH溶液洗气
CFeCl2溶液(FeCl3)铁粉过滤
DNa2CO3(NaHCO3)溶液CO2通入过量CO2
A.AB.BC.CD.D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