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7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序号意义非凡的“第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部分史事)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一声春雷。小岗村被誉为“农村改革第一村”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第一个经济特区
1980年,卖纽扣的19岁温州姑娘章华妹,如愿以偿地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工商证字第10101号
1987年,美国快餐公司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繁华地带正式开业

——摘编自吴颖《40年改革开放之路,40个意义非凡的“第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中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
(2)从材料二中选择两个史事(写出序号),分别说明其意义。
2024-05-19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建的茶文化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其中“建溪官茶”因产于福建建溪流域而得名,早在汉代就有“建溪芽”之名。到了宋代,北苑贡茶更是闻名于世,成为中国御贡时间最长的茶之一。北苑茶始于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闽国龙启元年(933 年),建州茶人张三公(张廷辉)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山献给闽国,自此一直到1391年,当地便一直作为御茶园。北宋福建文人黄庭坚在《满庭芳》中赞道:“北苑贡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南宋时期,曾入闽任茶官陆游也写诗称:“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

——摘编自中共福建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福建省监察委员会《古人眼里的福建茶:廉美和敬 人间清欢》等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茶叶品种、种植、制作和管理技术等方面基本上一无所知,1833年,英国议会终止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贸易垄断权。1834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英属印度政府组建的茶叶委员会领导了窃取中国茶叶品种,技术及建立阿萨姆茶叶试验场的工作。1838年,东印度公司将阿萨姆地区所谓的“荒地”全部收为已有, 1839年,伦敦有4家公司,(印度)加尔各答也有1家公司向东印度公司申请收购阿萨姆茶园并垄断经营,但东印度公司以“鼓励和支持所有受人尊敬的资本家”“防止垄断、保护当地的利益”等理由予以拒绝。当时有一家伦敦媒体对此报道说,一家联合股份公司在本市成立……他们计划首先与印度最高政府达成条约,购买东印度公司在阿萨姆的种植园,然后进行茶树种植生产,并将茶叶运入英国。

——据罗龙新《帝国茶园:茶的印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福建建溪(北苑)茶园和近代印度阿萨姆茶园种茶业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代福建建溪(北苑)和近代印度阿萨姆种茶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印种茶业对当代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难,许多仁人志士围绕着救国、强国的大议题,参考世界上种种思想学说加以研究、选择,认为其中比较适用的思想学说,拿来向国人宣传,互相推引,互相激励,更加发挥,演而成潮。如进化论、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来寻求救亡图存。

一一摘编自耿云志主编《中国近代思想通史》

结合材料和中国近代史知识,选择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或一个社会群体对应上述所列某一思想学说,自拟题目如“严复与进化论”“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民族主义”等,并简要阐释该"人物或群体所宣传的思想学说在中国的实践。(要求:题目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得照抄设问中题目)
2024-05-1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41992年,中国GDP增长1.1倍,年均增速9.5%;工业增加值增长1.5倍,年均增长12.3%。1985年,中国水泥产量跃居世界第一;1987年,煤炭产量跃居世界第一;1988年,中国电视机产量跃居世界第一;1996年,化肥和钢产量双双跃居世界第一。1978200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23.7倍,年均增长15.0%。同时,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1978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只占50.0%,2001年已上升至90.1%。到2001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已超过900亿美元,在各类出口产品中居第一位;中国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而同期美国和日本分别为一3.8%和-7.4%。

——摘编自周维富《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伟大成就与历史经验探析》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8—2001年中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围绕“中国式的现代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传黄帝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会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 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 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 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4-03-24更新 | 66次组卷 | 23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四十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爆发了……但是由于各级干部、党员和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的抵制、抗争和斗争,这场政治运动的破坏性作用受到一定限制。也由于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克服频繁的政治运动的重重干扰而顽强努力,在工农业、国防和外交等方面仍取得一定进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写出这场“政治运动”的名称。这一时期“在工农业、国防和外交等方面仍取得一定进展”,请从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述。(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2024-04-26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宋时期南北方主要省份农业水利工程数量统计表

北方南方
陕西河南山西直隶江苏浙江江西福建
唐朝3211322418442029
北宋时期127252043861845
南宋时期42144731853663

——摘编自王立霞《论唐宋水利事业与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确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整体变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严密)
2024-03-19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的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固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社会危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中国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主要因素。
2024-04-03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初有个贵人,官拜尚书,家财万贯,生得有五个儿子,只教长子读书,以下四子农工(行)苟(坐)货,各执一艺。那四子心下不悦,却不知甚么缘故。老尚书说:“世人尽道读书好,只恐读书读不了。读书个个望公卿,几人能向金阶跑?”“农工商货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一脉书香付长房,诸儿恰好四民良。暖衣饱食非容易,常把勤劳答上苍。”

——改编自(明)冯梦龙《醒世恒官》

材料二   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於义上矣:“但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孙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以故士风卑靡。”雍正朱批:“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摘编自鄂尔泰《雍正朱批谕旨》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对探究明清时期“士与农工商的关系”的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024-02-25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名校联盟全国优质校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