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菲律宾是率先响应美国并第一个向朝鲜战场派遣军队的亚洲国家。1946年,美军的“代理人”罗哈斯在菲律宾总统选举中获胜后,同美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朝鲜战争爆发后,菲律宾共产党领导的胡克武装运动在农村地区逐步升级。菲律宾政府恐慌一旦韩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那么菲律宾也可能步其后尘,于是积极向美国靠拢。19518月,《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签订,标志着美菲同盟关系的正式建立。朝鲜战争期间,美国进一步扩充了在菲律宾的23个军事基地,大批军火和飞机源源不断运往菲律宾。菲与美等国家构成的联盟形成了抗衡苏联与中国的包围圈;美国通过菲律宾牵制中国南海与台湾,进一步插手远东事务。菲律宾既获得美国的经济援助,也成为美国在远东地区的一枚重要棋子。

——摘编自王秋怡《菲律宾为何积极参加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菲律宾响应美国积极参加朝鲜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菲律宾参加朝鲜战争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进入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缅甸战场上,以中国驻印军为主,另有部分美、英、印军队的盟军正在反攻缅北。中国军队于85日攻克缅北重镇密支那。19444月至12月,日本大规模进攻中国河南、湖南和广西,打通了平汉铁路、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贯通了从中国东北到越南的大陆运输线,中国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60余万,丧失4个省会、146座城市、2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作家叶圣陶写道:“至于我国之不振,不能推言积弱,政治之不善实为主因”,“谋国者之不臧,坐失抗战之良机,贻民众以祸害。”同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南下支队。从延安出发,经过山西、河南、湖北,直插湖南,从背后向南下的日军发起进攻。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44年的反法西斯战争局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4年的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历史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时期,汲取了少数民族政权因强悍暴虐、迷信武力统治而迅速灭亡的教训,吸收了儒家以德为政的思想,缓和社会矛盾,特别重视社会救助。遭遇自然灾害时,孝文帝,多次派人到灾区视察灾情,询问百姓疾苦,开仓赈恤;对于鳏寡孤独以赐粟(或谷)帛为主,还有免除“杂徭”;对于贫老和“不能自存者”,赐给衣服布帛、粮食或田地等;特别困难的病患专门设立医治场所,派专门的医师救护;还诏命“宜时访恤,以拯穷废”。孝文帝的这些社会救助措施确实缓解了人民疾苦,稳定了社会秩序,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后世君主的恤民思想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王文涛《北魏孝文帝时代社会救助试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时期重视社会救助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时期社会救助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统治中期,北方豪族“就耕良田,广为产业”,“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在均田制颁布的同一年,北魏宣布实行三长制。主政的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北魏政府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皆由本乡有威望者担任,其核心工作是“定户籍”。此外,其工作还包括养食孤弱者、组织公共设施建设、基层治安和移风易俗等工作。北魏“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三长制代替了过去的宗主督护制,其施行后的户数比北魏前期增加了一倍,“于是海内安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三长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三长制的积极作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禁止技术外流,以维持其工业国家的主导地位。此时,英国全面领先,成为美国的效仿对象,(美国)各州纷纷亮出政策,吸引人才,引进技术。出生于英国的美国“工业革命之父”塞缪尔.斯莱特就是在人才政策吸引下来到美国的。除了拿出吸引技术人才的政策,美国政府还设立鼓励出售技术秘密的专项奖金,并派出间谍,窃取英国的机器图纸和技术。作为后起追赶国家,美国采取了很多手段来获得工业技术,或自己创新,或投资购买,或人才引进,从而突破了英国的技术封锁。

——摘编自韩毅《美国工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在苏联的帮助和我国自力更生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辅相成的情况下,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航空、核能、火箭、电子、自动化等现代科技的启动。然而,在国防尖端技术上,苏联的援助并不可靠。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中国共产党坚持不以牺牲主权为代价而妥协,继续发扬革命战争的年代的大无畏精神,带领广大干部与科技工作者千方百计地继续研发和探索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注意消化吸收,新中国才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底气。

——摘编自董志凯《自力更生方针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一新中国科技发展回顾(1949~197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突破英国技术封锁的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突破外部技术封锁的背景和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美突破技术封锁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史学工作者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作了再评价。他们把王安石变法置于宋代特定的封建时代的历史环境中,指出王安石的新法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在维护宋王朝制建专制统治的同叶,还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及至20世纪80年代,私有制取得了一定的合法性。研究者批评青苗法、免役法、市役法等摧抑兼并的措施"实质上是国家运用政权力量来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经济政策上的倒退,最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强权干预",变法"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而且加重了"贫乏"的经济负担。

——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等


(1)根据材料,指出建国初期史学工作者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及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顺治皇帝赐达赖“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的封号,达赖喇嘛”称号得到正式规定。雍正时期设驻藏大臣,后清政府废止藏王制。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颁布《钦定西藏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其地位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创造“金本巴瓶掣签”制度,由驻藏大臣亲临监视达赖、班禅及其他呼图克图“灵童”转世,再呈请中央政府批准,方为有效。财政方面驻藏大臣经管铸造西藏银币。从此,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更加紧密。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管理西藏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对西藏管理措施的影响。
8 . 中国古代商业在不断突破限制与束缚的过程中曲折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铸造铁器大约开始于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晩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技术上出现的新现象及其对土地制度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4)据材料四,试从经济政策的视角说明当时“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9 .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在艰难的发展中,表现出本土性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天国与清军作战十余年,取得许多重大胜利的史实,使革命派相信可以用武力推翻清政府,坚持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从“太平天国占有中国大半,终亡于曾国藩等儒生之领兵”的事实中,他们认识到:“士大夫以为然,中国革命成矣”,重视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动和组织领导作用。他们吸取太平军与三合会、哥老会、捻军“同为清廷之仇敌,而不能联为一贯”的教训,认为“必其联合留学,归国之后,于全国之秘密结社有以操纵之”,加强对全国革命力量的统一领导,以期“义旗一起,大地皆应”。

——摘编自陈锡祺、桑兵《太平天国对辛亥革命领导者的影响》

材料二   辛亥革命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它不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且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概括革命派从太平天国运动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2)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在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功绩。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呈现出的本土性特征。
2020-09-29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政府在西方各国坚船利炮的胁迫及洋务派的推波助澜下,其涉外机构逐渐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转变。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在此过程中,清政府步履艰难,但从传统的礼部、理藩院到1861年总理衙门,再到1901年外务部的建立,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艰难历程,清政府终于实现了中央外交机构的近代化。

——摘自杨云《清政府中央外交机构的变迁》

材料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毛泽东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世界发表公告:中央人民政府愿意同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在具体实践中,这一时期的外交发展却主要呈现两种形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即“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印度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摘编自熊志勇《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晚清政府为应对外交困境所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