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开国皇帝刘邦惩成亡秦孤立之败,综周秦之分封与那县为一体,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封国并行的行政体制,制定了一系列对封国控放适度的政策,使封国在维护国家政权、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中发挥了屏藩枝辅的作用。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景、武及后世诸帝不断削弱封国。强大郡县,使汉初郡国并行制演变为单一的郡县制,汉政权因此失去了地方藩护力量。因而,导致了王氏外戚篡权。

——摘编自汤其领《西汉郡国并行论》

材料二 明初沿用元制,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省制度,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这些政区习惯上仍称为“省".其管辖范围除陕西、四川、云南外,一般比原行中书省要小一些。将行省分为三使司,是一种预防省级官员形成地方割据的分权策略,然而。这一新制度实际加强了省一级的行政能力。由于明代增加省的数量削弱了政府跨区域协调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又增设了巡抚和总督来应付需要跨省协力解决的突发问题。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变迁,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变迁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西方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经济政策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与发展。这些调整取得了一定成功,经济增长一度较快。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一种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发展起来。

——整理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自此以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摘自统编版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西方国家进行经济政策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战后中西方经济政策调整的异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的通货经历了从钱(金属铸币)钞(纸币)为主,银、谷、缣帛等实物货币并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的结构转变,16世纪40年代,即明朝嘉靖年间,白银货币化已经呈现出基本奠定的态势,白银渗透到整个社会。明初贫农出身的朱元璋欲图构建一个反市场的劳役和实物经济制度,导致货币经济和市场极度萎缩。15世纪、16世纪明代市场快速发展,市场力量使明初通货结构承受着内部紧缩的压力。同时,全球经济贸易结构的发展与中国在东亚贸易圈中的主导地位,使得明代的宝钞与铜钱难以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责;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明代的通货结构转变成为可能。

——摘编于邱永志《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及其原因:以白银的货币性质为分析视角》

材料二   


——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代通货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2)材料二显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一般认为导致该现象的主因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造成中国白银外流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在《周礼》中,借贷被称为“贷”“取予”“同贷财”,反映借贷关系的“债”则被称作“责”。西周时期,政府规定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定的利息下进行,违者要受到处罚。“凡民同贷材者,令以国法行之。犯令者,刑罚之。”民间借贷必须立契约文书,“听取予以书契”。官府通过借贷契约文书来判定民间债务纠纷,“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则听”;“凡属责者,以其地傅而听其辞”。

——摘编自谭光万《中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研究》

材料二   宋代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主体部分,借贷虽出于情势之逼迫,并非个人意愿,但却是他们的一种生产、生活的常态。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之小农是小生产者,抵御灾荒的储备(资金和粮食)不足,一旦遭遇灾荒年份,则小农必须依赖于借贷。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真德秀说:“中人一家之产,仅足以供一户之税。遇有水旱疾厉,不免举贷逋欠。”他在另一奏疏中说。农民“一有艰歉,富民不肯出贷,则其束手无策,坐视田畴之荒芜,有流移转徙而已”。

——摘编自王文书《宋代借货业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间借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农民借贷“常态”现象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间农业借贷的影响。
5 .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和荀子都是孔子思想的追随者……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但是他们就个人而言都未取得成功。……到底什么时候变革统治者才是合法的?废掉现存的王朝之后,怎样确定谁是老天指定的继承者呢?孟子的答案是聆听“人民”的呼声……这种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长河。

                                                                                --【德】艾伯华《中国通史》

材料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建立太学……太学把儒家学说--此时唯一已经发展到足以提供严格的知识训练的文化传统一作为基本课程。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管理中他仍然依靠法家学派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汉武帝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关于君主施政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子在当时“未取得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学生二千,大抵暮气甚深,蔡先生来,略与改革,似亦无大效,惟近来出杂志一种曰《新潮》,颇强人意,只是二十人左右之小集合所作,间亦杂教员著作,第一卷已出,日内当即邮寄奉上,其内以傅斯年作为上,罗家伦亦不弱,皆学生。

