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2024·上海·模拟预测
1 . 历史认识的时间尺度
时间是历史的维度,亦是认识历史的尺度。时间尺度之伸缩,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释历史,或用于评价历史。下面以“晚清教育改革”为例,探究时间尺度在历史认识中的功能和意义。

材料一:因海疆多事,曾经奉有谕旨,广召奇才异能之士,迄无成效。……不得已议奏招考天文算学,请用洋人……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新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终用洋人。

——《总理各国事务奕䜣等片》1867年

(1)材料一的时间具有什么功能?对理解晚清教育改革有何意义?

材料二:窃维今日中国亟图自强,自必以育才兴学为要综。……近人至以学校之多寡,觇(察看)国政之盛衰,非无因也。

——管学大臣孙家鼐《遵筹开办京师大学堂奏折》1898年

材料三:谨将《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毕业学生考试专章、奖励专章暨各项学堂章程分别缮写成册,并开列章程名目次序清单,恭呈预览。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1904年

材料四:宣统二年(1910)教育之状况,全国各种学校共52650所,中有师范与实业学堂:学生数1625534人,教员89766人,职员95800人;教育机关69处。

——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2)综合材料一、二、三、四,时间尺度由点到线,在功能上发生了何种变化?这对认识晚清教育改革有何价值?
(3)归纳下列三则材料对晚清教育改革评价的差异,并运用时间尺度分析其原因。

①清代举办新式教育源于“国变患深”……这种被动的保守的态度实在是清末政府中人的特色,和民国时代自动的积极的态度大不相同。

——何炳松《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大学教育》1931年

②教育的改革……二千余年的私家教育与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从此告终……启发了更多的时代观念,增进了更多人的爱国思想,认为现状必须改造,因之向往于革命或立宪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钢》1974年

③(癸卯学制)体现了清末社会性质开始从封建社会转型到近代社会,社会组织结构性质也从封建组织结构转型为近代国家组织结构。

——杨天平《晚清教育宗旨史论》2001年

2024-06-12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上海高考历史练习试题
2 . 乾陵无头石像之谜

乾陵是唐朝第三代皇帝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在陵园朱雀门外,有61尊石人群像分立两旁,这些石像大约建成于武则天去世前后。石像背后刻有文字,表明他们是来自唐朝西部、西北部的少数民族首领,或者是外国使臣,他们都为唐朝的统一与和平外交做出了贡献。石人像与真人一般大小,然而61尊石像的头全部不见了踪迹。那么,这些石人头像为什么被毁了呢?

材料一   据当地老百姓的说法,八国联军侵华时,见唐乾陵前立有外国使臣,感到有辱洋人的脸面,所以把石人的头砍掉了。

材料二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在明朝时,当地流行瘟疫,病死百姓不计其数。百姓认为瘟疫来源可能是这些石人在作祟,所以将石像都砸掉了头。

材料三   1906年,一位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来到乾陵考察,回国后写成《长安史迹研究》一书。他认为石像是在明嘉靖年间的关中大地震中倒落的,石像的头也断落了,是后人把这些石像又竖起。

材料四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6123日,陕西华县发生了里氏8-11级的大地震,八十多万人死于这次灾难。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史称关中大地震。(注:乾陵距离华县100多公里,处于震中)

——以上材料均摘自CCTV-10《探索·发现》栏目之《乾陵无头石像之谜》


(1)请逐一判断这些材料的可信度,并加以说明。
(2)你认为这些石像的原型人物有可能来自哪些少数民族或者是外国?请说明依据。
(3)武则天为什么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请说明理由。
2021-02-17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赠眼医婆罗门僧》中写道:“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白居易也有诗“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蓖试刮看”。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古印度医术发达
B.域外先进文化传入大唐
C.诗歌是重要史料
D.眼疾在诗人中较为常见
4 . 被错认的英雄形象——“致远”舰

