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物质性质的探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8 道试题
1 . 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铁质材料(碳素钢)和浓硫酸反应的产物,利用下列装置进行了实验探究活动。

(1)A装置中用于添加浓硫酸的仪器名称为______;请写出碳参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实验开始后,观察到装置B和装置C中溶液均褪色。B中溶液褪色体现了______性,C中溶液褪色体现了______性。
(3)实验过程中观察到______现象时,说明有气体生成。实验过程中观察到______现象时,说明反应产物中还有生成。
(4)装置I中碱石灰的作用______
(5)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碳素钢和浓硫酸反应所得溶液中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2024-04-28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
2 . 某小组利用氯酸钾与10mol/L盐酸反应制氯气并进行氯气性质的探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请回答:
(1)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根据相关实验现象就可以证明起漂白作用的不是氯气而是次氯酸,相关现象是___________
(3)装置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现要配制240mL10所需盐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所用的仪器除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的仪器是___________
②下列操作会使配制结果偏低的是___________
A.容量瓶洗净后未干燥直接用来配制溶液
B.反复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继续加水至刻度线
C.定容时俯视读数
D.用量筒量取浓盐酸配制所需盐酸时,量筒俯视读数
(5)已知:氯酸钾在400℃时分解只生成两种盐,其中一种是无氧酸盐,另一种盐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024-04-0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精诚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
3 . 下列有关氯水实验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A.光照新制氯水有气泡冒出氯水含有,光照后逸出的气体是
B.氯水能使有色布条褪色具有漂白性
C.固体加入新制氯水,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氯水中含有,能与反应产生
D.新制氯水放置一段时间后,变小水挥发,使次氯酸浓度变大
A.AB.BC.CD.D
2024-03-0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
4 . 探究硫元素及常见含硫物质的性质,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方案现象结论
A溶液加入溶液,振荡出现乳白色浑浊,产生气体生成硫单质,不能证明有氧化性
B将铜丝放入浓硫酸中,加热开始时铜丝表面变黑,产生无色气体,后黑色固体溶解由氧化还原规律可知黑色固体一定是
C久置于空气中的水溶液出现乳白色浑浊不稳定,易分解
D0.5g硫粉和1.0g铁粉混合均匀,在石棉网上堆成条状,用灼热的玻璃棒接触混合粉末的一段粉末呈红热状态,持续反应,冷却后得到黑色固体硫粉与铁粉接触面积大,反应放热,生成黑色
A.AB.BC.CD.D
2024-02-28更新 | 485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 浙江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化学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研究小组同学为探究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的临界浓度(浓硫酸能与锌反应生成的最低浓度)设计了如图实验(加热和夹持装置已省略)。
已知:锌与浓硫酸开始时反应缓慢,可以适当加热以加速其反应,当有大量气泡生成时,该反应速率会明显加快并伴有大量的热放出。

移动塑料棒,使锌浸没到硫酸中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向D装置中加入足量的溶液,再加入足量的溶液,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到固体质量为a g。
(1)加入H₂O₂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浓硫酸与锌反应的临界浓度为___________mol·L-1(用含a的计算式表示,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2024-02-2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6 . 无水氯化铁固体呈棕褐色,易潮解,100 ℃左右时升华,冷却后易凝华。如图是两名学生设计的用氯气与铁反应制备无水氯化铁的实验装置图。左边的反应装置相同,而右边的产品收集装置则不同,分别如(I)和(Ⅱ)所示。试回答:

(1)实验前,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B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C装置的目的是防止水蒸气进入D中
B.装置(Ⅱ)F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O-+Cl-+H2O
C.用50mL 12 mol·L-1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所得氯气可以制取16.25g FeCl3
D.实验中应先点燃B处的酒精灯,再立刻点燃D处的酒精灯

(4)装置(I)的主要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选用(Ⅱ)装置来完成实验,则必须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
2024-01-1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宁波鄞州蓝青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学科试题
7 .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以下装置制备干燥的氯气并对氯气的性质进行探究。

(1)仪器b的名称为___________
(2)仪器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根据氯气的性质D中的收集装置可以选择___________(填序号)。

(3)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将b中液体换为稀盐酸,同样可以产生氯气
B.C中试剂是浓硫酸,目的是干燥氯气
C.E中红色布条不褪色,F中红色布条褪色证明氯气具有漂白性
(4)某同学用含酚酞的稀溶液吸收尾气,一段时间后含酚酞的溶液褪色。可能原因有:
①不断通入的氯气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将氢氧化钠消耗完所致;
___________
请设计实验证明红色褪去的原因是①或②___________
(5)用收集满氯气的D做如图1的实验:先添加适量的蒸馏水,振荡,然后用注射器滴加溶液,再用注射器滴加稀盐酸,用压强传感器测得集气瓶内的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加入的液体和盐酸溶液的体积对压强的影响忽略不计)
   
A.阶段①说明溶于水,溶于水的全部与水反应
B.阶段②的压强变小,说明溶液完全吸收
C.阶段③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D.若将换成,所得的压强变化趋势可能与图2相似
2023-11-15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东北联盟(ZDB)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8 . 探究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方案现象结论
A常温下,将Fe片分别插入稀硝酸和浓硝酸中一段时间后,前者有气体产生,后者无明显现象稀硝酸的氧化性强于浓硝酸
B样品溶于稀硫酸后,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晶体已氧化变质
C向两个同规格烧瓶中分别装入同比例的气体,并分别浸泡于热水和冷水中一段时间后,两烧瓶内颜色深浅不同的转化存在限度
D将盛有固体的试管加热试管底部固体消失,试管口有晶体凝结固体受热易升华
A.AB.BC.CD.D
2023-11-10更新 | 1421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一模)化学试题
9 . 研究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着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程序。研究物质的性质,常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在探究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对物质性质的研究,常遵循以下基本程序:①观察物质的外部特征②预测物质的性质③实验和观察④解释和结论。例如在研究氯气性质的过程中,先通过观察,得出氯气的物理性质,然后预测其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并进行探究,最后比较并得出结论。某同学将Na2O2分别与H2O和浓盐酸反应,有如下现象,
实验序号使用药品现象
Na2O2、H2O①试管壁发热;②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Na2O2、浓盐酸①试管壁发热;②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③反应后所得溶液呈浅黄绿色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同学在研究Na2O2的性质时运用了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等
B.反应Ⅰ、Ⅱ均为放热反应
C.根据反应Ⅱ的实验现象推测生成的气体中可能含有Cl2(呈黄绿色)
D.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为Na2O2+2H2O=2NaOH+O2
10 . 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
A向盛有2mL1mol/LNaCl溶液的试管中滴加4滴0.1mol/LAgNO3溶液,振荡后,继续滴加1mol/LNaI溶液4滴,观察现象若先生成的白色沉淀变为黄色,说明Ksp(AgCl)>Ksp(AgI)
B加热少量硝酸铜(产物为CuO、NO2、O2),将产生的气体收集,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说明NO2具有助燃性
C 向4.5mL0.06mol·L-1Na2S溶液中滴加1滴0.1mol·L-1酸性KMnO4溶液KMnO4紫色褪去,溶液澄清,则MnO将S2-氧化为SO
D将固体溶于水,加入足量浓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若试纸变红,则固体中存在铵盐
A.AB.BC.CD.D
2023-09-18更新 | 282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性考试化学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