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与改造

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后,为加强对南方的统治,隋炀帝从洛阳开凿南通余杭、
北抵涿郡的南北大运河,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文明连接为一个整体。

唐王朝建都长安,当时的长安城有百万人口,更需要大运河为其漕运服务,唐朝开伊娄河、广济渠工程,又一次开启了具有“天下”格局的“中国共同
体”。
北宋运河交汇之地开封为都城,北宋进一步开凿新河,疏浚旧河道,开创了漕
运的鼎盛时期。

改造运河,使大运河从北京开始由河北入山东经江苏直达浙江杭州,大大
缩短了航程,并把钱塘江、太湖、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这六大水系一
脉贯穿,“中国共同体”得以强化。
清王朝继承元明两代的治河成果。康熙平定三藩之后,六次“南巡”都为黄
河、运河而来。

——摘编自翁淮南《大运河:千年流动的文化血脉》

(1)根据材料概括隋唐以来大运河开凿与改造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大运河修建的历史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4年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从以往的革命斗争中吸取经验教训,在苏联的帮助下,决定在广州开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培养优秀军政人才,建立新型的革命武装。192411月,周恩来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在他的推动下,军校的政治教育生动活泼,提高了学生爱国爱民的思想觉悟。中共各地党团组织还推荐或派出一批党员、团员报考军校,他们朝气蓬勃,勤勤恳恳,在军校里发挥着骨干作用。黄埔军校的创办,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军事人才,为后来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夺取北伐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英雄广州百年峥嵘》

材料二   1936年中共中央创办了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毛泽东在红大开学典礼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黄埔军校,他说:第一次大革命时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的成功。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着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的力量,即是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

——摘编自姜廷玉《黄埔军校在中国军事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埔军校创建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红大就要继承着黄埔的精神”的理解。
2024-04-0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大商人认为土地是不忧水火,不惧盗贼,百年常新的恒产,因此,他们将大量资本投资于土地。这些大商人为谋得厚利还不惜重金结交官府,取得经营特权。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只要取得了封建的经营特权,其他商人就无法插手。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的利率极高,河南地方放债,八折出借,滚算月利,不到一年,利过于本。清朝还可以出钱买官,称为“捐班”。大商人为了改换门庭提高身价,不惜重金买官。而且当官后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摘编自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后,上海出口货值常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进口贸易亦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在进口洋货中,70%由上海转销内地。内地运来的土货,大部分也是转销外洋的。与此同时,为外贸服务和为出口农副产品服务的加工厂陆续出现。20世纪以后,大量工厂生产的国货开始分销内地。据统计,近代上海商业计有204个行业,23个大类,还有面粉、纱布、证券、杂粮油饼等交易所。就是同一行业内部,也有分类。上海的各种商店经营各地土产,“统办全球货物”,永安百货力争做到“凡是名牌产品,只有顾客叫得出,在公司里几乎都可以买得到”。

——摘编自陈立仪、潘君祥《试论上海近代商业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材料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大陆的封锁禁运。1950年8月,周恩来指出,“对外贸易要加强计划性,避免盲目的出口和进口,要减少对美贸易,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执行良好,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对苏贸易在中国整体外贸中的占比也由1950年的29.8%上升至1955年的57%。由于中苏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稳步提升,在建国初的十年间扩大了3倍以上。

——摘编自余振、王净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大商人资本的投资流向,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投资流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上海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上海商业的繁荣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广东制造的“广船”多为海舶,其有数百人居其上,“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舶上的房室多则有百间以上者,这些海舶来往南海、印度洋、波斯湾间。进入明代,“凡舟车之制,曰黄船,以供御用;曰遮洋船,以转漕于海;曰浅船,以转漕于河;曰马船、曰风快船,以供送官物;曰备倭船、曰战船,以御寇贼”。嘉靖之后,船体较大的海舶,鲜有出现。明人说既然“不能走海,则不作大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开通东西航线之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南洋各国对中国的传统朝贡贸易,几乎停止了。

——摘编自叶显恩《明代广东的造船业》

材料二   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建了福建船政局。这两处近代工厂的创建结束了中国没有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近代化大机器生产的历史。江南制造局的技术设备主要源自赴美国购买当时属于较先进的全新设备一万多台套。福建船政局委托法国人招请一批外国技术人员,进行船厂设计、组织基建、由法国进口成套设备并由他们安装。西方在1850年开始盛行铁木混合结构船,也称铁肋船,船政局在1876年就着手制造铁肋船。西方在1860年开始盛行钢质船,而船政局第1艘钢质船则始建于1886年。这艘钢甲巡洋舰“龙威”号在编入北洋海军序列后改名为“平远”。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出版发行的西方科学专著,广为流行,为嗣后中国开办的新式学堂用作教科书,影响很大。

——摘编自席龙飞顿贺《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近代造船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明时期广东造船业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国造船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发展的积极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辛亥革命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政体转型,但袁世凯在统治时期,打着“民国”的招牌,逐步建立独裁专制统治。1915年秋,舆论界掀起一场变更“国体”的激烈论争。

帝制论者杨度宣称“今总统制实行矣,虽有《约法》及各会议机关,似亦近于立宪,然而立宪者其形式,专制者其精神也。……四年中,设非政府采用专制精神,则国中欲求一日之安,不可得也。……非立宪不足以救国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立宪则有一定之法制,君主则有一定之元首,皆所谓定于一也。”

1915年,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各大报刊竞相转载。梁启超坚持现行国体,反对帝制认为“夫前清之末叶,则固自谓立宪矣,试问论者能承认否? 且吾欲问论者,挟何券约(凭证),敢保证国体一变之后,而宪政即可实行而无障? 如其不然,则仍是单纯之君主论,非君主立宪论也。既非君主立宪,则其为君主专制,自无待言。”