1885年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英国订造巡洋舰“致远”、“靖远”,在德国订造“经远”、“来远”,1887年8月这四艘军舰参加了在朴次茅斯港英国海军庆祝维多利亚女王执政五十周年的大规模海上阅兵式(当时媒体有许多报道)后回国。这张“致远”舰作战插图最早是登载在1894年12月1日出版的英国画报The Graphic上的。


(1)“致远”号当时参加了什么战争,结果如何?
(2)这张照片被错认的因素可能有哪些?设计一份这张照片的考证方案。
(3)史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照片这种直观的图像史料?
5 .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从语意判断,该史料最可能出自
A.《魏书》B.《隋书》C.《汉书》D.《晋书》
6 . 《国语·齐语》载:“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锄)夷、斤,试诸壤土”。这段史料说明春秋时期
A.青铜农具使用广B.铁器在农业中使用
C.畜牧业比较发达D.农业各项技术提高
7 . 唐代的诏书

如图是1972年出土于陕西礼泉县唐昭陵临川长公主墓的《临川公主诏书刻石》及碑文:


以下整理自《临川公主诏书刻石》(贞观十五年即公元641年)



(1)据此诏书并结合所学,请详细描述当时中央机构三省六部的工作流程。
(2)此诏书由草拟到颁发只用了两天,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看法。
(3)《临川公主诏书刻石》应该属于什么史料?如果想进一步研究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还可以查看哪些史料?
(4)叙述中国古代秦至清以来中央中枢机构的发展变化。
2020-01-17更新 | 22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年上海市黄浦区高三1月一模历史试题
8 . 《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该史料所载事件可能发生在
A.公元前2070年B.公元前1600年
C.公元前1046年D.公元前770年
综合题 | 适中(0.65) |
9 . 大觉寺“释疑”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阅读文献时,发现两处文献中对大觉寺的记载与如今大觉寺(位于海淀区,明代重建)的位置有所出入。同学们模拟历史学家开展了探究。

材料一:大觉寺,按《寺记》,曰中都大觉寺。……旧在开阳门郊关之外……天德三年(1151年)……寺遂入开阳东坊。大定中赐额大觉……在旧城开阳东坊。

——《元一统志》(元朝官修地理总志)

材料二:金天德三年(1151年)展筑京城,仍开阳之名为其里。大定中僧善祖营寺,朝廷嘉之,赐额大觉。

——耶律楚材(1190年—1244年)《湛然居士集》

(1)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天德”、“大定”是(     )(单选)
A.谥号B.年号C.庙号D.尊号
(2)1151年,金朝开始营建中都,此时与其并立的政权有(     )(双选)
A.辽朝B.南宋C.元朝D.西夏

       近年来北京西城区光源里(位于金中都东开阳坊界内)区域发掘出一处金朝遗址,并出土了大量文物。同学们通过查阅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的资料,对“大觉寺”有了新的看法。

材料三:光源里遗址1号基址附近出土了金太祖玉谥册(皇家用于祭祀的礼器)、刻有篆文的铜官印,菩萨雕塑、关公陶塑,还有龙纹瓦当、凤纹瓦当、兽面纹瓦当、檐头瓦等建筑构件,还有景德镇青白瓷、仿铜瓷礼器、高丽青瓷、汝瓷等高规格器具。                                              

(3)以上出土文物,为我们了解金朝的社会面貌提供了哪些视角?
(4)综合上述材料,围绕“光源里遗址”与“大觉寺”的关系,谈谈出土文物与后世文献的证史价值。
(5)在探究“大觉寺”的过程中,还可以选取哪些可靠材料?(     )(双选)
A.光源里居民的口述B.金朝官修档案材料
C.大觉寺的《寺志》D.宋朝文人笔记材料
(6)依据上述探究过程,归纳同学们释疑“大觉寺”的路径和方法。
2024-01-17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2012年2月20日在会见友好城市南京市代表团时,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下列反驳河村的史料最直接的是
A.《东京日日新闻》
B.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遗址
C.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D.电影《南京!南京!》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