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为洋务运动是个双向活动,即中国学习西方,接纳西方文化,西方各国向中国传授先进技术,协助中国建立西式的工厂、学校、机关……所以它的成行只必须具备另一个重要条件:西方列强的意愿。“西人所望中国者,一曰非强不可,不强则生意阻滞不行,西人于此多不便也。二曰非富不可,不富则西国之物无能买也”。因此,列强的需要毕竟与中国的国情需要“里应外合”了。

——摘编自高路《洋务运动发生的必然与偶然》

材料二   自轮船(洋务企业的轮船)通行江海,东南舟车多已经失业。现在津通失业之民,以车为生者约一万人,以船为生者约三万人,以行店负贩为生者约二万人……铁路开通之后,此项人等作何安置……今之谋国者,第之外洋之利,而不知所夺者止为中国穷民之利。

——摘编自《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礼部尚书奎润等奏》

材料三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奎润等认为洋务运动产生的恶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康有为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2 . 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一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2)材料二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哪些积极影响?
(3)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3 . 以下四幅图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政权与西北地区关系形势图。对各图所属的朝代及中央在该地区采取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A.明朝:设立具有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B.清朝:军事平叛后强制推行“改土归流”
C.唐朝:设立上统于中央政府的大都护府D.东汉:先军事打击后设行政、军政机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层面上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是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开始。与此同时,中国却在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固步自封,与世界现代化浪潮失之交臂。直至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在传统思想与先进技术的激烈碰撞之下,中国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才开始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在此期间,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参与其中,并以西方工业化发展模式为依据,分别尝试了三条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但这些努力终究缺失相应的社会环境和政权保障,纷纷夭折,使得中华民族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上还未萌芽,就已陷入迷茫。

——摘编自彭维珍《从迷茫到超越:史学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现路径》

材料二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中贯彻着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逻辑,对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加以否定和渗透。与西方现代化道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强行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其本质上蕴含着“仁”“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表明中国在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刘纯明等《比较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经验与世界意义》

(1)以具体史实分别说明各阶级在“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中的尝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朝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元朝的疆域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横向上大致是东部沿海到今天新疆地区,纵向上从南部的沿海地区到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都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中。在广阔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元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史称“土司制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边疆管理政策实施的意义。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视塞防,然而两次鸦片战争的接连失败让清政府感受到了来自海洋的威胁。“中国的前线不再是长城或甘肃的玉门关了,而是在广州和上海了。”古代传统王朝以一种“天朝上国”姿态,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朝贡宗藩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殖民主义列强接踵而至,不仅侵犯中国,而且持续蚕食清王朝周边藩属国的领土。……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面临空前的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清朝主要采取了保藩固圉和以夷制夷等应对方略,但其均未能挽救当时中国的边疆危机。

——摘编自衣长春、黄韶海《论晚清边疆危机及应对方略》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边疆管理遇到的新问题并分析清廷难以应对边疆危机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虽然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在宋朝和明清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材料一   东去乃潘楼街……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明神宗实录》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自由雇佣劳动的状况: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改编自《明神宗实录》卷361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品经济发展有哪些重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种新生产方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生产方式在当时不能充分发展的原因。
2023-07-1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7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战国秦汉的农牧业分界线
   
                 战国秦汉的农牧业分界线变迁图

上图的农牧界线在秦汉时期历经变化。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蒙恬逐匈奴,取得今河套包括鄂尔多斯高原的“河南地”,在这块一直是游牧民族活动的“草木茂盛,多禽兽”的森林草原地带,设置了44县,并修筑长城,“徙谪戍以充之”。公元前217年又迁三万家于北河(今河套乌加河)榆中地区。这两次大规模移民戍边,将农耕区的北界推进至阴山以南一带。不久,爆发了秦末农民起义,秦朝灭亡,戍边者乘机逃回,匈奴渡河而南,与中原王朝以战国以来的故塞为界。至汉武帝时期,农牧界线又向北移动。

——摘编自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评析战国秦汉时期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25年英国爆发了波及全国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连续四五年,经济萧条,群众不满情绪日益增长。1830年银行家阿特伍德、激进分子普莱斯等在伦敦组织伯明翰政治联盟协会,参加者除工业资产阶级外,也有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他们在工业城市举行盛大的群众大会。1832年上议院被迫同意下议院通过的改革法案,其历史意义在于工业资产阶级加入了统治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同盟。由于财产资格的限制,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都没有选举权。议会改革之后,英国工商业走向繁荣。但是工人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水平却每况愈下。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提出了“成年男子均有选举权”“取消对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议员应有薪给”等要求,被称为“人民宪章”。全国各地举行示威大会。在运动中和运动后,政府被迫做了让步,通过了1842年的矿井法案和1847年的十小时工作制法案。

——摘编自范存忠《英美史纲》

材料二:知识阶层的结社在戊戌维新时期已出现第一个高潮。进入新政时期,因俄国不肯按约撤兵,冀图霸占中国东北而触发了拒俄热潮;因美国排斥华工,各地商会纷纷联手抵制美货,如此等等的救亡活动令各种报刊和团体如雨后春笋。再加上为推行新学制而广为组织的教育会,终究卷进社会浪潮,大都变为代表知识阶层利益的团体。至于各种专业性的组织和矢志追求自由民主的公开或秘密的团体,也乘清政府失控而崛起。

辛亥革命爆发,大部分地区政权转移几乎兵不血刃,各地商会功不可没。在民国建立后到1927年国民党夺得全国政权以前,各地商会除努力维持地方稳定外,几乎对每一项关乎自己利益的重大国事都敢于发表独立见解,而不怕冒犯政府。

——摘编自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结社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结社相比,近代中国结社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材料三   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统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有人这样评价汉武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大一统”内涵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承秦制具体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哪些政治制度,并说明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内政外交上采取的措施。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蒋介石政府在大陆的败局已定。随后,100多万国民党军队及其家属带着不同的乡音、记忆和创伤,仓皇渡海来到狭长的岛屿——台湾。这一别就是30多年。198710月,台湾当局宣布允许退伍老兵返回大陆探亲,结束了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

材料二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中国的统一,不会损害任何国家的正当利益包括其在台湾的经济利益,只会给各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只会给亚太地区和世界繁荣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只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一国两制”构想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的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构想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构想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台湾问题”,1979年以来,祖国大陆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重大举措。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