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朝代——夏朝》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2019-11-06更新 | 123次组卷 | 57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宁夏银川育才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蓝鼎元(1678—1732年),字玉霖,福建漳浦县人,历任广东普宁知县、广州知府和内阁一统志馆编修等。1721年,清廷讨论准备把台湾镇总兵迁移到澎湖。蓝鼎元上书说:“台湾海外天险,治乱安危关系国家东南甚巨,其地外则日本、琉球、吕宋、噶啰吧、暹罗、西洋荷兰诸番,一苇可杭;内则福建、广东、浙江、江南、山东、辽阳,不啻同室而居,非若寻常岛屿郡邑介在可有可无间。”清初,虽在台湾设置府县,但认为台湾是海外孤悬之地,不宜“辟地以聚民”。蓝鼎元上书主张鼓励携眷入台,消除单身青壮年给社会的压力;同时从大陆获得大量劳动力,便于台湾的开发。蓝鼎元根据台湾社会的特点,提出广设义学,设立“讲约”;提倡节俭,力禁豪奢;主张严禁鸦片、赌博。当时台湾还生活着土著民族“番人”,蓝鼎元主张严禁“社商”、“通事”欺压盘剥番民,主张减轻番民的徭役、兵役,加速开辟番地,使番民成为清朝的子民。

——摘编自赵靖《简论蓝鼎元的经济思想》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蓝鼎元经营台湾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蓝鼎元经营台湾的主张。
4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77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兆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盘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摘自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踩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摘自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1942年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跟他儿子的一次谈话中高度评价了中国战场的伟大作用:“你想想看,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怪而易举地占倾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甘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因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块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摘编自(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关四在华经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侵华日军的暴行。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024-01-2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摘编自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阅读材料一,如何理解汉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学者在发展儒学方面提出哪些主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建构成新儒学体系是什么?指出其在传统儒学基础上有哪些创新之处?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明清之际中国进步思想家产生了哪些新的思想?
2023-11-2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长、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此为政之体也。

——司马光《上神宗之体要》

材料二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至清,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加强君主权力方面分别实行了哪些政治制度?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发展趋势。
2023-11-2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尤其是文化领域,于唐、宋几个世纪内达到顶峰,这也是事实。在这几个世纪中,除了出现许多学者撰写的无所不包的各朝历史外,还出现了佛经和儒家经典的大百科全书,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批涌现,写在书卷上的书法艺术同绘画一样受到高度评价,精美的瓷器几乎如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印刷术的发明价值连城,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农业上,生产技术的提升、税制徭役上“一条鞭法“的改革,促进了生产规模扩大,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在手工业方面,原本的男耕女织模式转变为手工作坊的形式。在商业上,主要表现为商品经济的规模和范围不断增大,区域性商人形成群体,地区间商品交流越来越密切,银票、白银的广泛使用可以成为很好的例证。在城市的建设上已经开始出现了以商业为中心的布局,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也展现着商品经济在这阶段已经开始与世界互动连接。

——摘编自钟煅峰《浅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后继无力”的原因。
2023-11-28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材料一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洋务运动期间文化教育重要措施

时间事件
咸丰十一年(1861年)设立同文馆,是为中国新学的开始。
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
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
光绪十一年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所谓的宋代“革命”进行举例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要举措,并从现代化的视角简要评价洋务运动。
2023-11-0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宁夏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2023-09-17更新 | 259次组卷 | 42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军阀混战,中国社会处于激烈的动荡和危机之中,救亡的政治思潮纷纷涌现。“省自治和联省自治”成为20世纪初期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其方案是由各省民选省长,制定省宪法,确立省自治,进而通过联省自治谋求全国和平统一。各省军阀纷纷表示拥护省自治,旨在“利用民气,以图自保”。湖南军阀谭延闿首先宣布自治,西南各省军阀相率仿效。资产阶级应军阀之邀参与制宪,或著文立说,各抒己见。章太炎发表文章指出“近世所以治乱者,皆由中央政府权籍过高,……联省自治由本省人充当本省的文武官员,……自无争位攘权之事。”胡适则通过文章提出“军阀权限太多,中央无力制裁军阀。根据省自治的联邦制,……增加地方的实权,使地方充分发展其潜势力,来推翻军阀……已经可以成为号召的旗帜了。”1923 年,随着曹锟贿选当上总统,公布《中华民国宪法》,“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破产。

——摘编自程舒伟《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分析“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资产阶级思潮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受到地方军阀拥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救亡思潮产生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解释。
2023-03-17更新 | 210次组卷 | 7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