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庄园生产活动的记录。崔寔晚年移居洛阳后写成,书中反映的农事季节,也和洛阳及周边地区相符。

正月

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

命女红趣(同趋,督促)织布。

可种春麦、蜱豆,尽二月止。

三月

可菜黍,买布。

九月

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

——摘编自缪桂龙《四民月令选读》

材料二   《隋志》“农家”:《四人月令》一卷,后汉大尚书崔寔写。《旧唐志》同,《新唐志》做“崔湜”,误。宋不著录。近人任兆麟、王谟皆有辑本,编次不伦,且多挂漏(挂漏:提及者少而遗漏者多)。王本又误以《齐人月令》谓即《四民月令》,而所采《齐民要术》有今本所无者六事。其文不类,未知何据……

——摘编自《严可均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运用《四民月令》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时应注意的问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国会不断出台对华科技遏制法案,如第116届、117届国会出台了多项法案防止美国高新技术进入中国,美国通过拉长“实体清单”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精准打击与制裁,阻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2018年,在美国应对外部技术威胁为由的“中国行动计划”推动下,司法部发起至少68项相关科研人员司法诉讼,针对的是大部分美国高校中的中国籍专家学者。美国政府在多个场合公开宣称“中国科技威胁论”。奥巴马政府时期的“沃尔夫条款”限制中美航天技术的科技交流。特朗普政府修改中国留学生签证的发放政策,中止学术交流项目,限制相关机构在美国的科研活动,均阻碍了中美科技与人才交流。

——摘编自郭永虎于艳文《美国对华科技遏制:演进、影响与中国应对》

材料二   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对外科技合作的不断拓展,西方科技压制有效性不断削弱。一方面,面对美国的科技竞争和“卡脖子”威胁,中国始终把坚持科技自强作为追求目标,致力于通过自主创新引领发展。在此原则指导下,中国的整体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在5G领域,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方面持续发力,正在从追随者成为引领者。另一方面,相比于美国拉帮结派以阻断科技正常交往的行为,中国始终秉持正确的义利观和亲诚惠容等理念,积极参与多层次科技合作,致力于通过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合作完善科技治理、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

——摘编自秦渝斌   江天骄《拜登政府对华技术地缘政治竞争——限度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华科技遏制的主要手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应如何应对美国的遏制政策。
2023-12-2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由于外国侵略者步步进逼,亡国惨祸迫在眉睫,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走完了欧洲三百多年的历程。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站在另一个文化体系上,在对西方文化几乎一无所知的困境下,从无到有,由浅入深,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政治学说、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直到马克思主义都介绍到中国来,推动了社会变革运动不断向前发展。

——摘编自杜玲《近代中国的政治救亡与思想启蒙》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农村改革向全省推进,安徽农村经济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在思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到底是什么样的?其道路如何走?既然改革能在农村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那么城市为什么不能进行改革?一度时期,包字进城,一包就灵,在城市中普遍推广。自从农民有了多余农产品,自主交换也随之而来。1979年国家首先松动了农产品的价格管制,大幅度地提高了18种重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幅度达22.1%。1983年国家规定农民完成粮食收购任务后可多渠道经营,价格由双方议定,也即市场价格。自此展开了粮食价格的双轨制。我国劳动力开始向非产业转移,谋求创业、一大批乡镇企业应运而生;接着是成亿计的劳动力外出进城打工,这些都成为必然趋势,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由此而出现,前后达30年之久,至今还没有结束。

——摘编自孙自铎《农村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贡献》

材料二   邓小平1992年春天的南方谈话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改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弹性的解释体系”,是与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承认收入差异性以及更重视价格配置资源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这些观念对于确立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和1999年宪法的修改都具有先导意义。40年来,中国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式的以制度的局部创新和地域的局部开放为突破口的改革模式,在旧有的传统体制尚未彻底消失的前提下进行新体制的尝试。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渐进性变迁和激进性变迁相融合的特征。中国的总体经济改革总体上无疑是渐进式的,具有试错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征。

