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6 道试题
1 . 【古代经济伦理】

经济伦理是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理论综合。中国古代经济伦理包含生产伦理、消费伦理、分配伦理和交换伦理等方面,侧重于经济和道德的整合,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独具特色。

材料一

思想家主张
管仲“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
“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老子“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耕种、播种)。”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孔子“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材料二   自秦之后,以先秦诸子中道家、儒家为主整合其他思想,构成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特色之一。魏晋时期,佛教思想乘虚而入,成为经济伦理思想的另一资源,直至隋唐统一、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复苏。宋明时期,一方面产生了程朱理学影响下的经济伦理,另一方面在民族纷争日益严重的挑战下催生了“儒家功利主义”的经济理论。明清之际,“泰州学派”王艮创立“百姓日用之学”,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命题,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本末论,顾炎武也从同样的人性观点出发,提出圣人“用天下之私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的思想。

——摘编自唐凯麟、陈科华《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时期经济伦理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宋到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经济伦理的嬗变,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 . 【明末清初儒学家】

材料一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末年,四度落第,绝意科场,至70岁去世均无功名。明亡后,因参与反清斗争与家族财产争端,数次流亡,甚至遭逢牢狱之灾,晚年变卖家产北上游历,才逐渐著书立说。他披阅各种地方志书多达一千余部,其中《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域志》 为其主要地志著作。顾炎武认为政治的腐败和独裁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倡导广泛的民主参与……他还创办了一些书院和学堂,推广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总之,顾炎武作为清朝初期的一位杰出学者和思想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周可真《论顾炎武的“众治”思想》

材料二 明清之际,存在多位声名卓著的理学大儒,如身在江南的刘宗周、黄道周等。相较之下,顾炎武由于终身心向明朝,不与清廷进行任何合作,学术声望颇有不如。然而有清一代,顾炎武地位逐步抬升,晚清曾国藩评价“我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国史《儒林传》亵然冠首。吾读其书,言及礼俗教化,则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之志,何其壮也”。嘉庆时期,名臣阮元已把顾炎武评价为“国朝第一大儒”,光绪三十四年从祀孔庙,得到古代儒生的最高礼遇。

——摘编自王汛森《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国史儒林传〉与道光年间顾祠祭的成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顾炎武的的学术成就,并分析其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顾炎武地位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4-05-2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陈诚与新湖北建设】

材料一: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十月,《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提交省府会议决议公布。……经济建设方针凡列十一目,举其尤要者:以民生主义为最高指导原则。即由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平均地权,以求达到民生主义之目的;以临全大会及五中全会宣言为根据,确定经济建设之中心政策,为逐渐“实行统制经济,以调节物资之生产消费”,而树立“施行计划经济之基础”;采取农业与工业相互促进配合发展之政策;以发展机器工业为主,并扶植手工业之生产,以补机器工业之不足。

——摘自《陈诚回忆录》

材料二:在陈诚主政很短暂的时间里,新湖北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就,特别是鄂西建设发展较快较好,为当时后方各省所瞩目。……“政府与人民亦分工合作,人民不能垄断公共事业,政府亦不可侵犯人民应享的权利”分明系统的思想,……具有鲜明的经济民主的特征。立足抗战现实,新湖北建设从鄂西北着手的务实精神和作风,对于我们这个有着“务虚”传统的社会更是应该深以为鉴的。由于首先是军人,也由于时代的局限,陈诚新湖北建设思想缺乏理论性系统性,有些甚或是错误的。……陈诚把经济统制适应范围放大并作为目标模式予以追求而树立所谓“计划经济之基础”,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自由主义精神相背的。这是陈诚认识上的时代局限,也是政治对于经济的绝对支配与统治的权力政治的魔影在其身上的深刻投影。

——昌文彬《陈诚新湖北建设思想评介》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中经济建设方针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诚关于新湖北建设的主要思想。
2024-05-0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热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国内公债筹募概况(节选)

公债名称时间与用途筹募额定数实际额度具体承销情况
西征借款1878年西征善后及新疆建设350万两认购150万两成立乾泰公司借款
昭信股票1898年战争赔款1亿两认购2000万两户部通过银行、钱庄筹款
湖南公债1910年地方财政120万两转外债外资银行承销
爱国公债1911年镇压辛亥革命3000万元不足1200万元资政院委托大清银行办理,实为向亲贵及官员摊派

