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选官制度标准办法选官权
夏商西周世卿世禄制血缘亲贵合一、世代相传奴隶主贵族
战国军功爵禄制军功军功、养士、客卿国君、贵族
汉朝察举制品德、才能察访人才,举荐做官地方官员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品第士人,按品授官中央官员
隋唐科举制才学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取舍朝廷、中央

——摘编自邵长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学说始终在科举考试中处于中心地位,经义成绩几乎成为决定考生是否被录用的最终根据。尤其明清时期,考试题目主要摘自“四书”,考生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成》等内容,以特定的考试文体作答,甚至书法不佳者纵有惊世才华也不能录取,如龚自珍在殿试、朝考两次答卷都压倒众人,“阅卷诸公皆大惊。而卒因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此外,科举作为成名登科的唯一途径,引得不少人甘愿铤而走险,而在封建王朝专制集权的管理下,始终无法建立起有效、民主的监督机制,或庙堂之高,或江湖之远,对科举也都逐渐失去信心,科举制最终被历史的浪潮所湮没。

——摘编自杨朝仁《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观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这一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8年,柳州机械厂成立,先后更名为广西机械厂、航空机械厂、广西航空学校机械厂、航空委员会第九修理厂等。

1952年,恢复柳州机械厂的本名。

1953年,研制出11014马力汽油机,是我国第一代汽油机,填补了国内汽油机生产的空白。

1958年,为加快机械工业的发展,广西政府将其扩建为柳州动力机械厂,主要生产船用大型柴油机。

1961年,柳州动力机械厂开始转向生产拖拉机。

1965年,研制生产的丰收牌拖拉机通过专家鉴定被列为国家定型产品。

1966年,厂名更为柳州拖拉机厂,至70年代成为中国八大拖拉机厂之一,年产量达5000台。

1980年,积压拖拉机1713台,工厂提出“以杂养专,不赔不赚”等口号,开始生产缝纫机和棉织机,并自行引进一辆日本微型车研究。

1982年,研制的第一台微型货车LZ110试制成功,被国家计委和机械工业部指定为中国四大微车定点生产厂家之一。

1986年,柳州拖拉机厂正式改名柳州微型汽车厂。

1996年,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2002年,五菱汽车与上汽集团、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达成合作,成立了三方合资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摘编自《五菱汽车的发展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柳州机械厂的发展”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1-23更新 | 46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近代以来我国部分学者关于“救亡”与“启蒙”关系的认识

学者

认识

李泽厚

中国近代史是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中国近代思想和活动的主流是由知识分子带头,从爱国救亡而转向革命的,民族自尊和爱国义愤压倒了一切,启蒙工作则进行的很差。

金冲及

一次救亡运动的高潮,总是能有力地唤起或促进一次伟大启蒙运动的到来……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李建权

在近代中国,由爱国而唤起启蒙,由启蒙而促进救国。救亡与启蒙的密不可分,正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鲜明特征。

高玉

救亡与启蒙并非二元对立的,而是共生的,不可能有救亡启蒙而没有救亡实践,或者只有救亡实践而没有救亡启蒙。

                                        ——摘编自王勤瑶《改革开放四十年救亡启蒙关系探赜》


根据材料,围绕“救亡”与“启蒙”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整体上来观察五四运动,它的骨干力量是以《新青年》同仁和以北大为中心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其中既包括19世纪70-80年代后一代,拥有出国留日经历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包括了罗家伦和傅斯年这样的19世纪末的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留日时期,日本学界正处于“主义”概念广泛应用的时代,这样的经历让陈独秀等人对“主义”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心中,不管秉承什么“主义”,有“主义”比没有主义强,“主义”应该成为衡量一切行为的尺度和标准,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

----摘编自邵明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的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考察--基于社会思潮变迁的视角》

