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某研究小组试探究1,6-己二硫醇(,用HDT表示)与铜的反应历程。

已知有下列反应:

(1)已知一些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如下,则反应Ⅳ的焓变________。仅考虑反应Ⅳ,写出两种提高己烷平衡转化率的措施________

化学键

C-H

C-C

H-H

键能/

413

347

436


(2)温度一定时,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使HDT(g)以恒定的流速通过如甲图所示的反应器,仅发生反应Ⅰ、Ⅱ、Ⅲ,在反应器出口处实时检测各物质的相对含量如图乙所示。

①400~500s内反应Ⅰ、Ⅱ、Ⅲ的速率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580~600s内各物质相对含量不变________(填“能”或“不能”)表示反应Ⅲ达平衡;
②推测在该实验条件下与Cu反应生成烃类产物的名称为________。(写两种)
(3)向恒温刚性容器M中充入己烷(g)和HDT(g),初始总压为2.5Pa,己烷的体积分数为80%。容器M中只发生反应Ⅳ,达平衡时,己烷的转化率为50%,则反应Ⅳ的________Pa。使容器M中的混合气通过图甲所示的反应器,该反应器中仅发生反应Ⅰ、Ⅱ和Ⅲ。将反应后的混合气全部充入容器M内,反应Ⅳ重新达到平衡时,p己烷)/p环己烷)=1.1,则HDT的完全脱硫率为_________
2 . 资料显示,I2-KI溶液可以清洗银镜。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银镜在I2-KI溶液中的溶解情况。
已知:I2微溶于水,易溶于KI溶液,并发生反应I2+II(棕色),I2和I氧化性几乎相同;[Ag(S2O3)2]3−在水溶液中无色。
探究1:I2-KI溶液(向1mol·L−1KI溶液中加入I2至饱和)溶解银镜
【实验i】

(1)黄色固体转化为无色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2)能证明②中Ag已全部反应、未被包裹在黄色固体内的实验证据是_____
探究2:I2-KI溶液能快速溶解银镜的原因
【实验ii~iv】向附着银镜的试管中加入相应试剂至浸没银镜,记录如下:
序号加入试剂实验现象
ⅰi4mL饱和碘水(向水中加入I2至饱和,下同)和少量紫黑色I2固体30min后,银镜少部分溶解,溶液棕黄色变浅;放置24h后,与紫黑色固体接触部分银镜消失,紫黑色固体表面上有黄色固体,上层溶液接近无色;搅拌后,银镜继续溶解
ⅱi4mL饱和碘水和0.66gKI固体(溶液中KI约1mol·L−1)15min后银镜部分溶解,溶液棕黄色变浅;放置24h后,试管壁上仍有未溶解的银镜,溶液无色
iv4mL1mol·L−1KI溶液放置24h,银镜不溶解,溶液无明显变化
(3)ⅰi中,搅拌后银镜继续溶解的原因是_____
(4)由i、iii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
(5)设计iv的目的是_____
探究3:I的作用
【实验v】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及现象

1.按左图搭好装置,接通电路,检流计指针向
右微弱偏转,检流计读数为amA;
2.向石墨电极附近滴加饱和碘水,指针继续向
右偏转,检流计读数为bmA(b>a);
3.向左侧烧杯中加入_____,指针继续向右偏转,检流计读数cmA(c>b),有_____生成。
说明:本实验中,检流计读数越大,说明氧化剂氧化性(或还原剂还原性)越强。
(6)步骤1接通电路后,正极的电极反应物为_____
(7)补全步骤3的操作及现象:__________
(8)综合上述探究,从反应速率和物质性质的角度分析i中I2-KI溶液能快速全部溶解银镜的原因:_____
3 . 二氧化碳的合理转化及氮氧化物综合治理是现代化学研究的热点。回答下列问题:
(1)传统钌配合物催化作用下CO2加氢合成甲酸发生反应I,同时还伴有反应II发生。
反应Ⅰ: CO2(g)+H2(g) HCOOH(g)       △H1
反应Ⅱ: CO2(g)+H2(g) CO(g)+H2O(g) △H2
①已知: 298K 时,部分物质的相对能量如表所示,△H1_______△H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物质CO2(g)H2(g)H2O(g)CO(g)HCOOH(g)
相对能量/(kJ·mol-1)-3930-242-110-423.9

②保持323K恒温恒压,CO2(g)、 H2(g)投料比1: 1时,CO2初始分压分别为P1MPa、P2 MPa和P3 MPa(P1<P2<P3),测得CO2的转化率α(CO2)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1所示。

在323K, CO2初始分压为P3 MPa时,平衡后,P(HCOOH)=6P(CO), 则反应I的Kp=_______(用含P3的式子表示)。
(2)一种新型钌配合物催化剂催化CO2加氢合成甲酸的反应机理如图2所示。催化剂再生的反应为_______,研究表明,极性溶剂有助于促进CO2插入M- H 键,使用极性溶剂后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反应的合成效率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3)工业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可用NH3催化还原,发生反应: 4NH3(g)+6NO(g)= 5N2(g)+ 6H2O(g) ΔH<0,研究表明不同氨氮比[m= ]条件下测得NO的残留率与温度关系如图3所示。

①m1、m2、m3的大小关系_______
②随着温度不断升高,NO的残留率趋近相同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
(4)利用Au/Ag3PO4光催化去除氮氧化物(O2将氮氧化物氧化为;),研究表明,不同Au的负载量与氮氧化物的去除效果、催化去除速率常数(用k表示,其他条件不变时,速率常数越大,速率越大)大小的关系分别如图4、图5表示。已知:催化剂的活性与其表面的单位面积活性位点数有关。