——摘编自王曙光《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历史脉络与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所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完善过程遵循的内在逻辑。
(3)如果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至少列出两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1963根据毛泽东的设想,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987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的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7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具体化,进一步提出“新三步走”战略
2012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
2017党的十九大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两个一百年”进一步细化,作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

——摘编自刘志新《百年党史关键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十三大以来“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特点。
2024-05-0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训练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6 . 棉花的传入与棉纺织业的发展。

材料一   《后汉书》记哀牢夷(位于缅甸云南交界处)种植棉花……哀牢夷被汉征服后,植棉东传到广西及越南边境一带……7世纪左右,植棉逐渐传布到广东及福建。

……唐初编撰的《梁书》载:高昌国(位于天山南路)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垆,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

——摘编自赵冈《中国棉纺织业史》等

材料二   元朝的江南地区已盛种棉花,北方陕甘一带从西域传来了新的棉种。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政府设置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省木棉提举司,年征木棉10万匹,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江南夏税折征木棉等物,这都反映了棉织业在江南已有普遍的推广。成宗大德时,松江人黄道婆从黎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和工具,从此松江有了轧车和弹弓。松江乌泥泾的妇女以棉织业为副业的有一千余家。所织棉布,已成为名扬远近的商品。

——摘编自《元史》、《梧溪集》等


(1)阅读材料一、描述棉花传入我国的路线。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元朝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7 . “晚明与晚清”

材料一 “晚明”在中国历史演进中具有独特性。关于“晚明”起讫时间的讨论,一般学术界把万历(1573年始)到明代灭亡前这一段时期看成是晚明时期。关于“晚明”的时代定性问题,目前学界以“晚明”为题的一些专著虽有研究视角之差异,或重视明代外部环境,以对外交往与货币形态为切入点,或强调明代历史演进过程中的自我变异态势与趋向,其结论无不以晚明为一个转型的时代为旨归。

——摘编自李佳《君主政治的演进与权力关系格局》等

材料二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这些思考并没有真正“醒世”,20年光阴在昏睡中丧失。洋务运动30年,构成了近代化一小步。经过庚子(1900年)以来十年的千曲万折之后,历史在革命、改良、民变和清廷的自我挽救之间终于作出了自己的选择。革命派以一往无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革了数千年帝政之命。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视角,结合所学,简述“晚明为一个转型的时代”。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的起讫时间,结合所学,简要阐释“洋务运动30年,构成了近代化一小步”。综合上述材料,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视野,用一个核心词提炼“晚明”与“晚清”的时代特征。
2024-05-09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闻喜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国家·民族·复兴

材料一   古代并无“中华民族”的名称,“中华民族”的提出是在清末,其时西方列强入侵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中华民族”观念由此萌芽。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有利于改变历朝历代狭隘的大汉族观与清朝满族独尊的民族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层面将“五族共和”和“中华民族”确立为“中华民国”立国的法律依据。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

——摘编自何一民等《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1)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出现的背景和内涵。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民国初期,孙中山接受“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第一次被置于平等地位,从而令统一多民族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国号的使用本身,就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一词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认同感与自觉归属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如第一章总纲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发展有了法律上的保护,至少实现了法律上平等的联合。

——摘编自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


(2)依据材料二分析民国初期“中华民族”观念广泛流行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业革命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因为新知识而学会更有效地预备土地,改良或者引入新工具,更广泛地使用粪肥、河泥和石灰作为肥料。第二、引进高产或者抗旱品种,或者早熟品种,以便在同一块土地上每年收获两次。第三,水压技术和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的灌溉网络的建设提高了效率。第四,商业化可能增加了农作物品种,不仅是基本的食用谷物,而且有效利用了各种天赋的资源。

——摘编自伊懋可《中国过去的范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农业革命”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艰苦探索和抗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追梦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编自刘文《近现代中国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五四前后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深化之最集中表现,即在自觉理解了反帝反封建二者的统一、并以日趋自觉的态势推进爱国斗争。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兴起正反映了这一新的历史场景。

——摘编自卫金贵《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展的运动(每个阶级各列举两例),并简要分析为什么说这些运动都是失败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深化”的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