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梅岭山路自秦代开辟以来长久失修,基本失去交通运输功能。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奏请重新修凿梅岭山路的奏疏获准。他亲自到现场勘察,“缘磴道,拔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最终部分利用旧关道又截弯取直修建新道,缩短险峻山路15里。开工后,张九龄利用十一月的冬闲时节召集乡民筑路,民众争相出力,新道不日凿成,“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横穿南岭山脉,连接广东和江西。梅关道开通以后,海外诸国向朝廷入贡的物品经由梅关道北上,梅关道成为一条贡道。同时,唐政府也将梅关道作为官方驿道,设置驿站、配置戍卒、征收商税。唐朝末年,社会动荡,大批难民经由此道迁徙到岭南地区,岭南地区人口大为增加。

——摘编自王薇《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演变及其保护与研究》

材料二   1996年,在永城侯岭隋唐运河故道内发现一艘唐代木船和一批唐代遗物。木船为货船,长约25米,分为33个船舱,出土遗物67件。后来陆续征集到了一批隋唐运河故道内出土的遗物,包括定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十几个窑系的瓷器。20077月,商丘市文物局对隋唐运河商丘段开展考古勘探调查工作,探明商丘段全长199.7公里,河床宽约50150米余。

——郑清森《隋唐运河商丘段的历史沿革、考古发现及历史风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切入点拟题,阐明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4-04-1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张掖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中国部分留美学生求学概况

姓名毕业时间论文内容概要人生重大选择
蒋廷黻
18951965
1923英国左派政党工党的施政及其对印度、中国的启发回国从事外交史学教学;从事外交工作
雷海宗
19021962
1927法国大革命前“重农学派”政治家杜尔哥的政治思想回国任教;文化抗日;为新中国社会主义世界史学科奠基
皮名举
19071959
1935结合德国强占胶州湾分析其远东政策;德国道路对中国有无借鉴价值;德国是否是中国抗击日本的可靠盟友回国任教;支持抗日;制定的世界史教学纲要推广全国;在湖南师范学院任职时进行科学规划,促进学校、学科发展
吴于廑
19131993
1946中国商周分封制与中世纪封建制度的相似大于差别回国任教,桃李满天下;主编的世界史教材全国推广

——摘编自杨钊《民国时期留美西洋史学者与美国的西洋史学术传统一以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晚清民国时期江苏一些女子职业教育机构,吸收国内外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不断地调整、改进、完善教学内容,以促使江苏女性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整个地渗透着要求女子职业教育要具备紧密联系中国经济和生产发展,紧密联系人们生计和生活的功能。上海女子中西医学院旁边开办了一所附属女病医院,作为实习医院,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南通女工传习所不仅学习日常文化理论课,还将日常实习的优秀产品投入生产,并设立织绣局主要负责出售工作,分公司遍及海内外,如芝加哥、纽约等地均设有分公司。

——摘编自王金进《晚清和民国江苏女子职业教育研究(1840~1927)》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留美西洋史学生求学择业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江苏女子职业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024-04-19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张掖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自1953 年起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历时五年,反复论证,数易其稿,编制出一个比较符合当时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五年计划,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编制全国性的大规模建设计划。在中央集中精力编制全国五年计划的同时,在国家计委的指导下,各个地区和各个部门也开展了地方和部门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它在编制过程中由于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比较好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建设中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经济发展与工业布局、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全面安排等方面的关系。

——摘编自董志凯,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

材料二   到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6.7%而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增长到71.6%。从1952 年到1957年,钢铁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各种机械设备都成倍增长,新兴的工业部门建立起来,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技术装备水平。1957年全国工业工程技术人员比1952年增长2倍,我国独立设计制造产品的能力有了提高。生产资料的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9.7%提高到1957年的52.8%,机器制造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5.2%提高到1957年的9.5%。

——摘编自代红侠、徐家林《一五计划的实施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一五”计划编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中国“一五”计划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的当代价值。
2024-04-1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概况。

时期概况
西周形成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服饰的材料、颜色、纹饰均与身份地位挂钩,体现出尊卑等级。
贵族在不同的场合下,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各民族的服制多样,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窄袖短衣的胡服传入中原地区。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是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服制变革
秦汉服制归于统一。随着染织、刺绣、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服饰的装饰丰富,丝织品的色彩艳丽
魏晋南北朝胡服流行,其窄袖紧身、圆领的特点也被汉民族的服饰所吸收。孝文帝改革,一度改穿汉服。南方的士人为彰显个性,往往袒胸露臂,披发跣足
隋唐服饰色彩艳丽,重装饰,女子着装开放。胡服与外国服饰流行
宋代着装趋于拘谨保守,色彩不再艳丽,风格上倾向于质朴、洁净、自然、淡雅
服制混乱,汉服与胡服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
服制沿袭唐制,禁胡服。明中叶以后,服饰的材料、质地与样式均追求奢华艳丽,重装饰。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强迫汉人改穿满族样式的服装

——摘编自邓凌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中的沿袭与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典当行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金融机构。典当最早称为“质”,《说文解字》意为“以物相赘”,“以物质钱”。在古代中国,典当业是维持农业、手工业的再生产和解决生活急需的重要工具。随着商业的繁荣,对外贸易的发达,唐都长安西市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金融市场,如柜坊经营收受存款,保管财物,质库经营抵押放款。宋代城市化水平提高,典当成为正式行业,高宗曾下诏:凡开设典当者得授以朝奉郎官衔,并免除捐税徭役,“朝奉”从此成为人们对典当从业者的尊称。明清时代,随着徽商、晋商等商帮的兴起,典当业成为最热门的行业,遍布通都大邑,《明实录》记载:“今徽商开当。遍于江北,赀数千金,课无十两。”