①综合图4、图5可知催化效果最佳的是_______(填催化剂)。
②图5表面随着Au的负载量不断增加,反应速率常数先增大后减小,试分析反应速率常数减小的原因是_______
2022-06-19更新 | 2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四模化学试题
4 . 常用作有机合成催化剂,现有如下两种方法制备。已知:晶体呈白色,微溶于水,不溶于稀盐酸,露置于潮湿空气中易转化为绿色的,且易见光分解。
方法一:利用热分解(绿色)制备,并进行相关探究。

(1)将下列实验操作按先后顺序排列为:a→→→→→→d______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入药品                  b.点燃酒精灯加热至,反应一段时间
c.调整酒精灯温度,反应一段时间       d.停止通入
e.停止通入,然后通入干燥               f.在“气体入口”处通入干燥
g.熄灭酒精灯
(2)当观察到___________时,反应达到终点,停止加热。
方法二:以(含少量)粗品为原料制取,设计的合成路线如下:

查阅资料可知:①在较高的盐酸浓度下,能溶解于甲基异丁基甲酮:
在溶液中存在:
(3)写出通入混合液中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原料中含有的经氧化、萃取几乎都在有机相中被除去
B.加入萃取剂后,混合物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塞上玻璃塞,如图用力振摇
C.上述合成路线中,一系列操作包括:抽滤、洗涤、干燥,且干燥时应注意密封、避光
D.该流程中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将转化为
(5)向混合液中加入去氧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
(6)现称取产品,用硫酸酸化的硫酸铁完全溶解,并稀释成。每次用移液管移取溶液于锥形瓶中,再用溶液滴定,平均消耗
①按该实验方案计算产品的纯度为___________%。
②有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明显不合理,会导致计算的纯度_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2022-05-27更新 | 55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荆州中学等四校2022届高三模拟联考(三)化学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碳酸锶(SrCO3)难溶于水,主要用于电磁材料和金属冶炼。一种由工业碳酸锶(含少量Ba2+、Ca2+、Mg2+、 Pb2+等)制备高纯碳酸锶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I. Cr(OH)3为两性氢氧化物;
II.常温下,各物质的溶度积常数如下表所示。
化合物Cr(OH)3Ca(OH)2Mg(OH)2SrCO3
Ksp近似值1×10-315.5×10-61.8×10-115.6×10-10
回答下列问题:
(1)气体A的电子式为_______
(2)“除钡、铅”时,pH过低会导致(NH4)2CrO4的利用率降低,原因为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解释);“还原”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3)“滤渣1”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填化学式)。
(4)用氨水和NaOH分步调节pH,而不是直接调节溶液的pH≈13的原因为_______
(5)“调pH ≈13”后需对溶液进行煮沸并趁热过滤出滤渣2,煮沸并趁热过滤的原因为_______
(6)已知:碳酸的电离常数Ka1=4.4×10-7、Ka2=4.7×10-11,则“碳化”时,反应Sr2+(aq)+2HCO(aq)SrCO3(s)+H2CO3(aq)的平衡常数K=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7)“系列操作”中包含“200°C烘干”操作,烘干过程中除蒸发水分外,还能够除去SrCO3中的微量可溶性杂质,该杂质除NH4HCO3外还可能为_______ (填化学式)。
2022-04-09更新 | 1198次组卷 | 13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2届高三5月第二次限时训练(四模)化学试题
6 . 实验室研究从医用废感光胶片中回收银的方法。
(1)银的浸出
I.两步法:
已知:i.溶液与溶液直接混合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ii.
溶液将胶片上的单质银转化为,其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溶液能溶解并得到含的浸出液。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溶解的原因:_______
II.一步法:用水溶解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用表示)的混合固体,调节形成溶液,再加入一定量,配成浸取液。将废感光胶片浸入浸取液中,发生反应:
③从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角度分析加入的作用:_______
(2)银的还原
调节(1)所得浸出液的,向其中加入溶液(B的化合价为)至不再产生黑色沉淀,过滤得到粗银;滤液中的可以循环使用。补全离子方程式:_______
(3)银浸出率的测定
称取m1g洗净干燥的原胶片,灼烧灰化后用溶解,过滤。滤液用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标准溶液V1mL。另取m2g洗净干燥的浸取后胶片,用同样方法处理,滴定,消耗标准溶液V2mL。(已知:)
①银的浸出率_______(列出计算表达式)。
②实验发现在浸取试剂均过量、浸取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与II相比,I中银的浸出率明显偏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
2014·湖北黄冈·一模
7 . 工业上设计将VOSO4中的K2SO4、SiO2杂质除去并回收得到V2O5流程:

(1)步骤①所得废渣的成分是____________(写化学式),操作I的名称__________
(2)步骤②③的变化过程可简化为(下式R表示VO2+,HA表示有机萃取剂):R2(SO4)n (水层)+ 2nHA(有机层)2RAn(有机层) + nH2SO4 (水层)
②中萃取时必须加入适量碱,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中X试剂为(写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5℃时,取样进行实验分析,得到钒沉淀率和溶液pH之间关系如下表:

pH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钒沉淀率%

88.1

94.8

96.5

98.0

98.8

98.8

96.4

93.1

89.3


结合上表,在实际生产中,⑤中加入氨水,调节溶液的最佳pH____________若钒沉淀率为93.1%时不产生Fe(OH)3沉淀,则溶液中c(Fe3+)< _____________;(已知:25℃时,Ksp[Fe(OH)3]=2.6×10-39)
(5)该工艺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09-19更新 | 475次组卷 | 7卷引用:2013-2014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5月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