材料二   五四运动展现了中国青年力量,在主义和社会运动的催化下,中国青年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从社会改良转向谋求社会改造,乃至革命,他们成为社会变革的急先锋。先进青年结成了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他们创办社团,制订组织章程,训练组织骨干,增进组织团结,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先进青年教育服务群众,宣传鼓动群众,组织凝聚群众,找到了一条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下了群众基础。先进青年在实践中发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都行不通,转而选择马克思主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摘编自张治银等《酝酿和探索:五四运动与建党准备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活动的价值。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1905年,陈独秀相继创办青年励志学社,秘密传播革命读物;组织发起安徽爱国会,揭露沙俄侵略企图;创办《安徽俗话报》,并利用学堂教师身份成立反清组织“岳王会”并任总会长。1913年,他参加了二次革命。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宣扬“科学”与“民主”。受其影响,恽代英在武汉成立互助社,毛泽东、蔡和森等在湖南创办新民学会,邓中夏、许德珩等组织国民社,傅斯年等发起新潮社。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继李大钊之后投入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增加“劳动节纪念号”,刊登激发劳动群众革命意识觉醒的文章,还亲自到工厂发表演说,《劳动者的觉悟》《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著名演讲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他还成立上海共产主义早期组织,创办“外国语学社”,分批派送学员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学员中包含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

——摘编自纪亚光、蔡明菲《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缔造者—陈独秀》

(1)根据材料,指出陈独秀创建组织和创办刊物倾向的变化,并说明陈独秀这些做法背后的共同追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陈独秀创建组织和创办刊物倾向变化的因素。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诸多方面都出现了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商业十分繁荣。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并指出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经济统制”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
(3)请列举两项唐朝“发明并推广的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唐朝“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具体体现在哪些行业。
2023-11-29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   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

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时期“张骞使月氏”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广宗古地域是黄河故道,并且是黄河的主流区。先秦时期,多位君王曾在此建城(或建都)。商王朝第十三位王祖乙,追寻着商汤的步伐由河南内黄迁都至河北邢台,后由邢台迁都至广宗沙丘庇地,在庇地营建大都之城,立宗庙、筑社稷、造营室。定都广宗庇地期间,祖乙按职守设立官职,确定官职责任;平息东夷叛乱,推行《桑林》《大护》等歌颂商汤在广宗为百姓祈雨作舞等事迹的宫廷乐舞,演绎祭祀之乐和祭祀之舞。祖乙的大力改革,使商朝在建立约200年后出现了一派中兴盛世的气象,史称“祖乙中兴”。祖乙在位19年(在广宗庇地的时间不到10年)。其后继者祖辛(祖乙子)、沃甲(祖辛弟)、祖丁(沃甲子)共在广宗庇地执政了约82年,其间,商朝延续了祖乙时期的盛世局面。商朝第三十一位王帝辛(商纣王),后来也来到了广宗庇地,他在此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园林——沙丘苑台。相传,沙丘苑台是没有围墙的,可以用来跑马、练鹰。

——摘编自苗庭宽、张松《广宗:商代的起点在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商王祖乙迁都与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概括商王祖乙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改革。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汉时期的乡里豪民在秦汉文献中,多有““豪民”“豪强”“巨姓豪强”“兼并之家”等记载,活动范围主要在乡里,故称之为“乡里豪民”。

◆乡里豪民的主要构成

一是六国贵族。秦统一六国后,虽然统治者以各种形式抑制其势力的发展,但他们仍得以残存和潜伏下来。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他们蜂拥而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西汉政权巩固后,虽然进行了消除异姓王的斗争,但六国势力并未被彻底消灭。他们役财骄溢,或至兼并,甚至武断乡曲。

二是兼并之家。自战国以来……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经济、政治或宗法势力兼并土地,渐至豪富……至东汉时期,许多乡里豪民已拥有大批徒附、部曲,在其羽翼下已汇集了一股与中央集权背道而驰的离心力量。

三是富商大贾。秦汉时期出现了“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局面。西汉中叶以后,富商大贾拥资雄厚,他们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不可胜数。

◆国家对乡里豪民的抑制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汉武帝元朔二年,“徙郡国豪杰及营三百另方以上者于茂陵”。

西汉统治者曾派酷吏对豪民严厉惩治。在酷吏摧折豪强的同时,武帝时还以刺史分刺各州,“六条问事”。六条中的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第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贿,割损政令”均涉及到乡里豪民。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算缗、告缗、均输平准、更钱造币都是抑制豪民的重要经济措施。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1)秦汉时期国家为什么对乡里豪民进行抑制?
(2)概括秦汉时期国家抑制乡里豪民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U”字形发展过程(“U”型模式),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这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材料反映了史著作者对中国近代史发展趋势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或提出新见解),并结合史事加以论述。(要求:若赞成作者认识,则围绕“U”型模式的三个阶段依次展开论述;若提出新见解次展开论述;见解
2024-05-2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