论争展开后,反袁舆论不断兴起、发展。

——摘编自乔琪《论一九一五年“国体”之争》、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根据材料,概括论争双方持论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15年的“国体”之争进行整体评价。
2024-03-06更新 | 53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来宾市2024届高三3月份高考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圩镇是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历史上它对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沟通各地经济联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西多山,交通不便,清代前期,广西圩镇大多濒河而建,越靠近河流两岸,圩市越多。19世纪80年代后,广西被迫对外开埠通商,龙州、梧州、南宁相继成为通商口岸,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品通过轮船大量运输到广西各地销售,广西各地的土特产品也通过轮船运销到世界各地。随着轮船运输的增多、木帆船使用的减少,决定圩镇地位的关键因素在于是否具有优越的船舶停靠条件和深广的市场腹地。民国时期,广西公路运输业兴起,随着公路网的出现,圩镇排布有向陆路交通线转移的趋势。但在近代广西公路、铁路运输形式出现较晚,发展时间短、路况差、车辆少、运费昂贵,一般平民难以使用,以致“广西之商品仍十九惟航运是赖”。

——刘文俊:《广西近代圩镇分布特点对发展流域经济的启示》

材料二   刘圩镇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近郊,位于101103省道交汇处,是链接南横(南宁—横县)、南灵(南宁—灵山)、邕浦(邕宁—合浦)等交通要道的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刘圩镇自古以来就有兴儒学重教育的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还有享誉区内外的“刘圩香芋”“刘圩香米”等名优特产,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党的十九大以来,刘圩镇政府出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各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加大乡村旅游投资力度。目前,全镇以桑蚕、蘑菇、香米等“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依托刘圩镇斑山书院举办诗词创作、诗词竞赛、书画展览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以传承刘圩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扩大刘圩的文化影响力。

——黄璐:《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广西南宁刘圩镇为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至近代广西圩镇分布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圩镇的发展成就并说明原因。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押题卷历史试题
7 . “共同富裕”是《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其相关文本中高频词的变化,可了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的“变”与“不变”。请阅读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   1949—1978年《人民日报》“共同富裕”报道高频词

高频词生产农民困难户社会主义劳动社员差别合作社资本主义农业
频次111847457514841393330

1978—1987年《人民日报》“共同富裕”报道高频词

高频词生产收入经济农民大队农村干部致富社会主义党员
频次124120114114917245393836

1987—2012年《人民日报》“共同富裕”报道高频词

高频词经济地区社会主义农村企业扶贫分配农民群众先富
频次389318270187172166145143123113

——摘编自杨勇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话语的历史变迁: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有哪些“不变”?
(2)材料将《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分为三个阶段,以此表现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的“变”。请您指出任一阶段划分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及理由。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讲究功利,义利并重甚至重利轻义的思想使传统的义利观受到强烈冲击,以陈亮为首的功利主义者就公开宣称:“财者人之命,大凡致富之道,即世之所谓仁义礼智信是也。”宋代的拜金、享乐风严重侵蚀着人们的价值观,使当时的社会蕴含着严重的道德危机。在宋代,官吏经商不是个别现象,上自宰相,下及一般官员,都涉足商业活动。随着宋代商业的逐步发展,社会上各阶层竞相追逐商业利润,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前把商业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在商品经济地冲击下,宋代人们的择偶观念逐渐打破了“门阀”等级的局限,配偶的经济状况已成为婚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摘编自涂耀军、张洪春《浅论宋代商业的兴盛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后,在商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士商之间几无清楚的界限可循。李维桢在《乡祭酒王公墓表》中记述陕西商人王本澄诫子孙之语说:“四民之业,惟士为尊,然无成则不若农贾。”到了清初,士商观念转变到令人瞠目的地步。“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归庄在为太湖洞庭山集士商于一身的严舜工所著《传砚斋记》中,表达了他对“士不如商”的看法。明清之际士商关系的转化,给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自此后,传统四民观开始发生严重动摇,为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社会前景。

——摘编自高建立《明清之际士商观念的转变与商人伦理道德精神的塑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的兴盛影响社会风气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士商观念转变的背景及影响。
2024-01-3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德华.卡尔批评李凯尔特将历史中的特殊与一般完全对立,他说:“语言的运用本身使得历史学家就像科学家一样,要从事于概括。伯罗奔尼撒战争跟第二次世界大战截然不同,而两者又都是独特的。可是历史学家却管两者都叫战争。”翻翻我们的历史著述,不是充满着诸如“皇帝”“农民”“战争”“革命”之类的概括用语吗?

——摘编自张耕华《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

请任选一个能概括一类历史现象的“概念”,并结合史实论述其特殊性与一般性。(要求:不能选择材料中已有的概念;史实准确,表达清晰,史论结合,逻辑性强。)
2023-11-11更新 | 276次组卷 | 10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年底,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发展,不仅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而且生产关系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国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已居于领导地位,非社会主义因素已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可以说,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了。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审时度势、应势而为,及时调整和完善了原来的认识和设想,于1953年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地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高长武《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之后,趁热打铁地领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是大势所趋,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彻底变革,消灭了几千年来农村中的私有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期间,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8%,为历史之最。但在集体化的过程中由于过急过快过粗,以及过于简单划一、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造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没有取得本来应该取得的成效,而且留下了平均主义等后遗症。

——摘编自周含华《对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历史意义的再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并指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的原则。
2024-01-2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