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近代,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在探索国家出路上不断深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鸦片战争,少数有识之士更认识到外国有所长、中国有所短,产生了学习西方的思想。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月,林则徐曾奏言:“自道光元年至今,粤海关已征银三千余万两……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致尚形棘手。”此语后来被魏源表述为:“中国造船铸炮,至多不过三百万,即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

——叶世昌《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

材料二   故康先生之上皇帝书曰,守旧不可,必当变法……而我皇上亦深知此意,徒以无权不能达行,故屡将先生之折交军机总署会议,严责其无得空言搪塞,盖以见制西后,故欲借群臣之议以定之也。无如下有老警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使不然者,则此三月之中,旧弊当已尽革,新政当已尽行。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林则徐和魏源在探索“制敌”方面的具体贡献,并概述他们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新政未能“尽行”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予以评析。
(3)根据材料三、从探索国家出路的视角概括五四运动的意义。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路的三个层次。
2 . 北宋都城东京城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材料二   


宋周邦彦《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钲鼓镗铃。”《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材料三   某同学在学习了北宋定都东京的争论和东京城的面貌后,感受到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的依赖,欲进一步探究唐宋以来经济重心的变迁。下表为他所查阅到的唐天宝年间与宋元丰三年全国户口对比。

朝代唐代宋代
项目合计户数占当时全国的比重合计户数占当时全国的比重
北方528766259.02%573457738.22%
南方212829523.77%665842140.45%
中西部153745117.17%319857521.32%
总计户数895340815591573

——整理自傅蓉蓉著《北宋前期南方经济圈形成与文学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太祖与大臣讨论的结果,结合他们的对话概括古代都城选择重点考虑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北宋东京城繁荣的原因。
(3)能够运用表格等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请参考这一要求,分析材料三的数据变化,并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加以简要评析。(要求: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11-0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环大罗山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2)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3)依据材料,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1956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论述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洋务派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遂于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新式学堂。清政府通过同文馆的翻译、印刷出版活动了解西方世界,一定程度上启发民智。但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请简要评述京师同文馆的设立。
2024-05-05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东北(ZDB)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有学者指出:“作为中国苏维埃革命在南方地区的中心区,由赣南、闽西组成的中央苏区具有特殊的考察意义。中央苏区是中共建立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无论是面积、人口,还是武警力量、政权建设,这里都在各个苏区中居领先地位”。此学者评述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     
①是以南京国民政府地方政府的形式而存在
②其管辖的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③贯彻实施土地法、劳动法等重要法令
④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6 . 有学者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树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旗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伟大实践;是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伟大尝试,为党在全国执政和建设新中国积累了宝贵经验。”该学者评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①属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政府   ②规定政权应属于工人、农民等劳苦民众
③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④是中共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探索与尝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11-2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资治通鉴》记载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某一措施:魏主下诏, 以为:“北人谓土为拓, 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 以土德王, 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 皆改之。”对这一措施评述不正确的是(     
A.彰显了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增强了鲜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C.促进了北方民族之间的交融D.消除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洪亮吉(1746-1809)是乾嘉时期知名学者,著有《治平篇》和《生计篇》阐述其关于人口的思想。他认为“治平百馀年,户口则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然而耕地“增三倍五倍而至矣”。他忧心忡忡地说:“户口既十倍于前,则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洪亮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以君、相调剂之法也”。洪亮吉生活的时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一个特殊时期,在那个时候他能够敏锐地洞察到人口的增长所带来的影响,并且从多方面加以分析,他的人口思想对如今社会仍然有一定警示作用。

——摘编自姜雪娥《浅谈洪亮吉的人口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洪亮吉的人口思想。
今日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9 . 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政权此起彼伏,政治动荡。不过在政局的不稳定性中却也孕育着新的可能,各政权一波一波的“汉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最终在北朝孕育出强大的王权,孕育出军功贵族官僚的统治,并由此带动了专制官僚秩序的全面复兴。

——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元代之种族等级,即蒙古人居首,色目人次之,汉人又次之,而南人为最劣。各级官署之长官, 皆专于蒙古人,其次为色目人,而汉人、南人不与也。……这种利用民族差别进行统治的后果之一就是造成了民族大迁徙、大杂居的局面。边远之地如云南广海,有所谓的“蒙古军”、“契丹军”、“畏兀儿军”、“回回军”等,东北辽阳境内则有回回、畏兀儿、钦察、阿速、斡罗思、唐兀、乃蛮、吉儿乞思等西疆各族人口。即使在漠北高原也有大量各族军队、商人、工匠涌入,一些驻军“初至犹以射猎为俗,后婚嫁耕植,比于土著”。

——摘编自胡小鹏《试论元代边疆民族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汉化”的表现,指出从五胡十六国到隋唐时期“专制官僚秩序”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述元朝的民族关系。
2024-06-1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桐·浦·富·兴”教研联盟高一下学期6月学考模拟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钱穆《国史大纲》指出:“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材料所评述的这种古代制度设计(     
A.折射出封建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B.分散地方军政大权以强化中央集权
C.加强了对西藏、新疆等边疆管辖D.适合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的需要
2024-06-1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考模拟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