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严复把自由的概念引入中国,蔡元培在《自题摄影版》中云“山阴蔡元培……志以教育,挽彼沦胥,众难群疑,独立不惧”,可见他也接受了“自由”的观念。……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时已有“教授治校”的构想,从1917年制定北大《评议会章程》到1919年北大评议会通过《内部组织试行章程》,“教授治校”制度逐渐完善。

制度规定,评议会的评议员从各科学长、教授中选出,每五名选一名;议长由校长担任。评议会的职权包括“校内各机关之设立、废止及变更”“各行政委员之委任”“本校预算”“教授聘任与辞退”“各学科的设立及废止”“讲座的种类”等等。各系成立教授会,教授和讲师均为会员,教授会负责规划本系的教学工作,如课程设置、教科书的采择、教学方法的改良、学生选科的指导和学生成绩的考核等……实行教授治校,就是要以民主的名义,反抗校长独断专行,彻底改变官僚衙门的作风……在校外,它亦有以学术自由的名义对抗政治派系势力对学校的侵入和控制。蔡元培在思想和实践上对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所做的贡献,在中国的大学教育界达到高潮,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沈红梅《论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自由主义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蔡元培自由主义教育改革的举措,并对其举措进行评析。
2024-06-0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冲刺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年初,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第一次中央官制改革有名无实。其后设置资政院,然而权力相继由满族内阁与皇族内阁掌控,载洵等人“殖其私财,卖官鬻缺”。各省请愿者虽云集京师,但“政府始终冥顽如故,最后竟以军警驱逐请愿代表回籍”立宪运动最终失败。

——摘编自谷钟秀《中华民国开国史》

材料二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制定之后,各方争议甚大。中国民主同盟认为,“此次宪法所依据的宪草乃国民党片面提出的草案”,违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程序与精神。孙科等国民党高官认为,该法“思想上有矛盾,因之在制度上欠和谐”,不能体现典型的时代性格。其他国会代表认为中国共产党和民盟都未参会,“由此产生之宪法,安能期其有效?”该宪法最终沦为国民党专制统治的装饰品。

——摘编自汪朝光《中华民国史(1945—1947)》

材料三   在制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工作。除了全国各级人大596万多代表的讨论外,还进行了近三个月的全民讨论,参与人数达1.5亿,形成了13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该宪法的制定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典范,为其后历次宪法的修改确立了基本依据。

——摘编自董成美《制定我国1954年宪法若干历史情况的回忆》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末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宪法》立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中国农村土地过于集中和西方社会学与经济学调查方法的传入,20世纪30年代前后,尤其是在1925年至1935年间,农村调查风潮应运而生。不仅有民间自动发起,还有外国学者,以至学术研究机构、政府机关,都进行了大量的农村调查。美国学者卜凯教授主要从生产力与生产技术方面来看待中国农村问题,出版了《中国农家经济》一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对苏、黑等地多个村落和农村市场进行挨户调查,撰写了《黑龙江流域的农民与地主》等文章。国民政府实业部调查的重点是生产技术、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农产品价格等方面。民间团体从平民教育、村政、村民自卫、合作社着手,发展到提供新技术,推广良种,以图科学救国之道。这些调查成果,使各界对乡村社会及其诸多问题有了更切实的了解,并提供了许多复兴农村、建设农村的经验,受到广泛关注。

——摘编自陶诚《30年代前后的中国农村调查》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凋敝、百业待兴。为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党中央决定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抽调大量干部下乡,组成工作队或工作组,围绕土地关系和阶级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农村调查。这些调查形成了《湖南农村调查情况》《新区土改前的农村》等调查报告或专著,为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充分的客观依据。

——摘编自位杰、田克勤《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的历史回溯、基本经验与前瞻启示》

材料三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村调查实践,沉淀了一系列宝贵经验。从革命时期开始,党的农村调查研究就充分应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并辅之阶级分析的科学方法细致地剖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党始终重视并采用科学的方法领导农村调查,以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解决真困难,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中国共产党建立调查机构和制度规范并依据形势发展不断改革与调整,为农村调查提供组织保障。党的农村调查实践对于科学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叶兴庆等《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的百年实践与经验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0年前后中国农村调查之风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30年前后相比,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农村调查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进行农村调查实践的历史经验。
4 . 1986年,中央从乡镇企业所有制归属角度,将其归纳为乡(镇)办、村办、联户办、户办4种基本形式一起发展。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4个层次的占比情况见下表。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1987年全国乡(镇)、村、联户、户办企业比重
层次企业个数(万个)占总数%职工(万人)占总数%总产值(亿元)占总数%工业产值(亿元)占总数%
总计179021008805.1104764.110032416100
乡(镇)办企业422.42397.527.21825.838.31345.841.5
村办企业11636.62320.726.41411.529.61149.935.5
联户办企业11896.8923.610.5424.88.9282.98.7
户办企业147384.23163.335.91102 23.146514.3
A.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有所改变B.城乡间差异呈缩小趋势
C.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D.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建立后,国内局势不稳,倭寇时常登陆骚扰,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下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其海禁旨在通过禁止民间的海上互市,以隔断海商与倭寇的联系。永乐时期,政权巩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成祖决定派遣郑和率舰队出使西洋诸国,以“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鸿规,著当代之盛典,舆图开拓、万善咸臻”。郑和下西洋虽然有经略西洋的明确意图和实践努力,但受到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制约,缺乏发展海外贸易的明确主观动机。然而在客观上,郑和船队在下西洋过程中广泛开展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共同发展。正统(1436-1449年)以后,随着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倭寇劫掠又在中国沿海一带蔓延开来。此时的明朝政权只有以海禁政策来应对内外危机了。通过接连的禁令,海禁政策之严厉很快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摘自孙海峰《略论明朝的海洋政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洋政策的特点。
2023-07-27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唐代是科举制的奠基期,宋以后各代科举皆从唐代科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高宗在位期间(650-683)所举行的22科共取进士578人,平均每科26人略多。龙朔三年(663),以右史董思恭与考功员外郎权原崇同知贡举,思恭泄漏进士策问题目,案发,经三司审问,“赃污狼藉”,原来是贿买考题,于是“命西朝堂斩决”,由于董思恭临刑告变,于是免予死罪,改判为流放南方偏远的梧州。这是中国科举史上首例科场案,预卖考题要处以死罪,于朝堂斩首处决,量刑可谓极重。因此说“高宗时,进士难其选”。

