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具有强氧化性,具有还原性,某探究小组的同学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后推测可以发生反应。为了验证他们的猜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进行验证。

Ⅰ.实验探究:
(1)利用装置A制取,写出装有稀盐酸的仪器名称___________,B装置里面盛放的试剂可以是___________(填序号),作用是___________
A.浓硫酸       B.碱石灰       C.无水氯化钙       D.无水硫酸铜
(2)下面是实验过程中的重要步骤,选出正确的操作顺序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用小试管收集气体,并检验其纯度
②组装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加热装有的硬质玻璃管,使其逐渐熔化,反应一段时间
④打开止水夹,通过分液漏斗向中滴加稀盐酸
⑤停止加热,充分冷却后,关闭止水夹
(3)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C中淡黄色固体逐渐变成白色,无水硫酸铜未变成蓝色,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若只用水和酚酞溶液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检验C中是否反应完全。
Ⅱ.数据处理:
(5)实验结束以后,该小组的同学还想测定装置内白色固体中未反应完的含量。
操作流程如下:

①白色固体中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用含的式子表示)。
②若在转移溶液的过程中,不小心将溶液溅到蒸发皿外面,则测得的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 . 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验证氨的某些性质并收集少量纯净的氮气。试回答:

(1)实验前先将仪器按图连接好,然后_______,此操作进行的方法是_______,然后再开始实验。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硬质玻璃管内黑色的CuO粉末变成_______色,盛无水CuSO4的干燥管内出现_______色,并在最后的出气导管处收集到纯净、干燥的N2。根据这些现象,硬质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这个反应说明氨气具有_______(填选项字母,下同)。
A.碱性     B.氧化性     C.还原性     D.不稳定性
(3)烧瓶内盛有生石灰,随着浓氨水的滴入,产生氨气的原因是_______。烧瓶中的生石灰可以用_______(填药品名称)代替。
(4)洗气瓶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水和_______
(5)在最后出气管口收集干燥、纯净的氮气,收集方法是_______
A.排气法   B.排水法     C.用塑料袋或球胆收集
2021-04-14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3 . 某课外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的装置,利用亚硫酸钠与硫酸反应制备并验证SO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请完成下列空白。

(1))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小组同学发现产生气体的速率缓慢,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装置B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3)装置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通过E装置时的现象是___________
(4)F中盛有碱石灰,其作用是___________
4 . 浓硫酸分别和三种钠盐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对比①和②可以说明还原性Br->Cl-
B.①和③相比可说明氧化性Br2>SO2
C.②中试管口白雾是HCl遇水蒸气所致,说明酸性H2SO4>HCl
D.③中浓H2SO4被还原成SO2
2020-11-07更新 | 1563次组卷 | 37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半月考化学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同学为了验证碳和硅两种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步骤:
Ⅰ.打开弹簧夹1,关闭弹簧夹2,并打开活塞,滴加盐酸。
Ⅱ.A中看到白色沉淀时,关闭活塞。
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
(2)通过步骤 Ⅰ、 Ⅱ 得知盐酸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填字母)。
A.挥发性            B.还原性          C.氧化性          D.酸性
(3)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X是____(写化学式)。
(4)为了验证碳的非金属性强于硅,步骤Ⅱ中未写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2019-05-3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6 . 某实验小组欲在实验室利用浓盐酸和MnO2制取氯气并探究氯气的性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从装置I、II、III中选择合适的制氯气的装置(A处):___(填标号)。

(2)装置B、C中依次放的是干燥的红色布条和湿润的红色布条,实验过程中该同学发现装置B中的布条也褪色,其原因可能是___;说明该装置存在明显的缺陷,请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法:___
(3)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将氯气通入Na2SO3溶液中,氯气可将Na2SO3氧化成Na2SO4。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
(4)氯气通入饱和NaHCO3溶液中能产生无色气体,已知酸性:盐酸>碳酸>次氯酸。(强酸可以制弱酸)该实验证明氯气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中含有___(填“盐酸”或“次氯酸”)。
(5)实验装置中烧杯内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
7 . 亚硫酸钠中有+4价的硫,它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现有试剂:溴水、Na2S溶液、稀硫酸、NaOH溶液、氨水。
(1)要证明Na2SO3具有还原性,应选用的试剂有__,反应的现象是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
(2)要证明Na2SO3具有氧化性,应选用的试剂有__,看到的现象是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2021-04-2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汪清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化学试题
8 . 请用下列装置设计一个实验,证明Cl2的氧化性比I2的氧化性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气流从左到右,则上述仪器的连接顺序为D接E,F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制得纯净的氯气,则还要先后通过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证明Cl2比I2的氧化性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4)氯气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检验Na+的实验名称是_______,叙述检验Cl-的操作方法及结论_______
2022-03-1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汪清县汪清四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化学试题
9 . 为了探究三种气体(SO2、NO2、Cl2)的性质,某同学设计了两组实验:
(1)实验一:用三个集气瓶收集满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气体,然后将其倒置在水槽中。分别缓慢通入适量O2或Cl2,如图1所示。一段时间后,D、E装置的集气瓶中充满溶液,F装置的集气瓶中还有气体剩余。

(假设瓶内液体不扩散):
①写出装置E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设该实验条件为标准状况,则装置D的集气瓶中所得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
③通入氧气前在F装置的水槽里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F装置集气瓶内溶液显浅红色,通入氧气后,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分别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氯气的氧化性。

①G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H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01-3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兴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10 . 某学习小组通过下列装置探究能否反应产生
已知:①溴水为橙色
②三氯化铁常温下为固体,熔点为,沸点为,在以上易升华;易溶于水。
操作现象
点燃酒精灯,加热ⅰ.A中部分固体溶解,上方出现白雾
ⅱ.稍后,产生黄色气体,管壁附着黄色液滴
ⅲ.B中溶液变蓝

(1)现象ⅰ中的白雾成分是___________(化学式)。
(2)分析现象ⅱ,该小组探究黄色气体的成分,实验如下:
a.加热,产生白雾和黄色气体。
b.用溶液检验现象ⅱ和a中的黄色气体,溶液均变红。
通过该实验说明现象ⅱ中黄色气体含有___________(化学式)。
(3)除了氯气可使B中溶液变蓝外,推测还可能的原因是:
①实验b检出的气体使之变蓝,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实验证实此推测成立。
②溶液变蓝的另外一种原因是:在酸性条件下,装置中的空气使之变蓝。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与空气无关。
(4)为进一步确认黄色气体是否含有,小组提出两种方案,并证实了的存在。
方案1:在A、B间增加盛有某种试剂的洗气瓶C。
方案2:将B中淀粉溶液替换为溶液,并检验反应后是否存在。现象如下:
方案1B中溶液变为蓝色
方案2B中溶液呈橙色;未检出
①方案1的C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
②方案2中检验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③综合方案1、2的现象,说明选择溶液是由氧化剂氧化性的强弱决定,其氧化剂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