——摘编自鲁迅《致许寿裳》

材料二 《新潮》每本里面有一二篇纯粹科学文,也是好的。但我的意见,以为不要太多;而且最好是无论如何总要对于中国的老病刺他几针,譬如说天文忽然骂阴历,讲生理终于打医生之类。现在的老先生听人说“地球椭圆”,“元素七十七种”,是不反对的了。《新潮》里装满了这些文章,他们或者还暗地里高兴。(他们有许多很鼓吹少年专讲科学,不要议论,《新潮》三期通信内有史志元先生的信,似乎也上了他们的当。)现在偏要发议论,而且讲科学,讲科学而仍发议论,庶几乎他们依然不得安稳,我们也可告无罪于天下了。总而言之,从三皇五帝时代的眼光看来,讲科学和发议论都是蛇,无非前者是青梢蛇,后者是蝮蛇罢了;一朝有了棍子,就都要打死的。既然如此,自然还是毒重的好。——但蛇自己不肯被打,也自然不消说得。

——摘编自鲁迅《对于〈新潮〉一部分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潮》创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皖南徽州地处偏僻,民风淳朴而廉劲,学风坚实而条理。梁启超曰:“皖南,故朱子产地也,自昔多学者。清初有歙县黄扶孟治文字学,专从发音上研究训诂;康熙中叶,宣城梅勿庵崛起,为历算学第一大师;雍正间,集其成者为江慎修,蜕变而光大之者则戴东原。”乾隆立朝之初,强调“学问必有根柢,方为实学。治一经必深一经之蕴,以此发为文辞,自然醇正典雅。”随着四库馆的开设及《四库全书》的辑成,汉学考据之风渐甄极盛。而此时江南地区的乡野学术,也正上行下效,尊经复古,崇尚经术。可以说,“皖派”学术既是儒学本身内在发展的结果,更多的还是与朝廷的意识初步契合的结果。

——摘编自徐道彬《“皖派”:乾嘉汉学的主力》

材料二:百科全书派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其法律思想不但促进了科学发展,而且对神学和宗教意识进行了有力批判,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武器。他们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为奋斗目标,以理性为革命旗帜,以无神论为理论武器,对封建国家的制度、伦理道德以及宗教神学进行了严厉批判和彻底否定。宪政、自然法、平等和自由等观念是百科全书派实行法治为中心的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主张人们享有同等权利、承担同等义务,公正是法律的核心,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在制定法律时必须着眼于人民的利益。

——摘编自田喜清《百科全书派的法律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中期“皖派”学术产生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百科全书派法律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8 . 材料   1938年,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国内各个党派和各个阶级与各个民族的联合。针对敌人已经进行并加紧对中国分裂活动,中国共产党强调要团结国内各民族,在共同对日原则下,实现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同时与汉族联合建过统一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抗日根据地,在少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不同级别的行政机构,使少数民族享有自己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治权利,取得了成功的效果。

1945年,中共七大肯定了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工作,提出要改吾国内少数民族待遇,允许各少数民族拥有自治的权利。1946年3月中央对内蒙古工作的见进一步指出应确定内蒙古自治政府是非独立政府,内蒙古自治区仍属于中国版图,并为中国民主联合政府一部分。随后,粉碎了敌对势力分裂内蒙古的阴谋,并于1947年5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政府。同时在陕甘宁、晋冀鲁等解放区也建立起一些县级以下民族自治区。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中央早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索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早期民族区域自治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年),史学家、文学家,年轻时候,曾受教于当世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前126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两湖、江浙、齐鲁等地游历,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逸事以及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其父逝世后,继任太史令,“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前99年,司马迁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情,触怒汉武帝,被下狱施以官刑,出狱后忍辱继续创作完成《史记》。《史记》采用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上计轩辕(黄帝),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0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2019-01-30更新 | 1995次组卷 | 36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段考历史(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