材料二   赵匡胤于建隆三年(962)下诏废止了中唐以来知贡举官与及第考生结成座主门生关系的习惯做法。乾德元年(963),又下诏规定:“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编者注:通榜公荐法是唐代科举中制度所允许的推荐考试的办法,即知贡举官将赴贡院之前,中央台阁大臣可以向其推荐自己所了解的具有才艺的举子),违者重置其罪。”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唐宋科举制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集体和农民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将资金集中起来,联合兴办各种企业,尤其要支持兴办开发性事业。”这条政策区别于以往的主要意义在于,摘掉了扣在乡镇企业头上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帽子,解决了当时由承包制引起的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矛盾,为乡镇企业在新环境下指明了发展路径。此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了新的来源。1978~2006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水平逐步提高,由人均年收入308元增加到8369元,乡镇企业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8. 2%提高到46. 4%,乡镇企业已成为支持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乡镇企业带动了农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开启了城镇化的进程。

——摘编自李晓寒《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由于当时农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城市工厂可以将一部分宜在农村加工的产品或零部件有计划地扩散给社队企业经营,这给城市工业的“三废”等污染进入农村地区提供了渠道。一些高污染的行业如造纸、化工等则以联营、分厂等名义进入农村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此,198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明确指出“禁止污染向乡镇、街道转移”。此外,这一时期农村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在促进乡镇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一是乡镇企业未经处理排入环境中的“三废”,导致了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二是乡镇企业为扩大规模,大量砍伐森林,占用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从污染范围和程度来看,乡镇企业引致的污染已远超城市工业污染,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因此,“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合理规划,应当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一摘编自闵继胜《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环境治理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很弱。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只占1/5,在工业资本中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缺少重工业的基础。1952年,我国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是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但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1218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宋朝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宋代政府在对农业与商品经济关系的处理上出现了许多与历朝的不同之处。唐朝的“坊市制度”在宋代被取消,此举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情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国家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因而商业的发展只能对统治者有利,而不会影响其统治地位。宋代仍然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并注意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奖励垦荒,因此,至天圣年间(1023~1033年)农业得到很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手工业的兴旺,造船的发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这时指南针已普遍用于航海。造纸、雕版印刷、火药均已出现。此外,纺织、制瓷、矿冾等各部门都有显著发展,各业作坊规模之大,超越前代。

——摘编自邓晓影《宋代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

材料二:到了晚明时期,由于玉米和番薯等新的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粮食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由于经济效益可观,种棉和养蚕更是蔚然成风。各地商品的种类比以往更丰富,而这又进一步促使工商业专业市镇的大量兴起。如松江,是明代最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有众多手工业专业市镇和商品集散地,其中朱泾镇“四乡盛产棉花,乡人精于纺织,所产标布质地精细”。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资本的增多、竞争的激烈,开始产生了一批商业集团,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商帮。其中最著名的是徽商,不仅人数多,而且资本雄厚,经营多种行业。在明清之前,人们都以习儒或做官为一生的奋斗目标。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四民观”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许多文人学士也开始加入到从商队伍中,“弃儒就贾”成为当时的风气。但是商业化的发展也进一步刺激了社会的世俗化,社会的商业化使人心趋于机械、变诈,人们唯利是图。

——摘编自陈君齐洋锟《晚明的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明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2021-12-25更新 | 443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西南宁市宾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土地问题所生的弊病,欧美还没有完善办法来解决。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便要趁现在的时候。如果等到工商业发达以后,更是没有方法可以解决。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各国不同。现在我们所用的办法是很简单、很容易的,这个办法就是地价由地主自己去定,政府照地价收税和照地价收买。但是我们的办法,就要以后所加之价完全归为公有。因为地价涨高,是由于社会改良和工商业进步。推到这种进步和改良的功劳,还是由众人的力量经营而来的,所以由这种改良和进步之后所涨高的地价,应该归之大众,不应该归之私人所有。至于将来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归纳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该主张的客观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对当时中国民主革命有何积极影响,并谈谈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2022-02-2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