——据《中国古代金融业》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银行进行经济侵略。19世纪中叶起,一些进步之士认识到自办银行的重要性,认为自办银行可以“杜洋商之挟持,以挽外溢以足国”。甲午战争后,金融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批民办企业需要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资金和存汇等服务。诸多因素,使得第一家本国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于1897年建立。1905年后,户部银行、交通银行等官办与私营银行渐次开立。本国银行成立后,票号官款汇兑和埠际汇款等业务逐渐被分流,票号的经营日渐艰难。辛亥革命后,为了振兴实业,政府陆续推行了一系列发展银行业、健全银行制度的则例、法令。但各军阀为了筹集军费,通过银行大肆发行公债。银行进行公债投资牟取暴利,反而对民族工业的贷款微不足道。十余年间,有200多家银行先后成立,银行业呈现出虚假的繁荣。同一时期的票号则因转型失败而彻底衰落。

——摘编自周建波《银行、票号兴替与清末民初金融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典当行的主要职能,并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典当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中国本土银行产生发展的影响。
2024-05-1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模拟考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线建设中的青年选择

材料   三线建设,是指自1964年起至1980年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借助三线建设参与者的口述对三线建设时期政治动员实效进行个人口述反证可以发现,三线建设参与者对当时政治动员的认知、解读以及响应动机突显出较强的青年群体特征。三线建设政治动员口号有效建构了青年的身份认同,充分尊重了青年的主体性,极大激发了青年的政治效能,其与青年群体特征的叠加合力是促成三线建设成就的重要力量。

三线建设是动员青年从一线城市迁往艰苦的三线地区,甚至是搬进丛林与山洞之中,访谈中我们发现支撑他们最初选择以及半个世纪后回忆时依旧充满自豪感的主要来源是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国家建设,为地方发展作贡献。有被访者回忆当时参加三线建设是需要写申请的,被批准的条件有三:第一是要政治过硬,第二是技术过硬,第三是身体素质过硬,“不是任何人说你想来就能来的”“因为在那个群体里边,我算最年轻的,而且文化层次最高的,所以就把我调出来叫支援三线”。

——摘编自时昱《政治动员中的国家叙事与青年选择——基于贵州三线建设亲历者口述历史调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三线建设中的青年选择”为主题撰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4-11更新 | 38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4月)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1952年间,全民所有制经济成分由26.2%上升到41.5%,集体经济成分由0.5%上升到3.3%,私营经济由48.7%下降到30.6%,个体经济则从23%下降到20.6%。到1976年,工业产值达到3158亿元,比1956年增长172.6%;石油产量达到8716万吨,比1956年增长6.7倍。全国1/3的耕地实现机械耕种,农业载重汽车拥有量增长3.3倍,1976年比1966年粮食产量增长47%,达到2.86亿吨。到1976年,全国兴修了多条运输干线,改变了铁路尤其是南北地区长期交通梗阻的落后状况。……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体制自身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阻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

——摘编自景晓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材料二   毋庸置疑,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市场经济能够形成巨大的生产力,是迄今为止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虽然市场经济会出现市场失灵等现象,但社会主义在运用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通过制度的优越性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也能够使我们防范和遏制经济危机的发生。这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能够有力地纠正、抑制市场经济中所固有的弊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保证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按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前进。

——摘编自栾文莲《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取得的成就,并指出其存在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的外交历程新中国外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其实践内容极为丰富,其经验启示十分宝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六大特点:一是始终坚决捍卫和有序拓展国家利益;二是始终追求和平外交政策,探索和平发展道路;三是顺应时代潮流、伸张国际正义和履行国际责任三位一体;四是坚持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完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五是外交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目标明确,涉台、涉藏、涉疆外交地位突出;六是新中国外交逐步走向全方位、全领域,外交制度、决策机制不断加强、规范和完善。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外交的特点”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犹未能遂其发展之自由者,则苦于国际障碍之多也。⋯⋯案(美国)威尔逊总统十四要点所含公道、平等、尊重主权诸原则,业经联盟及共事诸国共同承认,今和平会议方欲借此为基础,而建设新世界。……中国代表爰提出说帖,罗列诸问题,冀依主权国所不可少之土地完整、政治独立、经济自由诸原则,而加以纠正。……下分舍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警察、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权等七项。

——摘编自《中国希望条件说帖》(1919年·巴黎和会)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诉求的特点,以及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与世界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的背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至今我国四种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

主要内容起步发展观
1949~1956
政治发展观
19571977
经济发展观
1978~2002
科学发展观
2003年~至今
发展目标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政治基础发展生产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标准工农业总产值国家政局稳定人均GDP人均GNH*
发展途径增长优先政治斗争优先生产力优先全面协调发展
发展重点重工业政治意识领域民用工业农业着力民生改善
发展方式外延式粗放型阶级斗争外延式粗放型内涵式与集约式
发展形式积累优先政治挂帅积累消费并举科学发展
发展动力生产关系革命抓革命促经济经济改革与开放人对幸福的追求
发展态势不切实际快速政治表面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发展
发展层面单一经济政治生活为主经济社会发展四个文明建设
区域发展全国一起发展全国人民革命东部带动西部东西兼顾协调
发展结果经济初步恢复经济衰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发展显著

*注;人均GNH是称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高低的国民幸福指数。

——摘编自罗建文《6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观演变特征与启示》

提取上表中的若干信息,围绕“中国发展观”,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