——摘编自刘杰《辛亥鼎革与财政举债:晚清民初“爱国公债”的发行与偿还》

材料二   19491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来年发行第一期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总额为1亿分,华东区分担45%,上海市分担华东区的66.6%。上海市组建了公债推销委员会,深入宣传,“购买公债不但还本,而且付息……是争取人民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重要保证”。《解放日报》为公债开设了答疑专栏。工商界巨擘带头认购,群团组织还推动了公债认购竞赛,最终圆满完成目标。

——摘编自孔祥成、牛茹琪《从首笔国债发行看新中国初期中共的城市社会动员能力》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公债发行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圆满成功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水利组织与社会治理】

材料   湖南湘阴县地势低洼,湘水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再加上资江、沅江经此流入洞庭,夏秋水涨,形成“泽国”。下图为湘阴历代发展状况。

为了应对水患,清代湘阴逐渐形成一种“按亩分堤、按提承役”的修堤护坑制度:围垸内民户轮流承充堤长,并根据本户占有的田地数量提供相应数量的人员与费用。在堤长的率领之下,每年冬季对堤垸、沟渠进行修治,在夏季上堤防汛抢险。部分知县还在“于堤总长之外,择围内之公正殷实者,任以董事之责……以收实效”。

——摘编自杨国安《按亩。分堤:清代洞庭湖区的堤筑修筑与徭役摊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湘阴地区水利型社会形成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湘阴地区水利组织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4-04-22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高三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39年《大众日报》筹备期间,筹备组归纳出这份报纸的性质须遵循以下三条:
第一,这是个党的报纸,代表山东分局的机关报;
第二,这是一个统一战线的报纸,一切消息、言论等都要考虑到有利于统一战线;
第三,这是群众性的报纸,要广泛发动群众。
由此可见,该报刊(       
A.体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B.服务于斗争环境中传播知识的需求
C.致力于开辟一个服务现实的思想阵地D.凸显了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精神
7 . 【调查研究】

材料一

正当中国的仁人志士苦苦追求,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救国救民的药方时,以社会调查作为研究方法的社会学传入了中国,最初在中国进行社会调查的一般是西方的学者,他们中间有传教士、有社会学的教授。他们的调查多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最底层,比如人力车夫、农村经济等。而20世起20年代,随着五四新文化的传播和留学生的陆续回国,国内一些高校开始设立社会学系,学生们在学习中接受了社会调查的方法,中国人开始了自己主持的实地调查。

——摘编自罗花《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工作方法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

1961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时信》指出;几年犯错误很大的原因在于对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往往根据片面的虚假的汇报材料做出判断和决定。要求县级以上党委的领导人员,把深入基层,亲自进行系统的典型调查,当作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并随信转发了毛泽东1930年写的《关于调查研究》(后改为《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全国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响应号召,到农村、工厂、连队、学校等基层单位蹲点,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并就地解决问题。中共中央在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先后制定和发布了各方面的工作条例。如《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草案)》等等。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开展基层调查研究工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意义。
2023-09-10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题
8 . [从改革开放起步到全面深化改革]

材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走过波澜壮阔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实践发展,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日益显现,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啃硬骨头……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部署,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意义。
9 . 下面列出的是某同学记录的历史笔记。将笔记内容进行归纳,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再造共和”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荣氏企业等一批民族企业发展壮大新气象、新习俗、新风尚
《新青年》杂志、民主与科学、白话文运动
A.革命进程日益加快B.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C.人民群众逐渐觉醒D.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10 . 【水利兴修与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发卒数万人在瓠子(今河南濮阳附近)修治被冲毁的黄河堤坝。自此黄河回归故道之后,80年没有造成大的灾害。

汉武帝时,在关中开凿了许多渠道,如曹渠、白渠、龙首渠、六辅渠、灵积渠、成国渠等,形成了“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水利网。京畿之外的关东地区,也有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当时,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等郡,都饮黄河水及川谷之水,汝南、九江等郡引淮水,东海郡引钜定泽,泰山郡引汶水,都穿渠溉田各万余顷。各地规模较小的水利工程,更不可悉数。

——摘自张岂之《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玄宗开元年间,以裴耀卿为相,兼江淮都转运使,对漕运系统加,在黄河与汴河交汇处设置河阴仓,与原有的太原仓、永丰仓形成枢纽,连接柏崖、集津、三门以及含嘉、龙门各仓,实行水陆并举、节级运输。江南之舟不入黄河,黄河之舟不入洛口,而河谓诸仓递进,水通则行,水阻则止,宜于陆运则陆运,便于水运则水运。改革之后,漕运能力大增,最高额达到每年运米250万石,使关中粮储充实,改善了唐朝的财政状况。

——摘自张岂之《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水利分布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汉武帝时期水利兴修和开元年间漕运改革的共同积极作用。
2023-07-1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